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先天象数学的宇宙发生论

先天象数学的宇宙发生论

时间:2022-08-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节 先天象数学的宇宙发生论邵雍的哲学思想,主要是他的先天象数学,他用象数学解释《周易》。[11]所谓《先天图》,是关于宇宙发生的基本图式。邵雍用这种一演为二,二演为四,四演为八,八演为十六,十六演为三十二,三十二演为六十四的“加一倍法”,推演出一个数的演化系统,以此来说明宇宙生成论。神生数,数生象,象生器。

第二节 先天象数学宇宙发生论

邵雍的哲学思想,主要是他的先天象数学,他用象数学解释《周易》。他的《先天图》和周敦颐的《太极图》一样,都是来源于道士陈搏。朱熹曾说:“邵子发明《先天图》,图传自希夷(按指陈搏),希夷又自有所传。盖方士技术,用以修炼,《参同契》所言是也。”[11]所谓《先天图》,是关于宇宙发生的基本图式。邵雍在道教的影响下,制订了关于世界存在的基本形式和万物生成的一套推衍程序,从而创立一个系统的象数学体系。

关于宇宙发生、推衍的程序,邵雍说:

天生于动者也,地生于静者也,一动一静交而天地之道尽之矣。动之始则阳生焉,动之极则险生焉,一阴一阳交而天之用尽之矣。静之始则柔生焉,静之极则刚生焉,一刚一柔交而地之用尽之矣。动之大者谓之太阳,动之小者谓之少阳,静之大者谓之太阴,静之小者谓之少阴。太阳为日,太阴为月,少阳为星,少阴为辰,日月星辰交而天之体尽之矣。静之大者谓之太柔,静之小者谓之少柔,动之大者谓之太刚,动之小者谓之少刚。太柔为水,太刚为火,少柔为土,少刚为石,水火土石交而地之体画之矣。[12]

邵雍认为,天生于动,地生于静。因动静的大小而分为太阳、少阳、太阴、少阴与太柔、少柔、太刚、少刚。太阳、太阴、少阳、少阴为日月星辰,太柔、太刚、少柔、少刚为水火土石。由日月星辰而有寒暑昼夜之“变”,由水火土石而有雨风露雪之“化”。天地间芸芸万物都是由日月星辰水火土石的错综变化而产生的。

邵雍运用了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的等比级数的概念,对宇宙万物的产生过程进行说明,他把这种宇宙万物发生的过程归结为“象”和“数”的演化过程。他认为,这种“象”和“数”的演化模式,不仅可以说明现实世界,而且可以推测过去和未来。这就是他的先天象数学。

邵雍借用《易传》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太极”概念,认为宇宙万物是由一个总的本体“太极”演化出来的。他说:“生天地之始,太极也。”“太极,一也”。[13]“太极”是“一”,是产生宇宙万物的唯一本原。“太极”与“道”是同一个概念,所以说:“道为太极。”[14]于此说来,“道”亦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天由道而生,地由道而成,物由道而形,人由道而行,天地人物则异也,其于道一也”。[15]邵雍有时又把“太极”看成是高于“道”的更高概念,把“道”视为“太极”的所属者。他说:“太极,道之极也。”[16]又说:“能造万物者,天地也。能造天地者,太极也。太极其可得而名乎,故强名之曰太极。”[17]“道”是产生万物的根源,而“道”又存在于“太极”之中,“太极”是无穷无际、无所不包的最高本体,所以“太极”为宇宙万物的总根源,宇宙万物都由“太极”不断演化而来的,这种演化过程就是不断地“一分为二”的过程。邵雍说:

太极既分,两仪立矣。阳下交于阴,阴上交于阳,四象生矣。阳交于阴,阴交于阳,而生天之四象,刚交于柔,柔交于刚,而生地之四象,于是八卦成矣。八卦相错,然后万物生焉。是故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八分为十六,十六分为三十二,三十二分为六十四。故曰“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也。十分为百,百分为千,千分为万。犹根之有干,干之有枝,枝之有叶。愈大则愈少,愈细则愈繁。合之斯为一,衍之斯为万。[18]

邵雍以“太极”为“一”,“一”分为“二”,即“两仪”(动、静),“两仪”生“四象”(阳阴刚柔),“四象”生“八卦”(太阳、太阴、少阳、少阴、太柔、太刚、少柔、少刚),这是“象”。与这些“象”相对应的一、二、四、八、十六、三十二、六十四,是“数”。邵雍用这种一演为二,二演为四,四演为八,八演为十六,十六演为三十二,三十二演为六十四的“加一倍法”,推演出一个数的演化系统,以此来说明宇宙生成论。他把“太极”作为“一”,这个唯一的整体,可以无限地分割下去。在这个基础上,邵雍又用天干地支的“十”和“十二”两种数字互相加减和乘除的办法,得出天上日月星辰“四象”的“动数”和地上水火土石“四象”的“植数”,“动数”和“植数”相乘得出“动植之通数”,这就是《易》所谓万物之数也。[19]邵雍认为,这便是“天地万物之理”。他说:

