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唯物史观确立之后马克思恩格斯政治伦理思想的发展

唯物史观确立之后马克思恩格斯政治伦理思想的发展

时间:2022-09-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政治伦理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不断与小资产阶级错误思想的论战、与工人运动相结合、在革命实践中不断验证发展的过程。马克思对蒲鲁东的批判实际上也就为科学的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制定指明了方向,这就是必须坚持无产阶级立场,这个立场也成为马克思主义政治伦理的基本立场。《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形成时期的最高成就,它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公开问世及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开端。

四、唯物史观确立之后马克思恩格斯政治伦理思想的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政治伦理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不断与小资产阶级错误思想的论战、与工人运动相结合、在革命实践中不断验证发展的过程。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唯其艰难,才显示出了光辉的历程和历史的价值。

(一)与小资产阶级错误思想不懈论战使政治伦理价值取向不断明确

1.同魏特林空想共产主义的论战

魏特林作为德国工人运动的启蒙思想者,积极倡导所谓的共有、共享的平等主义思想,他先后出版了《实现的人类和理想的人类》《和谐与自由的保证》等著作,提出:财产公有、人人劳动、平均分配、和谐自由的社会制度。就魏特林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批判、指出私有制是一切不平等现象的根源的思想而言,他无疑是正确的。但是,他的理想不是建立在社会发展规律之上,而是建立在一种唯心主义的、抽象的平等愿望之上,他最致命的理论弱点是不相信群众的力量,不积极凝聚无产阶级。马克思对此进行了尖锐的斗争,得到了“正义者同盟”的支持,并使魏特林最终被开除出同盟。马克思对空想共产主义斗争的胜利,不仅表现了对社会贫苦阶层即广大无产阶级的道德同情和道义支持,更重要的是坚守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为政治斗争和解放道路确立了坚定的价值导向。

2.同“真正的社会主义”的论战

所谓“真正的社会主义”是19世纪40年代在德国出现的一种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是法国社会主义与德国哲学的混合物。主要代表有赫斯、格律恩、克利盖等人。他们的主要观点一是反对阶级斗争,宣扬普遍的爱。受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影响,他们把爱捧上了至高无上的地位,认为既然大家都是人,就应该彼此相亲相爱,共产主义就是爱的表现。似乎“爱随时随地都是一个创造奇迹的神,可以帮助他克服实际生活中的一切困难,而且这是在一个分成利益直接对立的阶级的社会里”,马克思对此讥讽到:“彼此相爱吧!不分性别、不分等级地互相拥抱吧,——大家一团和气地痛饮吧!”[72]二是美化小私有制,共产主义成为小私有者的幻想。如克利盖主张平分土地就可以导致共产主义的观点。格律恩主张工人自发组织协作社,就能免除中间剥削,废除资本,建立社会主义。恩格斯旗帜鲜明地地给共产主义作了界定:“(1)维护同资产者利益相反的无产者的利益;(2)用消灭私有制而代之以财产公有的手段来实现这一点;(3)除了进行暴力的民主的革命以外,不承认有实现这些目的的其他手段。”[73]

