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廉价淡化海水的方法

廉价淡化海水的方法

时间:2022-01-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九章 水域之宝浩瀚的海洋,是传说中龙门的故居。人们预测:21世纪是“龙潭取宝”的时代,是开发海洋的时代,让我们潜入“龙潭”,把深藏在那里的各种各样的宝贝取出来,为人民造福,为人类造福。海水中的“宝”海洋是水的王国,偌大的地球,70.8%的面积被水占领了,海水总体积是13.7亿立方公里。据调查,地球上缺水的干旱地区和半干旱地区有5000万平方公里,占陆地面积34%。盐对人体的新陈代谢起着重要的作用。
水域之宝_新时代的海洋工程

第九章 水域之宝

浩瀚的海洋,是传说中龙门的故居。在古代中国人眼里,龙是吉祥之物,又是海中之王,他们爱它,却又怕它;尊敬它,却又不敢亲近它。少年朋友听过哪吒闹海、孙悟空闹龙宫的故事,那都是美丽的神话;真正敢于翻江倒海与龙斗,潜入龙宫取宝物的勇士,是没有的。然而,科学发达的今天“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已成事实,龙潭取宝已是亿万群众的伟大事业。

大海无处不是宝,海水中有,海滩上有,海底下也有。人们预测:21世纪是“龙潭取宝”的时代,是开发海洋的时代,让我们潜入“龙潭”,把深藏在那里的各种各样的宝贝取出来,为人民造福,为人类造福。

海水中的“宝”

海洋是水的王国,偌大的地球,70.8%的面积被水占领了,海水总体积是13.7亿立方公里。所以水是形成海洋的第一要素,没有水便没有海洋。水本身就是“宝”,就是一个无与伦比的“宝库”。据测量,这13.7亿立方公里的水中,含镁1800万亿吨,钾500万亿吨,碘930亿吨,铷1900亿吨,银5亿万吨,金1000万吨,铀22亿吨……如果把海水中的氘(dao重氢)和氚(chuan超重氢)所蕴藏的能量,折算在石油那么该有多少石油呢?那真会叫你大吃一惊,它将超过海水的总体积,这是一个多么大的宝库啊!

在这个特大的“宝库”中,我们说四个宝:第一说水,第二说盐,第三说铀,第四说电,这都是最宝贵的,可谓“宝中之宝”。

1.水(海水淡化)

汪洋大海水是多,那是不能喝的,也不能灌溉土地。海上航行,一旦发生断水事件,那比遇上千级大风还要糟糕。据调查,地球上缺水的干旱地区和半干旱地区有5000万平方公里,占陆地面积34%。

随着人口的增加,经济事业的发展,供水量越来越大。全世界工农业生产用水和居民的生活用水,1900年是400立方公里,现在是3000立方公里,到21世纪需要6000立方公里。我国首都北京,现在有8个自来水厂,供水量比1949年增加了27倍,仍然满足不了各方面用水的需要。

1979年联合国水利会议上,有人大声疾呼:“水在不久以后,将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危机!”解决用水问题,就要开辟水源。既然地球上有70.8%水域面积,又何愁没有水用呢?原来海水是不能喝的,主要是因为含盐太多,海水平均含量3.5%,人喝了海水,不仅不能解渴,而且会渴得更加厉害。

含盐分的水进入体内,随即从肾脏变成尿排出体外,人体肾脏排泄盐的功能非常有限,最高不能超过2%。遇到高于这种浓度的情况,口渴得不行,生理上要求补充淡水把留存体内的盐水稀释。如果喝100毫升海水,必须补充75毫升淡水去稀释。倘若没有淡水去稀释,人体机能自动把细胞里面的水挤出来,去稀释盐分,再排出体外。这样一来,你喝进去100毫升,排出去175毫升,岂不是得不偿失?不仅不能解渴,反而渴得更加厉害,严重的还会出现脱水现象。如果人体失水11%—20%,就会抽搐、耳聋、视觉模糊、精神紊乱,甚至死亡

