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忍小成大,做一只聪明的“忍者神龟”

忍小成大,做一只聪明的“忍者神龟”

时间:2022-07-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五、忍小成大,做一只聪明的“忍者神龟”性情中人做不得有一个脾气异常暴躁的男孩,常常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动辄就会与人争执打架。不然,会更加激怒对方,令矛盾尖锐化,带来更加严重的后果。意思是说忍的作用胜过千军万马,是战胜人生危难和险恶的有力武器。到齐国之后,齐襄王迟迟不肯接见须贾,却因仰慕范雎的辩才,令人赐给他十斤黄金和酒,但范雎辞谢了。

五、忍小成大,做一只聪明的“忍者神龟”

性情中人做不得

有一个脾气异常暴躁的男孩,常常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动辄就会与人争执打架。虽然男孩事后都会对自己的鲁莽行为深感后悔,但之后遇到类似情况又会故态复发。

父亲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有一天,父亲把男孩带到家中仓库的一面墙前,并递给他一袋钉子。父亲告诉男孩,每当他发脾气想和人争吵的时候,就往墙上钉一颗钉子。男孩按父亲说的做了,第一天,他一共在墙上钉了42颗钉子。第二天,他一共钉了37颗钉子。而到第三天的时候,他只在墙上钉了31颗钉子。男孩慢慢发现,和用大力气把钉子钉入墙面相比,掌控自己的情绪要容易多了。

有一天,男孩惊喜地发现,这天他不用再往墙上钉任何钉子,他欣喜地把这件事告诉了父亲。父亲抚摸着男孩的头说道:“从现在开始,你哪天不用钉钉子,就从墙上拔掉一颗。”时光一天天地逝去了,终于又有一天,已经能够完全掌控自己情绪的男孩拔光了墙上所有的钉子。

在被钉子钉得千疮百孔、锈迹斑斑的墙前,父亲指着几百个钉子留下的孔洞,语重心长地对男孩说:“孩子,请记住,即使有一天你拔掉了所有钉在墙上的钉子,但钉子给墙壁造成的伤害将永远不能抹平。”

所以说,性情中人是不能做的,虽然你宣泄了自己的情绪,得到了一时解脱,但是你也因此伤害了身边的人,从而干扰到你的人际交往。所以,艾森豪威尔告诉我们:“能控制自己情绪的人,可以成就所有的大业。”

汉初名臣张良便是一个能够很好地控制自己情绪的智者。一天,他在下邳桥上遇见一个老人,穿着粗布衣服,在那里坐着,看到张良过来,故意将鞋子扔到桥下,冲着张良说:“小子,下去把我的鞋捡来!”张良听了一愣,本想发怒,但看见说话的是个老年人,就强忍着到桥下把鞋子捡了上来。老人又说:“给我把鞋穿上。”张良正要发怒,但随即一想,既然已经捡了鞋,好事做到底吧,便跪下来给老人穿鞋。老人穿上后面带了微笑对张良说:“你这个小伙子可以教也。”于是,约张良再见面。此后,这个老人给张良传授了《太公兵法》,而张良也因此学业大进,终于成为一代名臣。

老人一再刁难张良,就是看他有无遇辱能忍的自我克制的修养,具备了这种修养,才可以担当大任,处理好各种复杂的人脉关系和艰巨的事情。我们在平时要注意到这种修养,用克制忍耐的心态来处理好所遇到的人和事。

还有一例:唐代宰相娄师德的弟弟将要去代州都督府上任。临行之前,娄师德对弟弟说:“我没有多少才能,现位居宰相,如今你又得州官,咱们家获得这么多荣耀,会引起别人不满,当别人为难你之时你如何对待?”他弟弟回答道:“今后若有人往我脸上啐唾沫,我什么也不说,自己擦了便是。”娄师德叹息道:“这正是我所担心你的。那人啐你,是因为愤怒,你却把它擦掉了,这就是抵挡那人怒气的发泄。唾沫不擦自己也会干的,你应该笑着接受啊。”

娄师德兄弟的此番谈论,从今天看来稍显得迂腐与夸张,但却讲明了一个道理,就是要忍耐、要退让,不能去和对方“针尖对麦芒”。不然,会更加激怒对方,令矛盾尖锐化,带来更加严重的后果。

好汉要吃眼前亏

我们说要吃“眼前亏”,是为了长远利益和更高的目标。

打一个通俗的比方:你开车和别车碰撞,你的车被撞得稀烂,而对方的车只是“小伤”,甚至可以说根本不算伤,你认为自己吃了亏,上去和对方理论。可是对方车上下来四个彪形大汉,个个横眉竖目,围住你索赔,眼看四周荒僻,无处求救。请问,你要不要吃“赔钱了事”这个亏呢?

可见,必要的时候,好汉要吃眼前亏。

当然,你可以选择不吃,如果你相信自己“说”得过他们或是“打”得过他们,同时又能让自己不受伤的话。但如果你既不能说又不能打,那么,看来就只有“赔钱了事”这一条路了。你说他们蛮横无理,欺人太甚,这没错,可他们就是流氓无赖,根本就不打算跟你讲什么道理。因此,以上面的比方为例,“赔钱”就是眼前亏;你若不吃,接下来的可能是一顿拳头。所以说,“好汉要吃眼前亏”的目的是以吃“亏”来换取其他的利益,是为了生存或其他更高远的目标。如果因为拒绝吃亏而蒙受更大的损失或灾难,甚至丢了性命,又何谈将来和理想!(与前面例子相同)

可是,有不少人一时看不开,想不开,为了所谓的“面子”和“尊严”,而与对方搏斗,结果可能因此而一败涂地不能再起,即便获得“惨胜”,也可能元气大伤!

