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未来重点工作

未来重点工作

时间:2022-10-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雨露计划”是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路径,切实围绕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子女开展雨露计划培训,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创新工作方式,适当提高补助标准,积极帮助贫困家庭子弟完成职业学历教育,实现稳定就业。
未来重点工作_精准扶贫工作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一、加强部门联动,重点推进片区扶贫攻坚

按照《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我国目前主要11个连片特困区,包括六盘山区、秦巴山区、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桂黔石漠化区、滇西边境山区、大兴安岭南麓山区、燕山—太行山区、吕梁山区、大别山区、罗霄山区和西藏、四省(四川、云南、甘肃、青海)藏区、新疆南疆三地州将一直是扶贫开发的主战场。扶贫工作要积极对接发改委、交通、水利等部门落实连片特困区域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积极协调、对接相关行业部门落实各项重点工作。认真组织连片特困区调研,做好政策落实的衔接和资金计划安排,适当扩大面上县示范,特别是在危房改造方面,要让更多的贫困群众获得安全住房。要坚持把片区开发和精准扶贫相结合。精准扶贫要精准到扶贫对象,但是整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各方面的综合发展,对当地最终解决贫困也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所以要想使精准扶贫最终的措施能够落实,使扶贫的效果不反弹、不返贫,所以一个地区的综合发展非常重要。

从扶贫层面尽快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建立合作共赢的联动工作机制。建立日常工作联络机制,由中央部门牵头,与连片特困区扶贫单位组成工作联络小组,加强日常沟通联络,不定期召开研讨会、座谈会、碰头会,通报工作情况,交流工作经验;形成脱贫数据共享机制,及时通报各片区贫困县的“五个一批”和十项重点工作进展情况,及时通报贫困村、贫困户脱贫进展情况,有关成效可以通过农业部网站“脱贫攻坚”专栏等渠道加大宣传力度;发挥扶贫共商机制作用,中央各部门与片区定点扶贫单位在扶贫方案制定、建设规划编制、重大项目谋划等工作过程中,加强沟通协调,在资金投入、产业帮扶、智力支持、产品销售等方面加强联系;设置帮扶项目共建机制,定点扶贫单位组织实施产业帮贫项目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农业部门的技术和人才优势。农业部在片区贫困县实施扶贫项目,要充分发挥定点扶贫单位派驻干部的作用;建立帮扶干部对接机制,派驻片区挂职干部要加强沟通联系和工作对接,中央各部门派驻到片区的挂职干部要发挥牵头联系作用,定点扶贫单位派驻到县(市)和乡镇的挂职干部要及时反映基层情况,提出工作建议。

二、继续实施雨露计划,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困而辍学

“雨露计划”是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路径,切实围绕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子女开展雨露计划培训,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创新工作方式,适当提高补助标准,积极帮助贫困家庭子弟完成职业学历教育,实现稳定就业。创新工作机制,联合统战、教育等部门共同做好助学就业温暖工程,切实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就业前景和职业发展为导向,引导贫困家庭新成长劳动力自主选择就学地点、学校和专业。政府发挥引导作用,制定扶持政策,加强管理和指导,提供信息服务。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促进社会扶贫和教育扶贫相结合,合力推动农村贫困家庭新成长劳动力职业教育工作。

加强与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的沟通协调,排查摸底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接受教育培训情况,落实雨露计划扶贫助学补助,引导初、高中毕业的孩子接受职业教育,开展效果监测评估。督促地方落实国家职业教育相关资助政策。加快发展贫困地区现代职业教育,鼓励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增加面向中西部地区招生计划。利用完善的教育体系,宣传贫困家庭子女职业教育扶持政策,为贫困家庭提供信息和咨询服务,保证贫困家庭子女职业教育质量。加强对所属技工院校的监督管理,保障参加职业教育贫困家庭学生的就学质量,落实职业技能鉴定补贴政策,加大对贫困家庭学生的补贴力度,加强对就业创业工作的组织领导,提供就业信息服务,促进贫困家庭子女毕业后尽快实现就业。

按照“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国家层面统一规划,监督指导。各级扶贫开发部门要把贫困家庭子女职业教育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制定工作计划,明确工作目标,加强部门协调,保障助学补助资金和工作经费。各地要加强各项财政资金的管理监督,严格操作程序,实行公告公示制度,自觉接受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监管和社会监督。对虚报冒领、私分、截留、挪用资金的单位和个人,依据有关规定严肃查处。发挥基层组织尤其是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的一线组织动员作用,宣传国家政策,引导贫困家庭子女接受职业教育。充分发挥初、高中学校的宣传动员作用,引导学生选择优质培训机构。采取多种方式特别是新媒体手段宣传国家政策和雨露计划工作成果,营造全社会关注、关心和参与雨露计划扶贫行动的氛围。将贫困家庭新成长劳动力职业教育纳入扶贫工作考核。建立雨露计划信息服务管理系统,与扶贫开发建档立卡信息系统、教育部职业教育学籍管理系统、人社部技工院校学籍管理系统实现数据对接,实行贫困家庭学生职业教育扶贫补助网上申报,系统自动比对筛选,提高扶持对象资格审核的工作效率和准确度。相关部门充分利用已有平台,积极对就业状况进行跟踪监测。