所谓海水淡化,主要就是去掉海水中过多的盐分。16世纪英国女皇颁布一道嘉奖令,谁能想出廉价淡化海水的办法,可以得1万英镑的奖赏。这道嘉奖令发布了400多年,仍没有人拿到这笔奖金。原因是海水淡化的方法虽多,但耗费都比较高,没有廉价的。

沙漠地带,水贵如油,人们曾用一种朽木过滤器,可以得到少量的淡水,但是效果很不理想

1606年,西班牙船工用蒸馏器在大帆船上提炼出了淡水,开创了人工淡化海水的先例。但是平日喝的水,里面含有人体需要的硫酸钾、硫酸镁、碳酸氢钠等微量元素。蒸馏水成分单一,久喝有损健康。所以直至今天,大海行船,都是预先储足用水,就像储足煤、油、粮食一样。航行中缺水断水,可以电话通知补给船送来。补给船就像公路上的加油站,它的任务是专给来往船舰加油添水的。贵是贵一点,比海水淡化还是要合算些。

现已经普遍采用低温蒸馏法淡化海水。大家知道,高山上煮东西,压力小,不到100℃就开了。如果只有1/43个大气压,水温20℃就沸腾起来了。

行船的废气废热用在低温蒸馏机上,便可得到廉价的淡水。

海水淡化还有电渗析法、反渗析法、冷冻法。以上方法中,采用低温蒸馏法最普遍,占了90%以上。日本主要用反渗析法,最近一种低压、高流量、高脱盐率的反渗透膜研制成功,也可以获得廉价的淡水。

这个“廉价”,只是对过去而言,最早淡化海水,1公斤石油仅能生产35公斤淡水,现在1公斤石油可以生产300公斤淡水,当然可以算廉价,但比之自来水公司供应的水,那要贵7—10倍,所以英国女皇颁布的嘉奖令,至今仍有效,一直到目前,谁也没有去领这笔奖金。

海水淡化,都是在缺水无可奈何的情况下进行的,例如:中东干旱缺水的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气候炎热,年平均温度33℃,夏季最高52℃,年降雨量37毫升,那里沙丘起伏,荒漠纵横,没有一处常年积水的江河湖泊,居民吃水用水,严加限制,工业用水更是困难之极。过去只好靠船载车拉,到国外去运水,现在已建起了许多淡化工厂,并将淡化的水储存在高耸入云、巍峨壮观的具有本民族艺术风格的水塔之中,保证居民的用水。

2.盐(海水制盐)

人必须每天吃盐,才能维持体液的正常盐分。人的血清中含盐0.9%。

所以浓度为0.9%的盐水叫做生理盐水,注射用的就是这种生理盐水。健康人每天需要补充10—12克盐。盐对人体的新陈代谢起着重要的作用。胃液中的盐酸就是由盐产生的,盐酸不仅有帮助消化的作用,而且有杀菌作用,它能杀死随食物进入胃里的细菌。所以食盐不仅是重要调味品,也是人体正常生理活动所必不可少的物质。

古代的人,缺少制盐的技术,而对含盐极富的大海,却没有盐吃。对于那些远离海洋的人,盐就是“宝”,是“宝中之宝”。公元六世纪,撒哈拉南部,1两食盐可换1两白金。阿比西尼亚曾以盐砖作通用货币,用3—5块盐砖能买回一个奴隶。古代有些国王就餐,盐便放在他的面前,同桌吃饭,只有王公贵族,才能坐在盐的附近。盐成了区分人的地位的标志。有些国家用盐支付工资,古罗马士兵领饷就是领盐。难怪英文“工资”(salary)一词是从“盐”(salt)演化来的。那时候,盐的特殊地位是我们今天无法想象的。人们随身带着一包盐,驱邪压惊,就像护身符一样,遇上不幸,就轻轻呼唤:“我要吃盐,我要吃盐”。就像今天念“南无阿弥陀佛”,或者“菩萨保佑”一样。如果有人不慎把盐罐子碰翻了,打碎了,那就预示着大祸将要临头。

