首页 百科知识 “死揪”与“揪死”

“死揪”与“揪死”

时间:2022-01-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但在圈内却流传着这样的一种说法: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南通的教育,就是“揪”;两个字概括,就是“死揪”;三个字概括,就是往“死里揪”。南通人不否认他们的高升学率是“揪”出来的,这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至于是否已到了“死揪”或“揪死”的程度,这我们应该相信南通人的诚信。
“死揪”与“揪死”_生态学校文化的构

五、异化:“死揪”与“揪死”

“异化”理论可以说是现代哲学理论中一个重要的内容,什么是“异化”?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异化作为社会现象同阶级一起产生,是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产生及其产品变成异己力量,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在异化活动中,人的能动性丧失了,遭到异己的物质力量或精神力量的奴役,从而使人的个性不能全面发展,只能是片面地甚至畸形发展。同样,教育异化是指作为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传授知识技能,培养心智发展健全人格的教育反过来成为对人性的压迫和摧残。教育本来的目的只是为培养人,并为达到人的和谐发展而服务的,但是,在教育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过多的人为因素,使它失去了本来意义,而成了为人谋利的工具。教育异化的后果,直接导致了人的异化,使人成为了教育的奴隶。

教育的异化,始于学习的异化。江苏省南通市的基础教育,近10年来以其高升学率受到全国各地同行们的首肯,参观、考察者络绎不绝。但在圈内却流传着这样的一种说法: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南通的教育,就是“揪”;两个字概括,就是“死揪”;三个字概括,就是往“死里揪”。一句话,南通教育的高升学率是死揪蛮干出来的。当然,南通人自己是不这样认为的,他们认为南通教育的“揪”有三个内涵,一是“真”揪,即不做表面文章,脚踏实地地抓教学;二是“活”揪,科学地分配教学时间,让学生有必要的自由;三是“同”揪,集集体的力量一起抓教学。这三个字的解释确也到位,点出了抓教学的基本途径与基本操作方法。一句话,就是抓质量要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要科学合理地分配教学时间,要师生同心同德,形成一种合力。南通人不否认他们的高升学率是“揪”出来的,这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因为不管做任何一件事,人的主观能动性毕竟还是很重要的。如果没有南通人敬业、创业的精神,没有南通学子刻苦、勤奋的学习态度,是创造不出这样的一个高升学率的。但是,细细地去品味这个“揪”字时,总会感到人为的因素还是太多了。什么是“揪”?字典解释:紧紧地抓,抓住并拉。难道我们学校的抓教学、抓质量非得用这个“揪”字来形容吗?先让我们听听南通市一位县中校长的经验介绍。教育理念:要想有完善的人生,必须有苦难的经历,读书改变命运、刻苦成就学业、态度决定一切。分层教学理念:高一编班分四个层次,(1)集训班,培养目标报考清华、北大及参加各类奥赛;(2)强化班,培养目标上一本线;(3)基础班,又称潜能班,培养目标上二本线或三本线;(4)差班。课堂教学五清晰:(教师是教练、是导演)教学目标清晰、知识框架和教学思路清晰、课堂语言清晰、训练要语清晰。教师抓学生练习五要素:反馈性的练习抓及时、巩固性练习抓系统、探究性练习抓实用、综合性练习抓滚动、模拟性练习抓前瞻。从这位县中校长的介绍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他们学校在抓教学过程中的“揪”的影子。可以这么说,无论是从他们学校的教育教学理念的确立,还是从他们的课堂教学、作业训练的目标看,他们对高考升学率是紧抓不放的。至于是否已到了“死揪”或“揪死”的程度,这我们应该相信南通人的诚信。但是,南通人没有这样做,我们能因此而否定全国各地的学校都没有这样做吗?浙江有一位资深校长带着学校的班子成员去各地参观、考察,回来后在教师会上的总结却只有4个字:没日没夜。

教师不分白天、夜晚地教书,学生不分白天、夜晚地读书,这当然是一种夸大的说法,但是当前学校之间相互竞争,造成学生的学业负担过重,确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上海市教科院德育咨询与研究中心几年前曾对1000多名一至五年级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62%的小学生经常为学习成绩而烦恼,这一比例随着学生就读年级的上升而上升,到五年级达到77%。该调查还显示,近四成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不足9小时,六成学生得不得充分的休息,双休日平均学习时间达到或超过4小时。小学生亦如此,更何况高中生?!

