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解放的道路

解放的道路

时间:2022-08-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解放是一种历史活动,不是思想活动,解放是由历史的关系,是由工业状况、商业状况、农业状况、交往状况促成的。马克思哲学与宗教和其他以“解释世界”为旨趣的旧哲学根本的不同,就在于它把人的解放的道路诉诸人的生命活动历史展开的进程中。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解放是一种历史活动,不是思想活动,解放是由历史的关系,是由工业状况、商业状况、农业状况、交往状况促成的。马克思哲学与宗教和其他以“解释世界”为旨趣的旧哲学根本的不同,就在于它把人的解放的道路诉诸人的生命活动历史展开的进程中。他认为,哲学是人的解放的“头脑”,而“只有通过人的完全回复才能回复自己本身”的现代无产阶级是人的解放的“心脏”。[29]没有“头脑”,人的解放就会迷失方向、丧失目标;没有“心脏”,人的解放就缺失了动力和现实的力量。为此,马克思毕其一生在人的历史活动中为人类探索解放的道路,不仅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而且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

首先,马克思揭示了历史的辩证法。马克思认为,所谓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本质上也就是人的生命活动在时间中不断展开的过程。他指出,“时间实际上是人的积极存在”,“不仅是人的生命尺度,而且是人的发展空间”。人正是在“时间”中,开启了不断“发展”自己,而非“复制”的历史进程,拓展了日益广阔的生活空间和面向未来的可能性。马克思进一步指出,人既是历史的结果又是历史的前提。“一旦人已经存在,人,作为历史的经常前提,也是人类历史的经常的产物和结果,而只有作为自己本身的产物和结果才能成为前提。”[30]是人而非任何别的东西创造了人自身。人是自己活动即劳动的产物。一方面,作为历史的结果,他是“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是只能在前一代人创造的“生产力、资金和社会交往形式”的基础上开始自己的创造活动;另一方面,作为历史的前提,他总是要改变前一代所留下的东西,使历史打上自己这一代人的印记,从而为下一代的历史活动设定“环境”。只有理解了“结果”和“前提”的辩证关系,才能深刻地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人是“自己创造历史”与“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辩证统一。

其次,马克思指明了历史发展的必然道路。在深刻洞悉历史辩证法的基础上,马克思创立了唯物史观,对人类社会的深层结构和内在动力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他指出:“人们在自己的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显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革,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31] 可见,马克思在社会有机体诸多因素的交互作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辩证运动中,在社会意识相对独立的历史演进中,发现了“生产力”在人类“历史”中的最终的决定作用,从而为人的解放指明了一条“历史必然道路”。

再次,马克思点亮了人的解放的“普照光”。真正的理论就是人的一面“照妖镜”。当我们用物理的镜子反观自身的时候,我们或许还会为自己的形象沾沾自喜、自我欣赏、自我陶醉;然而,当我们用理论的镜子,尤其是“抓住事物的根本”的理论的镜子反观自身时,我们才能看到自身的丑陋和残缺不全。马克思认为:“人类要洗清自己的罪过,就只有说出这些罪过的真相。”[32]“应当让受到现实压迫的人意识到压迫,从而使现实的压迫更加沉重;应当公开耻辱,从而使耻辱更加耻辱。”[33]人们只有自觉到自己“非人”的存在状态,才会痛下决心去改变自己的现状。马克思哲学就是这样的一道“普照光”,它不仅让人们真切地看到了自身存在的现状,感受到了历史性的存在方式的局限性和“非人性”,而且深入地剖析了这种存在方式的内在矛盾,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照亮了人类前进的方向。

当然,人的解放,既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道哪一天一旦跨入就一劳永逸的门槛。马克思、恩格斯说:“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34]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的学说之于现实人们的真实意义在于:它既为人们的历史活动承诺了一个值得追求和向往的价值理想,又为人们反观和校正现实的历史活动提供了一个根本性的尺度和坐标。

最后,提示以下几点,供大家进一步思考:

其一,人的解放是衡量历史发展的“大尺度”,而不是用来针对当下某一具体事物或问题的“小尺度”。作为一种哲学理论,它关注的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途径,而非具体路径;它指向的是人类存在的根本价值,而非一时一地的利益得失;它追求的是人类整体的、长远的根本利益,而非任何群体或个人眼前的一己私利。

其二,“自我异化的扬弃和自我异化走的是一条路”[35]。这是马克思的一句原话,它告诉我们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任何想在人的现实生活之外去寻找“解脱”或“拯救”之路的企图,都是徒劳的、没有意义的。他还指出:“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36]一种理论的价值并不是在发现“理想”之后,就让人们放弃“现实”,正像黑格尔所说的生理学不是教人消化的道理一样,理论不过是使人们能够自觉到包含着历史必然性的“现实”迟早是要被超越的,从而以一种“理想”态度去观照“现实”。

其三,在批判旧世界中不断发现和创造新世界。理论是实践的反义词。理论的功能就是“理论”地“反驳”现实,并且“理想”地引导“现实”。人类的进步就存在于人的自我反思和自我批判之中。没有一个理想的世界在那里等着我们,也不要像某些当代哲学家那样,寄希望于某种外在的力量来拯救人类。通往理想的路就在我们的脚下,人类未来取决于我们如何对待我们的现在。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4页。

[2]《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2版,第305页。

[3][德]马克思:《资本论》节选本,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9页。

[4][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97页。

[5][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97页。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459~460页。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90页。

[8]同上,第136页。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9~10页。

[10]同上,第443页。

[11]同上,第424页。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页。

[13]同上,第57页。

[14][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1页。

[15]参阅《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8~119页。

[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页。

[1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777页。

[1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220页。

[19][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7页。

[2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版,第67页。

[2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版,第81页。

[22][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7页。

[23]同上,第56页。

[24]同上,第58页。

[25][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1页。

[26]同上,第54~55页。

[27]同上,第57页。

[2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9页。

[29]参阅《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15页。

[3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3册),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545页。

[3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32~33页。

[3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18页。

[33]同上,第4~5页。

[3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87页。

[35][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7页。

[3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33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