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狐友何不自醉饱

狐友何不自醉饱

时间:2023-08-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狐友何不自醉饱?在这方面,明代才子唐伯虎不亏是个明理人,一瞥之下就能洞察其奸。一天,有个穿着破衣破裙的术士来找唐伯虎,极力夸说修炼的妙用。唐伯虎听他讲完,就说:“这样奇妙的道术,你何不自己用,却白送给我呢?”术士没听明白唐伯虎话里有话,改天又来了。世人若有唐伯虎一半的通达潇洒,恐怕吃这号饭的人真的只有破衣烂衫穿了。

狐友何不自醉饱?

战国时,燕王听说有个方士会不死之术,就派人去学来教他,可此人还没赶到,方士倒先死了,派去的人只好空手而回。燕王一见,勃然大怒,为他未能及时赶到而把他杀了。

这则寓言几乎是人人知道的,燕王所犯的逻辑错误也是人人都能指出来的。但燕王何以会犯这样起码的逻辑错误?而且不止燕王,后世许许多多吃了方士们的不死药之后“升天”的帝王,为何都如此缺乏常识,连让方士们“以身试药”都来不及就“御用”了呢?这里涉及到某种类似盲点一样的机制。

在我们寻找某件东西时,如果它本来是红色的而在我们的印象中是绿色的,那么哪怕它就在面前,我们也会视而不见,因为这时只有绿色的东西才能引起大脑的反应。

同样,在过于渴求不死药的时候,人们会对不死药的一切“副作用”都视而不见。那么,在社会交换中,是否也有类似的盲点存在呢?清代有一篇小说谈的就是这个问题。

有户人家住宅后面的空房子里,住着一个狐仙,人看不到它的形状模样,它却能同人对面谈话。这户人家日子过得比较富裕,有人认为这可能是狐仙帮了他家的忙。相信这种说法的人就请求同狐仙交个朋友。狐仙同他们来往得挺亲热的。

有一天,一个与狐仙结交的人想摆筵席宴请狐仙,狐仙说它年纪老了,很贪吃。人听了它的话,就多备了一些酒菜来招待它。吃到天黑时,有几只狐狸喝醉了现出原形,人才知道这只狐狸把它的亲朋好友都招来吃喝了。

这样宴请了几次,实在开销不起,为筹集酒菜钱,那人把家里的衣服都送进了当铺。于是他不得已向狐仙略微作了些暗示,希望能在钱财上得到些帮助。狐仙听后大笑起来,说:“我正是因为没钱供自己吃喝,才多次来吃你的请。假如我有许多钱财,早该用来醉饱自己,有什么必要同你交朋友呢?”

这个狐友的话,要说白了,就是此人请狐友吃一回酒,最好狐友还他十桌酒席钱,但要是狐友有能力弄来十桌酒席钱的话,为何不自己吃十回,而要到他这里来吃一回送十回呢?交换中样样可以互换,就一样东西不可以:同类、同质而不具其他象征意义的东西不能交换。说得具体一点,就是钱与钱不能互换。当然,今钱换古钱,大票兑小票不在此例。十元换十元,等于不换;八元换十元,等于白送二元,这就不成相互性的交换,而成单向性的馈赠了。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形同大白话的道理,往往被人遗忘了。诈骗钱财的小伎俩,十有八九是看似白给你一次发财机会,但实际上却让你花大钱买小钱,就像那人算计狐友一样。前几年时兴过一阵“献宝”活动,就是如此。有人自称手里有一张可兑百万美金的旧汇票,却愿意让你花2万元钱买了去,等折腾完了,才知原来是一张废纸。这几年上海街头时兴的拾遗私分的小把戏也是一样道理。好端端的凑上来问某件东西是否你丢的,一听说不是,就提出大家私分。一时分不均匀,又让你给先垫钱作抵押,他们回去拿钱来赎。久等不至,鉴定下来原是假货,光押金就够买它百八十个。既然品行不端爱私分路遗之物,为何还要扯你进去,减自己一份,这不是同样不合逻辑吗?但人们习惯于从交换中得利,而得利之心越切,就越容易产生盲点而看不到内在的逻辑悖谬。在这方面,明代才子唐伯虎不亏是个明理人,一瞥之下就能洞察其奸。

一天,有个穿着破衣破裙的术士来找唐伯虎,极力夸说修炼的妙用。唐伯虎听他讲完,就说:“这样奇妙的道术,你何不自己用,却白送给我呢?”术士说:“因为我的福份太薄,我给许多人相过面,要讲仙风道骨,没有比得上你的。”唐伯虎听了笑着说:“那我就白白地把‘仙福’让给你吧。我在北城有座房子,空闲着,且非常僻静,你可以到那里去修炼,炼成后,你一半我一半。”术士没听明白唐伯虎话里有话,改天又来了。这次术士拿出一把扇子,请唐伯虎题诗,唐伯虎就在上面用大字写了一首诗:“破布衫中破布裙,逢人便说会烧银,如何不自烧些用,担水河头卖与人。”

世人若有唐伯虎一半的通达潇洒,恐怕吃这号饭的人真的只有破衣烂衫穿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