盐在工业上的用途很广,需要量更多。它是化学工业中纯碱、烧碱和盐酸的基本原料,生产化学肥料氯化铵离不开它,生产有机合成产品氯乙烯、聚氯乙烯离不开它,生产氯丁橡胶也离不开它。此外,肥皂工业、染料工业、钢铁工业、皮革业、陶瓷业等等都需要盐,所以人们称它“化学工业之母”、“生活生产之宝”。

我们说盐是:“宝中之宝”,也许有的少年朋友会笑:1块钱买1斤,哪有这么便宜的“宝”?是的,工业发达的今天,盐是最便宜的,海水中的盐多的不得了,世界海洋平均盐度为35‰,1吨海水里面含了70斤盐,如果把所有的海水中的盐提取出来覆盖在大陆上,那足有150米厚。但我们仍要称它是“宝中之宝”,因为它的用途、它对国计民生的意义实在太大,别的东西无法取代它。

从海水中取盐,最普通的是采用太阳蒸发法,先把海水引入盐田,经过日晒风吹,盐分不断加大,变成苦卤,苦卤再晒,排除氧化铁、硫酸钙之类的杂质,析出盐分,使之成为氯化钠结晶,便得到海盐。还有采用其他方法的,如前苏联、瑞典这些高纬国家采用冷冻法,日本因温度和降雨条件不利,不适宜用蒸发法,所以主要采用电渗析法。冷冻法和电渗析法既是海水淡化的方法,又是海水盐制的方法,两道工序一次完成,一箭双雕,利益倍增。

我国海岸线长达18000多公里,海滩平坦辽阔有大量土地可以开辟为盐田,气候也适于晒盐,特别是渤海、黄海沿岸,降雨量少,蒸发量大,生产食盐,极为方便。

我国海水生产食盐的历史悠久,相传公元前4000多年夙沙氏就教民煮海水为盐,从福建省发掘出土的古物中即有熬盐工具,证明早在仰韶时期,当地已用海水煮盐。春秋时期,管仲作了齐桓公的宰相,专设了盐官煮盐。大约到明朝永乐年间,开始废锅灶,建盐田,放入煮为日晒。

我国过去多采用涨潮纳水,人工扒盐,手推车运等一套老办法,盐民十分辛苦。现在已经实现机械化生产,电力机械扬水,收盐机扒盐,水力管道运输,产量大大增加,年产量1000—1500万吨,居世界首位。我们还在盐场新建了一批化工厂,生产氯化钾、氯化镁、芒硝、溴素等多种产品,在综合开发、充分利用海水资源方面取得了好成绩。

3.铀(海水提铀)

原子弹是杀伤力最大的武器,它有冲击波、光辐射和放射性污染等多种破坏因素,它的威慑力量,足以使人胆战心惊。你知道那里面装的是什么“炸药”吗?是铀。核潜艇的推进力量功率高达3万马力,潜航二、三个月,航程可达20万海里,它用什么做燃料呢?还是铀。铀裂变时能释放出巨大的能量,1公斤铀的能量等于2000—3000吨优质煤燃烧时所释放出来的能量。随着核武器和和平利用原子工业的飞速发展,对铀的需要与日俱增。可是陆地上铀的贮量极其有限,据测试,有开采价值的总共不过100万吨。而海水里含铀浓度虽然不高,但海水极多极多,铀的总量相当可观,达45亿吨。如果能从海水中提炼铀,把这个“宝”取出来,造福人类,那该有多好啊!

对海水中铀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35年,当时有人测定海水中的含铀量,但没有方法从海水中提取这含量极稀的铀。到20世纪70年代能源危机日趋严重,铀价上涨,铀生产国限制输出,那些缺铀国家,急于想扩大铀的来源,海水提铀的研究才被重视起来。许多国家相继成立了研究机构,制定了研究规划,采取了实际步骤,大力研究海水提铀的系统工程

海水提铀最大的困难是水中含量太稀,提铀成本太高,因此先要想出富集铀的办法。科学家曾研究一种萃取法,它是以磷酸二丁酯作萃取剂,在旋转的圆形柱中与酸化的海水接触进行抽铀,每20升海水可获60微克铀。这种方法技术上是可行的,但因溶剂耗费太大,生产困难。后来还研究了起泡分离法、生物富集法、吸附法等,都可以使水中微量的铀富集起来,但或因技术复杂,或因成本太高,或因机械强度不够,正式投入大规模生产条件还不成熟。但总有一天,而且不会太久,海水提铀工业化一定会实现。

4.电(海水发电)

海水中有电吗?这些电来自何处?能用来照明、开机器吗?

