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两大类国家交换商品的实质是大量劳动交换小量劳动

两大类国家交换商品的实质是大量劳动交换小量劳动

时间:2022-09-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工业国、农业国的国际分工由此产生。李嘉图首先提出世界市场上价值规律的作用问题,认为它和国内交换是等量劳动的交换不同,在国家之间的交换可能是不等量劳动交换。李嘉图认为,要用100劳动日生产的毛呢和80劳动日生产的葡萄酒交换。这样,按生产价格交换,资本Ⅰ便可以用价值为96.43的产品,同资本丙价值为110.88的产品交换,即以小量劳动交换大量劳动。

第三节 两大类国家交换商品的实质是大量劳动交换小量劳动

我认为,马克思是根据上述原理,而不是根据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原理,来解释世界分工为工业国和农业国这个事实的。随着产业革命的进行,“一种和机器生产中心相应的国际分工产生了,它使地球的一部分成为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的地区,以服务于另一部分主要从事工业生产的地区。其所以如此,是由于机器产品的便宜和交通运输业的变革……摧毁国外市场的手工业产品,迫使这些市场成为它的原料产地”。img445这就是说,美国新大陆和通往东方的新航道的发现,虽然扩大了世界市场,但是并没有产生工业国和农业国这样的国际分工。世界市场的扩大,促使产业革命的发生,大的工业城市也随之产生。根据上述分析,在这种条件下,同种工业品,大工业生产的比手工业生产的便宜,英国的棉布打败印度的棉布,同种农产品,在多数情况下,先进工业国生产的比落后国家生产的昂贵,英国的谷物被美国和波兰的谷场打败。工业国、农业国的国际分工由此产生。

主要从事工业生产的国家以其工业品,同主要从事农业国生产的国家产品交换,其经济内容如何,亦即这两者在世界上交换时,价值规律如何发生作用,这是一个极其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李嘉图首先提出世界市场上价值规律的作用问题,认为它和国内交换是等量劳动的交换不同,在国家之间的交换可能是不等量劳动交换。他说:“支配一个国家中商品相对价值的法则不能支配两个国家或更多国家相互交换的商品的相对价值。”img446

他是从国际贸易中的比较成本理论来说明这个问题的。根据这个理论,各国应该分工生产比较成本低的商品,然后交换,大家有利。他假设生产毛呢和葡萄酒各一单位,英国所需劳动各为100日和120日,葡萄牙则各需90日和80日。绝对成本英国都高于葡萄牙,但英国毛呢的比较成本低,因为100/90>120/80,英国生产毛呢有利,葡萄牙葡萄酒比较成本低,因为90/100>80/120,葡萄牙生产葡萄酒有利,分工生产前,英国和葡萄牙生产毛呢和葡萄酒各两单位;分工生产后,英国可生产2.2单位毛呢;葡萄牙可生产2.125单位葡萄酒,合起来看,产量增加;然后相互交换,大家有利。他认为:“正是这一原理,决定葡萄酒应在法国和葡萄牙酿制,谷物应在美国和波兰种植,器皿制品及其他商品则应在英国制造。”img447根据这个原理,是不能说明随着产业革命的进行,世界为什么分为工业国和农业国的,因为不可能前者比较成本低的只是工业品,后者比较成本低的只是农产品和其他原料。这个问题,只有用马克思的上述原理才能解释。

现在要说明的是,要用多少毛呢交换多少葡萄酒。李嘉图认为,要用100劳动日生产的毛呢和80劳动日生产的葡萄酒交换。他认为这种不等劳动的交换,在一国之内是不可能的,在国家之间是可能的。其原因是:“只要我们想到资本由一国转移到另一国以找寻更为有利的用途是怎样的困难,而在一国中资本必然会十分容易地从一省转移到另一省,情形就很清楚了。”img448

李嘉图显然没有清楚地回答问题。从他谈到的资本在国家之间转移十分困难,在一国之内转移十分容易来看,他谈的实际上是国家之间利润率不等,国家之内利润率均等。国家之间利润率不等,在他看来,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越发展,耕种的土地越恶劣,或在同一土地上增加投资的生产率越低,因而粮食价值越高,货币工资增加,利润率越低;与此相反,资本主义生产不发达,利润率较高,而资本在国家之间转移困难,使这些不等的利润率不能趋于均等。从利润率来考察商品交换中所包含劳动大小问题,就等于说,商品是按生产价格(他称为自然价格)交换的。我们知道,李嘉图是混淆了生产价格与价值的。这样,他就不能将劳动价值学说贯彻到底,有时就将生产价格内形成条件,即除劳动外,资本构成和周转时间不同,以及由工资变动引起利润率变动,都看成是形成价值的原因。因此,他认为国内必然是等量劳动交换,那是指按这种生产价格交换,它等于只由劳动形成的价值,而不是指由许多条件形成的生产价格,如果从后者看,生产价格相等的商品,包含的劳动倒不一定相等。他认为在国家之间交换可能是不等量劳动交换,那又是按这种生产价格交换,它由许多条件形成,其中最重要的是不等的利润率,而不是指等于价值的那种生产价格,只有从这种生产价格看,才可能是真正的不等量劳动交换。他始终未能从生产价格和价值的偏离去说明问题。