中小学生负担过重有目共睹,课本多、作业多、考试多、补习多、竞赛多,学生每天学习时间过长,睡眠严重不足。特别是一些重点中学的学生,随着青春期的躁动,对复杂社会现象的不解,对前途的焦虑,由高考压力造成的学习的心理负担大大超过常态,普遍感觉活得沉重。笔者曾在一所省重点中学考察,发现学生每天的活动安排是这样的:早上6:40~11:50共6节课(包括早读课),下午2:10~5:30共4节课,晚上6:40~9:50共3节课。学生每四周休息两天,周日晚上回来还要上晚自习。过重的学习负担,确是人类学习异化的突出一例,它以一种悲剧的形式,诉说着教育在人的学习上表现出来的无知与偏见。

学习异化的本质表现是它背离和扭曲人的自然天性,通过片面化和强制性的要求造成了人的内部分裂和片面发展。在异化的学习中,学生只能囿于有限的活动领域,跟单调的文字、符号等刺激物打交道。书本文字隔离了他们与周围世界的活动联系,使他们自然天性的一部分被无限制地滥用,而另一部分则被长期地压抑,身体与心理、右半脑与左半脑、感知与思维、情感与认知都彼此割离。应该承认,书本知识是我们学习的重要对象,但是语言符号是事物抽象的载体,它不能在人们的生产性、创造性的思维中单独起作用。只有让语言与丰富的感性意象建立起广泛的联系,让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在一起,才有可能产生适合人的天性的快乐而高效地学习。

那么,怎样才能使已被异化了的学习重新转为一种非异化的学习呢?其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充分尊重人的学习主体性和创造性,运用和发挥学习主体者的潜能,让学习成为一个自由、快乐、美好的事情,让学习成为人的一种根本性的精神享受,并让学习者在这样的精神享受中获得全面发展。

有这样一则故事:一只小鹰从小就跟鸡生活在一起,有一天,主人要放飞这只雏鹰,但不管你怎样诱惑、打骂,它就是飞不起来,无奈之中,主人把这只小鹰带到悬崖边,像扔鸡崽一样将它扔下悬崖。就在小鹰急速坠落的过程中,它扑棱扑棱翅膀,在坠地之前竟然飞了起来。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就在从悬崖下落的高空落差中,鹰的天性被激活了,它知道了自己的翅膀是有用的。

心理学家弗洛姆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把一粒花种随便抛到露天的地里,用尘土将它覆盖,过些时候,它也开出一朵花,可是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它只是一朵颜色暗淡的小花,细小的叶子上,也许还有昆虫在蛀食它。但是把同类的另一粒花种种植在深度刚好适宜的土壤里,并给它以适量的水分、阳光,结果大家就会看到一株美丽的植物,叶子葱绿苍翠,花朵色彩娇艳。可以说,这粒花种在发展上已接近它的全部潜能。人都有自己的学习潜能,只要把学习的潜能开发出来,并给它一个适宜成长的环境,它就会绽放出耀艳的生命之花。

我们应该相信,人的学习天性永远是开放的。现在的中小学生之所以不堪学习,这是因为学习的异化造成了人的身上的大部分能力尚处在人为的压抑或自然的沉睡之中,而醒来的那一部分(如记忆力)又同样由于过度的疲乏,试图重新投入睡眠而已。有这样一位学生,中学阶段理科各门成绩均可,文科成绩欠佳,特别是英语更差,到了高中之后,他所在班级的英语任课教师是他的小姨,于是他的母亲认为有自己的妹妹担任儿子的英语教师,这门功课肯定会赶上来的。但结果恰恰相反,也许由于过多的关注,反而使他对这门功课彻底失去了兴趣,高考时,150分的总分仅以50分交卷。落榜后,看到周围的同学都上大学了,他忽然萌发要学英语的强烈愿望,通过一年的高强度的训练,他顺利地通过了雅思考试(5.5分),进入了澳大利亚一所名牌大学。春节回家,与小姨聊天时,一口流畅的英语,使他的小姨简直不敢相信这就是先前那位不肯学英语的外甥。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负担过重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负担过重的情况正是发生在脑力具有片面性的场合:学生只是背诵。”对于身心能力尚受到限制,生命的本性尚未被激活的学生来说,学习自然成为一种负担,“甚至数量最少、分量最轻的知识也是力不胜任的”(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艺术》第47页)。中小学生的学习负担过重,有学习时间过长的问题,更有心理负担过重的问题,上面所例举的这位同学如果能在高中阶段调节好学习心态的话,完全是有可能学好英语的。为此,学校的教学管理除了抓上课、抓作业、抓考试、抓竞赛之外,更重要的是应该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态,良好的学习生态的产生,就是让学生获得尽可能大的自主学习的空间,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情感和认知统一的本能。学习从某种角度来说,它尽管是单调的、枯燥的,但只要让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生态之中,学习就会产生一种乐趣,而不是一种负担。

确切地说,学生的学业成绩并非是靠教师“揪”出来的,也许,老师的“揪”能产生一时的作用,但仅靠“揪”是难保一个人永远的旺盛的学习生命力的。现在高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难以调动,尽管有许多的社会因素存在,但无可推诿的是,学生已在过度紧张的中学阶段埋下了厌学的种子。所以,“死揪”也好,“活揪”也罢,对学校的教育来说,它们非但不是治校的良策,还很有可能成为滋生学习异化的土壤。教育面对的是人,当一个人在校学习时,自身的本质需求,不仅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示,反而受到一定的遮蔽和压抑,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一种悲哀。迄今为止,我们把教育历史可以看作是一种异化的过程,同时又是一种异化与非异化的过程,少讲几个“揪”,多倡导一些“放”,相信在生态教育的旗帜下,一种更有力的非异化的学习将成为学校的主流文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