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三国演义中关羽为什么被称为忠臣?

三国演义中关羽为什么被称为忠臣?

时间:2022-08-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关羽的称号一直有增无减,最初是汉献帝称的汉寿亭侯,后来在蜀汉时正式官职是襄阳太守,都督荆州事务。忠诚作为无形的力量,可以击败以权、名、利、禄所构成的引诱和利用。在中国,不忠不义的行为历来为人们所不齿。忠君是封建社会中最高的君道。忠的另一个意义是对他人的态度。史官和他的三位亲属忠于职守的精神和行为,令后人敬佩。忠诚信义的人最有气场,因为这样的人大家信得过。

关羽的称号一直有增无减,最初是汉献帝称的汉寿亭侯,后来在蜀汉时正式官职是襄阳太守,都督荆州事务。刘备先锋关羽为荡寇将军,后封赐为前将军,列五虎上将之首。后主刘禅追谥关羽为壮穆侯。

从南北朝开始,直到清朝末年,关羽的地位受历朝历代君王的崇封更是直线上升,“侯而王,王而帝,帝而圣,圣而天”,褒封不尽,庙祀无限。关羽名扬海内外,成为历史上最受崇拜的神圣偶像之一,以致与孔老夫子齐名,并称“文武二圣”。清初,关羽被清帝封谥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至嘉庆、道光时,关羽的谥号为“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羽赞宣德忠义神武关圣大帝”,多达24字。

关羽在民间百姓中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影响力,皆因五个字:忠、义、信、勇、武。

《三国演义》第二十五回说,关羽在土山被曹操兵马团团围住。曹操派大将张辽去说降关羽,关羽提出三个条件:一为降汉不降曹;二为赡养刘备二位夫人;三为一旦得知刘皇叔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便当辞去。曹操尽管极不愿意接受第三条,还是硬着头皮答应下来。后来,关公与曹操相见时,曹操再次表态:“吾言既出,安敢失信。”

曹操为留住关羽,待关羽甚厚,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相送美女及绫锦、金银器皿,关羽毫不动心。后来,关羽得知刘备在袁绍处,毫不犹豫地寻找刘备去了。这才引出关羽的“义”与曹操的“信”。

先说关羽。关羽不忘与刘备、张飞的桃园三结义生死之盟,视名利如草芥。关羽辞行前,将每次所受金银一一封置库中,将汉寿亭侯大印悬于堂上,只带原跟从人员及随身行李,千里走单骑,护送二位嫂嫂,过五关,斩六将,全为“忠义”二字。

再说曹操。曹操在关羽身上下了那么大的功夫,仍没有感化关羽,尽管对关羽的离去十分不悦,曹操还是大度地放关羽而去。程昱因为认为关羽归袁绍,是与虎添翼,应当追而杀之,以绝后患。曹操曰:“吾昔已许之,岂可失信!彼各为其主,勿追也。”不但不追,曹操还特地赶去为关羽送行,并赠以锦袍。曹操所为,全为“诚信”二字。《三国演义》虽然尊刘抑曹,对曹操在放行关羽一事的信守诺言,还是持肯定态度的。曹操、孙权对关羽的忠诚都非常钦佩,曹操对部下感慨地说:“云长封金挂印,财贿不以动其心,爵禄不以移其志,此等人吾深敬之。”关羽兵败走麦城,已无出路,东吴诸葛瑾劝降,关羽正色而言:“城若破,有死而已。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身虽殒,名可垂于竹帛也。”一番话,说得诸葛瑾满面羞惭。孙权闻讯也赞曰:“真忠臣也!”

关羽是个能人,到任何地方都会受到重用。而曹操留不住关羽,关羽死心塌地地跟着穷哥哥刘备的事例,最能说明“能”与“忠”孰轻孰重。

我国一位学者曾问过某公司的一位高级职员,为什么不去一家挣钱多的公司。这位高级职员引用了关羽的故事,他说:“曹操对关羽要比刘备对关羽好得多,但是关羽并没有辞退刘备那里的工作去到曹操手下做事。”虽然曹操那里有几日一宴的礼遇,有“汉寿亭侯”之类的爵位,有金银、房子等待遇,但这些在关羽心中都不如对刘备的忠诚重要。忠诚作为无形的力量,可以击败以权、名、利、禄所构成的引诱和利用。在中国,不忠不义的行为历来为人们所不齿。

在中国传统民族文化中,忠是重要的伦理原则。忠,忠贞,忠诚,忠实,都是形容一个人品格高尚的词语。忠的本义是全心全意为他人,为他人竭心尽力,待他人诚实负责。这个“他人”的概念,可以是君王、国家、民族、人民、朋友、配偶,也可以是企业、职务、消费者。

忠君是封建社会中最高的君道。孔子强调“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要求臣下事君的时候,“以致其身”“无欺”。忠君的观念现在来看,已没有意义,但是,忠的内涵并不仅仅是忠君,还包括普通人人际交往的准则,因此,忠是相互的,例如忠于友谊,忠于爱情。在《论语》中,“忠”字出现过18次,但涉及“忠君”的不多,大多数是针对普通人而言的。孔子曾经讲过,普通人平日容貌要端正庄严,工作态度要严肃认真,与他人交往要忠心诚意。这三种品德,无论走到什么地方都不能废弃。

忠的另一个意义是对他人的态度。朱熹主张“人自为谋,必尽其心;到得为他人谋,便不仔细,致误他事,便是不忠。若为人谋事一似为己,为尽心”。在朱熹看来,在为别人做事时,也像为自己做事一样,尽心尽力,也就是忠。

忠的又一个含义是敬业,忠实于自己的上作。春秋时,齐国的大夫崔杼杀死庄公,他怕后人责骂,不许史官记载这件在当时被认为是大逆不道的事。史官忠于职守,认为史书应记载真实,所以仍在史书上写“崔杼弑君”。崔杼大怒,杀了史官。在古代,史官一职是世袭的,这位史官的弟弟继任,仍然如实记载了这件事,崔杼又把他杀了。史官的另一个弟弟又接替了这一工作。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明知如实写史危及性命,还是把崔杼写成叛逆贼臣。崔杼没有办法,总不能一杀再杀,只得放过他。有一位南史氏和这位史官是同族,听到亲人被杀,立即拿上书写史实的竹简,奋不顾身,星夜赶往京城,准备冒死继承史官的事业。他到京城后知道这件史实已写好,才放心回家。史官和他的三位亲属忠于职守的精神和行为,令后人敬佩。

东汉马融对“忠”有透彻的研究,专门著作《忠经》一书。马融曰:“忠而能仁,则国德彰;忠而能智,则国政举;忠而能勇,则国难清。”“虽有其能,必由忠而成也”“虽有其能,以不忠而败之”。马融的这段话讲,用人、任人不能仅看其能,还要看其忠。当今职场上,有的能人“身在曹营心在汉”,吃自家的饭,干别家的事;有的能人只讲金钱待遇,频繁跳槽,谁给钱多就给谁干;有的能人吃里爬外,偷窃企业情报为己有,携机会去攀高枝;有的企业费尽心血培训“能”人,但“能”人一旦学成便“拜拜”而去,令企业“竹篮打水一场空”。当前,职场上人才流动是正常的,他要走你留不住,即便以严厉的经济措施留下了,他不好好干,你岂不是白费心机?所以,“能”不及“忠”,而无能而忠者,可以训其能,增其能,无能变有能;有能而不忠者,能而不发,要能何用?

忠诚信义的人最有气场,因为这样的人大家信得过。“忠诚信义”在任何时代都是人生征途中的一张金字招牌,是人际关系中的一张通行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