我们说的海水中的电,不是电鳐、电鳗等海洋生物所发出的电,也不是开采海下石油、天然气燃烧发的电,而是海水运动所产生的能量转换来的电。

它同样可以照明、开机器,它是一种最廉价的电,一次投资,百年受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当你立在海边悬崖峭壁前,会看到汹涌澎湃的波涛不停地冲打着岩石,溅起千尺浪花。大海好像有着使不完的劲,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早到晚,不停地拍打着,坚硬的岩石变得千疮百孔。人们作过测试:强波地1米长的海岸线所做的功,每年约10万千瓦小时,强波对每平方米的石面冲击可达20—30吨,最大可以超过60吨。飓风所掀起的大浪,可把100吨重的岩石抛到20米高的地方,可以把万吨大船推上岸几百米远处。有人做过计算,波浪能量每秒钟为2.7×1200瓦,每年的波能总量为23万亿千瓦小时。

海水运动包括水平运动和升降运动,海浪冲击只是水平运动,能量之大,已是惊人,而升降运动所产生的能量更无法估计。前面我们说过的潮汐能,全世界蕴藏着27亿千瓦,若利用起来,年发电量可达12000亿度。

在热带海区,太阳直射,90%的太阳能都被海水所吸收,海面温度高达25—30℃而40米下的水温只有5℃,这一温差,潜藏着巨大能量,据计算,海水温差能(又称海洋热能)蕴藏有500千瓦。

首先提出温差发电方案的是法国物理学家德阿松瓦,第一个用事实证明可以发电的是他的两位学生克劳德和布射罗。

1926年11月15日,在法兰西科学院大厅里,座无虚席,全部目光都集中到试验台两个烧瓶和连着一圈电线的小灯泡上。左边的烧瓶里放入冰块,并保持在0℃(模仿海洋深层水温)。当克劳德开动真空泵抽水机抽出右边烧瓶中的空气时,温水沸腾,水蒸气吹动涡轮机旋转并带动发电机发电。一瞬间3个小灯泡同时发出耀眼的光芒,顿时激起全体观众一阵热烈的掌声。

为什么真空泵抽出烧瓶内的空气,温水就沸腾起来了呢?因为开动真空泵后,瓶里气压便低,水的沸点也随之降低。实验表明,当水的压力只有大气压的1/25时,水的沸点只有28℃,水便迅速变为蒸汽。高速的蒸汽推动涡轮机转动,涡轮机又带动发电机,便发出电来。通过涡轮机的蒸汽进入左边的瓶子后,被瓶内冰块冷却而凝结成水,所以右边瓶中始终保持低压,水也不断汽化。这虽然是一个小的试验,但它证明海水温差可以发电。1930年克劳德在古巴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水温差发电站,用事实展现出利用海洋热能广阔前景。

海洋能发电,没有污染,建厂投产以后,长期为人类服务,这是一件大有可为的事业。从目前情形看,海洋温差发电最有发展前途;从技术条件看,潮汐发电、海浪冲击发电已普遍实施,进入商品化生产阶段。发达国家在利用海洋能发电方面各有侧重,美国侧重搞温差发电,英国侧重搞海浪冲击发电,日本侧重于搞海浪和温差发电,法国、前苏联侧重搞潮汐发电。

海水中的“宝”远不止这些。已知海水中含80多种元素,按理说都是“宝”,都可以提取,但毕竟含量稀少,提取成本太高。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曾想在海水中提取黄金,以偿过战争赔款,终因耗费太多而作罢。如果我们能够把海水中的“宝”,都提取出来,人类的富有,将是难以设想的。

海滩上的“宝”

1.海滩上有哪些“宝”

海滩上除了沙子还是沙子,哪有什么宝物可取?不对,海滩上的宝物多着呢。海滨砂矿就是海滩上的矿床,那里面含有许多贵重的金属,都称得上“宝”。黄金算不算宝?算宝。有一部分黄金就是海滨砂矿中开掘出来的。