汉朝开国名将韩信可以说是“好汉要吃眼前亏”的最佳典型,乡里恶少要他爬过他们的胯下,韩信二话不说就爬了。如果不爬,恐怕难免要挨一顿狠揍,韩信就算不死也丢半条命,又哪来日后的统领雄兵、叱咤风云?他吃眼前亏,就是由于他目光长远,懂得“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所以,在生活中碰到不利的环境时,千万别一时逞强,也别认定“士可杀不可辱”,宁可吃点眼前亏。吃了眼前亏,就能让你在与陌生人交往时,避免过于激烈的矛盾冲突,从而保全自己。

不败人生,忍者无敌

宋代苏洵曾说:“一忍可以制百辱,一静可以制百动。”意思是说忍的作用胜过千军万马,是战胜人生危难和险恶的有力武器。

战国时期,魏国的范雎,出身贫寒,开始时只是魏国大夫须贾手下的门客。有一次,须贾奉命出使齐国,范雎也一同前往。到齐国之后,齐襄王迟迟不肯接见须贾,却因仰慕范雎的辩才,令人赐给他十斤黄金和酒,但范雎辞谢了。须贾却起了疑心,认为齐王之所以送礼物,是因为范雎把秘密情报告诉了齐国。回国后,须贾将情况告诉了魏国宰相魏齐。魏齐把范雎传来,对他严刑拷打,打折了肋骨,打落了牙齿。范雎假装自己已死,被人用席子卷起来,丢在厕所里。接着魏齐设宴饮酒,宾客们喝醉了,轮流朝范雎身上小便。后来,范雎设法逃出魏国,改名换姓,辗转到了秦国,成了秦国的宰相。

古往今来的成功者都深谙“忍”字的含义,能忍者方能伺机待时,等到自己的力量足以与对手抗争时方猛然反击。所以说,能忍人之所不能忍,才能取得别人难以取得的成功,才能不断地为自己积蓄力量,为将来成功的事业积累资本。

而在平时的社交中忍让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生活中产生矛盾时,双方可能都有责任,这时如果你能做到“礼让三分”,主动承认自己的不足之处。那么这场争吵就很可能会消弭于无形,甚至还可能赢得对方的尊重与友谊。

俗话说:“不如意事常八九。”享受甜蜜爱情的人,难免有失恋的苦恼;向来和谐的家庭,也短不了“马勺碰锅沿”的争吵;相互信赖的朋友,偶尔也会因误会而产生隔膜;为事业而奋斗拼搏,也许会无端遭来他人的嫉妒……生活中的这些个“不如意”,常常考验着一个人的修养水平,有的泰然处之,从容对待,以真诚化干戈为玉帛;有的则怒形于色,耿耿于怀,因褊狭积小怨为仇端。在小小的忍让之中,却有化解你生活中各样烦恼的神力,学会忍让,能使你人生路上拥有更多的信心、快乐和阳光。

拿得起,放得下

舍得,舍得,有舍方才有得,俗话说“拿得起,放得下”,阐释的也是这个充满辩证意味的人生哲理

世人大多精明而功利,往往只知进而不知退,甚至有时候不惜铤而走险也要达到目的。其实,这样的人只是小聪明,并不懂得进退结合的妙处,只有那些拿得起,放得下的人才可以说是真正的智者,他们明白“善退才能善进”的道理,所以总能稳中求胜,取得最后的成功。

1990年,安德期·通斯特罗姆担任瑞典乒乓球队主教练,由于他对运动员指导有方,又加上高明的战略战术,瑞典乒乓球队连年高奏凯歌。1991年的世乒乓赛,他率领的瑞典男队取得了所有项目的冠军。在1992年的夏季奥运会上,又勇夺男子单打金牌——也是瑞典代表队在此次奥运会上所获得的唯一一枚金牌。

正当举国上下向通斯特罗姆寄寓更热切期望的时候,他却突然宣布将于第二年世乒乓赛结束后辞职。通斯特罗姆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成绩,瑞典乒乓球联合会也已经表示“非常愿意”延长其雇佣合同,他为什么还要在春风得意、如日中天的时候提出辞职呢?很多人对此非常不解。

其实,连续的胜利正是让他做出辞职决定的原因。通斯特罗姆说:“自从担任主教练以来,瑞典乒乓球队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成功,以至于让我感到很难激发自己和运动员们去争取新的激动人心的胜利了。瑞典乒乓球队现在缺的是新鲜的空气,需要的是一个新人来领导。”

英国著名科学家赫胥黎也是如此。他因所做出的卓越贡献而享有崇高的声望,到了80岁时,他却毅然辞去了在大学渔业部所担任的各种职务,甚至还辞去了一生中最高的荣誉职务——英国皇家学会会长。从事业巅峰走下来的赫胥黎此时的心情其实沉重而又复杂,他甚至在辞职演说后偷偷对友人说:“我刚刚宣读了我去世的官方讣告。”尽管如此,他还是毅然决然地“放下”了,在没人强迫的情况下如此“放下”了。虽然心中略有遗憾,但却在历史上留下了绚烂的一笔,也让后人对其豁达的心态和潇洒的风范崇拜不已。

“放得下”也并非只意味着失去,反而有可能蕴涵着新的人生机遇。曾被称为“体操王子”的李宁,在黯然退出体坛后投身商业,同样也取得了令人钦佩的巨大成功。人生的道路并不总是平坦,你有可能集荣耀富贵于一身,也有可能身处高处不胜寒、长江后浪推前浪的窘境。而真正的成功者既然“拿得起”颇有分量的光环,同样也能够“放得下”,从舍得之间使自己步入一个柳暗花明的新天地,探索出另一种有意义的人生。

百忍成金,以屈求伸

忍受他人对你造成的屈辱,这并不意味着你的无能和卑躬屈膝,而只能说明你的涵养好,懂得顾全大局。古人云:“宰相肚里能撑船。”忍耐会让那些羞辱你的人无地自容,也可以使你和他和谐相处,甚至可能以屈辱换取知心或真情。总之,这样的忍受也是一种“金”。

西汉末年,外戚王莽公然篡位,建立新朝。其后国家体制混乱,百姓生活艰难,怨声载道。全国各地义军纷起,国家陷入内乱之中。南阳的富豪刘秀本是汉室宗亲,见王莽篡汉建新,又苦苦追杀刘姓宗亲,便立志推翻王莽政权,重兴汉室。一开始,刘秀兄弟势单力孤,难遂夙愿,就先加入当时声势浩大的绿林军中,静待时机。此后不久,绿林军为了赢得人心,推举同是汉室宗亲的刘玄为首领,称为“更始皇帝”。刘演、刘秀两兄弟被封为大司徒和大常偏将军。

公元23年,刘玄派刘演进攻宛城,刘秀也因立下战功而分别出兵昆阳、定陵和国县,绿林军声势大振,逼近长安。王莽派大将王寻和大司空王邑率四十万大军围困昆阳。刘秀亲率十三矫骑奋勇突围,请来援军在昆阳城外与敌人展开决战,终于以少克多,取得大胜。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昆阳之战”。在刘秀激战昆阳的同时,刘演也攻下了宛城。

义军连连获胜,主将刘演、刘秀兄弟名震一时,这却引起了更始皇帝刘玄的猜忌。刘玄本是个懦弱无能、见识短浅的人,只因其贵族身份而被推举做了皇帝,他见刘氏兄弟威信日高,声名远播,害怕他们会谋取他的皇位。不久,刘玄就杀害了在宛城建功的刘演,还伺机加害于刘秀。

