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茶馆,还能整点啥

茶馆,还能整点啥

时间:2022-08-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茶馆,这个曾经作为社会信息交流的媒介中心,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双刀客在近一年的走访中,了解了南北茶馆的各种不同与相同,探寻茶馆经营模式的成与败……双刀客无意诋毁文化雅集对茶馆传播的重要作用,只是感慨雅集对茶馆经营的实际帮助并不明显。

茶馆,这个曾经作为社会信息交流的媒介中心,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人们总是习惯走进茶馆,一边喝茶,一边调侃世态万象。然而到了现代,茶馆犹如一只只蜗牛,背着文化复兴与商业创新的重担,步履蹒跚。一边是阳春白雪的雅致尊贵,一边是曲高和寡的门可罗雀,茶馆在商业与艺术之间徘徊,举步维艰!

茶馆,究竟还能整点啥?双刀客在近一年的走访中,了解了南北茶馆的各种不同与相同,探寻茶馆经营模式的成与败……希望这七点思考和建议,对正在或即将经营茶馆的你,有所裨益!

门面,就是脸面!很多茶馆成立的初衷,就是为了攀比和炫耀脸面,至于这种脸面能不能带来赢面并不重要。这种茶馆,大多依附于房地产经济或为了某种不正当利益交换而存在,所以茶能否盈利并不是重点,重要的是能否成为权力与利益置换的私密媒介。

没有弄清那些高大上门面存在的根本原因,很多茶馆也竞相模仿。用现代版的秦砖汉瓦打造复古的门头、仿古的包间,就连茶艺师也要穿上汉服唐装,而且能素手抚琴、能歌善舞,一旦置身其中,便要你恍若隔世、梦回汉唐。这些门面的背后,自然是需要花费不菲的银子;而支撑这种门面的消费群体,都是消费的从不买单,买单的从不消费。这种高大尊贵的门面,孕育的却是奇怪灰暗的门风,所以短暂与衰败自然是情理之中。

搞了门面,丢了门风,这是很多高大上茶馆的通病。如何让阳光照进茶馆,要拆掉的不但是这种门面,还有祛除这种灰暗浑浊的门风。门风不正,小人硕鼠趋之若鹜;门风清明,百姓贤达拥戴有加;衙门如斯,茶馆亦如斯。

整门风,就是求价值、开风气、树典范。尽量为大多数普通人服务,这是一种普世价值;开一方清明之风、传一世刚正之气,这是一种济世情怀;树当下经营典范、创后世百代基业,这是一种家世目标。

门风,茶馆最需要打造的精神空间!

品茶似品人,茶品似人品,这两句被很多茶馆奉为圭臬。很多茶馆馆主不惜重金聘请名家题笔、高悬门头,以示激励。双刀客经常去茶馆交朋友,去茶企谈合作,就每每发现两者的不同:茶馆馆主喜欢谈文化谈理想,陶醉于自己营造的空间与梦想里不能自拔,一派文人气象;茶企老板喜欢谈产品和营销,案头桌角堆满了各种品牌的产品,他们每天都在新产品堆里泡着,与团队讨论新产品的营销方案,完全是生意人思维。无奸不商,很多人用这个“奸”字形容商人的人品,其实更应该形容他们的做法:无“谋”不商!

把人品与产品挂钩,风险很大,并通常事与愿违。你的人品也许无可厚非,但是每个人对人品的衡量标准却似是而非、参差不齐。中国人习惯性地用道听途说或第一印象,来界定一个人的品格;而非“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人品与产品的捆绑,不但没有提升产品,却很可能拉低了人品;你不愿看到的,却是常常发生的。

了解和欣赏你人品的,未必会购买你的产品,毕竟人品比产品高贵得多,更因为你们已经是朋友。如果要靠朋友和熟人,生意很显然是做不久的。所以是否拥有自己的拳头产品和营销模式,你的产品能否自己说话打动陌生人,直接关系到茶馆的生死存亡。