太阳之体数十,太阴之体数十二;少阳之体数十,少阴之体数十二;少刚之体数十,少柔之体数十二;太刚之体数十,太柔之体数十二。进太阳少阳太刚少刚之体数,退太阴少阴太柔少柔之体数,是谓太阳少阳太刚少刚之用数。进太阴少阴太柔少柔之体数,退太阳少阳太刚少刚之体数,是谓太阴少阴太柔少柔之用数。太阳少阳太刚少刚之体数一百六十,太阴少阴太柔少柔之体数一百九十二。太阳少阳太刚少刚之用数一百一十二,太阴少阴太柔少柔之用数一百五十二。以太阳少阳太刚少刚之用数唱太阴少阴太柔少柔之用数,是谓日月星辰之变数。以太阴少阴太柔少柔之用数和太阳少阳太刚少刚之用数,是谓水火土石之化数。日月星辰之变数一万七千二十四,谓之动数;水火土石之化数一万七千二十四,谓之植数;再唱和日月星辰水火土石之变化,通数二万八千九百八十一万六千五百七十六,谓之动植通数。[20]

邵雍把“数”分为“体数”、“用数”、“变数”、“化数”、“动数”、“植数”、“动植通数”。他说:“体数……生物者也;用数……运行者也。运行者天也,生物者地也。”[21]他用这些数字的加减乘除的办法,得出天地万物演化之理。他的儿子邵伯温在注中作过具体计算,最终得出:“二万八千九百八十一万六千五百七十六,是谓动植之通数,此《易》所谓万物之数也。”邵雍的“加一倍法”的象数学,是一种主观的数字演化系统,并非客观世界的真实产生过程。

邵雍认为,“太极”作为宇宙万物的总根源是不运动的。那么不动的“太极”则如何能演化宇宙万物呢?这就是“神”在其中起着特殊的作用。他说:

太极一也,不动;生二,二则神也。神生数,数生象,象生器。

太极不动,性也。发则神,神则数,数则象,象则器,器则变,器之变复归于神也。[22]

“太极”作为宇宙万物的最高本体是不动的,其不动而能演化出天地万物,则在于“神”的作用,由于“神”的推动而经过数、象的发生阶段,最后形成了“器”,即万事万物,而万物之变,最终又“复归于神也”。“神”是什么?邵雍说:

神者,易之主也,所以无方;易者,神之用也,所以无体。

潜天潜地,不行而至,不为阴阳所摄者,神也。

天之象数,可得而推,如其神用,则不可得而测也。

气一而已,生之者乾也。神亦一而已,乘气而变化,能出入于有无生死之间,无方而不测者也。

神无所在,无所不在。至人与他心通者,以其本于一也。道与一,神之强名也。以神为神者,至言也。[23]

由此可见,邵雍所讲的“神”,不是指上帝鬼神之“神”,而是主宰、推动“气”的变化之“神”,它潜天潜地,出入于有无生死之间,无所在,又无所不在,万物由它产生,又复归于它,这个“神”,实际上是推动万物神秘莫测变化的原动力,即“神”是表示“太极”创造万物所显示的神妙变化的作用。

邵雍在讲“道为太极”的同时,又讲“心为太极”[24]。关于“心”的概念,邵雍也极为重视。他说:

先天之学,心法也,故图皆自中起,万化万事生乎心也。

先天之学,心也;后天之学,迹也;出入有无死生者,道也。[25]

所谓“心法”,是指“万化万事生乎心也”。“心”为“先天之学”。“心”如何成为“先天”的呢?他说“心为太极”,“道为太极”,就是说,在邵雍的先天象数学的哲学体系中,“心”、“道”、“太极”是同一个概念,也就是“一”,亦即宇宙万物的唯一本原。由“一”演化成万物。最终则是“万物皆备于我”。因此,邵雍十分称赞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的思想,认为这是对《周易》思想的总结。他在《观物吟》一诗中写道:

一物其来有一身,一身还有一乾坤;
能知万物备于我,肯把三才别立根?
天向一中分体用,人于以上起经纶;
天人焉有两般义,道不虚行只在人。[26]

这首诗旨在说明“万物皆备于我”,邵雍认为,这就是《周易》的基本精神。他的先天象数学的“心法”的最终结论,必然如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