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朝名士”及其思想

“中朝名士”及其思想

时间:2022-08-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四节 “中朝名士”及其思想“中朝名士”是指西晋中叶,即晋惠帝元康前后出现的一批名士,故亦称“元康名士”。后与郭象齐名,成为“中朝名士”的重要人物。现存的是郭象注本,与向秀注文义基本相同,可以看做是两人的共同作品。郭象还认为,每个人的社会地位是由各人自身的本性所决定的,与人的活动无关,以求为“名教”制造人性论上的根据。

第四节 “中朝名士”及其思想

“中朝名士”是指西晋中叶,即晋惠帝元康(291—299年)前后出现的一批名士,故亦称“元康名士”。以向秀、郭象、王衍、乐广、王澄、谢鲲等人为代表。其中,一部分人继承“竹林七贤”的遗风,放浪形骸,轻视“名教”。向秀、郭象则致力于理论探讨,实现了何晏、王弼所倡导而为阮籍、嵇康所发挥的儒道合流。

img128

向秀像

向秀(约227—272年)字子期,河内怀(今河南武陟)人,出身贫寒。是嵇康的好友,“竹林七贤”之一。后与郭象齐名,成为“中朝名士”的重要人物。所著《庄子注》曾为嵇康所读。郭象(252—312年)字子玄,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出身寒门。少年时代即表现出才气,善辩论。喜好《老》《庄》。以注《庄子》闻名。据《晋书》的《向秀传》和《郭象传》记载,向秀先注《庄子》,其中《秋水》《至乐》两篇未完成即逝世。后来郭象依据向秀注文加以扩充,又补注《秋水》《至乐》两篇,改注《马蹄》一篇,流传于世。现存的是郭象注本,与向秀注文义基本相同,可以看做是两人的共同作品。

img129

郭象像

向秀、郭象的《庄子注》,力图以《庄子》的形式,容纳更多的儒家内容。例如,庄子主张废礼法,向秀、郭象则提出相反的见解;庄子对存在的事物采取否定的态度,他们则为现存的一切事物进行辩解。庄子认为,“穿牛鼻”“落(络)马首”违反牛马的本性,他们则认为“穿牛鼻”“落马首”才符合“自然”。他们的这些思想在郭象“序”中有明确的表述:“庄子通天地之统,序万物之性,达死生之变,而明内圣外王之道。”这是说,庄子论述天地、万物和人,都是为“内圣外王”这个儒家统治术服务的。因此,他们对《庄子》本文中凡是排抑儒家的文句,都以儒道相融的观点进行注释,以便证明《庄子》与六经、自然与名教、儒家与道家的不可分割,借以加强儒学的地位。这样,他们就从老子学转向了对庄学的研究。

向秀、郭象不同意何晏、王弼的观点,认为“无”不能生“有”,也不同意裴img130的观点,认为“有”也不能生“有”。他们提出了一种叫做“自生”的理论。郭象说:

无即无矣,则不能生有;有之未生,又不能为生。然则生生者谁哉?块然而自生耳。(《齐物论注》)

按他的解释,“自生”就是“不知所以然而然”“不知所以生而生”,一切现象都是没有因果联系的孤立的存在。他说唇亡不是齿寒的原因,齿寒也不是唇亡的结果,皆“彼之自为”(《秋水注》)。他甚至说:“罔两(影外的一圈阴影)非景(影)之所制,而景(影)非形之所使。”(《齐物论注》)据唐人疏证,形产生影,影产生罔两,须依赖日出(光)的条件,如果没有光,这一切都无从发生,故说形不是影的根据,影也不是罔两的根据。科学知识说明,在现实生活中一果多因是普遍现象。郭象抽取其中的一种原因,用以论证结果同原因毫无联系,以无因论反对“贵无”和“崇有”。

郭象还认为,“自生”就是“欻然而生”“欻然而死”,一切现象的变化转瞬即逝,不可捉摸。他声称,不仅天地万物“今一交臂失之”,而且对自己的存在也表示怀疑。他说:“向者之我,非复今我也。我与今俱,岂守常故哉!”(《大宗师注》)在他看来,世界不过就是忽然自生,忽然自灭,不可深究,也不能深究。所以,他称“言之者孟浪,闻之者听荧”(《齐物论注》),即做老师的是冒失行为,做学生的是接受迷惑。他主张:“遗知而知,不为而为,自然而生,坐忘而得,故知称绝而名去也。”(《大宗师注》)这是说,人们舍弃知识就是知,无所作为就是为,顺从命运就是生,不去思虑就是得;知识、名称、概念都可以不要。他要求人们对待世界,对待人生持“无可无不可”(《齐物论注》)的态度,不必拘泥于“无”生“有”,也不必支持“有”生“有”。

郭象上述理论的实际意义,在于调和“自然”与“名教”的对立。按他的说法,既然一切现象都是孤立存在的绝对,那么,“自然”与“名教”也就没有矛盾,它们各有自己存在的根据,对于世界都是不可缺少的。因此,他强调说:“人之生也,形虽七尺,而五常必具,故虽区区之身乃举天地以奉之。故天地万物,凡所有者,不可一日而相无也。”(《大宗师注》)认为人不能没有自然之躯,也不能不知名教的“五常”,还要依靠天地进行生产和生活的活动,这些“所有者”对于人是缺一不可的。由人推论到天地万物,“凡所有者,不可一日而相无也”,即现存的一切事物都是合理、必须存在的。按他的说法,既然一切现象都是转瞬即逝的过眼云烟,那么,“自然”与“名教”也就没有界限。一种社会现象,既可以说它是“名教”,又可以说它是出自“自然”,这样,“名教”和“自然”还有什么矛盾呢?