茶馆的产品有文化产品、服务产品、商业产品等,大多数茶馆将文化与服务视为核心竞争力。所以我们经常看到茶馆雅集、茶修活动不断,却始终看不到由此带来的销售业绩。茶馆寄希望于文化传播的力量,提升商业产品的销售额,却常常赢得了人气,没见到财气。

整产品,就是要让人们沉醉于你的理想国之时,不忘为你的梦想奉献一点力量。茶馆的产品,不应该仅仅是茶。每个地域的特色文化产品,都可以成为茶馆产品的兄弟姐妹。火柴天堂,卖的不再是点火的燃料,而是各种文化的交集。搞清楚不同消费群的需求,是茶馆开发产品的根本出发点。坐得下、喝得起、有文化、又好玩,产品定位依附于茶馆定位。依托茶馆平台的背书,通过电子商务渠道及自媒体营销,你的产品理应更出彩。

放手整产品,让你的茶馆借助产品的翅膀,飞得更远!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这句诗害了不少开茶馆的人。虽然人家说的是禅房,但是更多的人把它弄成了茶馆环境的模板。纵观国内很多茶馆,莫不是小桥流水、亭台轩榭,统一调的古风雅韵,清一色的幽暗无光!奇石、大板、老物件,古琴、书画、俏佳人,似乎已经成为茶馆装点的六大法宝。一进茶馆深似海,“纯雅礼和”不思归。这样的茶馆,一不小心都整成了中老年之家,将更多的年轻人与普通大众拒之门外。

茶馆的古典环境,曾经是最吸引人的亮点,亦被上升为传统文化的代表。躲进茶楼成一统,管它春夏与秋冬,很多茶馆馆主都有这种大隐于市的情怀。可是小茶馆毕竟不是桃花源,在世就得入世;让每个消费者都能找到符合自己的情境,是茶楼换位思考和升级转型的必由之路。

敢问世间情境为何物?直叫人搜肠刮肚!别把奢侈当高雅,别把环境当情境。情境是依据消费者的年龄、喜好及文化偏好所打造的个性空间。你能给我消费的理由,这个理由就是触动。如何唤起记忆深处的情感触动,这就是情境要起到的作用。60后痴迷古典,农耕文化最能唤起他们的记忆;70后商务应酬,奢靡之风是场面上的必须;80后追逐潮流,科技时尚最能让他们忘却茶的单调;90后反叛另类,颠覆传统的小玩意最能迎合他们的个性……你的茶馆环境若能让不同的消费群体找到属于他们群体的记忆,才能让人流连忘返,让人禁不住尖叫分享。

环境姓“公”,茶馆如果都搞成了公共环境,自然缺少吸引力;情境属私,个性私密才能引起广泛的窥探欲。如何让人身临其境之时情不自禁,茶馆的情境之路漫长而不遥远。

古代文人骚客喜欢搞一些雅集,来激发创作灵感。著名的兰亭雅集便是由大书法家王羲之广邀群贤,会上得诗37首,王羲之在微醉之中,振笔直遂,写下了千古流传的《兰亭集序》。现代的茶馆也喜欢搞一些雅集,并形成了一定的套路:其一是书画、诵读、古琴、茶艺共演一台戏,素手抚琴、佳人秀茶、画家献艺、诗人朗诵;这种雅集很受欢迎,因为在赏心悦目的同时,还可以免费索取字画。其二是茶艺与禅坐相结合,在放松身心之时,感受茶汤的韵味、茶气的行走;这样的雅集,以茶艺和品茗为中心,结合不同的艺术形式,普及茶的品饮知识,传递茶为雅事的文化魅力。

双刀客无意诋毁文化雅集对茶馆传播的重要作用,只是感慨雅集对茶馆经营的实际帮助并不明显。筹备一场雅集,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热衷参与之人多为圈内之士,甚至是专业蹭茶客。“群闲”毕至,多在圈内循环,而无法实现跨界传播,很多茶馆对这种自娱自乐却乐此不疲。

