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强本节用与《节》

强本节用与《节》

时间:2022-08-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三、强本节用与《节》、《颐》卦义《易经》之《节》卦,上坎(水)下兑(泽)。至于古代经济思想中“节用爱民”的观点,也与《节》卦的义理密切关联。《墨子》之“节”取《易·节》之“止”义。墨子论“节”,可能有过分节俭之嫌。因《易·节》卦分“苦节”、“甘节”两种。《节》卦辞言“苦节不可”;《节·九五爻辞》言“甘节,吉,往有尚”。)《易经》强调中正之道,要求适中。

三、强本节用与《节》、《颐》卦义

《易经》之《节》卦,上坎(水)下兑(泽)。《易·象传》曰:“泽上有水,节;君子以制数度,议德行。”[《易·象传》说:“大泽上有水(筑堤为防),象征‘节制’;君子因此制定礼数法度,以为准则,详议道德行为任用得宜。”]《节》之《易·彖传》曰:“当位以节,中正以通。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易·彖传》说:“居位妥当就能自觉有所节制;处中守正而行事必将畅通。天地自然正是有所节制而一年四季才能形成;君主以典章制度为节制,就能不浪费资财、不残害百姓。”)可见,《节》卦的基本含义在于:合乎规律的“节制”,有利于事物的正常发展;反之则致凶咎。这一道理广见于自然界及人类社会的诸多物象,如季节的推展、动植物的繁衍、人类衣食住行的处置等,均与“节制”有关。至于古代经济思想中“节用爱民”的观点,也与《节》卦的义理密切关联。欧阳修分析此卦说:“君子之所以节于己者,为其爱于物也。故其《彖》曰‘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者是也。”(《易童子问》)从这一角度看,可以说,《节》卦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易经》(包括经传)作者的经济思想。

《易经》之《颐》卦,上艮(山)下震(雷)。《易·象传》曰:“山下有雷,颐;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易·象传》说:“山下响动着震雷(下动上止,如口嚼食),象征‘颐养’;君子因此慎发言语以养德,节制饮食以养身。”]《颐》之《易·彖传》:“颐,贞吉,养正则吉也。观颐,观其所养也;自求口实,观其自养也。天地养万物,圣人养贤以及万民:颐之时大矣哉!”(《易·彖传》说:“颐养,守持正固可获吉祥,说明正道养身才能导致吉祥。观察事物的颐养现象,是观察获得养育的客观条件;应当明白用正道自求口中食物,是观察领会自我养育的正确方法。天地养育万物,圣人养育贤者并养及万民:‘颐养’之时的功效多么宏大啊!”)可见,《颐》卦大义是集中赞美“养人”、“养贤”、“养天下”的“颐养”盛德。若从卦辞“自求口实”看,则卦中尽管强调“养德”,其立足点仍未尝偏离养生的物质基础。据此辨析《颐》卦“养天下”的义理,似与古代提倡的“民本”思想以及《管子》所发“王者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的言论略可勾连。此中自然也可看出《易传》作者一定的进步观念。

墨子的尚节思想,源于《易经》的《节》、《颐》等卦义,并在经济学说上有所发展。

1.自养养人,节用强本

《颐》卦辞:“观颐,自求口实”,即“民以食为天”之意,养人首先要具备食物口粮这一物质基础。所以墨子主张以农为本,“固本而用财,则财足”(《墨子·七患》)。以农为本,也就是以粮食生产为本。他说:“凡五谷者,民之所仰(仰赖)也,君之所以为养也。故民无仰,则君无养。民无食,则不可事。故食不可不务也,地不可不力也,用不可不节也。”(《墨子·七患》)墨子认为,人只有靠劳动才能活下去,用现代的话说就是只有靠劳动才能创造财富,发展经济,人民才能生存下去。墨子说:

今也农夫之所以早出暮入,强乎耕稼树艺,多聚菽粟而不敢怠倦。今也妇人之所以夙兴夜寐,强乎纺绩织纴,多治麻img15葛绪,捆布img16,而不敢怠倦者,何也?曰:彼以为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暖,不强必寒,故不敢怠倦。(《墨子·非命下》)

