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修持方法的差异

修持方法的差异

时间:2022-08-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5.修持方法的差异儒家重德行,运用的是深入实际、道德善化、心灵纯化的修身方法;道家重气,运用的是气化的方法实修;佛教重“性”,运用的是本体性空,诸法缘起的思想方法,形成觉悟。由新生的第三者产生千差万别的万物。道家积累修持实践,详言命,而略言性,后来发展成为精气逆行,凝气成丹的系统方法。

5.修持方法的差异

儒家重德行,运用的是深入实际、道德善化、心灵纯化的修身方法;道家重气,运用的是气化的方法实修;佛教重“性”,运用的是本体性空,诸法缘起的思想方法,形成觉悟。就此意义而言,儒家主敬,道家主静,佛家主定。

儒家修持的实践方法,归纳起来,不外乎《大学》提出的“三纲领八条目”之说,即“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是指发扬光大自身的“明德”,即发扬光大自己天赋的伦理道德。“亲民”即“新民”,既以自明其明德,当推己及人,使人民弃旧自新。换言之,即以己德去教化人民。“止于至善”,是说从君至民修身养性,达到仁义之境界,执著而不改,“至于是而不迁”,这是圣人的最高境界。所谓“八条目”,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言。前五条属于“内圣”范围,后三条属于“外王”范围。“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是一条由“内圣”到“外王”的具体途径。

img236

孟母断机教子画像砖

img237

《儒藏》

道家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9)宇宙发生学中总结出天下万物都源于混沌状态的精气(道)规则。道生一,即道产生了自己——最原始的物质。一生二,形成了对立的阴阳二气。二生三,由阴阳二气的对立产生新的具有形、气、质的第三者。由新生的第三者产生千差万别的万物。一切物质都隐含着阴阳两种对立的势力,并在“气”中得到统一。因此,天地万物包括人都是同源于阴阳两种对立势力所生成的最基本的物质所构成。“精”指的是人体生命物质基础的精华,而神的产生则是人体生命物质(精)之间相互作用(相搏)的结果,也就是说精神源于物质。人的精神活动是“二元”的,既包括人的意识、思维过程,如心、意、志、思、虑、智等精神活动,又包括独立于意识、思维活动之外的生命自我调控系统。修行之指导原则,即是“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10)。因在人身中,虚极静笃之时,犹万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则静,静则复命,吾人苟能虚心以涤除玄览,而专气致柔,自然可以实腹。虚心者为道日损也。心愈虚而神愈凝,实腹者为学日益也。气愈静而精愈纯,在此虚极静笃之候,自然可体会到“道之为物,唯恍唯惚”(11)。且惚兮恍时,其中有象有物;在杳兮冥时,其中有精有信,此即是玄牝之门,天地之根,久之则“天地相合,以降甘露”(12)。在此之前,虚极静笃,以无名之,盖其妙不可言。在此之后,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以有名之,则其窍可得见。

庄子的修养方法,如《人间世》之“心斋”、《大宗师》之“坐忘”,皆是庄子所发明。至于道之体,庄子说:“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已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13)至于道之表现,庄子云:“道在蝼蚁,稊稗,瓦甓,屎溺之间,其实无所不在也。”(14)

庄子将修养境界分为至人、神人、圣人。所谓至人无己即是忘我,神人无功即是忘功,圣人无名即是忘名。

img238

篆刻“坐忘”

庄子讲究忘字,于自己独处则说坐忘,与人共处则说相忘。如《齐物论》中所云,南郭子綦隐几而坐,仰天而嘘,荅焉似丧其耦,此形如槁木,心若死灰,而至于吾丧我之境界,亦即是《大宗师》云“隳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是谓坐忘”之功夫。而“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则是与人共处相忘之修养。道家积累修持实践,详言命,而略言性,后来发展成为精气逆行,凝气成丹的系统方法。

佛教修持实践与方法,统摄起来,不出戒、定、慧三无漏学:

(1)持戒:持戒的内容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就把持戒的全部精神说明了。从五戒、八戒、十戒、比丘比丘尼戒,乃至菩萨戒的内容,无不尽备于此了。

(2)习定:这是一种思想过滤或心念沉淀的方法。不习定,浮妄的心境便平静不下来。心境的混乱,便会引生烦恼而造作罪业。心境平静,便会启发智慧而远离烦恼。习定的功夫,则是以身体的安适而达成心念的静止为目的,主要是在调伏粗重的心病。

(3)修慧:初修之时,则从听闻佛法与阅读三藏入手,以此听闻及阅读的所得,指导持戒与习定,启发智慧,达到成佛之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