刘秀得到刘演被杀的消息,立即驰马到宛城,亲自向刘玄谢罪。刘演的部将向刘秀致哀,他却谈笑自若,毫无悲伤之意。在刘玄面前,一点也不提自己在昆阳建立的大功,只是称罪,他也不为哥哥服丧,饮食自如,好像对刘演的死漠不关心的样子。

这样一来,刘玄不但不再怀疑刘秀,还对自己加害刘演感到羞愧,就封刘秀为破虏大将军、武信侯。而刘秀在赢得信任之后,积极网罗人才,兼并军队。等到刘秀羽翼已丰,实力雄厚,这才公开为刘演持丧治丧,并发兵征讨刘玄。公元25年,刘秀称帝,建号“汉”,史称东汉。

这是一则忍辱负重的范例。的确,在权力的战场上,既有刀光剑影,抛头颅洒热血,也有精神上的耻辱。英雄好汉们往往不惧流血牺牲,却受不了半点精神上的耻辱,这常常妨碍他们成就大业。中国素有“大丈夫能屈能伸”的警句,这也是前人总结出来的经验之谈。如果刘秀在当时情形之下针锋相对,必然只有死路一条。而他选择了在昏庸的主子面前强装笑颜,以屈求伸,等待时机。刘秀能够掩饰亲人被杀的痛苦和仇恨,这是何等的忍耐力!而这样超人的忍耐力,也换来了他日后超人的成功事业。

在中国历史上,既有很多“忍成大事”的经验,也有不少功败垂成的教训。前者当数越王勾践,后者当数“闯王”李自成。

越王勾践从失败到成功,靠的是坚持和忍耐;而李自成从胜利走向失败,正是因为没有坚持到底。李自成攻入北京之前,他的起义军队齐心协力,艰苦奋斗,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重大胜利。但是,进入北京以后,情况却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从李自成开始,许多人放弃了一直以来坚持的方针和精神,开始骄傲自满,消极腐败,将士们忘乎所以,军纪败坏,在北京城内掠夺民财,强占民女。义军首领刘宗敏抢走了明将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使原来想投降义军的吴三桂打消了投降的念头,导致军情发生了重大突变,加上牛金星、刘宗敏的蜕化变质,内部权力争斗,形势急转直下。李自成仅在北京待了41天,就被迫撤离,最后战败身亡。

以屈待伸,趋吉避凶

成大事者在身处逆境之时,常为了将来的成功收敛锋芒,忍耐一时之愤,这是趋吉避凶的高深智慧,也是圆融无碍的处世方略。

公元前206年,项羽在楚魏东部自封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后来又违背了先前的约定,改封先入关中的刘邦为汉王,分封给他巴蜀和汉中的41个县。巴蜀是秦朝流放罪犯的偏远荒凉之地,以其作为刘邦的封地不仅夺了他的关中王之位,而且等于公开贬低。刘邦怨恨项羽言而无信。

项羽的谋臣亚父范增深谋远虑,他对项羽说:“刘邦被封为蛮夷之地的汉王,他若愿意去,定是心怀不轨,想独占一隅,日后伺机反扑,应当除之以绝后患。他若不肯去,那就是违抗圣意,是对您公然的藐视,也要立刻杀掉他!”项羽命人将刘邦找来,加以试探。刘邦听说项羽召见,早已猜到其用心,他明知此去异常凶险,但又不能公然抗命,心中盘算着要如何应对。刘邦来到殿前,恭恭敬敬地伏在地上说:“拜见霸王千岁!”项羽看到刘邦对自己竟如此谦恭,心中十分受用,立即放松了警惕,笑着问:“沛公,你先入咸阳,功劳可嘉,我加封你为汉王,代管巴道,不知你意下如何?”刘邦听出了项羽话中暗藏的杀机,知道只要一语有失,便会人头落地。他考虑了片刻,从容地答道:“我好比霸王您胯下的一匹坐骑,何去何从全都遵从您的旨意。”项羽闻听此言,既自得于刘邦的恭维,又感觉他的话无懈可击,因此,也就打消了杀掉他的想法,让刘邦下殿去了。刘邦退出大殿后,急忙回到自己的驻地,稍加打点之后,便偃旗息鼓,人不解甲,马不停蹄,匆忙赶赴巴蜀。他决心以巴蜀偏塞之地为依托,招兵买马,养精蓄锐,待力量充实后,再与项羽争夺天下。刘邦以政治家的眼光,着眼大局审时度势,在形势于己不利时,暂忍一时之愤,以屈待伸,养精蓄锐,显示了惊人的胆识和气魄。为了进一步打消项羽的疑虑,为自己留出更多准备的时间,刘邦又采纳了张良之计,把走过的三百多里栈道全部放火烧毁,作出一副无意东归的姿态。项羽派季布带三千人马前去追赶,却为时已晚。追兵来到栈道口时,刘邦大军早已无影无踪,且栈道已毁,季布等人只能望而兴叹,空手而返。刘邦在蜀地广纳贤才,休兵养士,觅得韩信这员大将,最终反攻中原,使得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自刎乌江,最终统一天下。

屈忍一时,重整旗鼓谋求更强

马有失蹄之时,人有失手之处。

当你的人生或事业因严重的错误而遭遇失败,不要深陷其中而无法自拔。毕竟事情已经过去了,再多的后悔、自责、埋怨都是徒劳的。不如暂且抛开这些,屈忍一时,认真总结经验,在以后的工作中牢记这些沉痛的教训,重整旗鼓,以赢取新的成功。此时的“屈”是为了以后更强的“伸”。

大革命失败后,贺龙回到家乡组织农民运动,建立起一支百余人的队伍。由于士兵大多来自农村,平日里自由散漫,这支队伍战斗力极差,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贺龙虽然着急,但又不能硬来,只能慢慢教育他们,向他们灌输革命思想。

但是,由于士兵们接受能力有限,教育工作收效不大。终于,在一次与敌伪乡团的战斗中,遭遇了惨痛的失败。于是,敌人便猖狂地叫嚣:“贺龙没什么了不起,也就这点能耐嘛!”