海滨沙金一般产于近岸线海区的沉没河床和古海滩沉积物中,含金的沉积物就藏在细砂、粗砂和砾石的交互层中。世界闻名的美国诺姆沙金,已有60年开采历史,金子就藏在粗砂与砾石之间,每吨沙子中可采掘5—10克金子。

碰上好运气,1吨沙子可采50克金子。矿主在那里发了大财,成了大富翁。

最近在白令海海滨发现好几条沉没河床和古海滩的含金沉积物,含金量非常大。日本东京湾也有含金的重砂矿物。金刚石算不算宝?算宝。有的金刚石也是从海滨砂矿中开采出来的。金刚石被称为“硬度之王”,比硬质合金的硬度,还高6倍。1粒小的金刚石安装在刀尖上,可以用来划玻璃,作“削玉刀”。金刚石做成的钻头,可以作高速切削工具。金刚石大多是无色透明的。也有发出绚丽夺目的浅黄、浅绿、浅蓝等色彩的,这是贵重的宝石。其中有一种,夜间可以发光,叫做“夜明珠”,比黄金贵几百倍,是宝石中最珍贵的,誉为“宝石中的皇冠”。

金刚石的产地,最大的是西南非洲奥兰治河的河口上,那里储量最多,大约有2100万克拉。

其他如金红石、钛铁矿是提炼金属的主要矿石,钛具有抗高温(溶点为1960℃)、比重小、强度高、耐腐蚀等优点。用钛制成的钛钢、铝钛合金、可承受500℃以上高温和零下100℃的低温,加上质量轻、硬度大,是制造超音速飞机、潜艇、卫星、火箭关键部件的优质材料,广泛用于国防工业、航空工业、造船工业上,有“空间金属”的美称。

锆石是提炼锆金属的主要矿石。锆金属除了具有抗高温、耐腐蚀等优点以外,还有一个特性:热中子很难穿透它,所以常用在原子工业上,原子反应堆、核潜艇中轴棒外的保护壳就是用它做成的。一个100万千瓦的原子能发电站每年要用锆20—25吨;3万马力的核潜艇的反应堆要用锆20—30吨。

锆石还是制造高级耐火材料和特种玻璃的配料。无色的锆石变种就成了美丽的宝石。

独居石是一种战略性矿物资源,是潜在的核燃料,是针和铈及其他稀土元素的重要来源。独居石中还含有氧化针,可提取金属针。针是重要的放射性原料,作用跟铀相同。

石英提纯出来的多晶硅和单晶硅,应用十分广泛,钟表上少不得它,精密仪器上少不得它,玻璃、陶瓷、水泥、冶金、机械、化工等许多方面都少不得它,但是最重要的还是用在半导体方面。硅晶管的特点是体积小、重量轻、耐用、省电、灵敏度高,已广泛用于无线电、电子计算机自动化技术等方面。

2.“宝”的形成和开采

少年朋友们也许会说,既然海滨砂矿开采出来的东西,全是最值钱的“宝”,那就赶快去海滩上挖吧!可不是所有的海滩都能开采,形成海滨矿砂是有条件的。首先在海滩附近,特别是入河口不远的地方,要有含这些矿的岩石。其次,这些岩石要裸露在地面上,它们经过长时间的日晒夜露,风吹雨淋和冰雪冻蚀,慢慢崩裂成碎块,再破碎成粗细不同的砂粒,大量的砂粒,风吹水洗,散落海底,极少量比重大的坚硬矿物则保留在海滩上,只有这种情况的海滩,才可能取出上面所说的宝物。

可供综合利用的多种矿物,开采价值较高。又由于海滨矿产是一种未固结的矿产,既不需要掘矿井开地道,也不需要炸药爆破,从事大量的剥土工程,开采起来比较方便,世界各国都重视海滨砂矿的探测和开采。据统计,96%的锆石、90%的金红石、80%的独居石、30%的钛铁矿、10%的金、5.4%的金矿石都是从海滨砂矿中开采出来的。

海底下的“宝”

