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头脑清醒才有正确决策

头脑清醒才有正确决策

时间:2022-08-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刘备拜徐庶为军师,徐庶破了曹仁的八门金锁阵,大败曹军。徐庶接到书信后,泪如泉涌,立即与刘备辞行。徐母转入后堂自缢身亡。其实,凭徐庶的机智,如果心态平和,处乱不惊,一可察出书信真伪,二可做出正确判断。只是徐庶当时头脑已很不清醒,才犯下这“低级错误”。太忙、过急、狂喜、大悲、盛怒的状态下,头脑都不清醒,在这种状态下做决策会出大事的。

刘备拜徐庶为军师,徐庶破了曹仁的八门金锁阵,大败曹军。曹操闻徐庶才高识广,想招用徐庶。谋士程昱献计曰:“徐庶为人至孝,幼丧其父,只有老母在堂。现今其弟已亡,老母无人侍养。承相可使人赚其母至许昌,令作书召其子,则徐庶必至矣。”曹操即派人星夜去取徐母。

徐母根本不买曹操的账,不但拒绝写信给徐庶,而且痛骂了曹操为汉贼,又用石砚打曹操,曹操大怒,令武士斩徐母,被程昱劝止。后来,程昱日往问候徐母,时常馈送物件,徐母亦作收据答之。程昱赚得徐母笔迹,诈修家书一封,告诉徐庶:“若得汝来降,能免我死。如书到日,可念劬劳之恩,星夜前来,以全孝道。”

徐庶接到书信后,泪如泉涌,立即与刘备辞行。徐庶赶到许都见到老母,谁知徐母勃然大怒,骂徐庶:“今凭一纸伪书,更不详察,遂弃明投暗,自取恶名,真愚夫也,吾有何面目与汝相见?汝玷辱祖宗,空生于天地间耳!”徐母转入后堂自缢身亡。

徐庶的智商很高,但情商却低,一遇急事、烦心事,六神无主,心乱如麻,控制不住情绪,头脑一乱,再聪明也理不出头绪来,做了错误的决策。其实,凭徐庶的机智,如果心态平和,处乱不惊,一可察出书信真伪,二可做出正确判断。其实,徐庶若不去许都,曹操也不会加害徐母的。因为曹操若杀徐母,一则招不义之名,二则徐母既死,徐庶必死心助刘备以报仇。而留徐母,使徐庶身心两处,纵然助刘备也会因惦记老母安危而分心。这样的道理,一般人都会知晓,何况徐庶?只是徐庶当时头脑已很不清醒,才犯下这“低级错误”。

人的身心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只有心绪平稳时,人体内各器官间才能更有效地相互协调,才有可能做出理智的决策。

人在什么时候容易出错呢?

太忙——忙得手脚不停,一件事还没忙完又忙上第二件,忙得像陀螺一样,头脑没有一点儿思索的间隙,容易“忙中出错”。

过急——一急便容易图快,头脑发热,忘记了方方面面,容易失衡。

狂喜——获得意外的收获时,情绪容易失控,容易由惊喜转入狂喜,进而忘乎所以,失去理智,以至做出蠢事。范进中举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大悲——过度的悲痛会使人精神消极、情绪低沉,头脑因悲而麻木,脑子里除了悲之外一片空白。

盛怒——盛怒者头脑冲动而不冷静,思路不再清晰,一旦“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就难免闯祸,小者损己伤人,大者祸国殃民,一怒留下千古恨。

太忙、过急、狂喜、大悲、盛怒的状态下,头脑都不清醒,在这种状态下做决策会出大事的。曹操盛怒决策,杀了蔡瑁、张允;刘备大悲决策,伐吴输了老本。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人们不受事物影响,却受到了对事物看法的影响。”

心开,路就开;心卡死,路就卡死。徐庶的失误绝不是因智能不足,而是心态消极,在困境面前慌了手脚,乱了方寸。

头脑不清醒时,绝对不可做决策。怎么办呢?不妨放下心头事,松弛一下,倒有可能“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明朝松江太守赵豫,有一个特别的断案法则:每次见到告状人,总以“明日来”三个字打发其回家。开始,人们都不理解,还以为太守不敬业。于是,有了“松江太守明日来”的噱语。但赵太守有他的道理:来告状的人,并不一定因为事态有多么严重,有的是因为一时咽不下那口气,头脑发热,如果让他回去待一个晚上,说不定怒气自消,觉得这么点小事不必去告状,就会消除矛盾。

赵太守的“明日来”,是一种冷处理的“缓冲术”。这一办法虽不是“万能”,但在相当多的情况下有效。我们有时遇到一些烦心的事,由于自己心烦气躁,感情冲动,立即处理极可能失当;我们有时遇到一时解不开的难题,由于头脑过于疲劳甚至麻木,左思右想均无效,此时,不如放下烦心的事或难解的题,睡上一觉,或干点别的事,说不定明天一觉醒来,头脑中充满了灵感,问题已解开大半了。

实际上,允许自己“拖到明天”与动员自己“只争朝夕”一样,都是一种人生的智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