这时,贺龙故意保持低调,他躲藏起来,暗地里又重新召集了队伍,夜以继日地加以操练。吃了苦头的士兵们,也懂得了纪律的重要性,整个队伍的情况开始渐渐好转,并越战越勇,最终成了一支战无不胜、无坚不摧的铁军。

不要总是为过去的失败而叹息悔恨,也不要死钻牛角尖,适时的屈也是必要的。有时候,勇往直前并不见得总能达到目标。尤其是对领导来说,必要的屈是一种艺术,不能总是锋芒毕露。而委曲求全,则是图大业的一种必要的策略。

战胜挫折,首先需要能屈和善忍

人的一生之中,不可能总都是一帆风顺,总会有各种各样的困难、挫折,有的来自自身,也有的来自外界。能不能忍受一时的不顺,往往取决于一个人是否有雄心壮志。真正想成就一番事业的人,志在高远,不会拘泥于一时的成绩或阻碍。面对挫折,更当发愤图强,艰苦奋斗,以实现自己的理想,成就功业,这才是应有的人生态度。困难是给予人的最好磨炼,只有经受住了挫折考验的人,才能成大事。

《周易·乾卦·象》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是天道运行强健不息,君子也应该积极奋发向上,永不停息。《孟子·告子下》的名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也很好地总结了挫折苦难与成功之间的关系。

面对挫折、打击、磨难,应该是沉着应对,而不是消极颓废。能屈善忍,发愤图强,准备东山再起,才能最终成就事业。

范雎是战国时魏国有名的策士。他擅长辩论,多谋善断,而且胸怀大志,有意建立一番功业。但是,他出身寒微,苦于无人引荐,不得已只能先在中大夫须贾的府中任事。

一次,须贾奉魏王之命出使齐国,范雎也作为随从前往。齐国国君齐襄王久闻范雎有雄辩之才,十分欣赏,便差人携金十斤及美酒赠与范雎,以示对智士的敬意。范雎对此深表谢意,却没有接受其赠礼,想不到还是招来了须贾的怀疑。须贾执意认为,齐襄王送礼给范雎,肯定是因为他暗通齐国。

须贾回国之后,将此事上告给魏国的相国魏齐。魏齐便下令动大刑杖罚范雎。范雎在重刑之下,遍体鳞伤,奄奄一息。他蒙冤受屈,申辩不得,只好装死以求保命。于是,魏齐让人用一张破席卷起他的“尸体”,置于厕所之中;又指使宴会上的宾客,相继以便溺加以糟蹋,并说这是让大家知道不得卖国求荣。

如此的飞来横祸和巨大的打击,别人对他这样的污辱,几乎使范雎一命呜呼,而范雎以异于常人的意志,忍受了这一切难以忍受的摧残和折磨。

范雎平白无故地受了这么一场肌肤之苦和人格之辱,对魏国心灰意冷,于是,他决定离开魏国,到别处寻求施展才华的机会。为了脱身,范雎许诺厕所的看守者,如能放他逃出去,日后必当重谢。看守者利用魏齐醉后神志不清之时,趁机请示说要将范雎的“尸体”抛到野外,借此将他放了出去。范雎在朋友的帮助下逃出魏国隐匿起来,并改名为张禄。

范雎装死逃出魏国,而后辗转来到秦国。入秦后,他充分施展辩才游说秦昭王,最终取得信任。秦昭王采用范雎的建议,对内加强中央集权,对外采取远交近攻的霸业方略,使秦国对关东列国的影响不断加强。秦昭王因此任命范雎为相国,封为应侯。

在人生的奋斗过程中,会有各种各样的境遇,有大志者必须学会屈伸之谋,要能够忍受失败的痛苦,要总结经验和教训,努力奋斗,愈挫愈勇。

以屈求伸,在逆境中不失大志

人生路上有鲜花,也有荆棘,绝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坦途。因此,必须保持时时警醒的态度。一个志向远大的人应该随时留心暗流和荆棘,才能在坦途时做到居安思危,在坎坷时不忘奋斗。

人在顺境时往往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天分,加之心境平和愉快,能够有力地推动事业的发展,也就更容易达到既定的目标。然而,人不可能始终处于顺境,逆境也是我们所常常需要面对的。在这种不顺时候,人面临多方面的考验:亲友疏远,上级疑心,下属叛离,自己处于被轻贱的处境。在如此残酷的命运面前,是生存还是死亡,是奋争还是妥协,就在于被考验者的态度。

对生命看得不透彻,对信念不那么坚定的人,在逆境面前往往不堪一击。不论他以往取得过多么伟大的成就,外表多么高大坚强,如果他内心软弱难以承受压力,就会就此败下阵来,一蹶不振,完全失去以往的信心和锐气。这种人不是真正的英雄。

对于逆境,真正的英雄应有的态度是:首先,从战略上藐视它。逆境并不可怕,只是成功道路上的一个小小插曲,一个短暂过渡。不但如此,它还是锻炼自己的绝好机会,是一块磨砺锋芒的磨刀石。然后,从战术上重视它。有时,逆境的压力超出我们的想象。正如常言所说“人在檐下走,不得不低头”,这时,就要调整姿态,顺着形势灵活地改变自己,这不是一般所说的顺风倒、软骨头,而是以屈求伸,避免无谓的牺牲,是谓识时务者方为俊杰。

在逆境中学会隐忍,先保全自己,再等待时机,东山再起,这不但是治国用兵的大道理,也是为人处世的大策略。古人有很多这方面的事例,如勾践卧薪尝胆,韩信胯下受辱等,都能够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忍小事,成大事

人们常说:“小不忍则乱大谋。”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人要忍耐,凡事要忍耐、包容一点,否则遇事冲动,任由脾性胡来,就会坏了大事。许多大事失败,都是毁于微小之处。二是做事要有“忍”劲,狠得下来,有决断。有的事情容不得我们考虑太多,若不当机立断,以后就会非常麻烦,姑息养奸,后患无穷。

张居正是明朝名相,他在执政的十年中,大胆地在政治、经济、军事几方面进行了重大改革,使政治安定,经济发展,国家逐渐走上富强之路。

张居正2岁就开始识字,被称为神童。13岁参加乡试时,他年龄最小,却沉着冷静,交上了十分出色的答卷,若非湖广巡抚顾辚爱才,有意让张居正多磨炼几年,他肯定中举。终于,几年的发愤读书之后,年仅23岁的张居正考上了进士,开始正式走上仕途。

张居正被选为庶吉士之后,一面大量读书,一面细心思考为官之道。他有满腔的政治抱负,但当时世宗皇帝昏庸,奸臣严嵩为非作歹。张居正一时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只能选择暂时忍耐。这样的情况持续了十几年,张居正内心十分痛苦。

终于,严嵩在专权15年后倒台了,徐阶接任首辅,张居正也开始得到重用。此时,他又遇上了精明强干、头脑敏锐的政治对手高拱。张居正只得再次忍耐,他明白,在官场中必须学会收敛和隐藏,所以,尽管高拱对他傲慢无礼,他却用谦恭与沉默表示更加激烈的无声对抗。