由此,郭象认为,“君臣上下,手足内外,乃天理自然”(《齐物论注》)。人们若能“任自然而居当”,即顺从自然的安排,尊卑、贵贱、君臣上下,各守其位,天下就可以太平。对于礼法,他也作了巧妙的辩解,他说:“刑者,治之体,非我为;礼者,世之所以自行耳,非我制;知者,时之动,非我唱;德者,自彼所循,非我作。”(《大宗师注》)礼法刑政都不是人为的,而是一种自为、自行、自动的约束力量,也是不能少的,这样就为人为的压迫秩序找到了“天理自然”作为依据。为了维系君臣上下的统治关系,他主张有君论,提出“千人聚,不以一人为主,不乱则散,故多贤不可以多君,无贤不可以无君,此天人之道,必至之宜”(《人间世注》)。把君主专制看成是贯通天道(自然)与人道(名教)的最高体现。他宣称,做君的应无为而治。无为而治不是“拱默乎山林之中,而后得称无为者,此庄老之谈,所以见弃于当途”(《逍遥游注》)。它的含义,其一指的是:君通过臣这个工具去治理国家,犹如工匠用斧子去刻木一样,“夫工人无为于刻木,而有为于用斧;主上无为于亲事,而有为于用臣”(《天道注》)。其二,指君臣的地位不得僭越,君用臣,臣亲事;工用斧,斧刻木,“各当其能”(同上)。这样,道家的某些思想就被解释为儒家的“君为臣纲”。可见,郭象的《庄子注》把“自然”注入了“名教”;“名教”又渗透于“自然”。

郭象还认为,每个人的社会地位是由各人自身的本性所决定的,与人的活动无关,以求为“名教”制造人性论上的根据。他提出“天性所受,各有本分,不可逃,亦不可加”(《养生主注》),其原因是“性分各自为者,皆在至理中来,故不可免也”(《达生注》)。所谓“至理”,即“自为”“自然”之理,人性也是“自然”形成的,不能加,不能减。生在头的地位,只能做头,只能在上;生在足的地位,只能做足,只能在下,这就是“自然”。如果大家都认识到并且遵守这个“自然”之理,那么,“小大之辩,各有阶级,不可相跂”(《秋水注》),天下也就太平了。这种理论有一个漏洞,即为什么人受性不齐呢?他不得不求助于偶然论,他说:“天地虽大,万物虽多,然吾之所遇,适在于是,则虽天地神明国家圣贤绝力至知,而弗能违也。故凡所不遇,弗能遇也,其所遇,弗能不遇也。”(《德充符注》)这里把“遇”与“不遇”看做是人生前途的决定因素,在无因论的前提下,他接受了汉儒的命定论思想。因此,郭象反对任何改变自身命运的意图,认为这犹如“以圆学方,以鱼慕鸟”,不仅是徒劳的,而且会导致“以外伤内”“以物害己”,会造成丧身失性的后果。因此他主张“所遇而安”,以杜绝“以小羡大”“外求无已”的不守本分的念头和行为。

总的说来,向秀、郭象的《庄子注》,反映了西晋时期封建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暂时趋于缓和,豪门世族的特权地位基本上得到稳定的情况下,名士阶层适应于这种状况的思想、政治观点。但在客观上也表现出经过几十年的社会动乱以后,人们渴望“天下无患”、国家统一的社会心理。

玄学思想发展至向秀、郭象阶段,实际上已告终结。东晋时玄学与佛学合流,至南朝宋、齐、梁、陈,佛学逐渐取代玄学的地位而日趋兴盛,但玄学的余波未泯,直到唐初还有一定的影响,不过已不是重要的思潮。

玄学作为魏晋时期的主要社会思潮,它的历史作用应予肯定。

玄学与经学的学术地位不同,它并未成为地主阶级的统治思想,而只是名士们在较短暂的历史时期的思想。名士虽然依附于门阀世族,但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着知识阶层的相对独立性。当时一些知识分子要求摆脱传统文化的束缚,恢复人的自然本性,使“自然”与“名教”、外在的道德规范与内在的真实情感相统一,于是提出了玄学思想,它在文化上起到了推陈出新的作用。

玄学与经学的思维方法不同,汉代经学主要是经验的方法,它比较注重局部的具体事物,喜好连事比类。而玄学则注重理性思维和对概念、判断、推理的研究,其结论往往是从逻辑分析中产生的。所以,玄学与经学相比,已由经验方法转向宇宙本体论,由单一范畴转入成对范畴,由严守家法转向探讨义理,在理论思维上作出了贡献。

玄学的弱点,在当时就引起一些名士的反省和反对者的批评。西晋时,名士乐广就对他们中一些人放达裸体的行为表示不满。石勒破晋,名士王衍为石勒所俘,他在被杀前,曾说:“向若不祖尚浮虚,戮力以匡天下,犹可不至今日。”(《晋书·王衍传》)东晋王羲之也说:“虚谈废务,浮文妨要,恐非当今所宜。”(《世说新语·言语》)他们总结的教训是深刻的,所谓“清谈务国”,正是指玄学“祖尚浮虚”,即“议而不治”、脱离实际的学风。不过不能由此推论,玄学就是亡国之学,那是以偏概全,是不公正的观点。近代学者章炳麟在《五朝学》一文中说:“五朝所以不竟,由任世贵,又以言貌举人,不在玄学。”魏晋覆国的原因很多,这需要作具体的历史的分析。

对玄学的弱点进行深入评论的,是当时的一批反玄学的思想家,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杨泉、裴img131、欧阳建、鲍敬言等。下章将分别予以介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