别搞雅集,整赶集。这个观点让很多人怀疑:“一个阳春白雪,一个下里巴人,你当我茶馆是菜市场?”这个疑问句,还真的可以改成肯定句,只不过把“菜”换成“茶”即可!赶集,就是要不定期或者定期组织活动,让茶馆暂时变成回馈顾客与民众的茶市场。老舍的大碗茶传统、天福的免费奉茶活动,就是其中最好的代表,虽然天福并不是茶馆。将一种贴近民众的赶集活动,变成茶馆常态化的宣传手段,不但能赢得民众的口碑,还能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赶集,更像是互联网的引流;没有人流量,茶馆的收入必然成问题。赶集的形式可以因时而变,时节不同而内容迥异。比如端午的时候,茶馆可以派送些粽叶、艾草;中秋时节搞一些自制月饼活动;秋茶上市时节,为什么不可以弄些散茶赠饮活动!茶馆要关注传统节日、民风民俗,因地制宜随机而动,为民众的群体活动增加新的亮点,从而实现营销的目的。

雅集虽雅,曲高而和寡;赶集虽俗,利己又利人。这两者并不对立,需要有策略地协调与搭配。如果一定要定个比例,双刀客建议参照2080法则,二成雅集,八成赶集。你说呢?

3W,是三哇模式的简写。曾经在厦大EMBA旁听过一堂课,是有着台湾金牌教授之称的某老师讲授的。他讲了一个台湾牛排馆的三哇故事。为了太太的生日,他提前在这家牛排馆定了位置。等到那天他走进这家牛排馆时,不禁哇了第一声:“哇,环境好美啊!”服务人员将绣有他太太名字的餐巾摆好、端上丰盛的美味,并唱响生日的祝福之时,他不禁第二次发出哇的赞叹声:“哇,味道好美啊!”当他以为这样的美味与服务价格一定非常昂贵,接过账单之时却止不住发出了第三声惊叹:“哇,价钱好便宜啊!”事后,他将这家牛排馆的经营之道形象地比喻为三哇模式。颇具讽刺的是,他在中国移动培训之时,移动老总询问是否可以在公司推行三哇模式之时,教授调侃道:“你们早就推行了三哇模式啊!顾客一进门:‘哇,队伍好长啊!’好不容易排到自己:‘哇,服务小姐的脸好臭啊!’拿到话费单:‘哇,收费好贵啊!’”

为了打造茶馆的三哇模式,想必每个馆主心理都有谱:装修要奢华、服务要唯美、利润要爆炸。在国八条未出台之前,这种高大上的茶馆并没有引起消费者的哇声一片。官员花的都是公款,谁都不会心疼;商人图的是权钱交易,收获大于付出也乐意。而今这样的茶馆,没有了以上两种顾客的光顾,馆主的哭声估计就不止三哇了吧!

别搞3W,整3P!我们都知道,营销有4PS理论,product(产品)、price(价格)、place(渠道)、promotion(促销),再加上strategy(策略)。茶馆就是一个渠道空间,双刀客认为整3P是茶馆当务之急:people(百姓)、product(产品)、promotion(促销),用精准的定位、优质的产品、有效的传播,为广大的普通民众服务。得民心者得天下,而民心所向无非是坚持货真价实、凭良心做事的茶馆。

产品是正道、传播是通道、民心是王道,整这3P不丢人。

“我们要做中国最优秀的清茶馆,大家要加倍努力啊!”“我们要在五年内,实现开设十家分馆的目标!大家有没有信心?”诸如此类的口号,很多老板称之为发展目标、企业愿景。迷恋于这种愿景并为之感动的,通常都是老板自己。“我的收入能增长多少?”“我的成长空间有多大?”最实在的“钱景”,才是员工最大的愿景!我们看到的现实是:老板的愿景与员工的“钱景”,常常并不同行。

