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谷歌在此,何以有百度

谷歌在此,何以有百度

时间:2022-08-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谷歌和百度都是在2000年左右走上中国搜索市场舞台的。在随后的交往中,这两个年轻人对搜索表现出非同寻常的共同兴趣。把谷歌当做学习的榜样最初的谷歌,不是李彦宏的竞争对手,而是李彦宏的榜样和力量源泉。因此,李彦宏有足够的信心。我们大胆地猜测,李彦宏的内心,就是要做一个中国的谷歌。

谷歌和百度都是在2000年左右走上中国搜索市场舞台的。不过,它们走上中国搜索市场舞台时,量级不太一样。谷歌已经成为英文搜索——约等于全球搜索领域的绝对的大哥,在此基础上开发了中文搜索;而百度,只是刚刚成立的以中文搜索为主业的一家小公司。有强大如谷歌在此,百度何以生存和立足?

坎里那些事儿

要讲百度的起步,首先要从谷歌讲起。谷歌的故事,是英雄史诗,是传说。1995年,两个年轻人在斯坦福大学首次相遇。他们是瑟盖·布林和拉里·佩奇。在随后的交往中,这两个年轻人对搜索表现出非同寻常的共同兴趣。当时已经有了一些搜索技术。但很快,这两个计算机专业的研究生就发现他们的查询方法比其他任何一种搜索都要高明。于是,他们将这种系统称为“返回触摸法”,取自那些指向网站的“返回链接”。

1997年,布林和佩奇正式提出了“Google”[1]这个名字。取这个名,是为了纪念一种数值测算方法——Googol(古戈尔),即后面带100个零的数字。公司总部的员工风趣地将其称为“Google情结”(Googleplex),又因它后面有无数个零,象征这是一个无穷大的数字。

1998年4月万维网大会上,布林和佩奇以论文的形式向世界介绍了谷歌。不久,两人开始向其他网站兜售这项技术,包括Infoseek, Excite和Yahoo。却发现没人感兴趣。后来,Sun的创办者之一安德雷斯·贝希托尔斯海姆邀请他们在斯坦福大学的校园共进早餐。布林和佩奇演示刚到一半,贝希托尔斯海姆就打断他们,当场为谷歌公司写下了一张10万美元的支票。可乐的是,当时,谷歌还没有一个银行账户,甚至根本就没有什么“谷歌公司”。但从此,谷歌起航了。

到1999年6月为止,谷歌通过Sequoia Capital,Kleiner Perkins Caufield & byers等投资公司以及斯坦福大学和个人投资者的投资,一共筹集到3000万美元的启动资金。3个月以后,谷歌网站正式开通。当时可以浏览3000万个网页。今天它能浏览的页面是那时的100倍了。

布林说,用户之所以喜爱谷歌,是因为“对于用户而言,谷歌已经变成‘一个人’,一个每时每刻都在向他们提供信息的人”。

正当谷歌开始蒸蒸日上时,网络世界却崩溃了,不过对于谷歌的两位创业者而言却是件幸运的事情。随着众多网络公司的倒下,谷歌从他们手里接管了一些比较便宜的办公室,一些铝合金椅子,十几台服务器,还有一批失业的程序员。

在周围网络公司纷纷倒下的时候,谷歌却是风景这边独好。

就像百度出生后的最大敌人是谷歌一样,谷歌出生后最大的敌人,是微软。为了对抗微软所向披靡的攻势,不成为第二个网景[2],布林和佩奇从硅谷请来职业经理人埃里克·施密特做谷歌的CEO。布林放弃了主席的职位,只担任技术总裁的头衔;前任CEO佩奇则担任产品总裁。

施密特和谷歌采取了关键词竞标的Adwords模式。投标者可以就谷歌上最流行的搜索字或词进行竞标。谷歌根据广告点击率收取费用。竞标以5美分起价,但经常会达到15美元,对于一些像直升机配件这样的高端产品,价格还会更高。有意思的是,如果一个广告主反应率过低,谷歌会相应地降低其在网页上的位置,同时还会将该广告主的竞争对手的广告提升,以获得更多的点击率。这就无形中对广告主造成压力。如果广告点击率不到0.5%,他们甚至会要求广告主修改广告的措辞。

谷歌远期的梦想就是:从唱片到收音机节目,再到电影等所有的公共信息,都为它们建立索引,并使它们可以被搜索到,然后再从中获得利润。

我们试着梳理一下谷歌和百度创立时的时间关系。

谷歌:1999年6月谷歌拿到风险投资,1999年9月Google.com正式上线。

百度:1999年拿到风险投资,2000年1月正式创立,6月有了第一个客户——硅谷动力,baidu.com于2000年6月正式上线。

谷歌和百度的故事,不是一开始就知道结局的老掉牙的电视剧。相反,在决出胜负以前,有太多的变数,有太多的可能……

在创立初期,百度应该不敢也没工夫想怎么和谷歌作战的事,因为,百度的当务之急,是活着。面对Google要进军中国的形势,如果百度不能在最快的时间里站稳脚跟,以后的机会恐怕就更渺茫了。可是,面对着和自己完全不是一个重量级的强大对手,百度该如何开启自己的生存之战?

李彦宏的战术

既然选择了搜索,选择了做自己的独立搜索引擎网站,李彦宏知道,即使对手再强大,也要义无反顾地走下去。

把谷歌当做学习的榜样

最初的谷歌,不是李彦宏的竞争对手,而是李彦宏的榜样和力量源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李彦宏最终选择了做搜索,重要原因之一是他此前的学习和工作经历,包括从北大图书情报系积累下来的“搜索”意识,以及在华尔街、硅谷多年的搜索工作实践,还包括他首创的关于搜索的技术创新等。

但是,我们可以猜想一下,要是没有谷歌的成功崛起,李彦宏在选择创业路径时,是否还会那么坚决地选择搜索?

