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严子陵为什么三拒刘秀不愿做官

严子陵为什么三拒刘秀不愿做官

时间:2022-07-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人到无求品自高“人到无求品自高”,这句话出自清文学家纪晓岚的先师陈伯崖撰的一副联书,原联是:“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无求品自高”。严子陵无意于仕途,而寄情于山水间,这种智慧就是一种低调做人的哲学,这也是一种人生的乐趣。人到无求品自高,什么样的人才会有这样高尚的品格?应该是无所求的人。人达到了无欲无求了,其人格便会自动提高。

人到无求品自高

“人到无求品自高”,这句话出自清文学家纪晓岚的先师陈伯崖撰的一副联书,原联是:“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无求品自高”。这里说的“无求”,是告诫人们要舍弃满脑子的功利与浮躁,不为外物所羁绊,不为浮云遮双眼,从而获得一种超然物外的自在与宁静。这里的“无求”,不是人生的不思进取和漫不经心,也不是心灰意冷和垂头丧气,更不是一筹莫展和难掩烦闷的消极态度和庸人哲学。而是告诫人们要摆脱功名利禄的羁绊和困扰,不必强求,有所不求才能有所追求。“求”,是人生品格的体现,但为事在人,淡泊的人生虽然说没有轰轰烈烈扬名内外,也没有显赫的地位,可它的确是渴望而难及的境界。

严子陵是西汉末期人,他年轻时就很有名望,后来游学长安时,结识了刘秀和侯霸等人。刘秀夺取天下之后,他知道严子陵非常有学问,而且和他有过同窗之谊,就遍天下地发布告示,于是光武帝召集宫廷的一流画家,描绘出严子陵的容貌,直到画得形神毕肖后,便复制了许许多多份,颁发天下,让各地官吏负责寻找严子陵,下令一定要找到。可是过了许久,仍然没有严子陵的消息,光武帝十分焦虑。

这时,有不少人冒充严子陵去见刘秀,希望得到封赏。刘秀把他们召见之后,一问,才发现都不是。时间过了很久,还是没有一点严子陵的消息,刘秀心中越发想念他。

原来,严子陵看到刘秀得了天下,他知道他一定会给自己封一个官做做,可是,由于他生性淡泊,不喜欢官场的那一套,也不愿意享受朝廷的俸禄。因此,他隐姓埋名,在齐县境内的富春山一带过起了隐士的生活。他每天从早到晚,垂钓于深潭之中,恬然自适,怡然自得。一天,山中的一个樵夫上山砍柴,快到中午时他,又累又渴,就寻着小溪走,来到一汪潭水边。这时,他看到一个人独自坐在那里钓鱼。他越看心里越吃惊,他觉得这个钓鱼人非常面熟。他顾不上饥渴,慌忙赶回镇上,他看到了集市上张贴的画像,这才确信那个钓鱼人就是光武帝下重金寻找的严子陵。樵夫顾不得一天劳累,扔下柴禾,飞一般跑到衙门,将此事向县令作了报告。县令不敢怠慢,急忙上书光武帝,报告了此事。

刘秀听了大喜,立即命官吏备好车马,装上非常丰厚的俸禄,想请严子陵出山。在那个樵夫的带领下,官吏来来到富春山的那个深潭边。严子陵说:“我想,你们一定是认错人了,我只是普通的打鱼人,不是什么严子陵。”不肯跟他们走。官吏们好不容易逮住了一个疑似严子陵的人,说什么也不肯就此错过。因此,不管他怎么解释,他们硬是把这个疑似严子陵推进了官车,快马加鞭,送他到了京城。就这样,严子陵住进了刘秀特意为他安排的房子。每天,他都吃着非常可口的饭菜,有数十名仆人随时供他役使,然而对于这一些,严子陵通通不屑一顾。

汉朝的大司徒侯霸曾经也是严子陵的旧时好友,不过此时的他已经今非昔比了。他听说严子陵已被接到皇宫,就让手下侯子道给严子陵送去了一封书信,向严子陵表达问候之意。侯子道见到严子陵的时候,他正斜倚在床,但他仍然恭恭敬敬地把信递了过去。听说是大司徒侯霸派人送信来,严子陵仍然面无喜色。他接过信,大致瞄了一眼,就把它放在桌子上。侯子道一看,以为是严子陵因为侯霸没有亲自看望而只是打发了一封信而不愉快,忙说:“大司徒今天本想亲自迎接您,可是因为他白天实在是公事繁忙,脱不开身。他说,晚上一定亲自登门拜访您。现在,麻烦严先生您帮我写个回信,回去我也好向主人交代。”