高拱下台后,张居正资格最老,被召回当了首辅。

张居正掌权后,一改过去那种内敛祥和、沉默寡言的态度,变得雷厉风行、有理有节,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一场改革活动,把国事整理得井井有条,取得了卓越的政绩。

忍有两种,一种是忍而不发,以忍求安;一种是忍而待发,以忍求变。后一种忍,忍是手段,所求是目的。战国七雄的赵武灵王在位时,赵国国富民强,又因地处中原,常被卷入战争的旋涡。因而也就更迫切地需要广行富国强兵之策。

赵武灵王经过多年的征伐,认为北方游牧民族骑马作战的战术,机动性大,集散自由,对战场条件适应性很强,决心加以仿效。

而实际的改革却面临重重的阻力。首先,当时的中原服装过于宽大,要骑马作战,就要改穿游牧民族更加便于活动的胡服。

然而,在中国古代,服装样式的改变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

决定一下,反对势力蜂拥而来,朝中的多数大臣都不赞成这项改革,认为穿胡服是丢祖宗的脸。

面对大批的反对势力,赵武灵王采取了极其克制的态度,他不用帝王的身份之尊强行推广,而是循序渐进,做了大量的思想政治工作。从战争的发展,富国强兵的要略,反复阐述自己的意见,用最大的耐心去推行战术。最难对付的是他的亲叔叔,借口生病,不早朝,也不听劝。武灵王虽然心知肚明,但探望之时却绝口不谈正题,天天如此,他叔叔大为感动。

赵武灵王的“忍功”,使他最终成功地推行了改革,这是一种功利主义目标明确的“忍”。

小不忍则乱大谋,这是成就大事之人必须学会的。

假如你现在只不过是一个县官而已,今后的前途还受制于自己的上司,要是你的才干一直超过上司,上司就会感到受到威胁,那时,他不但不会赏识你,反而会对你产生偏见。你随时会惹祸上身而又不自知,又怎么能够施展自己的志向?用心与周围的人协调,适应环境,虽暂时委屈,可实在是为了你将来能有大的作为啊!

这是宋朝宰相杜衍教导学生的话,它穿越于百年时空,到现在一样具有深远的意义。许多古训经过了时间的考验,确实有一定的道理。

“小不忍则乱大谋”,这句话在民间极为流行,甚至成为许多人安身立命的座右铭。有志向、有理想的人,不应斤斤计较个人得失,更不应在小事上纠缠不清,而应有开阔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只有如此,才能成就大事,从而实现自己的梦想。

有时面对一些事情,我们应该做到能够泰然处之,心胸开阔。如果我们能够将目光放远一些,看这些事情对自己的长远发展是否有利,就不会目光短浅,逞匹夫之勇。

适当地弯曲一下

生活中,做人做事都需要一点弹性空间,一味地固执,不仅自己累,身边的人也累。适当地弯曲一下,也许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就会从你躬起的脊背上滑落。

生活中离不开忍,忍中具有真善美。忍是人生存的第一能力,能屈能伸方为大丈夫!生活中,我们都需要忍,都要学会忍。

那么,怎样去忍呢?那就学会能屈能伸的做人艺术。山路十八弯,水路十八盘,人生之路也必定蔓延盘旋,这就决定了我们在人生旅途上不仅要有挑战困难的决心,更应有一颗学会弯曲的心。

有一对夫妇,婚姻正濒于破裂的边缘。为了重寻昔日的爱情,他们计划了一次浪漫之旅。如果能找回昔日的爱情就继续生活,如果不能就各自重新开始。

于是,他们来到一条东西走向的山谷。山谷很平常,并无特别之处,唯一引人注意的是,山谷的南坡长满松柏等树,而北坡只生长着雪松。

这时,下起了大雪。他们支起帐篷,望着帐篷外纷纷扬扬的大雪,他们发现由于风向特殊,北坡的雪比南坡的雪来得大,来得细密。不一会儿,北坡的雪松上就落了厚厚的雪,当雪积到一定的程度,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雪松那弹性的枝丫向下弯曲,直到积雪从枝上滑落。积雪、弯曲滑落不断地重复,雪松完好无损。而其他的树,因无法弯曲,树枝都被压断了。南坡由于雪小,即使不弯曲,总有些树挺了过来,所以,南坡除了雪松,还有其他树木。

帐篷中的妻子发现了这一奇特现象,对丈夫说:“北坡肯定也长过其他树,只是因为不会弯曲而被大雪压折了。”

丈夫听后点头同意。片刻之后,夫妻俩像是突然明白了什么似的,拥抱在一起。

丈夫激动地说:“我们发现了不被压垮的秘密——对于外界的压力要尽可能地去承受,在承受不了的时候,要像雪松一样弯一下腰,这样就不会被压垮。”

山坡上的树如此,生活中的人亦如此。睿智的一弯中蕴涵着丰富的哲理,暂时的一弯并不是倒下更不是毁灭,而是顺应和忍耐。生活中,忍就是弯曲做人的艺术。

懂得弯曲并敢于弯曲,是一种本领,也是一种境界。有一个小故事说:两个身受不白之冤的人恰好被关在同一所监狱。一个看到的是窗外闪烁的星星,而另一个看到的却是四周高耸的围墙。看到星星的人忍辱负重默默生存,而看到高墙的人却因无法承受外来的流言飞语,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上吊了。十年后,案件真相大白,水落石出,看到星星的人洗掉冤屈,重获了自由。可叹的是另一个悲观的人却早已魂断十年前。可见,生活中懂得弯曲,也不失为大丈夫。这种弯曲不是见风使舵,不是溜须拍马,不是瞒上欺下,相反,它是另一种意义的超脱。

懂得弯曲,才能不折断正直。适当的弯曲是一种理智。弯曲并不是妥协,而是为了战胜困难的一种理智的忍让;弯曲不是倒下,而是为了坚定地站立;弯曲不是毁灭,而是退一步的海阔天空,是为了让生命更坚强。

生活中,涉及原则的事情并不多,矛盾和纠葛,大多源于生活小事。因此,我们更应该学会忍。忍不是忍气吞声,而是一种负责和担当,是一种生存手段。

忍要有度,不要一味去忍

忍是一种痛苦,是一种考验,是从幼稚到成熟的过程,是人格和品行的一种境界。忍是一种理智,是感悟人生所得的一种智慧,是经历挫折后的一种持重。

古人作过一首《百忍歌》,虽不尽可取,但也能给人以一些启示。文中写道:“能忍贫亦乐,能忍寿亦永,不忍小事变大事,不忍善事终成恨”;“忍得淡泊可养神,忍得饥饿可立品,忍得勤劳可余积,忍得语言免是非”。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懂得忍耐的人却并不多,有的人为一点小事就大动干戈闹得不可开交,甚至大打出手,枉送掉几条性命。要如何练好这个“忍”字,也是我们现代人不可忽略的一个课题。

有一次,一位朋友因一点小事与人争吵,百般劝解不听,一怒之下打了别人几巴掌。那人当场就晕倒了,送到医院检查,确诊为耳朵失灵了,赔偿了几千元不算,还被拘留了好几天。事后朋友十分后悔说:“当时听你的,忍一忍也就没事了。”

不错,现实生活中有许多矛盾,好多都是鸡毛蒜皮的一些小事,如果能够宽容一些,就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但要做到这一步是多么的不容易。

忍字心上一把刀,非常生动形象地告诉我们:“忍”必须有巨大的克制力!