海底下的宝更多,但因为有几千米深的海水,没有特殊设备,人是下不去的。目前选择最有价值的、比较好开采的先开采,我们也只介绍三样。

1.海底金属团(锰结核)

大家听过“锰结核”这个名称吗?它是一种深海底矿产资源。它的外形像土豆,直径一般在1—25厘米之间,最大的直径1米,重几百公斤。颜色多是深棕色或土黑色,里面层层密实的结核。因其中锰金属含量较高(15%—30%),所以叫锰结核。其实叫“多金属核”更确切一些,有的竟含几十种金属,因此人们又叫它“海底金属团”。海底金属团中最有提取价值的有四种:镍、铜、钻、锰。

锰结核是怎样形成的呢?至今还没有一致看法,有的说来自沉降海底动植物的遗体,有的说来自海底火山爆发产生的火山岩石,有的说是河流将大陆上金属元素和沉积物带到海洋中经过自生化学沉积而形成的。

早在1873年2月18日,美国“挑战者”号船环球考察时,就在北大西洋海底采到锰结核,但没有引起重视。1882年,瑞典“信天翁”号也对锰结核作过某些考察研究,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直到1959年美国科学家L.梅洛根据“挑战者”号和“信天翁”号等船的考察成果,测算出锰结核所含有金属成分和全世界海洋的大约储量,并提出将成为铜、钴、镍等金属的新来源,锰结核的地位才愈趋升高,受到许多国家的青睐。现在已有8个跨国财团约100家公司在从事锰结核的调查和开发。美国、日本、前苏联、德国、法国在这方面做的工作最多。通过大量调查测算,初步估计整个海底锰结核总储量达30000亿吨,以太平洋底最多,达17000亿吨,其中含镍164亿吨,铜88亿吨,钴58亿吨,锰4000亿吨,价值约为60万亿美元,这是一个多么巨大的金属宝库啊!

太平洋中北纬6°—20°,西经110°—180°,面积1080万平方公里的区域,锰结核最富集,有的彼此连成一片,被称为“超级海底地毯”、“锰结核的银座”,如果把它们开采出来,可得镍2500万吨、铜1900万吨、钴420万吨、锰47000万吨,价值4120亿美元。

不过,锰结核大多分布在4000—5000米深的海底,那里有高达400—500的大气压,如果没有特殊的设备,当然人是下不去的,就是采矿装置要放到那里去,也有许多特殊要求,因为随这么高的大气压一般的装置在半路上都会成为废品,所以至今还处在试验阶段。美国“吉卜赛矿工”专用船,已从9000米深的地方,每昼夜采到16000吨。从近几年的发展趋势来看,进入商品化开采和冶炼的日子为时不远了。

2.海底金银库(热液矿床)

早在1948年瑞典“信天翁”号在红海发现有些地方海底温度高达40℃,那里的沉积物中含有多种金属。1963年和1966年美国“发现者”号和“链”号在红海进行更详细的调查,证实了“信天翁”号调查结果,并把这种沉积物定名为金属软泥,它含有金、银、铜、锌、铁等属。1973年—1974年,美国和法国联合用潜水器在大西洋中脊发现块状热液矿床。1978年美国、法国和墨西哥联合用深潜器在东太平洋好几处海底发现巨大块状热液矿床。其中一个矿体1000米,宽200米,高35米。铁的平均含量35%,铜10%,矿床总量2500万吨,每吨价155美元,总计39亿美元。从此以后,各国纷纷出动,四处调查,前后在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发现33处热液矿床。矿床总体积达3932万立方米。由于它们分布范围广,储量大,品位高,不仅含有铁、铜、铅、锌等金属,而且还有珍贵的稀有金属和金、银等、难怪被人们称为“海底金银库”。

海底热液矿床主要形成在大洋的中脊——海底正在张开的裂谷处。这个地方,地壳最薄,熔融的岩浆从地球内部不断涌出,形成新的海洋地壳。这种地球内部来的物质即含有多种金属,又有很高温度,当它们接近海底表层时,海水通过细小的裂缝向下渗透,与地球内部来的高温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其中的金属被淋滤出来,形成富含金属的热液。这些热液从孔隙中喷射出来,成为一座座富含金属的烟筒状的堆积体。喷出孔的寿命一般只有几年,喷出的高温热液与冷海水接触,温度便降低,其中被溶解的金属便沉淀海底堆积成矿。