3.同蒲鲁东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论战

蒲鲁东是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观点的代表者。1846年蒲鲁东发表《贫困的哲学》,企图以政治经济学来论证自己的改良主义思想,反对工人阶级的革命斗争。他认为,要消灭工人贫困现象,应该是保存小私有制、消灭大私有制。在政治观点上,他宣扬阶级调和与和平革命,反对暴力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鼓吹个人绝对自由,反对任何国家和政府,反对一切权威。蒲鲁东主义的核心,是幻想通过和平改良的办法,建立小手工业生产制,实现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为了维护国际工人运动的根本利益,马克思主义者同蒲鲁东主义进行了坚决的斗争。要不要进行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和建立无产阶级政权,是马克思和蒲鲁东在政治观点上的根本分歧。马克思、恩格斯在《哲学的贫困》《共产党宣言》和《论住宅问题》等著作中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蒲鲁东主义。巴黎公社后,蒲鲁东主义在国际工人运动中的影响基本消除。在《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第一次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阐明了政治经济学的对象、方法和范畴,它标志着崭新的为无产阶级利益服务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已经产生。马克思在他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叙述自己关于经济思想的形成过程时曾对此著作的意义进行了阐述,他说:“我们见解中有决定意义的论点,在我的1847年出版的为反对蒲鲁东而写的著作《哲学的贫困》中第一次作了科学的、虽然只是论战性的表述。”[74]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把这部著作称为是成熟的马克思主义的最初著作之一。马克思对蒲鲁东的批判实际上也就为科学的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制定指明了方向,这就是必须坚持无产阶级立场,这个立场也成为马克思主义政治伦理的基本立场。

(二)《共产党宣言》中的政治伦理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与小资产阶级错误思想的论战,取得了理论上的胜利,获得了“正义者同盟”的支持。“正义者同盟”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委托他们起草宣言,并于1848年2月以《共产党宣言》的名义发表。《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形成时期的最高成就,它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公开问世及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开端。列宁对此评价说:它“以天才的透彻而鲜明的语言描述了新的世界观,即把社会生活领域也包括在内的彻底的唯物主义、作为最全面最深刻的发展学说的辩证法以及关于阶级斗争和共产主义新社会创造者无产阶级肩负的世界历史性的革命使命的理论”[75]

《宣言》始终贯彻的基本思想是:“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因此(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社会发展各个阶段上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被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而这个斗争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就不再能使自己从剥削它压迫它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下解放出来。”[76]

《共产党宣言》中蕴含的政治伦理思想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政治革命的主体只能是无产阶级。无产阶级不占有生产资料,靠出卖劳动力为生;资产阶级占有生产资料从而也占有工人的剩余劳动。“在当前同资产阶级对立的一切阶级中,只有无产阶级是真正革命的阶级。其余的阶级都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而日趋没落和灭亡,无产阶级却是大工业本身的产物。”[77]无产阶级是现代化大生产的直接体现者,它与大机器工业相联系,因而最富有组织性、纪律性、团结性和革命的彻底性,也最大公无私。

其二,专政是获得民主的工具。《宣言》不仅论述了无产阶级作为资本主义掘墓人的伟大历史使命,还阐述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宣言》对无产阶级专政思想作了表述:“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78]《宣言》在阐明无产阶级专政在政治方面的历史使命的同时,也指出了无产阶级专政在经济方面的历史任务。民主作为专政的对立面,却是以专政为实现手段的,无产阶级首先要通过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争得民主,从而在不同国家实现无产阶级的直接或间接统治;无产阶级通过采取一切发展生产的措施,“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从而不但保证满足社会全体成员的需要,而且将引起新的需要,并创造出满足这种新需要的手段。

其三,共产主义理想体现了政治伦理关怀。

《宣言》中表述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只有共产主义才能提供真正完备的民主制。共产党人的最高纲领就是实现共产主义,就是实现自由人联合体,即如《宣言》所说:“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79]

共产主义是消灭了阶级和阶级差别的社会。无产阶级专政只不过是实现人与人平等自由的必要手段和工具。马克思说:“当阶级差别在发展进程中已经消失而全部生产集中在联合起来的个人的手里的时候,公共权力就失去政治性质。原来意义上的政治权力,是一个阶级用以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有组织的暴力。如果说无产阶级在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中一定要联合为阶级,如果说它通过革命使自己成为统治阶级,并以统治阶级的资格用暴力消灭旧的生产关系,那么它在消灭这种生产关系的同时,也就消灭了阶级对立和阶级本身的存在条件,从而消灭了它自己这个阶级的统治。”[80]马克思旨在表明:政治伦理的终极关怀乃是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而一切压迫和奴役最终都要消失,一切对立和矛盾最终被自由平等所替代。