三、创新扶贫机制,抓好扶贫试点工作

大力加强对扶贫试点的探索,发现更加有效的扶贫机制。根据贫困地区不同的实际情况,积极拓展旅游扶贫、电商扶贫、光伏发电等扶贫新领域。

在旅游扶贫方面,根据党中央的文件精神,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着力推进旅游扶贫示范区建设、加强乡村旅游扶贫工作、建设文化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精品路线等方面做好工作。各省应尽快出台并落实旅游扶贫工作方案,明确旅游扶贫工作的目标任务和内容方法,指导各市制定旅游扶贫工作计划,确保各项任务顺利推进。因地制宜,理清旅游扶贫发展方向,注意引导贫困村按照现代旅游消费特点,发展个性化、特色化、差异化旅游业态,适宜观光就发展观光,气候植被好的就发展度假。适宜搞山地运动就搞自驾车和运动探险旅游。有民俗资源的就发展民俗旅游等等,做到一村一特色,切实防止照猫画虎、千村一面。防止一哄而起,跟风式、运动式、掠夺式、怪异式开发乡村旅游。要科学规划,认真做好项目策划,加强对乡村生态环境和文化遗存的保护,坚持地方性、坚守乡村味、筑牢田园梦,防止大拆大建和以旅游开发为名圈占土地搞房地产开发,防止破坏村庄原有机理和整体风貌的破坏性开发,使旅游扶贫开发始终按照“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要求进行,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美丽乡村建设相互促进[3]

要让贫困户直接参与旅游经营,贫困地区居民依托山清水秀的特色旅游资源,直接开办农家乐和经营乡村旅馆,成为第三产业的经营业主,极大地增加非农劳动收入从而脱贫致富。如河南滦县的重渡沟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99年的400多元增长到2014年的2.75万元,2015年增长了60多倍。像这种农家乐和乡村旅馆全国已经超过190万家,形成了10万个乡村旅游特色村,年营业收入达3200亿元。

要让乡村旅游经营户中参与接待服务,取得农业收入之外的其他劳务收入,出售自家农副土特产品获得收入,也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提高了销售价格。通过参加乡村旅游合作社和土地流转获得租金。如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西部山区得益于“洋家乐”乡村旅游业态的发展,农民农房出租均价达到每年每户3.5万元,最高7万元。通过资金、人力、土地参与乡村旅游经营获取入股分红。如陕西的梁家河村,与陕旅集团合作成立延川县梁家河乡村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解决村民就业110人,带动了164人脱贫致富,2016游客将达到60万人次,农民纯收入达到1.5万元。

电商扶贫方面,利用各种网络资源,做好电商扶贫项目。进一步制定完善电商扶贫的相关政策,重点加快中央各部门及各级地方政府制定落实更为细化的电商扶贫实施方案。设立中央到地方的各级专门机构,并赋予其充分协调调动各方力量的权力,同时安排各级专职负责人,负责落实各项具体措施。重点完善电力、通信、交通、用地、园区等硬件基础设施;引导构建并完善电商平台、服务平台、仓储物流体系、质检体系、溯源体系、信用体系等软件基础设施;落实并灵活运用各级财政资金、社会慈善资金等各类扶持资金,重点搭建便利的金融贷款通道,夯实资金基础;加强本地人才培训,积极引进外来人才,提高政府专职人员的管理水平,积极对接专业服务企业,充分发挥致富带头人的引领示范效应,筑牢人才基础;积极探索创新电商扶贫方式,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加大宣传推广成功经验,丰富电商扶贫的经验基础等[4]

四、加强扶贫项目资金监管,防止贪污腐败的发生

按照党中央《关于改革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机制的意见》,结合项目审批权下放,研究制定实施意见,建立以扶贫成效为导向的资金分配机制。加强日常监管、督查,按照“市监管、省核查”的原则,加强资金项目监督,省抽查1/3的县和重点项目,市州监管要对所辖县和重点项目实施全覆盖,对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使用管理中出现的违法违规行为,按照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严厉问责、严惩不贷。