开发热液矿床比锰结核有更多的好处:

①热液矿床一般分布在水深只及锰结核一半的2500米处,矿体是立体的,凝聚在一起,分布密度比锰结核大1000倍。

②形成热液矿床的过程只有几十年、几百年,而锰结核生长速度慢得很,100万年才生长几毫米。

③热液矿床主要形成于大洋中脊,据此,在长达8万公里、宽达数百公里的海岭上都有可能发现,开发前景大得很。锰结核分布虽广,但具有商业开发价值却只1000多平方公里。

④热液矿床中含有锰结核所没有的金、银等贵重金属,铜的品位比锰结核约高10倍。而且冶炼比锰结核容易。

总之,无论从技术上还是从经济上看,开发利用海底热液矿床均优于锰结核,所以有人称它为“深海采矿业中的佼佼者”。

3.海底“黑金”(石油资源)

海洋深层有一种叫“黑金”的宝,开采这种“黑金”,经济价值最大。

它就是从海洋深层喷出来的石油。

关于石油的称谓多着呢,有人称它为“动力之源”,有人称它“机械之母”,有人称它“工业的血液”,可见它的地位和作用不同一般。石油不仅是制造汽油、煤油、柴油等燃烧物的原料,而且是制造合成纤维、人造橡胶、化肥、塑料、酒精的原料。天上飞的,地下跑的,厂里转的,都用上它。可以这样说,从陆地到海洋,从地下到宇宙空间,从吃的到穿的,都有它一份功劳,真算得上“宝中之宝”了。陆地上的石油储量有限,用一点少一点,按现在这个规模开采下去,50年内可能全部用光。难怪许多国家都在喊能源危机,都在谋求别的出路。比如改用其他原料作动力,但无论如何,短时间内,石油还是不可缺少的。眼前的办法只有两个:一个叫节流,一个叫开源。节流就是节约能源,让每滴石油充分发挥作用;开源就是寻找新的油源,从地底深层取出更多的石油来。据法国研究所的估计,世界石油资源的极限数为10000亿吨,可采石油储量的极限数只有3000亿吨,其中海洋石油为1350亿吨,占总量45%。

陆地上的石油已经开采得差不多了,而海洋石油的开采则方兴未艾。所以开采海洋石油,显得更为重要。

海底石油藏在哪里?

几千万年甚至上亿年前,有一段时期,气候比现在还要暖和,海洋中生活的鱼类,以及浮游生物、软体动物等繁殖生长得特别快。据计算,全世界海洋100米厚的水面,仅浮游生物的遗体,一年内使可产生600亿吨有机碳。

这些有机碳,就是生成石油的原料。但仅仅有哪些遗体做原料还不能形成石油。形成石油还得有三个条件:第一要有储集石油的地形;第二要有保护石油不跑掉的盖层;第三要有有利于石油富集的地质结构。

那些生物遗体重重叠叠堆积在海底,若干年后便被海中沉积物所掩埋。

如果这个地区不断下沉,堆叠的沉积物和掩埋的生物遗体便越来越厚。以后,由于地壳运动,堆积物下沉,上面又被岩石盖起来。天长日久,那些生物遗体逐渐分解变成分散的石油。一般说来,藏有石油的地方,上有页岩,是严密的保护盖,不让石油跑掉。分散的石油,没有开采价值。只有富集在一起的石油,成了油“仓库”,即具有“储油构造”的地方,才有开采价值,才能开机打井,让深埋海底的石油喷射出来。汪洋大海,茫茫一片,到哪里去寻找石油,上有几百米几千米的水层,下有几百米上千米的岩层,怎么会知道哪里藏有石油?