强从事,则财用足矣。(《墨子·天志中》)

不强从事,则财用不足。(《墨子·非乐上》)

昔上世之穷民,贪于饮食,惰于从事,是以衣食之财不足,而饥寒冻馁之忧至。(《墨子·非命上》)

农夫怠乎耕稼树艺,妇人怠乎纺绩织纴,则我以为天下衣食之财将必不足矣。(《墨子·非命下》)

在劳动生产与生活消费的关系上,墨子强调以生产为本,“固本而用财,则财足”。“节用”的目的也是为“强本”,正如“开源”与“节流”的关系,强调“开源”,又注意“节流”,才可以财源丰沛,用之不竭。《易经》的《节》卦辞曰:“节:亨。”何谓节?《易传杂卦》言:“节,止也。”孔颖达《疏》言:“节,止之义,制事有节,其道乃亨,故曰节,亨。”故《易传彖节》言:“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墨子》之“节”取《易·节》之“止”义。如说:“古者圣王制为饮食之法,曰:‘足以充虚继气,强股肱,耳目聪明则止。’”“凡足以奉给民用,则止。”(《墨子·节用中》)“故子墨子曰:‘去无用之费,圣王之道,天下之大利也。’”(《墨子·节用上》)假如人人都如俗话所说,“吃光用光,身体健康”,那么,一定不能使国强民富。

墨子论“节”,可能有过分节俭之嫌。因《易·节》卦分“苦节”、“甘节”两种。《节》卦辞言“苦节不可”;《节·九五爻辞》言“甘节,吉,往有尚”。(适当节制而令人感到甘美适中,吉祥;往前进发,必受尊尚。)《易经》强调中正之道,要求适中。而据《说苑·反质篇》记:“墨子曰:‘故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为可长,行可久,先质而后文:此圣人之务。’”此说如可信,则墨子之意,固非终于若烧若焦以自苦为极,而是以万民之利否为标准,若万民生活水准有所提高,则吾人亦不妨随之稍高,“先质而后文”,颇与后世所谓“后天下之乐而乐”相类。

2.节用利民,爱利天下

“利民”是墨子整个思想的核心。《墨子》之思想内涵,诸如节用、节葬、兼爱、非攻、尚贤、尚同、非命、非乐等,均归之于“利”和“利民”。如《兼爱》言:“兼相爱,交相利”,“此圣王之道,而万民之大利也”;“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夫爱人者必从而爱之,利人者必从而利之”。《墨子·非攻》言:“攻伐兼并”,“上不中天之利”,“中不中鬼之利”,“下不中人之利”,“此实天下之害也”。《墨子·尚贤》言:“古者圣王唯能审以尚贤使能为政,无异物杂焉,天下皆得其利”;“古圣王以审以尚贤使能为政,而取法于天……其为政乎天下也,兼而爱之,从而利之,又率天下之万民,以尚尊天、事鬼、爱利万民”;“尚贤者,天鬼百姓之利,而政事之本也”。《墨子·尚同》言:“古者上帝鬼神之建设国都,立政长也,非高其爵,厚其禄,富贵佚而错之也,将以为万民兴利而除害,富贵贫寡,安危治乱也。”“是以子墨子曰:‘今天下王公大人士君子,中情将欲为仁义,求为上士,上欲中圣王之道,下欲中国家百姓之利,故当尚同之说,而不可不察尚同为政之本,而治要也。’”《墨子·非命》言:“命(命定论)上不利于天,中不利于鬼,下不利于人。”所以要“非命”:“是故子墨子言曰:‘今天下之士君子,忠实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执有命者之言,不可不非。此天下之大害也。’”“是故子墨子言曰:‘今天下之士君子,中实将欲求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当若有命者之言,不可不强非也。’曰:命者,暴王所作,穷人所术,非仁者之言也。今之为仁义者,将不可不察而强非者,此也。”《墨子·非乐》言:“民有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而王公大人“亏夺民衣食之财”,“厚措敛(增加赋税)乎万民,以为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以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而无补也”。“是故子墨子曰:‘为乐非也。’”