从古到今,中华民族有许多关于“忍”的美好故事,蔺相如让廉颇,使廉颇最终放弃傲慢,求得将相的团结,“将相和”的故事也流芳千古;韩信忍得胯下之辱,最终成就了汉王朝的大业。

一个人若能了解“忍”的深意,那他面对挫折就能坦然,面对嘲讽就能凛然,面对名利就能淡然。

要达最高境界,需要锻炼,需要磨炼。我们要从日常小事做起,循序渐进,由小到大,由浅到深,逐渐让自己成为一个有修养有涵养的人。

在古印度南部,曾有个侨萨罗王国。国中出了五百个强盗,他们占山为王,拦路抢劫,打家劫舍,杀人放火,无恶不作,商客游人和地方百姓深受其害。地方官员多次出兵征讨,均无功而返。只好报知国王,国王派来精兵良将,经过激烈的战斗,将五百名强盗全部俘虏。

国王决定,对这恶贯满盈的五百强盗处以酷刑。这天,刑场戒备森严,杀气腾腾。兵士手持尖刀挖掉了强盗们的双眼,有的还割掉鼻子、耳朵,然后将他们放逐到荒无人迹的深山老林中。这座山谷林木葱茏,野兽出没,阴森恐惧,衣食无着。强盗们痛不欲生,撕心裂肺地绝望地号叫着。

凄惨的呼叫声传遍四野,也传进了释迦牟尼佛的耳朵。他为这在生死线上挣扎呼救的人们送来了香山妙药,吹进了他们的眼眶。霎时,个个双眼又重见光明。释迦牟尼亲临山谷,给五百强盗讲经说法:“你们今日所受的苦难,正是源于过去的罪行。只要洗心革面,弃恶从善,皈依佛门,就能赎清罪孽,修成正果,脱离苦海,进入极乐世界。”众强盗此时悔恨交加,都俯首悔过,口称尊师,成了佛门弟子。从此,这座森林被称作“得眼林”。而这五百强盗在多年以后也终于修成正果,成为五百罗汉。

忍让宽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有训:“得饶人处且饶人”,“退一步海阔天空”。连作恶多端的五百强盗佛祖都认为应予宽容,更何况我们这等凡人呢?

在人与人之间的日常交往中,宽容忍让是一种积极友好的态度。正因有了宽容,才使我们民族家庭关系稳定、人际关系和谐。人们在不同的场合交往接触,总免不了有意见相左、磕磕碰碰的时候,只要不涉及原则性的问题,那么,主动退让,宽以待人,不斤斤计较,就有利于减少矛盾,维护人际间的和谐,于人于己,都有莫大的益处。尤其在现代社会,人们出现过于计较个人功利的倾向,更应当大力提倡这种宽容忍让的精神。

但是,什么事情都不能太极端,宽容忍让也要注意“度”。

一条大蛇危害人间,伤了不少人畜,以致农夫不敢下田,商贾无法外出,大人无法放心让孩子上学,人们的正常生活,无法持续。

大伙儿听说有个住持是位高僧,讲道时能点化顽石、驯服野兽。大家便一起到寺庙的住持那儿求救。

不久之后,大师就以自己的修为,驯服并教化了这条蛇,不但教它不可随意伤人,还点化了许多道理,而蛇从此也仿佛有了灵性一般。

人们慢慢发现这条蛇完全变了,甚至还有些畏怯与懦弱,就转而开始欺侮它。有人拿竹棍打它,有人拿石头砸它,连一些顽皮的小孩都敢去逗弄它。

某日,蛇遍体鳞伤,气喘吁吁地爬到住持那儿。“怎样?”住持见到蛇这副德性,不禁大吃一惊。“我……我……我……”大蛇一时间为之语塞。“有话慢慢说!”住持的眼神满是关怀。“你不是一再教导我应该与世无争,和大家和睦相处吗?可是你看,人善被人欺,蛇善遭人戏,你的教导真的对吗?”“唉!”住持叹了一口气后说道,“我是要求你不要伤害人畜,并没有不让你吓吓他们啊!”“我……”大蛇又为之语塞。

我们提倡忍的精神,要宽以待人,平和达观,不要在一些枝节问题上斤斤计较。坠入“非此即彼”的极端思想方法。但是,忍要有度,要忍在刀刃上。不是什么都一味去忍,变成一个麻木、怯懦、奴性十足的人。当坏人行事之时,你不能忍;当别人有难请你相助时,你忍不得……忍,如果去掉心,那就相当于失去了良心和道德,这样的无心之忍只能是残忍。所以,我们要把这个“忍”字用到适当处。

低头是稻穗,昂头是稗子

风吹低俯,其实已饱经风霜,通过无数次考验。人生何尝不是如此,低头弯腰,会保护自己,强硬只能备受摧残。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会碰到难尽天意的事情,需要你暂时退却,这时候,你必须面对现实。敢于碰硬,不失为一种壮举。可是,胳膊拧不过大腿。硬要拿着鸡蛋去与石头碰,只能是无谓的牺牲。这个时候,就需要另换方式来迎接生活,这就是适时低头。

年轻人最易犯的毛病就是心高气盛,自以为是,总以为自己是鸿鹄,别人都是燕雀,眼光总是高高在上,什么都不放在眼里。直到有一天,被撞上了眼前门框,才发现门框比自己想象的要矮得多。

要想进入一扇门,必须弯下腰比门框更矮;要想成功登上顶峰,就必须低头弯腰做好攀登的准备。

那些身处顶峰的人们,不论是发表演说还是乘机出访,总是微微低着头俯视下面的人群,因为他们站在高处。而他们脚下千千万万的人们,总是高高抬起头向上仰望,因为他们站在低处。

曾有人问苏格拉底:“据说你是天底下最聪明的人,那么,我想请教一个问题:请你告诉我,天与地之间的高度到底是多少?”

