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当有人跟你对着干,你怎么办

当有人跟你对着干,你怎么办

时间:2022-08-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这个世界最复杂的是人心,有时候你越是想让别人听从你,别人越是跟你对着干!由此可见,很多人之所以同你对着干,可能是一种本能的逆反心理在作怪,其实并不一定是对你本人有什么深仇大恨。

这个世界最复杂的是人心,有时候你越是想让别人听从你,别人越是跟你对着干!从物理学的角度分析,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作用力都存在一个与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同样,人与人之间也存在一种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而且这种作用力的产生是一种无意识的本能反应。

由此可见,很多人之所以同你对着干,可能是一种本能的逆反心理在作怪,其实并不一定是对你本人有什么深仇大恨。比如当老师对学生说:“不许做小动作,要认真听讲。”这个时候,学生反而会变得更不安分,总是不停地把玩东西。当领导对下属说:“上班时间不许聊天,违者罚款!”下属听到上司的话,反而会在心里较劲道:“该做的工作我都做完了!你管我做什么干吗?聊天!就是要聊天。”当妻子对丈夫说:“不许在家里抽烟!”老公就会不服气地说:“有几个男人不抽烟?如果我连烟都不敢抽,我还算什么男人?”

据心理学家分析,人为了维护自身的尊严,常常会表现出与对方要求相反的行为与态度,既不喜欢按照对方的要求做事,而且还要故意与对方对着干!很多时候,这不仅不是他们强大的表现,更可能是他们自我保护的一种姿态,通过这种方式宣告自我的独立个性。这样也就更好地解释了为什么越是那些青春期的孩子越不听话,为什么越是那些涉世未深的员工越难以领导。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的个性刚刚开始萌芽,棱角正尖锐,需要时间的打磨和历练。对于人们的逆反心理,聪明的人总有一套非常有效的策略,让他们乖乖就范。

针对人们的逆反心理,俄罗斯著名心理学家普拉图诺夫曾经做过一次典型的心理测试。他在自己的著作《趣味心理学》一书的前言中,特意提醒读者:“请勿先阅读第八章第五节的故事。”当看到普拉图诺夫的提醒后,几乎每一个读者内心都产生了“对着干”的想法,迫不及待地翻看第八章第五节的内容。

其实,这正是作者的本意,他利用人们的逆反心理,达到了让人们关注第八章第五节内容的目的。如果他只是在前言中说,第八章第五节的内容很精彩,希望大家仔细阅读,这样反而起不了太大的作用。

在现实生活中,“逆反心理”是一种极为常见的心理现象,这是因为每个人都会对未知的事物感到好奇,从而产生想去了解它的欲望。尤其当这件事情被禁止,又没有对禁止原因做出明确的解释时,更加会激起对方的“逆反心理”,使他们更迫切地想了解这一事物,于是便形成了一种“对着干”的局面。

从消极的方面来说,“逆反心理”是一种单值的、单向的、偏激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无法使人客观、全面地认识事物的本质,从而导致一个人常常用错误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比如,当两个陌生人甲和乙,在一条狭窄的道路上碰面。甲想让乙给自己让路,乙就会说:“凭什么给你让路啊?这条路是你们家修的?我想站哪儿就站哪儿,你管得着吗?”这样的话分明是在抬杠,但很多人偏偏喜欢以这种对峙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再比如,当一位爸爸训斥一岁的儿子时说:“不许把玩具扔掉!”孩子听到爸爸的命令,会立马把玩具扔到地上;当一位妈妈对两岁的女儿说:“不要把手指含在嘴里!”小女孩反而是更频繁地把手指放在嘴里。最后,所有“不允许”的命令,反而变成了做某件事情的“提醒”。

你越是想让我做什么,我偏偏不做;你越是不想让我做什么,我偏偏非要做。为什么人们总是喜欢对着干呢?这是因为,当一个人被命令、被威胁时,会激发他内心的挑衅情绪。为了证明自己不是一个胆怯懦弱之人,他凡事都会与对方对着干。如果这种“逆反心理”反复在一个人的思维中出现,就会形成一种不良的行为定势,使一个人的内心越来越狭隘、行为越来越极端,最终导致一个人陷入一种“愈禁愈难禁”的恶性循环之中。

不过,从积极的方面来说,“逆反心理”也具有一定的益处:比如,逆反心理能够改变一个人固有的思维,使一个人敢于挑战权威,不被条条框框束缚,从而彰显自我个性。另外,如果一个人善于利用他人的“叛逆心理”,便可以用一种伪装的“禁令”来激励对方做你希望他做的事情。在这一点上,日本政治家枝野幸男可谓高手。

枝野幸男是日本民主党内头号辩论家,在他参加议员竞选时,他不但不去游说观众,也不到场演讲,甚至他公开说:“我不希望你们投票给我,一点都不希望你们投票给我,拜托各位,我一点也不想当选。”说完这些之后,他迅速出发到外国去了,结果他不战而胜,以高票当选,这真是一次扭转全民心理的高级战术。

巧妙地利用别人的逆反心理,可以有效地改变其行为。一个人真正掌握了这种心理控制术,当遇到有人与自己对着干时,只需要简单的几句话,就能够使自己不战而胜,因为人人都有“你说什么他偏不干什么”的逆反行为。同时,我们还要警惕对方利用你的“逆反心理”来刺激你,使你做出不理智的行为。

此外,需要强调的是,很多时候一个人所谓的“逆反”,并不是真正反对,而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思维定势。因此,在面对他人的“逆反心理”时,我们不能武断地把它当作“反对意见来处理”,而要善于不动声色地把对方的“逆反”转化为“顺从”。那么,如何才能够把对方的“逆反”变成“顺从”呢?我们不妨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第一,多提问、少陈述。要想从根本上减少一个人的“逆反心理”,就要从预防做起,从一开始就要杜绝那些导致他人产生逆反心理的事情发生。

在沟通过程中,陈述性的语言容易导致对方产生逆反心理,这是因为陈述者总喜欢摆明自己的观点,从而导致对方的排斥与抵触;相反,提问性的语言,则会给人一种征求对方意见的感觉,使对方更容易接受,以便充分发挥对方的主观能动性。另外,提问式沟通属于一种开放式的交流,在交谈过程中,我们可以让对方尽情表达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从而使我们对对方有一个更全面详细的了解。

第二,用可信度来缓解对方的抵触情绪。在人际交往中,每个人都喜欢与自己信任的人打交道,并且容易接受他们的观点,甚至把对方当作自己的人生导师。从这一角度来说,一个人对你越信任,那么他对你的抵触反对情绪也就越小。所以说,要想减少对方对你的抵触情绪,其首要任务就是让对方对你产生信任感,认为你是一个值得信赖、值得依托的人。

第三,激发对方的好奇心,从而减少他的逆反心理。有人说,兴趣是一种甜蜜的牵引。也就是说,当一个人对某件事物感兴趣时,这件事物便会激发他的好奇心,在这种好奇心的牵引下,他就会主动去探索、了解。因此,要想降低一个人对你的“逆反心理”,就要想办法让他对你本人以及你所谈的事情感兴趣。当一个人从内心认可了你这个人,自然就不会对你有什么抵触情绪。

第四,进行立场转换。善于替他人着想,是人际交往中最大的学问。在与他人相处中,要想不与对方形成势不两立的对峙局面,就要懂得转换立场,从他人的角度来考虑对方的需求与感受,并以对方所期待的方式来与他沟通。这样一来,就消除了对方对你的抵制情绪,从而使双方心平气和地进行沟通、交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