需要指出的是: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形成是一个不断发展和逐渐成熟的过程。《共产党宣言》中的共产主义学说成了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依据,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体现,显然已经超越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神圣家族》对此的论述。

(三)在欧洲革命风暴时期政治伦理思想的反思

1848—1849年,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风起云涌。尽管各国革命的目标各异,但革命的实质却是一样的,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封建主义专制矛盾冲突的结果。革命的结果并没有取得对封建专制的彻底胜利,其原因是“1848年革命显著区别于以往民主革命之处,就是它并非沿上升路线而逐渐深入发展,而是沿下降路线且不断开倒车”[81]。1848年革命失败,从反面衬托出马克思政治伦理思想的一些基本观点的正确性。

其一,法制是人民主权和民主的重要制度保障。马克思认为,革命要摧毁的是旧的立法存在的基础,革命要取得胜利,必须同旧的法权关系决裂;必须在革命中创建体现人民主权的新立法,并对国家管理实行全新的改造,否则民主就失去保障。革命的任务就是推翻反动专制政权,充分发展人民主权。

其二,政治主体(无产阶级)的责任和积极性是民主革命运动的主体保障。1848年革命的失败,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工人阶级没有足够的政治积极性,没有主动担负起民主革命的领导任务。马克思和恩格斯发现,无产阶级不仅是社会中最受压迫的阶级,而且是具有彻底革命性的革命的阶级。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推翻资本主义旧世界,创建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解放全人类。正如列宁所指出的:“马克思学说中的主要的一点,就是阐明了无产阶级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创造者的世界历史作用。”[82]1848年革命失败说明了作为政治主体的无产阶级缺乏在民主革命复杂的斗争环境中必需的政治远见和富有革命主动性的革命策略。

其三,政党组织的重要性——政治伦理的组织保障。革命实践证实,为了实现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有效地反抗反革命力量,必须建立“一个秘密的和公开的独立工人政党组织”。政党组织需要正确的伦理精神作动力,需要正确的价值目标作导向,才能承担民主革命和民主建设的重要任务。

其四,国家学说(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治伦理价值目标。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的精髓。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就对无产阶级专政思想作了表述: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1848年革命失败使得马克思对无产阶级的实质和任务有了更清楚的认识。从实践上看,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阶级解放自己和全人类的必由之路。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不是目的本身,而只是建立无阶级社会的必要手段。正如1852年3月5日,在致魏德迈的信中,马克思说:“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83]无产阶级专政不仅有反抗剥削阶级的职能,更重要的是它还有创造性的建设职能,即创造新型经济、政治和文化过程中创造全面发展的个人;并使行政权力向社会公共权力复归,即“认识到并在体制上制度上保证他自身的权力是社会权力,而不再把这种社会权力作为一种政治权力从自身分离出去”,从而最终实现人类解放。

以上是马克思恩格斯在确立唯物史观之后政治伦理的初步发展。需要说明的是,马克思恩格斯政治伦理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在此后的经济学、哲学等著作中,尤其是在《资本论》研究中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系统化时期恩格斯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系统阐述中,马克思恩格斯政治伦理思想的基本内容更加明晰、理论特征更加凸显。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们的物质活动、政治活动、社会活动和精神活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一股合力——汇合成社会历史活动,在社会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的共同作用下,推动社会的进步。实践证明,只有掌握社会历史的发展基本规律,才能对政治文明作出全面而科学的评价;只有正确理解马克思政治伦理形成的过程和意义,用发展和辩证的眼光看待现实社会政治问题,我们才能避免现实生活中的两种极端的错误:一是避免“政治虚无主义”,有效消除物质生活与政治发展无关联的冷淡态度;二是避免“政治理想主义”,避免被“虚假的崇高”所统治,在当代社会政治文明、政治民主建设中,诚挚地信守历史唯物主义的真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