谷歌给了李彦宏最好的示范,虽然1999年的中国,互联网刚刚处于第一次泡沫的末期,其时正是门户网站唱主角、商务网站吃嘛嘛香的年代,互联网上的中文内容似乎并没有丰富到非做一个搜索引擎的时候,而李彦宏勇敢却坚定地选择了搜索。他劝徐勇说:“向前看二三年,搜索一定行。”李彦宏向前看的二三年,已经就是谷歌在当时的美国。因此,李彦宏有足够的信心。

我们大胆地猜测,李彦宏的内心,就是要做一个中国的谷歌。而这种猜测,并非毫无根据。因为在若干年后百度奔赴美国上市时,还有意无意地给投资者提供了“中国的谷歌”这样简单的、容易理解的对百度的解读。

借“闪电计划”打破“4年定律”

2002年的春节,李彦宏是在美国过的,不到10天,他就匆匆回国了。因为他知道,美国的圣诞节早就过了,春节不是美国人的节日,这个时候,谷歌正在加紧准备它的华语市场扩张,因此,在谷歌开启它的中文搜索之前,百度必须建立自己成熟的搜索引擎系统。李彦宏知道,搜索引擎从成长到成熟一般需要4年的时间,谷歌的成熟就遵循了这一规律。“4年才能成熟”的原因很简单,搜索技术是非常复杂的系统,慢工才能出细活。此时,百度成立了两年半,距离成熟还需要一年多的时间。但面对谷歌的虎视眈眈,百度岂能就这样等下去?

一向自信的李彦宏,这一次决定打破“4年定律”,让百度更快走向成熟。提前成熟的方法,就是加快技术升级和完善的速度。很快,李彦宏组织了一个工程师团队,开启了“闪电计划”。按照李彦宏的要求,“闪电计划”的团队必须在9个月内“让百度引擎在技术上全面与谷歌抗衡,部分指标还要领先谷歌……”

为此,百度专门开辟出了一个办公室,里面放了很多床让加班的工程师休息。“闪电小组”的成员们除了在技术上有了巨大的革新,还有了新发明。他们买了一部遥控玩具汽车,把需要交换的磁盘和文档放在玩具车上,谁需要什么,就由车运过去,倒省了不少腿脚功夫。还有人买了滑板车,站在滑板上去财务室报账。“闪电小组”忙中取乐,一团热火。不过,到2002年8月,李彦宏对“闪电计划”的进展仍不满意,决定亲自兼任组长,带领“闪电小组”做誓死一搏。

由于李彦宏在搜索引擎方面已经积累了成熟的技术,加之他对当前世界上的前沿技术比较了解,他的加盟使“闪电计划”的进展大大加快。到2002年12月,“闪电计划”终于大功告成。这个时候,百度人悄悄删掉了谷歌的链接,开始使用自己的百度。

坎外真经

输在起跑线并不可怕

李彦宏其实输在了起跑线上,而且输得不是一星半点儿。面对财大气粗、技术成熟的谷歌,除了李彦宏对搜索技术的精通和热情,就是徐勇募来的并不厚实的风险投资了。

甚至,谷歌还早于百度开启真正意义上的中文搜索引擎之路。2000年,是独立的中文搜索引擎的元年,这一年的9月12日是中文搜索引擎的生日。但此时降生的,不是百度,而是谷歌。从市场角度看,直到2年后的2002年,百度才自立门户。

但百度悄悄地拉近了差距,直到2年后又市场反超。百度做了什么?除了谷歌本身对中文搜索市场没有足够重视,因此也没有足够投入之外,百度没有认输,百度自身的努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搜索引擎4年才能成熟,对搜索行业来说,这是一个基本规律。百度要是继续遵循这个规律,就难有今天的成功。可喜的是,百度不相信规律,李彦宏认为,规律是可以被打破的。他这么想,也这么努力,他成功了。

追求极致,就没有什么不可能

面对已然强大的谷歌和初生牛犊的百度,当时有多少人相信百度会成为今天的百度?除了李彦宏和他的核心技术团队,恐怕没有人会相信。至少谷歌也没有相信,因为当时的谷歌并没有把百度放在眼里。但是,百度做到了,它不仅可以和谷歌抗衡,甚至战胜了谷歌。

如果说百度是一个传奇,其实这传奇的背后并没有什么复杂的原因,有的只是一颗追求极致的心。李彦宏从决定做搜索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想好了要做最好的独立搜索引擎网站,他也不止一次向全体百度人说出这样一番话:“我们做事必须有领导者的心态,要best of the best, 把每件事做到极致,做得比别人都更好——不是好一点儿,而是好很多。”李彦宏一直相信,一家公司要成为市场上的领导者,首先一定要有追求极致的心态,只有这样才能与竞争对手拉开差距,成为真正的领航人。

【注释】

[1]2006年4月12日,Google全球董事长宣布,Google的中文名称为“谷歌”。

[2]网景通信公司曾经是一家美国的计算机服务公司,以其生产的同名网页浏览器Netscape Navigator而闻名。1998年11月,网景被美国在线(AOL)收购。网景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是微软IE浏览器造成的。微软采取操作系统捆绑IE浏览器策略,事后被判决为垄断行为。网景在“浏览器大战”中,与微软竞相推出新功能,过度偏向“增加功能”,忽略了网络标准和软件稳定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