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阳虎恩将仇报

阳虎恩将仇报

时间:2022-08-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阳虎恩将仇报恩与报恩也是一种社会交换。小吏一见大为恼火,斥骂阳虎恩将仇报。从最后的效果不难看出阳虎这种恩将仇报的道理。阳虎预见到小吏即使不被发现私放要犯,也会因失职受到处罚。阳虎的做法就是“以害利之”,看上去对小吏不利,实际上是大利,小吏一时怨气满腹,最后不能不佩服阳虎的“恩将仇报”。

阳虎恩将仇报

恩与报恩也是一种社会交换。

自古以来,中国人一直很讲知恩图报,然而如何报恩却大有讲究,有时候以恩报恩反不如“恩将仇报”。

战国时鲁国阳虎作乱,国君命令关闭各处城门捉拿阳虎,并下令抓到阳虎者有重赏,而放跑阳虎者判重罪。阳虎被层层包围,走投无路,就想举剑自刎。这时有个管城门的小吏制止了他,出于同情开门放他出城。谁知阳虎一脚跨出城门,回身就是一戈,刺伤了这个小吏。小吏一见大为恼火,斥骂阳虎恩将仇报。

后来鲁君知道阳虎逃出了城,大发雷霆,严查他是从哪座城门逃走的,并派执法官把看守该城门的人全部抓来,凡没受伤的都判重罪,只有这个小吏一人得到了赏赐。

从最后的效果不难看出阳虎这种恩将仇报的道理。阳虎预见到小吏即使不被发现私放要犯,也会因失职受到处罚。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塞给小吏一锭金子什么的,就等于送他上西天。而这一刺不但解了小吏的难,而且顺便把恩也给报了。

阳虎的智慧实际上来源于古人对社会交换中利与害的辩证看法。人们在报恩时,通常从自己的立场来选择报答的内容和形式,似乎于己有利的东西就一定有利于施恩者。这种看法很多时候是片面的,在不同情况和场合下,报恩者与施恩者的利与害不尽相同。所以真正的报恩应当顾及施恩者最后获得的实效,而不在于报恩者本人作出了多大的牺牲或施恩者一时得到了多大的好处。阳虎的做法就是“以害利之”,看上去对小吏不利,实际上是大利,小吏一时怨气满腹,最后不能不佩服阳虎的“恩将仇报”。

不过,阳虎与小吏的这一番来往本身属于违法之举,在方式方法上受到道义的拘束比较少。而有些时候,如何报恩还不能不考虑道义上的困境,既要报恩,还要让自己的报恩行为在旁观者那里不因先入之见而对施恩者造成不良影响,也需要采取特别的报恩形式。

昔日孟尝君门下有个食客叫夏侯章。孟尝君待他很不错,专门供给他四匹马和一百人的食禄,两人交往十分欢洽。可是夏侯章凡人背后谈起孟尝君,没有一次不对他加以诽谤的。有人把夏侯章的情形报告给孟尝君,孟尝君只说了一句:“我有办法侍侯好夏侯章,你不要再提了。”

后来有人问夏侯章为何这样做,夏侯章才说出了其中的道理:“孟尝君还没做到诸侯,已经给了我这样的厚遇,我无功受禄,只能以诽谤来报答。孟尝君所以能称为长者,就是因为我诽谤他的缘故。我以自身来为孟尝君效劳,岂只是说几句好话就完了。”

受恩者说的好话没有几个人相信,但受恩者说坏话而施恩者不改初衷,这就显示出施恩者的大家风度。因此,夏侯章要是说好话,孟尝君充其量多听到几句阿谀之词,而夏侯章说坏话却给孟尝君以表现自己的机会。夏侯章不惜以自己身败名裂为代价来报答孟尝君,正表现出春秋战国时期名士的气质和度量。对比之下,当今某些人不但气度不足而且精明也不足,无论办点什么事,都只现报,直接地“以利利之”,也不管是否会陷别人于不仁不义之地,其中果然有不少成了“以利害之”的受贿案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