至于《墨子·节用》、《墨子·节葬》,直是为利天下之民。《墨子·节葬》言:“故衣食者,人之生利也,然且犹尚有节;葬埋者,人之死利,夫何独无节于此乎?”“故子墨子曰:‘今天下之士君子,中请将欲为仁义,求为上士,上欲中圣王之道,下欲中国家百姓之利,故当若节丧之为政,而不可不察此者也。’”《墨子·节用》言:“圣王为政,其发令兴事,使民用财也,无不加用(实用)而为者,是故用财不费(不浪费),民德不劳(不太劳苦),其兴利多矣。”“故子墨子曰:‘去无用之费,圣王之道,天下之大利也。’”“古者明王圣人所以王天下、正诸侯者,彼其爱民谨忠,利民谨厚,忠信相连,又示之以利,是以终身不餍(厌),殁世而不卷(倦)。”尤其,“诸加费不加于民利者,圣王弗为”。意谓古代明王圣人为民制定了衣食住行所遵循的原则,凡增加各种费用于民生不利的就绝不增加,这是明王圣人能“王天下、正诸侯”的原因。

“墨辩”之《墨子·经说下》曰“义,利也”,义就是利。这就是墨家的“义利之辨”。墨子提出“兼相爱”、“交相利”,把“爱”和“利”联系起来,再进一步把“义”和“利”联系起来。墨家认为义即利,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等同的。所以墨家重利,也必然重义。一般地说,义是道义,即道德仁义;利是指利益、功利。墨家为了强调利,把义定义为利。不过,墨家所说的利,主要是指“公利”,即所谓“举天下之公利”,是利社会、利他人。当义和利出现不一致的情况时,墨子明确主张重义:“道不行不受其赏,义不听不处其朝。”(《诸宫旧事》)把道义放在利禄之上,绝不贪图利禄出卖道义。《墨子》中有《贵义》专篇,明确提出,“天下莫贵于义”,这就是“天下之公利”。同理,在“交相利”的利他、利己关系上,墨子也很明确地说是先“利人”,然后“己亦从而利之”,次序有先后之分,这就是《墨经·大取》中所说的“伦列之爱”。不仅次序有先后,而且爱的程度也有厚薄:“义可厚,厚之,义可薄,薄之,谓伦列。”墨子认为,爱别人应厚,爱自己应薄,如爱自己厚于爱别人,则不是贤人:“爱无厚薄,举己,非贤也。”(《墨经·大取》)这种先利公、利他而后利己的“合理利他主义”是难能可贵的。相比较而言,儒家孟子则说:“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儒家董仲舒亦说:“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都视义与利为不相容,显出其认识的片面性。

其实,《易经》亦多言义利并重之“利”,如首《乾》卦辞:“元、亨、利、贞”,“利见大人”。次《坤》卦辞:“元,亨,利牝马之贞”,“先迷,后得主,利”。其他卦爻辞亦多有贞、利之言,即如上述《节》、《颐》二卦,亦多与利民有关。可见墨子言利与《易经》有渊源关系,且有所发挥。

3.兴利赖其“力”

《墨子·非乐上》言:“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君子不强听治,即行政乱。贱人不强从事,即财用不足。”《墨子·非命下》言:“故昔桀之所乱,汤治之;纣之所乱,武王治之。当此之时,世不渝而民不易,上变政而民改俗。存乎桀纣而天下乱,存乎汤武而天下治。天下之治也,汤武之力也;天下之乱也,桀纣之罪也。若以此观之,夫安危治乱存乎上之为政也,则夫岂可谓有命哉!故昔者禹汤文武方为政乎天下之时,曰:‘必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乱者得治。’遂得光誉令闻于下下。夫岂可以为命哉!故以为其力也!”综观《墨子》之力论亦与《易经》有关。如上引《易·颐》卦辞曰:“颐,贞吉,观颐,自求口实。”《序卦传》释云:“颐者,养也。”言以正道求口实自养也,“自求口实”者,亦“自力更生”之谓也。《易传》所谓“自养养人”,即于自力更生之有余力、余财,再相助养人之意,亦即墨子所谓“有余力以相劳,有余财以相分”(《墨子·尚同上》)之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