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有心向善,不可急于让人知道

有心向善,不可急于让人知道

时间:2022-08-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原文为恶而畏人知,恶中犹有善路;为善而急人知,善处即是恶根。意译一个人做了坏事而怕人知道,可见这种人还有羞耻之心,也就是在恶性中还保留几分善念;一个人做了善事而急于让人知道,就证明他做善事只是为了贪图虚名和赞誉,那么在他做善事时,已种下了可怕的祸根。而国家也会出于“义”给予行善人一定的补偿和奖励,从而不让行善人在利益上受损。

原文

为恶而畏人知,恶中犹有善路;为善而急人知,善处即是恶根。

意译

一个人做了坏事而怕人知道,可见这种人还有羞耻之心,也就是在恶性中还保留几分善念;一个人做了善事而急于让人知道,就证明他做善事只是为了贪图虚名和赞誉,那么在他做善事时,已种下了可怕的祸根。

清心智慧

俗话说:“人之初,性本善。”虽然每个人从生下来那天就是善良的,可是随着时间的发展,内心还能真正保持最初的本性的人真是少之又少。在现实生活中,人难免会犯错误,做错事,之所以害怕别人知道,是因为内心还保存着善念,是这些善念导致自己愧疚、自责、担心别人责怪自己。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一种真的善,因为他的内心是向善的。

可是,有些人在社会上做一些善举,比如帮助贫困家庭等事情,他们内心迫切地希望自己所做的善事能够让天下所有人都知道,以此来扬名立万。这样的人就不是真的善,他们之所以会这么想,是因为内心的恶念在作祟,是一种伪善的表现。所以,我们要想保持自己的初心,就应该让心向善,才能逐渐地达到至善。

要知道,善是人性中固有的一种美德。善行既可以帮助身处困境中的人,又可以使助人者自己的心灵得到慰藉,使自己的修养得到提升。相反,内心产生了恶念,就要及时加以制止,否则最多只能做到伪善,而不是真善。

善的概念也不是绝对的,我们也要知道在什么时间什么场合做什么事情才是善,否则就很可能“好心做坏事”。

春秋时期,鲁国制定了一条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看见同胞被卖为奴婢,只要他们肯出钱把人赎回来,那么回到鲁国后,国家就会给他们以赔偿和奖励。这条法律执行了很多年,很多流落他乡的鲁国人因此得救,得以重返故国。

之后,孔子一名富有的学生子贡为了宣扬这种善行,自己从国外赎回了很多鲁国人,但是,他却以“义举是不需要付报酬的,否则就不是义”为理由拒绝了国家给他的奖励。他自认为这样做既可以帮助鲁国人回国,又可以为鲁国减少一些财政负担。

但是,当孔子知道这件事情以后,他批评子贡,说子贡的这个“义举”害了无数鲁国人。子贡不解,便问孔子。孔子说,鲁国的法律讲求的不过是一个“义”字,只要有人看见同胞落难而生出恻隐之心,从而带同胞回国,就可以成为一件善事。而国家也会出于“义”给予行善人一定的补偿和奖励,从而不让行善人在利益上受损。这样的话,愿意做善事的人会越来越多的。但是,你的所作所为只是让你自己获得了好名声,却没有想到,你做出不求回报的行为之后,会让其他人提高对“义”的要求,让他们认为行善就应该不图回报,就不应该向国家索要什么。那么那些赎回同胞而索求补偿的人就会受到其他人的嘲笑,这样,谁还愿意再去救助自己的同胞呢?你这是把“义”和“利”对立起来了,所以不但不是善行,反而是恶举。

之后,果然如孔子所说,很多人因为没有子贡那么富有,也因为担心自己向国家索要补偿被人嘲笑,所以都假装看不见那些落难的同胞。这样,很多鲁国人都流落在外,不得归国。

一味地去“做善事”并不一定就能达到好的效果,一厢情愿地行善而没有考虑到利于大众的大善,善举很可能变成恶行。这样的行善做法不值得提倡。

一位名叫冕的大乐师来看孔子。古代的乐师多半是瞎子,孔子出来接他,扶着他,快要上台阶时,告诉他这里是台阶了。到了席位时,孔子又说这里是席位了,请坐吧。等大家坐下来,孔子就说某先生在你左边,某先生在你对面,一一详细地告诉他。

等乐师冕走了,子张就问:“老师,你待他的规矩这样多,处处都要讲一声,待乐师之道,就要这样吗?”孔子说:“当然要这样,我们不但是对他的官位要如此,对这样眼睛看不见的人,在我们做人做事的态度上,都应该这样接待他。”

孔子心中的善意,不用言表,信手做来,对他而言,帮助看不见的乐师,也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善良不是出于勉强,它是像甘露一样从天降下尘世,不求回报,不求扬名,不但给幸福于受施的人,也同样给幸福于给予的人。

一个人不置身事外,勇敢地入世行慈悲事宜,这种没有任何附加条件的善,正是生命的最高道德。所以,我们要不断修炼和净化自己的内心,以最初的善心来对待万事万物,这样才能达到极高的人生境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