苏格拉底微笑着答道:“三尺!”“胡说,我们每个人都高过三尺,天与地之间的高度只有三尺,那人还不把天给戳出许多窟窿?”苏格拉底仍微笑说:“所以,凡是高度超过三尺的人,要想安然立足于天地之间,就要懂得低头呀!”

民间有句非常贴切的谚语:“低头是稻穗,昂头是稗子。”越成熟、越饱满的稻穗,头垂得越低。只有那些穗子里空空如也的稗子,才会迎风招摇,始终把头抬得高高的。

要想抬头,必须懂得去低头。如果不懂得低头,只会撞得头破血流,甚至为此而丧失生命。

记得《史记》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

战国时代的范雎本是魏国人,后来来到秦国。他向秦昭王献上远交近攻的策略,深为昭王所赏识,提升他为宰相。但是,他举荐的郑安平与赵国作战大败,这件事使范雎意志消沉。按秦律,若被推荐的人出了问题,推荐人也要受到连带的处罚。但是,秦昭王并未向范雎兴师问罪,这使得他心情更加沉重。

有一次,秦昭王叹气道:“现在内无良相,外无勇将,秦国的前途实在令人忧心呀!”

秦昭王原意想刺激范雎,要他振作起来再为国家效力。可是,范雎心中另有思虑,感到十分恐惧,因而误会了秦王的意思。恰在此时,有个叫蔡泽的辩士来拜访他,对他说道:“四季的变化周而复始;春天滋生万物后就让位给夏;夏天养育万物后就让位给秋;秋天万物成熟后就让位给冬;冬天把万物收藏起来,又让位给春天……这便是四季的循环法则。如今你的地位,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长此以往,恐有不测,应该让位他人,才是明哲保身之道。”

范雎听后,大受启发,便立刻引退,并且推荐蔡泽继任宰相。这不仅保全了自己的富贵,而且也表现出他大度无私的精神。

后来,蔡泽就宰相位,为秦国的强盛作出了重要贡献。当他听到他人的责难,也毫不犹豫地舍弃了相位而做了范雎第二。可见,聪明之人都不会一味地贪图富贵,在适当的时候,他们都会主动退出舞台,以保全自身。

在生活中历练过的人,都能了解。谦虚往往被看成软弱。但是,这种生活态度与其说是软弱,不如说是尝遍人世辛酸之后一种必然的成熟。那些昂然高论,不以为然的人,对这个问题,乃至人生的认识显然有限,因而表现出来的,只是一种无知的强劲,一种似强实弱的强。真正的智慧,属于谦逊的人。

当今社会,变幻莫测,错综复杂。因此,在漫长的人生跋涉中,不得不学会低头。但学会低头并不是妄自菲薄与自卑,学会低头意味的是谦虚、谨慎。

或许,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试着去学习低头,学会认输。其实,这并不难。当你知道自己摸到一张烂牌时,不要再希望这一盘是赢家。只有傻子才在手气不好的时候,对自己手上的一把烂牌说,我们只要努力就一定会胜利。学会低头,就是在陷入泥潭时,知道及时爬起来,远远地离开那个泥潭。只有笨蛋才会在狼狈不堪的时候,对自己的鞋子说,我们是出淤泥而不染的。学会低头,就是在上错了公交车时,及时下车,另外坐一辆车子。

低头是需要勇气的,试想,为争一时之气而拼个你死我活,于己于事又有何益呢?泰山压顶,先弯一下腰又何妨?折断了就永远断了,而弯一下腰还有挺起的机会。

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时,有一位吏部官员,名叫王朴,曾因直谏,犯了龙颜而被罢官。不久,又被起用做御史,于是,他又马上开始评议当时的时政。在朝廷之上,多次与皇帝争辩是非,不肯屈服。一日,为一事与明太祖争辩得很厉害。太祖一时非常恼怒,命令杀了他。等临刑走到街上,太祖又把他召回来,问:“你改变自己的主意了吗?”王朴回答说:“陛下不认为我是无用之人,提拔我担任御史,奈何摧残污辱到这个地步?假如我没有罪,怎么能杀我?有罪何必又让我活下去?我今天只求速死!”朱元璋大怒,赶紧催促左右立即执行死刑。

不是说生性耿直不好,但王朴实在是太不开窍了,心中那种傲气犟劲一产生就消失不了,而且越来越旺,连皇帝给他机会都不要。这固然是深受愚忠的毒害,但也与他心高气傲、不懂处世策略有很大关系。他不懂得弯与折的辩证法——尤其在一言九鼎的皇帝面前,以致毫无价值地送了自己的性命。

在人生道路上,我们常常因光彩的事物而迷失了方向,以不屈不挠、百折不回的精神坚持到底,结果输掉了自己。所以,用平和的心态,学会低头,这恐怕应该是最基本的生活常识吧。

学会向生活低头,学会融入生活,这是我们每一个人成长的必经之路。在个性化、时尚化、特殊化泛滥的今天,或许很多人会对“向生活低头”嗤之以鼻,以为是陈年旧物。其实,学会向生活低头,就是学会了更好地融入周围的生活圈中,更快地适应生活。深谙“外圆内方”的处世之道,能够更好地同别人打交道,多为别人考虑,少为满足自己的私欲而损害他人利益,也最容易赢得大家的欢迎。

学会向生活低头,就是学会“蓄势”,为将来“待发”做好充分的准备。余秋雨先生曾在《为自己减刑》一书中提到了他的一位狱中朋友因受其启发,在监狱里苦学英语,并终有所成。刑满释放时,带出了一本六十万字的英语译稿,且出狱时神采飞扬,丝毫不像受过牢狱之灾的人!他的这位朋友学会了向生活低头,学会了“利用”生活,学会了先“委屈”于生活,然后“俘虏”了生活,并最终主宰自己的命运。

学会低头,是处世的一门基本学科,是为人的一种至高境界,是认真生活着和生活过的人的一种很好的体会、总结。

忍耐是一种美德

忍耐是一种处世的策略,更是一种艺术。忍耐,实际上是让时间、让事实来证明自己,这样就可以摆脱彼此间无原则的纠缠和不必要的争吵。因此,忍耐成为坚持的一个代名词。坚持和忍耐,两者互不可分。如果两者具备,我们的生活就会多了一笔财富。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就非常善于忍耐。他妻子的彪悍远近闻名,她冥顽不化,心胸狭隘,动辄破口大骂,甚至常常大打出手。有一次,苏格拉底正与学生们在探讨问题。他的妻子忽然闯进来,一阵破口大骂之后,又在他头上浇了一桶冷水。他的学生们本以为苏格拉底肯定会大发雷霆,不料他只是颇为幽默地说道:“我就知道打雷之后要下雨。”

