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关于日本茶文化史上“茶禅一味”由来的考察

关于日本茶文化史上“茶禅一味”由来的考察

时间:2022-08-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下面讨论反映日本文化中禅和茶道相互关系的“禅茶一味”说法的由来。

东海大学 顾 雯

一、序言

四头茶礼:顾雯、仓泽行洋、释光泉、关剑平(自左至右)

“禅不等于禅宗,禅也不等于禅意。……从禅到禅宗,再到禅意,可以说是一种发展,一种文化态势和延伸。事实上,禅是方法,禅宗是佛教的一支,禅意才是真正具有生命力的艺术底蕴。”[1]它虽然说明了从禅,到禅宗和禅意的这一发展轨迹,以及这三个概念内容指向的不同。而在现实中这三个概念却是相互涵盖,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禅在宏观上也会涵盖禅宗和禅意,禅宗当然也追求禅和禅意,而禅意也可表达为禅趣,在禅宗中又多谓禅机或禅锋。现在亦有“作为方法的禅”,“作为宗教的禅”,及“作为艺术的禅”和“作为哲学的禅”等理论研究。对于日本茶道研究来说,茶道随着禅和禅宗从中国传入日本而起源,又是在日本禅宗的影响之下,从日本禅宗中独立出来,是以点茶敬茶的独特形式来表现禅的一种方法,一种新型宗教,一种艺术和哲学。日本茶道中的禅意也是随处可见,更是值得关注的亮点。因此可以说日本茶道史上出现了概观这一特殊现象的“禅茶一味”一词,可谓是必然的结果。

二、禅和日本文化

禅在日本文化性格的形成及日本文化的创造和发展上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禅也被称为日本式性格的表现[2]

从日本史来看,不同佛教流派于不同时代在日本的传播,对日本文化有着各自的影响。比如,飞鸟时代(592—710年)的文化受北魏和六朝佛教的影响。奈良时代(710—794年)、平安时代(794—1185年)初期,即弘仁·贞观文化,在以加持祈祷为主的真言宗和密教化的天台宗(亦称台密)的影响下,拥有着密教文化色彩。之后,日本从平安时代中期到镰仓时代(1185—1333年),随着净土佛法门的兴隆,净土教文化或净土教艺术也就随之而诞生。日本文化在不同的时代,与其占支配地位的不同佛教宗派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但其中影响最深最广泛的可谓是禅[3]

禅传入日本要比镰仓时代荣西禅师建立禅宗早得多。飞鸟时代的道昭大僧都(629—700年)在635年入唐,归国后在传播法相·成实两宗的同时,也给日本带来了禅。唐朝的道璿法师(702—760年)东渡日本,在传播戒律的同时给奈良时代的日本带来了北宗禅。平安时代的传教大师最澄(767—822年)接受了道璿律师弟子行表(722—797年)的北宗禅,入唐后得到牛头禅的传授。嵯峨天皇(786—842年)时代,义空禅师(生殁年不详)东渡日本,将南宗禅带到了日本。慈觉大师圆仁(794—864年)在838年入唐,归国时带回了大量的禅之经典和禅法,保存在京都的比叡山,并建立了赤山禅院。之后日本的禅法主要以比叡山为中心传承。平安中期三论宗的高僧奝然(938—1016年)入宋,将南朝禅传入日本,却没有被当时的朝廷接受。南宋禅的传播者还有比叡山的觉阿(1143—?),觉阿继承了临济宗杨歧派,曾为高仓天皇(1161—1181年)解说禅要之理。而荣西禅师(1141—1215年)将禅从其他佛教宗门独立出来,作为禅宗在日本生根发芽作出了最大的贡献,被尊称为日本禅宗的始祖[4]。镰仓时代传来的宋朝中国禅,在日本独立建宗的只有荣西禅师建立的日本禅宗临济宗和道元禅师(1200—1253年)建立的日本禅宗曹洞宗。由此可见,佛教从中国传入日本较早,但禅宗传至日本基本上是在宋代以降。

镰仓时代日本文艺创作和禅相遇,一方面刺激和丰富了日本和歌、物语、书画等艺术形式的成熟,启迪了日本“五山文学”和俳句的兴盛,在室町时代(1336—1573年)五山禅僧倡导的“诗禅一味”的影响下,“能禅一味”,“连歌、歌道即佛道”等思想理论相继出现[5];另一方面又拓展了日本艺能的内涵,将禅诗的结合方法推而广之,应用到插花、茶道、武士道、庭院建筑等领域。可以说,自从禅传入日本,不仅给予了日本艺能一个共同的特有的性格和风范,对于日本一般民众的住居衣食等生活文化的方方面面也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而对于这一禅的理解,可谓是“一种进入禅定三味的修炼过程,而得到开悟,开悟后的持续修炼,以达到和释迦同样境界的‘行’之宗教”[6]。就是对人生透彻的过程,以达到对人生彻悟的修炼,这种思考模式贯穿了整个日本中世纪艺能的世界。

