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目标是奋斗才能实现的

目标是奋斗才能实现的

时间:2023-08-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目标是奋斗才能实现的将你的心思全部倾注于一个目标目标应该是专一的。一个人确定的目标要专一,而不能经常变幻不定。著名的博物学家拉马克的一生,清楚地说明了在科学上盲目贪多是无所作为的,只有选择目标,专心致志才能获得成功。古往今来,凡是有成就的人,都像拉马克后来一样,很注意把精力用在一个目标上,专心致志,集中突破,这是他们成功的最佳方案。

目标是奋斗才能实现的

将你的心思全部倾注于一个目标

目标应该是专一的。一个人确定的目标要专一,而不能经常变幻不定。确立目标之前需要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要权衡各种利弊,考虑各种内外因素,从众多可供选择的目标中确立一个。狄慈根指出:“如果一个人不把他的全部心灵用在某一件事情上,他就不可能有什么大的成就。”歌德曾这样劝告他的学生:“一个人不能骑两匹马,骑上这匹,就要丢掉那匹,聪明人会把凡是分散精力的要求置之度外,只专心致志地去学一门,学一门就要把它学好。”

现代科学,面广技高,任何人一辈子不可能全学得了的。然而人的精力又是有限的,如果朝三暮四,忽而想学这,忽而又想学那,反复多变,就会白白浪费宝贵的时间。所以,我们在把一生的时间当做一个整体运用时,首先要考虑用在哪儿,就是说首先要选好目标。著名的博物学家拉马克的一生,清楚地说明了在科学上盲目贪多是无所作为的,只有选择目标,专心致志才能获得成功。

拉马克于1744年8月1日生于法国毕加底,他是兄弟姊妹11人中的最小的一个,最受父母宠爱。拉马克的父亲希望他长大后当个牧师,于是送他到神学院读书,后来由于德法战争爆发,拉马克当了兵,他因病退伍后,爱上了气象学,想自学当个气象学家,他整天仰首望着多变的天空。后来,拉马克在银行里找到了工作,想当个金融家。很快的,拉马克又爱上了音乐,整天拉小提琴,想成为一个音乐家。这时,他的一位哥哥劝他当医生,拉马克学医四年,可是对医学没有多大兴趣。正在这时,24岁的拉马克在植物园散步时遇上了法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卢梭,卢梭很喜欢拉马克,常带他到自己的研究室里去。在那里这位“南思北想”的青年深深地被科学迷住了。从此,拉马克花了整整11年的时间,系统地研究了植物学,写出了名著《法国植物志》。拉马克35岁,当上了法国植物标本馆的管理员,又花了15年,研究植物学。当拉马克50岁的时候,开始研究动物学。此后,他为动物学费了35年时间。也就是说,拉马克从24岁起,用26年时间研究植物学,35年时间研究动物学,成了一位著名的博物学家。他最早提出了生物进化论。

古往今来,凡是有成就的人,都像拉马克后来一样,很注意把精力用在一个目标上,专心致志,集中突破,这是他们成功的最佳方案。历史上不少人被埋没,除了社会原因之外,没有找到他们为之献身的具体事业目标,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今日点瓜,明日种豆,不能不是一个重要原因。

曾经有人问牛顿怎样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他回答说:“我一直在想着这件事。”成功者们始终将目光集中在他们的目标上,他们常常在向目标奋进的过程中运用想象提醒自己目标所在。

把目标化成每天要完成的任务

把目标化成每天要完成的任务的好处在于:每天的努力比起整个过程要容易得多。比如想写一本书时,光是300页原稿堆在桌上的情形就让人感到害怕。但当制定一个每天写10~15页的计划后,任务就做得合情合理了。当整个项目是如此之庞大时,要赶快把注意力转向易于处理的日常事物。一天做一点绝不像整个过程那么恐怖。但也要小心谨慎。正因为把计划分割成细小的、易于消化的部分,所以不要轻率地对待每天的任务,致使自己变得松懈。

关键是你一定要把每个目标都写下来。把你的梦想放在脑袋里是没用的。把目标写在纸上能使目标得到更多的关注和努力。你的目标所包含的第一部分应当是时间分配。你预计要用多长时间才达到目标——短期、中期或长期?把你的目标列在纸上,包含预期时间,把你的思考集中于达到目标所需的任务,而不是去想目标多么难以达到。你也可以把你的预期目标绘成一幅画,只要你把你的文字目标和时间表也贴在它的旁边。接着把短期、中期或长期的时间分配再细分为每人需要的时间,由此制定一个时间表。如果每天要做的太多而且不合理,你就必须使总的时间安排长一些。没办法在所标明的时间内完成目标时,你也可以多加一些时间。但要知道,每次无法完成任务都会带来失望,下一次就会变得更难。

从一开始,每天所取得的成就必须被看成是总体目标的一部分。无论你在做什么,你总是为某一理由而做。这就是为何你在一开始就写下目标的原因。你的努力应当产生这样一种激情:它就是你在开始投入目标时所感受到的那种激情。注意,你想得到的结果可能太耗时间和精力,以至于每天都无法完成。每天所产生的结果应当和更长的时间分配相统一。在做计划时,你要加进一种检测你进展情况的方法。

对自己狠一点

有人曾经做过这样的比喻,人就是一根弹簧,越是有压力的时候就越能显示出自己的能力。这个比喻很贴切,人必须像弹簧一样,在压力面前有一股的反弹力,遇挫而更强。

当我们在家庭和学校的温室中,就像鸡雏一样孵化出来,心安理得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但是当我们一脚跨进社会大门,此时我们才会明白,原来的庇护我们的避风港没有了,迎接我们的将是惊涛骇浪。一时间,在困难面前,有的人迷茫了,认为希望就像肥皂泡一样破灭了。但就是这个时候,我们更应该懂得这只是我们人生真正考验的开始。有时候,面对严峻的挑战,有的人退缩了,有的人这样安慰自己“退一步海阔天空”,其实这样的思想是万万要不得的,因为这是懈怠的迹象和苗头。我们应该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豪情壮志,坚决与困难不妥协,从而克服一切困难。

那么,此时此刻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应该必须对自己狠一点。为什么说要对自己狠一点呢?就是我们必须时常给自己加压。举个例子,一个人挑担子的时候,如果能挑50公斤的时候,感觉不舒服,减掉10公斤后,感觉就舒服。如果继续这样,我想最后恐怕连50公斤都挑不起来。但是如果在50公斤的基础上,加上10公斤,虽然感觉很累,但是咬咬牙,挺一挺就会过去,慢慢地我们就能挑起100公斤,或者比100公斤更重的担子。人生的价值是在不断地挑战中体现自己的价值,人类为什么崇尚“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就是因为人类永远不会满足现状。所以说只要我们想做一个合格的“人”,我们就必须不懈地努力,咬紧牙关对自己狠一点。

人生下来不是为了享受的,人生最大的享受是在于你创造出伟大的业绩。

回想过去,我们不应该怨天尤人,更应该从自身找出差距,对自己狠一点,从不轻言放弃,严格要求自己,除了奋斗我们将别无选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接近人生的目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 Weibo Article 26 Weibo Article 27 Weibo Article 28 Weibo Article 29 Weibo Article 30 Weibo Article 31 Weibo Article 32 Weibo Article 33 Weibo Article 34 Weibo Article 35 Weibo Article 36 Weibo Article 37 Weibo Article 38 Weibo Article 39 Weibo Article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