严子陵想了想,就命仆人拿出笔墨,给严霸回了一封信:“君房(侯霸字君房)先生,你现在做了汉朝的大司徒,这是很好的事情。不过,我认为,还是有必要提醒你一下,如果你帮助君王,或者是为人民做了好事,那么我们大家就都会很高兴;但是呢,如果你只知道奉承君王,而不顾人民死活,那可是千万要不得的。”他命人写到这里,便停了下来,半天也不再吭气儿。侯子道讨了个没趣儿,回到了侯霸那里。

听完侯子道的叙述,侯霸面有怒色,他觉得这个严子陵也忒不把他这个大司徒放在眼里了,于是,他就把严子陵所说的一番话报告了刘秀。谁知刘秀根本不理这茬,说:“呵呵,我了解他,他还是这个倔脾气。”

当天下午,刘秀去看望严子陵。毕竟多年不见,他想看看严子陵现在到底啥样儿了。皇帝御驾亲临,这可不是件小事事儿,得远迎才对。可他严子陵老人家倒好,根本不予理睬,而是躺在床上闭目养神。刘秀进来后,瞧见他这副德性,也不生气,他走到床边,轻轻拍了拍严子陵的肩头,轻声说:“老同学,我们都是老交情了,难道你一点都不念旧情,不想帮我一把吗?”严子陵说想了想,还是说:“鸟鸣有声,人各有志,你为什么一定要逼我做官呢?”刘秀听后,定定地看了他一会儿,而后长长地叹了一口气,摇摇头,走了。

一天晚上,刘秀又来馆舍与严子陵叙旧。刘秀问严子陵他比起从前来怎么样。严子陵大模大样地说他现在是有点儿进步了,丝毫没有阿谀奉承的意思。刘秀笑了笑,不说话。当天晚上,刘秀就同严子陵同睡在一张床上。严子陵故意大声打呼噜,并有意把腿压到了刘秀的身上。刘秀毫不介意,翻了翻身接着睡。第二天早上,太史惊慌地来汇报,说是昨晚他在观察天象时,发现有一客星冲犯帝星。刘秀说没啥,昨晚他和严子陵睡在一起。

不久,刘秀封严子陵为谏议大夫。但他还是不肯上任。刘秀见确实留不住他,就让他去了,临行,光武帝给了他很多银子,但严子陵分文未取,仍旧回到富春山中过他的隐士生活,种种地,钓钓鱼。富春山边有条富春江,江上有个台子,据说就是当年严子陵钓鱼的地方,称为“严子陵钓台”。

公元41年(建武十七年),刘秀又下召请严子陵入宫,但他还是拒绝了。

严子陵无意于仕途,而寄情于山水间,这种智慧就是一种低调做人的哲学,这也是一种人生的乐趣。事实上,他的无意仕途也是对自己最好的保护。像严于陵这样的贤士,必定对名利场上的险恶有着清醒的认识,与其为名利争来斗去,倒不如做山野村夫来得自在,活得潇洒。真正没有欲求的人,才可能保持清高的节操,才不会被旁人所左右,严子陵可谓是真正悟透生活的人。

人到无求品自高,什么样的人才会有这样高尚的品格?应该是无所求的人。人达到了无欲无求了,其人格便会自动提高。人格的伟大之处在于:他能超出了欲望的需求而追求品德的完善。因此,能够遵循人格的要求,有所为,有所不为,能够“不降其志,不辱其身。”无为而无所不为,有所不求才能有所追求。这才是“无求”的最高境界。这种境界,也是一种胸怀,又是一种信仰,还是一种品格,更是一种心态。这样的心境,需要时间的磨砺,也需要坎坷人生的锤炼,更需要心平如水的淡泊心态。这种淡泊的心态是无求中的平凡孕育着无上的伟大,囊括着古往今来的忧思。人都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的,这样的淡泊是一种崇高的境界和心态,更是对人生追求在深层次上的定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