科学技术工作者先要对海区进行广泛的地质调查,把可能藏石油的沉积盆地圈出来。这跟公安人员的侦破案件一样,先把可能作案的对象圈出来。

一般说来,那些沉降幅度大,沉积地层厚的盆地,往往是形成石油最有利的地区。正式勘探,就到那圈定的地方去。勘探的方法最常用的有三种:第一,地震勘探。地震勘探的方法是这样的,在海水中,用炸药或电火花瞬时释放大量的热能,产生人工地震波当地震波传到海底,遇到不同的物质,就会产生不同的反射波,经电子计算机自动处理,就能绘出各种复杂的地质构造图,作出有无石油的判断。

第二,重力勘探。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和地球自转离心力的合力。

在不同的地方,重力自然不相同。重力仪就像一杆秤,能测出极微小的重力变化,把重力仪安装在船上,船行到哪里,就能得到哪里海底沉积岩的性质、厚度、深浅的情况,找到石油埋藏的地方。

第三,磁力勘探。不同的物质磁性各不相同,含铁多的物质磁性强,含铁少的物质磁性弱。海底沉积物下面的基底是由铁镍多的物质组成,通过磁力测量,就能确定基底的位置、沉积的厚度和海底的地质构造,从而分析有无石油可供开采。

这三种方法,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因此大多同时采用,综合分析,以得出较为可靠的数据,但一般以地震探测为主。通过上述方法,还只能间接地确定海底石油埋在哪里,究竟储量有多大,是否有开采价值,还要通过钻探这种直接的方法,才能最后证实。

如何开采海底石油?

海洋石油开发,经历了由沿岸、近海向更深海域发展的过程。19世纪,人们发现陆上石油向海里延伸,就向海里打斜井,这种方法至多只能开采离岸三公里的海底石油。1896年,美国在圣巴纳海峡,用木结构搭一个栈桥,钻机就安装在栈桥上,这样开采石油,只是一个试验,实际上是行不通的。

1947年,美国在墨西哥湾建成一个钢管架搭起的固定平台,钻出第一口商业性石油井,标志海洋石油开发进入实质性阶段。以后,还有先在开采区,用砂石泥土筑一个人工小岛,再在岛上装置钻机,这跟陆上开采完全一样。这种方法只能用在离岸很近、水深不过12米的浅水区开采。现在大多采用固定式平台或浮式平台作业。用铁管造平台,需要大量钢材,一个二十米的平台,要用上千吨钢材,100米以上的平台,要用几万吨钢材,海水对钢铁腐蚀性大,不要好久,钢管就被腐蚀得千疮百孔,不能再用,所以很不合算。采用钢筋混凝土建平台,重量大大增加,稳定性能好得多,也避免了海水的腐蚀,但装卸十分不方便,并不能减少投资。看来浮式平台是最有发展前途的,1984年,北海已建成世界上第一座浮式采油平台,耗资12.5亿美元。这种浮式平台,可以在水深200—400米的海域作业。在这个海域作业完了,还可以拖到那个海域,而且不很费力。投资虽多,反而合算。另外,还有不建平台,把整个装置设在水下,人在陆地上遥控作业,但眼下只处在研究试验阶段,还不可能广泛采用。

近30年,海洋石油生产发展很快,产量增加了20多倍,1990年达到12亿吨。2000年可能达到30亿吨,占世界总产量50%。海上开采石油比陆上耗费大得多,每吨石油,陆上开采耗费44.3美元,海上则为58.4美元,钻探费海上是陆地的5倍。尽管如此,开采石油,陆地向海上发展,浅海向深海发展,是全世界共同的趋势。开采海洋石油给许多国家带来了经济繁荣的新局面,最典型的例子是挪威。在二次世界大战前后,挪威在欧洲是一个穷国。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北海发现石油,1971年开始少量开采,1975年成为欧洲第一个石油出口国。1984年产石油5900多万吨,产值97.4亿美元,占挪威国民生产总值的20%。这样一来,石油生产带动了整个国家的生产。

我国近海石油资源相当丰富,一些外国学者认为我国近海是世界上未开发的最有远景的油区之一,被称为“第二个北海”,“又一个中东”,许多外国商人蜂拥而来,竞相参加我国近海的开发活动。经过普查,我国已经发现300多个可供勘探的沉积盆地,沉积岩面450多万平方公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