三、禅和日本茶道

禅在日本茶道的形成中同样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两者不可分离。在日本佛教史上,禅宗的始祖是荣西;在日本茶道史上,荣西又是被推崇为传播宋朝抹茶法的传播者。日本禅宗的始祖和日本茶道的茶祖归属于同一人物,荣西可谓茶禅双祖,这不仅是历史的巧合,同时表明了禅宗和茶道在日本的特殊因缘

茶在日本的传播,首先应该归功于遣隋使,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有日本天台宗开山祖传教大师最澄,日本真言宗开山祖弘法大师空海(774—835年),在与他们有关的汉诗中留下了“酌新茗”[7]或“香茶酌罢”[8]的字句,说明在奈良和平安时代,茶的传播和佛教传播不可分割。

而镰仓时代荣西的《吃茶养生记》再一次给日本饮茶打开了新局面。随着禅宗的兴隆,禅院茶礼传入日本,代表性的人物有入宋求法到古明州天龙寺,归国后成为日本曹洞宗开山祖的道元禅师(1200—1253年)。在他制定的“永平清规”中,对吃茶、行茶、大座茶汤的茶礼都有着详细的规定。另外,在以五山禅僧为主体创造的五山文学中也不乏表现“诗禅一味”的茶诗。五山文学中的茶诗充满了禅意,给日本茶道的形成奠定了基础[9]

日本茶具

日本茶道的诞生以茶人的诞生为起点。何谓茶人?日本禅学大师铃木大拙(1870—1966年)的老师临济宗建仁寺第四代管长竹田默雷(1845—1930年)曾经说过:“茶禅兼达谓之茶人。何人如此,利休其人。”[10]由此可见茶人的标准是要“茶和禅”都精通。日本茶人的楷模,从茶道创始者珠光(1423—1502年)、绍鸥(1502—1555年),到一代宗师利休(1522—1591年),既是参禅者,又是茶的实践者。下面讨论反映日本文化中禅和茶道相互关系的“禅茶一味”说法的由来。

四、日本“禅茶一味”一词的由来

在日本茶文化史研究中[11],“茶禅一味”思想的起点与日本茶人的诞生联系在一起,两者同时诞生于战国时代(1493—1573年)。骏河临济宗开山祖大休宗休(1462—1549年)的语录《见桃录》中的一句诗,“茶兼禅味可,能避俗尘来”,被视为日本“茶禅一味”思想形成的开端。它以引用南宋松源崇岳(1139—1203年)和尚茶诗的形式出现,而松源和尚是临济宗松源派的始祖,也是虚堂智愚(1185—1269年)的师祖,这就为日本“茶禅一味”的思想来自中国南宋禅林提供了依据,同时表明了“茶禅一味”的思想渊源于中国。大休是日本茶道创始者珠光的弟子宗珠(生卒年不详)参禅的老师,而宗珠是日本“枯寂茶”的创立者之一。为此由大休禅僧引用的“茶兼禅味可,能避俗尘来”,成为证明日本“枯寂茶”茶人与禅味关系的最初例证,后人视之为日本“茶禅一味”思想的萌芽。之后,珠光的弟子十四屋宗悟(?—1552年)参禅于大德寺派的古岳宗亘(1465—1548年),而古岳的法嗣大林宗套(1480—1568年)又曾在给宗悟的茶道弟子武野绍鸥肖像画(追善像)的偈颂中,为其题写了“曾结弥陀无碍因,宗门更转活机轮。料知茶味同禅味,吸进松风不意尘”的赞词,记录了作为“枯寂茶”创始人之一的绍鸥曾皈依净土佛门,又参禅得到了活泼的禅机,深知茶味同禅味的异同,专念于茶汤,修得清净脱俗之法的一生。在这里“茶味同禅味”便成为日本“茶禅一味”思想的奠基石。此后记录日本室町时代茶汤的茶书《山上宗二记》[12](1586年)中提出了“茶汤的风体,都是禅。……茶汤是从禅宗而来的,同时以禅宗为依归,以禅僧的修行为己任。珠光、绍鸥都是如此也。……道陈、宗易都以禅为点睛之法”[13]。在利休之孙宗旦(1578—1658年)所著茶汤书《茶话指月集》(1640年)中,则明确提出了“茶道的根源即禅”。记录千利休(1522—1591年)茶汤理念的茶书《南方录》[14](1690年)中,也指出了“小坐席的茶汤,第一就是以佛法为宗,修行得道的事理”。这里的小坐席的茶汤,就是指初期茶人们所创造的“枯寂茶”。