在国外,侍者的待遇与受到的礼遇并不差;而在中国,服务行业从业者向来都不受待见,甚至低人一等。茶馆行业的情况也不乐观,茶艺师其实就是销售员的美称,待遇的低廉和业绩的压力,让这个看上去很美的职业并不美丽。一方面,茶馆要求茶艺师做好文化宣传;另一方面,又要求茶艺师做好茶叶销售;而这两者通常让茶艺师陷入很尴尬的境地。做文化要温情脉脉细水长流,做销售要单刀直入立竿见影;你让茶艺师笑里藏刀绵里藏针,实在是强人所难。

分工上的一专多能、分配上的模棱两可,常常让茶艺师苦不堪言,感觉“钱景”渺茫。佳茗似佳人、泡茶似泡妞,很多茶客进茶馆消费的目的貌似文雅、实则龌龊。在诱惑面前,很多茶艺师为了自己的“钱景”,牺牲了老板的愿景。茶艺师的流失,成为茶馆难以克服的困扰;而造成这种现状的根本原因,是分配机制的不公和缺失。

一个茶馆馆主的能力再强,能打理三个分馆就已经堪称奇迹。更多的馆主被一家茶馆的管理问题整得焦头烂额,只因自己抓的越多,丢得越多。是人才,绝不会甘居人下;只有庸才,才会敷衍度日。靠庸才,你必须将复杂的事情做到简单粗暴可复制;靠人才,你需要发挥他们的所长为你所用。能否发掘人才,并将对方提升到自己合伙人的位置,是考量茶馆老板格局大小的重要参照,也是事关愿景能否实现的重要因素。

美好的愿景,是靠实在的“钱景”来铺垫的。当牛奶不再是高附加值产品,就别奢望用廉价的水草来收获美好的愿景。一分投入,一分收获,你需要付出更多,来激励更多有“钱景”的伙伴,帮你实现美好的愿景。

双刀客曾经不解,为什么“假大空”大行其道,后来才明白是传统与历史在作怪。自古以来,在很多百姓的心中,万般皆下品,唯有做官高。官方语言总是让人激情澎湃,官方行动总是战略重大且意义深远,所以我们总是仰望官方,期待获得重要指示,抢得头等商机

曾几何时,我们的茶馆,成了官方的第二会客厅、商人的第三生活空间;曾几何时,我们的馆主,成了政府的第二发言人、官员的第三生活秘书!多少人为了赢得官方青睐,不惜重金打造,极尽奢华,不求最好但求最贵。很多茶馆在这股不正之风的影响下,其投入与规模都前所未有。以前,都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甭管结果怎么样,至少三十年一变。但是现在,三年一小变五年一大变,转速还是加速度!

任何依靠官商狼狈为奸拉动的消费,都是非正常消费,甚至是灰色消费。依靠不正常不合法消费起家的商家,最后都将财富还给了官方;出来混总是要还的,坐庄的毕竟是最终的赢家。

别搞官方,整偏方!整官方的黄金时代,一去不复返了,还落下了不少后遗症:装修的高大上吓走了老百姓,宣传的假大空弄晕了爱茶人,消费的上档次赶跑了准顾客……何谓偏方?双刀客有三解,其一:一方;其二:奇招;其三:不迷信官方。偏隅一方、造福一方、称雄一方,不管怎样,始终要知道自己的目标和底线在哪里;出奇招、歪招,无招胜有招,就是不循规蹈矩,不走寻常路,让消费者能把你当哥们当姐妹,认同你、喜爱你;不迷信官方,不盲从假权威、伪专家,相信自己,听从心底最真实的声音,你的茶之路自然走得自信稳健。

当官方走进了死胡同,偏方也许会成为通天法宝。当然,能不能整偏方,还要看茶馆馆主自己是不是不官方。刀客将通过持续的行走,为大家寻找偏方;更期待藏有偏方的你,将偏方拿出来给大家一起分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