加强扶贫开发领域党风廉政建设,严查扶贫领域腐败,筑牢扶贫资金管理使用的“高压线”,刻不容缓。随着扶贫工作的逐步开展,项目越来越多,资金也越来越多,很多干部看准了一些政策漏洞,想打扶贫资金的主意。因此,为了防止扶贫领域出现贪污腐败的问题,在未来的扶贫工作中一定要形成一套严格可行的扶贫资金管理体系。各级党委政府应加强党员干部廉洁教育,从严管理、从严监督、从严惩治,构建不愿腐、不敢腐的制度,切实增强对扶贫开发领域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把权力关进笼子,让每一笔扶贫资金用在“刀刃上”,真正维护好、实现好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应建立完善资金使用管理制度,强化扶贫领域信息公开,加强每个扶贫项目、每笔资金的跟踪监督,消除“盲区”,堵塞漏洞,管好花钱的“手”,让扶贫资金切实发挥效益。加强监督检查,审计部门要加大惠民政策落实情况的审计监督检查,保障资金安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针对扶贫资金资源撒“胡椒面”、零敲碎打等突出问题,审计机关积极履职尽责,促进将各项政策和资金统筹整合起来,高效利用起来,更好地惠及民生,非常及时和必要。一方面,对整合不到位、不能发挥扶贫资金整体效益的问题进行揭示,说明其问题,促进其整改;另一方面,对勇于打破体制机制束缚,想方设法把扶贫资金整合到位并用在刀刃上的做法进行肯定和宣传,真正发挥好审计导向的作用。

纪检监察机关应加大查处群众身边腐败问题的力度,及时纠正侵害群众利益的问题,构建纪检监察、财政审计、人大与社会、媒体舆论等监督体系,将扶贫领域腐败现象消灭在萌芽状态。建立严格的追惩机制,对侵占扶贫资金的腐败行为实行零容忍,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有力震慑贪腐分子,对监管失责也要严肃追责问责,保证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落到实处。

五、将扶贫工作纳入法治轨道,加强扶贫工作宣传力度

加强扶贫工作方面的立法,让扶贫工作做到有法可依,依法行政,树立扶贫工作的法治理念。各个省份的扶贫部门要深入调研,结合新形势下扶贫的工作,修改和完善条例初稿,加大我国各个地方扶贫立法力度,推进扶贫立法进程。广西、黑龙江、贵州等省(区、市)先后制定了扶贫开发条例等地方法规,国务院扶贫办曾于2009年启动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法》的前期工作,制定了立法方案、开展了前期调研,2012年成立了由全国人大农委、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办等单位组成的扶贫立法工作领导小组,起草了农村扶贫开发法草案征求意见稿。但目前,国家层面的法律法规还是一个空白。立法的缺失导致扶贫缺乏稳定性、连续性和权威性,扶贫资金缺乏法律保障,现有扶贫模式矛盾日渐突出,扶贫开发工作暴露出不科学、不适应、不可持续的问题。扶贫开发立法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加快扶贫开发立法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扶贫开发立法对于提高贫困地区、贫困居民的自我发展能力,促进贫困居民公平参与发展全过程,共享发展改革成果,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扶贫开发存在的诸多重点、难点,必须依靠法律途径加以解决。

将扶贫开发法列入国家年度立法工作计划,进一步加快扶贫开发立法进程,把党和国家扶贫开发的政策和制度性安排,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形成比较完善的扶贫开发法律体系,做到扶贫有据、科学扶贫、精准扶贫,推动扶贫开发工作再上台阶。立法中继续坚持开发式扶贫的基本方针。通过项目扶贫形成造血机能,靠管理扶贫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靠科技扶贫增加农产品产量,靠教育扶贫提高贫困人口的自身素质,帮助扶贫对象尽快摆脱贫困,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和社会事业加快发展。要突出扶贫开发的目标和工作重点。立法中要把最贫困地区和最贫困居民作为重点,把稳定解决贫困人口温饱、尽快实现脱贫致富作为首要任务,明确规定各级政府、各行各业、社会各界扶持贫困地区发展、帮助贫困居民脱贫致富的责任,建立政府主导、分级负责、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的格局。通过改革创新,形成更加协调、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体制机制。

认真做好扶贫宣传工作,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关注扶贫、参与扶贫,营造全社会共同扶贫的良好环境,让关心社会弱势群体成为一股良好的社会风气。各级政府要抓好宣讲工作,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把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省委十届六次全会精神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拿出坚定的决心、超常的举措和过硬的办法,把全会各项要求部署全面落到实处。特别是作为理论宣传部门要在宣传形式上下工夫,在增强宣传效果上做文章,把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使全会精神转化为广大干部群众推进扶贫攻坚的自觉行动。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鼓励媒体多宣传、正面宣传扶贫工作也是扶贫。扶贫不一定拿多少钱、送多少物给贫困的人,让贫困地区的人开眼界、转观念。要让网络等媒体平台成为我国深化扶贫机制改革、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的新阵地和搭建受助、捐助平台、引领社会力量关注扶贫、参与扶贫的新载体。为进一步利用网络新媒体,加强各地扶贫宣传,助推扶贫开发中心工作。大家在“四个全面”的指导下共同努力,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精准考核,精准脱贫,圆满完成扶贫任务。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讲话,2016—07—20,新华网,http:// 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7/25/c_1119267767.htm?location=35.

[2] 李强.精准考核需完善扶贫评估机制[N].经济参考报,2016—02—20.

[3] 李金早.实施旅游扶贫助力全面小康[EB/OL].新华网,http://finance.chinanews.com/sh/2015/11—06/7610209.shtml.

[4] 林光毅.精准扶贫战略下的电商扶贫[N].农民日报,2016—05—1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