马克思论述李嘉图这个理论时指出,一国的三个劳动日可以和别一国的一个劳动日相交换,价值规律在这里有重要的修正。但是,他没有具体论证这个问题。有些经济学家对这个问题的论述,似乎还可以商榷。他们多半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对于落后国家而言,其劳动熟练程度和强度要高些这个论点来说明问题。我认为,从这点看,并不存在不等量劳动的交换,也不能说明价值规律有重要的修正,因为这种情况也存在于国内交换,但国内交换都不存在价值规律的修正问题。我认为,应该根据马克思的生产价格理论,即生产价格和价值可能有偏差的理论来说明问题。我们知道,资本有机构成高的产品,生产价格高于价值,资本有机构成低的产品,生产价格低于价值,这样,两者交换便是小量劳动和大量劳动交换。用这个原理来说明以工业为主和以农业为主的国家的交换,情况便如下表:

img449

这里假设,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资本有机构成高,全部C和V之比;是14000∶2500,剩余价值率是100%,资本在各个生产部门间分布趋势是,有机构成越高的部门所占资本比重越大;落后国家资本有机构成较低,全部C和V之比;是7000∶6500,剩余价值率是50%,资本在各生产部门间的分布趋势是,有机构成最低的部门所占资本比重最小,因为这里存在大量前资本主义生产,如个体农业,他们使用的不是资本,也不参加平均利润率的形成。这样,我们便可以看到,发达资本主义资本Ⅰ的产品,价值为10000,生产价格为10363.5,即在100的生产价格中,价值为96.43,落后国家资本丙的产品,价值为5500,生产价格为4962,即在100生产价格中,价值为110.88。这样,按生产价格交换,资本Ⅰ便可以用价值为96.43的产品,同资本丙价值为110.88的产品交换,即以小量劳动交换大量劳动。

以上仅就资本有机构成不同来分析。如果再加上资本周转时间不同的因素,即假设资本Ⅰ既是资本有机构成又是资本周转时间较长的部门,其产品如轮船和飞机的生产价格高于价值的程度更大,资本丙既是资本有机构成低又是资本周转时间短的部门,其产品如花边和草帽的生产价格低于价值的程度更大,两者交换,必然是更小量的劳动和更大量的劳动相交换。某些资本主义国家同落后国家之间的交换的纯粹经济内容,基本上是这样。

我认为,只有在上述情况下,即两个国家的不同产品,其中一种的生产价格高于价值,另一种的生产价格低于价值,两者交换,才存在“价值转移”。这就是在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基础上的剥削和被剥削关系,是价值规律的重要修正。

要指出的是,上述交换关系也存在于资本主义国家内部,那为什么马克思并不认为是价值规律的修正呢?这是因为,在一国之内,损失和得利会相互抵消,投下的劳动和形成的价值相等;在国家之间不是这样,甲国大量出口生产价格高于价值的商品,大量进口生产价格低于价值的商品,即使等价交换,前者得到的价值仍大于它投下的劳动,后者得到的价值仍小于它投下的劳动,单就这点而言,发展下去就是前者越富,后者越穷,差距拉大。马克思指出,在这个场合富国剥削穷国,虽然穷国由交换得到利益。

我们知道,生产价格经常低于价值的产品,多半是农产品和原料,这正是殖民地的特点。马克思明确认为,政治上取得独立(1776年)以后的美国,在他研究其经济关系时,仍然是殖民地。他说:“从经济上来说,美国仍然是欧洲的殖民地。”img450他进一步指出:“美国的经济发展本身它是欧洲特别是英国大工业的产物。目前(1866年)的美国,仍然应当看作是欧洲的殖民地。”img451他以美国和印度为例,说明美国输到大不列颠的棉花(原料)多于印度。

二十四年以后,即1890年,恩格斯为马克思出版《资本论》第一卷第四版。他在马克思论述美国仍然是欧洲的殖民地的地方加注说,1866年以来,北美合众国已一跃而成为世界第二工业国了,但它的殖民地性质,依然还没有完全除掉。因为这时的美国,仍然以大量的农产品供应英国,仍然是英国工业原料的供应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