由此可以得知“茶和禅同一味”的概念起源于珠光、绍鸥、利休等初期“枯寂茶”的创始者们,经由至千宗旦三代茶人们的努力,在室町时代逐渐形成的一个茶禅道的理念。

从目前管见史料来看,日语中的“茶禅一味”一语出自临济宗大德寺禅僧义统(1657—1730年)的诗句:“古人吃茶,茶禅一味,原来原来,此术须贵,紫野大心和尚。”[15]紫野大心就是义统禅师,是大德寺第273代主持,精于中医草药,善于水墨画,和茶道千家交往密切,是表千家第六代当主原叟宗左(1678—1730年)觉觉斋的参禅老师。之后,直到江户时代(1603—1868年)后期,幕府的大名茶人松平不味(1751—1818年),正如其取名“不味”一样,也是一个志向参禅的茶人。在他隐退时给其子齐恒(1791—1822年)的一封书信中提到:“我从19岁开始志向于禅,拜天真寺大岭和尚为师,修行六年,出离生死,得大自在之境。自幼小开始嗜好点茶,试图分辨茶禅一味之缘”。由此可见,“茶禅一味”一词在江户时代禅僧和茶人中已经甚为流行。

进入茶道兴隆发展的江户时代,“茶禅一味”一词逐渐成为表现茶道理想的代名词。江户时代晚期刊行的《禅茶录》(1828年)是一部凝聚了“茶禅一味”思想的重要著作,仿佛就是为“茶禅一味”释义而撰写的代言书,论述了以禅宗、佛法、修行和表现禅意为宗旨的茶道之本意。

有趣的是,在日本茶道史上的又一个转折点上,即全面欧化的明治时代,肩负着复兴日本传统文化的使命,批判当时日益形式化了的茶道流派,田中仙樵(1875—1960年)于明治三十八年(1905)出版了题为《茶禅一味》一书[16],在前言中重申:“茶圣宗旦翁茶禅曰:……茶道之原意,只偏甘禅味为修行,是吾道之本怀也云云。由是观之可识茶味与禅味同一味也。……大日本茶道学会倡导禅之茶道矣”。而《茶禅一味》一书,也是以收录《禅茶录》为核心展开的。

五、《禅茶录》和“茶禅一味”

《禅茶录》刊行在江户的元禄到文政年间(1689—1829年),正值日本茶圣千利休过世百年,处于日本茶道人口的增长期,也是日本茶道走向大众化的顶峰时代,创造了融游艺、娱乐、社交于一身的形式多种多样的茶礼形式,其中不乏充满了名器美物,茶会争相竞演的茶室。元禄十二年(1699)贝原益轩(1630—1714年)在其著《茶礼口诀》中就指出当时的茶道已经“处于失去了茶之精神的状态”。《禅茶录》中也指出“当今茶书泛滥,不乏排斥茶道之类”。为此特著《禅茶录》,以警示众人不要忘记“茶道的本意”。当时社会上流行在茶会上追逐高价茶器、点茶形式繁缛多样,流派乱立。《禅茶录》是针对日本茶道界的时弊,为了警示那些失去禅意、不符合礼法的本末倒置的行为,而撰写的一部“复归真之茶道”的宣言

现存《禅茶录》收录在泽庵和尚编写(1715年)的《泽庵和尚禅茶录》中。由于对著者泽庵和尚的生平存有疑点,在内容上也存在较多不可解的部分,还有待进一步研究。[17]

日本茶道表演

《禅茶录》由十章构成[18],分别是:一、茶事是以禅道为宗之事;二、茶事修行之事;三、茶意之事;四、禅茶器之事;五、侘之事;六、茶事变化之事;七、数奇之事;八、茶会的露地之事;九、体用之事;十、无宾主的茶事。而第一、二、三、四和第八章的内容,与假托利休之孙千宗旦(1578—1658年)所著的《茶禅同一味》一书中基本相同。《茶禅同一味》和《禅茶录》在内容上部分重复,《茶禅同一味》是《禅茶录》的一部分,也可以说《禅茶录》是在《茶禅同一味》的基础上充实完成的[19]。第七章有引用《南方录》的部分。为此在文献学上还有值得研究之处。但综观江户时代的茶书,《禅茶录》是一部系统阐述“禅茶一味”思想内容的茶书。另一方面,也可以理解为,这是一部继承了宗旦时期的“茶禅一味”思想的著作。如其在文中写道:

饮茶以禅道为主之事,起于紫野一休禅师。为此,一休禅师的法弟南都称名寺的珠光曾经每天练习点茶。一休禅师见后告之,点茶也是求得佛道妙所之事,点茶就是禅意的反映,为众生观己心法,就成为茶道。所以茶事的一切,所行之处,与禅道无异。无宾主的茶、体用、露地、数奇和佗等这些名义下的茶事,无一不为禅意。……有诗云:知量茶味同禅味,实为格言。现在流行的那些积聚奇货珍宝,择选精美酒食,倾财构筑豪奢茶室,以玩赏庭院树石摆饰为游乐的作法,均违背茶道之原意。只有专注于禅茶修行,才是此道的本意。点茶是以禅法为准,了解自性的工夫。……不借人为之作意,顺自然之理,领悟禅茶之工夫,……吾门之人尊奉此大义,即应该修行“禅味之真茶”。

