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黄土地貌的分类与特性

黄土地貌的分类与特性

时间:2022-01-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我国的黄土高原是世界上黄土和黄土地貌最典型、规模最大的地区。黄土经侵蚀剥蚀后形成黄土区特有的地貌类型,正向地貌借用当地的名称叫“塬”、“墚”、“峁”、“坪”,黄土区的谷地地貌发育尤其特殊。黄土高原地区原始地面平缓,黄土层深厚且质地均一,因此,黄土区河流沟谷水系多呈树枝状水系,而且该地河流各级支流的累计条数有着十分接近的比例关系。黄土谷地的地貌发育表现为较多的崩塌、滑坡和泻溜。
黄土地貌_自然地理学

五、黄土地貌

(一)黄土的分布与特性

黄土是一种灰黄色质地均一的土质“岩体”。它主要分布于比较干燥的大陆中纬地带,在中国主要分布在北纬34°~45°,东经102°~114°之间的地带,约占国土面积的6.6%。在黄河中游地区太行山以西、青海湖以东、秦岭以北、长城以南,组成有名的黄土高原(海拔800~2000m)。黄土向东延布到辽东半岛滨海地带,向南扩展到长江以南,并被称为下蜀(黄)土。黄土的厚度一般为20~30m,最厚可达175~400m,总面积约63.5×104km2。欧洲中部的黄土一般不超过10m厚,北美和南美的黄土厚度一般约数米至十数米。所以,我国的黄土高原是世界上黄土和黄土地貌最典型、规模最大的地区。

黄土的化学成分主要是SiO2(占50%左右)、Al2O3(占8%~15%)、CaO(占3%~10%以上),其次还有Fe2O3(占4%~5%)、MgO(占2%~3%)和K2O(占2%)。黄土的矿物成分高度混杂,多达数十种矿物,以石英、长石和碳酸盐矿物为主,并有比较多的易风化不稳定矿物。在粒度成分方面高度集中在0.05~0.01mm粒级,并且其平均粒径有向黄土分布区南缘外围变细的趋势(见表6-3)。黄土中所含生物化石方面以耐旱草本植物花粉和耐干旱动物化石为主。

表6-3晚更新世马兰黄土的粒度结构(刘东生等,1985)

img49

黄土结构松散多孔隙,孔隙度一般达45%~50%,且有较大孔洞,没有层理。多孔性是黄土区别于其他土状堆积物的主要物理特征之一。黄土遇水浸湿后,在地表以下会发生可溶性盐类矿物溶解和部分黏土及其他细颗粒物质的流失,造成地面沉陷,称为黄土潜蚀作用。国内外许多学者认为大面积黄土分布是第四纪风扬尘沙落积的结果,可与现代的“尘暴”、“土雨”相比拟,这称为“风沙说”;少数学者认为中国黄土是第四纪以来几个多水期的洪积冲积,又称为“水成说”;局部地点确有粉砂岩风化残积的“黄土”,如长江三峡楚王台的黄土,这称为“风化残积说”。

(二)黄土地貌形体

黄土地貌是一种形体独特的地貌。黄土经侵蚀剥蚀后形成黄土区特有的地貌类型,正向地貌借用当地的名称叫“塬”、“墚”、“峁”、“坪”,黄土区的谷地地貌发育尤其特殊。

黄土塬是大面积的黄土(高原)平台,单个塬的面积可达2000~3000km2,塬面即为黄土高原地面,地面倾斜一般不到1°,边缘部分向外倾斜可增至5°,四周有短小沟谷切入,平面上呈现花瓣状形体。如果两支沟谷源头十分接近,它们之间的狭窄分水脊称“崾险”,往往是当地的交通要道。最典型的黄土塬是中国甘肃的“董志塬”和陕西的“洛川塬”。

黄土墚是长条形的黄土山丘。黄土墚的顶面,有平坦和凸形(圆弧形)两种。前者称为平顶墚,宽几百米,长数千米,中间分水部位的纵向坡度为1°~3°,横向两侧向外倾斜可达5°~10°,向下转为较陡(10°以上)的墚坡;后者称为凸(圆)顶墚,横向两侧向外倾斜可达15°~35°,据顶部纵向形体分为起伏墚和斜墚两种类型。

黄土峁是孤立圆穹状的黄土丘——黄土山峰。据顶部形体,可分为平顶峁和凸(圆)顶峁两种形体。平顶峁分布于黄土塬的边缘地区,是黄土塬被流水侵蚀切割的残留体,顶面形体标志类似于黄土塬。黄土凸顶峁顶部的峁坡向外倾斜可达15°~35°,若干黄土凸(圆)顶峁纵向相互连接排列为和缓起伏的墚峁,众多黄土峁群聚排列概称为黄土丘陵

黄土坪是黄土区沟谷底部黄土组成的阶地或平台。

塬面上和墚峁坡及坪边缘有时出现碟形和漏斗形凹地,直径10~20m,深数米,是地表水下渗、地面沉陷形成的,称黄土堞。有时,由于地表水下渗在岩面以上发生潜蚀作用,并导致黄土塌陷,形成深10~20m的竖井状陷穴和漏斗状陷穴,甚至陈列为串珠状陷穴,陷穴之间的残留体为黄土(天生)桥。塬边墚侧的沟谷中有时还有高十数米的黄土柱。

黄土塬、墚、峁的结构体系是流水侵蚀分割厚层堆积黄土的产物,也与黄土堆积前基岩古地貌的控制密切相关,黄土的覆盖只是缓和了原来地面的起伏。

黄土较易被流水侵蚀而发育沟谷,导致黄土区千沟万壑,地面支离破碎。降雨在平缓的黄土地面聚成许多细小股流冲刷,形成大致互相平行的细沟,深0.1~0.4m,宽不足0.5m,长可达数十米,横剖面呈宽浅的V字形,谷缘无明显坡折,谷底纵剖面恰与斜坡坡形一致。细沟的进一步发展成为切沟,它的宽度与深度达1~2m,横剖面有明显的谷缘坡折,谷底纵剖面不但多陡坎,而且其坡度与坡面坡度也不再一致。顺切沟的再下切侵蚀便发展为冲沟,显著特点是冲沟谷底纵剖面线呈现下凹曲线,与凸形斜坡构成逆反;沟头与沟壁均较陡,长可达数十千米,深可达百米。另外,黄土区冲沟沟头上方或沟床中常有一些深深的陷穴。冲沟的再发展,或者转变为谷缘不清、沟底平缓并有较厚堆积的坳沟(有的学者称其为干沟),或者转变为受地下水补给的河沟。黄土高原地区原始地面平缓,黄土层深厚且质地均一,因此,黄土区河流沟谷水系多呈树枝状水系,而且该地河流各级支流的累计条数有着十分接近的比例关系。

黄土谷地的地貌发育表现为较多的崩塌、滑坡和泻溜。崩塌、滑坡与黄土中的垂直节理、易溶盐的溶解流失、下垫基岩或老黄土的质地以及其覆盖黄土、暴雨、地震等因素有关。

黄土区的地貌发育有黄土堆积前的古地貌体系、黄土堆积过程中以及黄土堆积之后发育的地貌体系,而且互相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