《禅茶录》所倡导的茶道没有停留于一种游艺活动,一个兴趣爱好的艺术范畴,而是将茶道的精神内涵提高为一门禅学之道,即成为锻炼人格之道。它论述了茶道的精神和理想是在禅的指导下形成的,茶道所追求的精神内容就是禅。“茶禅一味”是这部著作的思想核心。书中还明确提出的“茶意即禅意。离开了禅意,亦无茶意。不知禅味,亦即不知茶味”的主张,撑起了日本茶道走向修心之道的脊梁骨。

综上所述,《禅茶录》是一部主张禅茶道的代表性茶书。所谓“茶禅一味”,也可以理解为就是对禅茶道的一个追求。针对当时过于拘泥于形式、追求高价名器的日本茶道界的风潮具有警示性。虽然在对作者的考证上还存在许多不明之处,但是就其内容而言,作为被日本茶人推崇的19世纪茶书是无可非议的。

六、结束语

回顾日本茶文化史,在茶道兴隆的时代,都重申“茶禅一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日本经济复苏,茶道人口又一次进入增长期,以久松真一(1889—1980年)和芳贺幸四郎(1908—1996年)等为代表的“茶禅一味”的研究,都是针对日趋形式化了的茶道流派再次提出的“警告”。久松真一把《禅茶录》中的“禅味之真茶”规定为草庵茶道的理想,提出:“草庵茶道就是把禅从禅院中解放到茶室茶庭,把禅僧化作茶人,是对日本禅宗的一次革命,草庵茶道创造了一个崭新的扎根于日本庶民的禅文化。”[20]草庵茶道的实践者们也被称之为是践行“茶禅一味”的道人。这些茶人们以践行“茶禅一味”的理念,投身于茶之修心,在通过点茶、饮茶达致“茶禅一味”的同时,丰富和提高自身的点茶、饮茶境界。对于这些茶人们来说,“茶道的理想应该就是禅”,这就是“茶禅一味”的根本所在。

【注释】

[1]金丹元:《禅意与化境》,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第6页。

[2]铃木大拙:《禅和日本文化》,岩波新书,1940年,第11页。

[3]西部文净:《禅和茶》,淡交社,1972年,第6页。

[4]《禅和茶》,第88页。

[5]《原色茶道大辞典》,淡交社,1975年,第352页。

[6]芳贺幸四郎:《茶禅一味》,熊仓功夫编《禅和能乐·茶》,1997年,第41、270页。

[7]《送最澄上人还日本国序》,比叡山专修院附属叡山学院编《传教大师全集·枙现戒论缘起枛卷上》卷一,比叡山图书刊行所,1926年,第270页。

[8]《与海公饮茶送归山》,《经国集》,日本古典文学大系69,1964年。海公即空海。

[9]顾春芳、顾雯:《论日本的五山文学与禅茶发展之关系》,宁波茶文化促进会、宁波七塔禅寺组编《茶禅东传宁波缘》,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年,第223页。

[10]田中仙樵:《茶禅一味禅茶余韵集》,光融馆,1905年,第312页。

[11]参照芳贺幸四郎:《茶禅一味》(《侘び茶の研究》,淡交社,1978年)。在日本的茶道辞典中对“茶禅一味”一语的释义,也均出自芳贺幸四郎的执笔。

[12]收录于《茶道古典全集》第六卷,淡交社,1956年。

[13]道陈,即北向道陈(1504—1562年),是利休早期的茶道老师。宗易即利休。

[14]收录于《茶道古典全集》第四卷,淡交社,1956年。

[15]芳贺幸四郎:《茶禅一味》,第315页。

[16]入门里千家,拜师于里千家第13代家元圆能斋,得“皆传”的证明。“皆传”是指履修了所规定的茶道所有课程的证明书。之后,仙樵批判当时形式化了的茶道流派,独自创立了大日本茶道学会。

[17]最近应一般读者的需求,由知泉书馆出版了吉野白云监修《禅茶录现代语译》(2010年),同时附有英文翻译。

[18]其内容的编译请参阅顾雯、顾春芳《论日本“茶禅一味”思想与“茶道”》《茶禅东传宁波缘》,第174-176页。

[19]柴山全庆:《枙禅茶录枛解题》,《茶道古典全集》第十卷,淡交社,1956年。

[20]久松真一:《茶道的哲学》,讲谈社,1987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