这个故事,极具西式的幽默。也许很多人遇到这种情形,即使不大打出手,也会雷霆大怒。由此更可见苏格拉底超凡的智慧与深厚的人生修养。他说精于马术的人,总是喜欢烈马,自己的妻子就是一匹烈马。他选择了这样的妻子,只是为了提高自己的“马术”。这就是“忍耐的艺术”。

假如,当时苏格拉底对他的妻子“以彼之道,还至彼身”,那会是怎样的后果?如果是这样,不仅他与学生们学术探讨的良好氛围被破坏,也会弄得大家尴尬,使人心生不快,而且还会更加激化妻子的怒气——这悍妇不知还能干出些什么来,于是,一个哲学家的睿智超然形象就荡然无存。

在日常生活中,有多少的口角、争斗与矛盾是由于不忍耐而造成的呢?诸如我踩你一脚,你回我一眼,双方就怒目相对,仿佛是不共戴天的仇敌;或是在排队时互相排挤,稍有摩擦,便恶言恶语,甚至当众出手……此类的事情,不胜枚举。其实,这些小事,只要稍稍忍耐一下,便会烟消云散一切恢复正常。这道理再简单不过。

忍是一种策略,但它并不意味着屈服和投降。它其实是一种非常务实、通权达变的智慧。

一次,在公共汽车上,有一个男青年往地上吐了口痰,售票员看到就对他说:“同志,为保持车内卫生,请不要随地吐痰。”

没想到那男青年听后不仅没有表现出不好意思和歉意,反而破口大骂,说出一些不堪入耳的脏话,接着又狠狠地连吐三口痰。

那位售票员是个年轻姑娘,气得眼泪在眼圈里打转。车上的乘客议论纷纷,有为售票员抱不平的,有帮着那个男青年起哄的,也有围观看热闹的,甚至有人说快让司机把车开到公安局去,免得一会儿在车上打起来。没想到女售票员定了定神,冷静地看了眼那位男青年,对大伙说:“请大家回到座位坐好,以免摔倒。”一边说,一边从衣袋里拿出手纸,弯腰擦掉了地上的痰迹,将手纸扔到垃圾箱里,继续卖票。

大家愣住了,车上顿时鸦雀无声,那位男青年的舌头好像突然短了半截,脸上也不自然起来,车到站还未停稳,就急忙跳下车,刚走没几步,又跑回来,对售票员喊道:“大姐!我服你了。”车上的人都笑了,纷纷夸奖这位售票员不简单,虽然骂不还口,却将那个浑小子制服了。

面对辱骂,如果这位女售票员忍不住与男青年争辩,只能加剧冲突。与之对骂,损害了自己的形象;默不作声,又显得吃亏。她请大家回座位坐好,既表达对大伙儿的关心,又淡化了眼前这件事,缓解了紧张气氛;她若无其事擦掉痰迹,真是无声胜有声,比任何语言表达都有说服力,不仅感动了男青年,也教育了大家。

在生活中,我们难免会碰到蛮不讲理的人,甚至是心怀恶意的人,每当遇到这样的人与事,常常让人觉得忍无可忍。但是,不忍反而成了对方的出气筒,也会为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在一定意义上,忍耐是一种美德。它既体现了一个人的宽容大度,也能表现一个人的识时务。我国古代有一首《六忍歌》就是歌颂忍耐精神的:“富者能忍保家,贫者能忍免辱,父子能忍慈孝,兄弟能忍意笃,朋友能忍情长,夫妇能忍和睦。”为了事业,家庭,美好的人生,我们需要忍耐,更应学会忍耐。

自损清誉,避祸远罪

与人打交道时,尤其是与职位高于自己的人交往时要明白,不要让你的光芒抢了他们的风头,否则,会得罪了上司,断了自己的后路。

对于许多聪明人来说,人生最大的危害不来自外,而在自己。一旦成就了一番事业,就难免居功自傲,而这样做的下场常常比无所作为的人更惨。所以,一个有“心眼”的人,应该警惕居功自傲的危害。

战国末年秦王准备吞并楚国时,秦王嬴政未能采用老将王翦“破楚非六十万大军不成”的建议,起用作战勇猛的青年将领李信,率二十万大军攻打楚国。结果被楚军连破两阵,李信率残部狼狈逃回秦国。

秦王毕竟是一代枭雄,对自己的轻率后悔不迭,随即下令备车驾,亲自去见王翦,恭恭敬敬地向王翦赔罪,说:“上次寡人错了,没有听取王将军的意见,轻信李信,误国误民。为了一统天下的大业,务必请王将军抱病出马,赴征灭楚。”

王翦冷静地说:“我身受大王的大恩,理应以死回报,大王若要我带兵灭楚,那我仍然需要六十万军队。少于此数,我们完全没有胜算。”

秦王当即同意。随后征集六十万大军交给王翦指挥。

出兵之日,秦王嬴政率文武百官到灞上为王翦送行。饯行酒饮完,王翦向秦王嬴政辞行,并惶恐地说:“臣有一请求,请大王恩赐些良田、美宅与园林给臣下。”

秦王听了,笑了,说:“王将军是寡人的肱股之臣,日下国家甚仰仗将军,寡人富有四海,将军还用忧心穷困吗?”

王翦分辩说:“大王废除三代的裂土分封制度,臣等身为大王的将领,功劳再高,也不能封侯,只能指望大王的恩赐。臣下人已衰老,不得不为子孙着想,希望大王能赏赐臣下,作为子孙日后衣食的保障。”秦王哈哈大笑,满口答应:“好说,好说,小事一桩,王将军就为此出征吧。”

自大军出发至抵秦国东部边境为止,王翦先后派回五批使者,不断向秦王请求:多多赏赐些良田给他的儿孙。

王翦的部将们很难理解,王翦对他们说:“我这样做是为了解除我们的后顾之忧。大王生性多疑,为了灭楚,他不得不把秦国全部的精锐部队都交给我,但他并没有对我完全信任。所以,我不断向他要求赏赐,让他认为,我绝无政治野心。因为,一个贪图财物、一心想为子孙积聚财富的人,是不会谋反叛乱的。”

王翦自损其名,向秦王要求赏赐,使秦王更加深信他不会造反,从而全力支持他对楚作战,使王翦无后顾之忧,一举灭楚。事实上,上司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可能不会警惕身边那些他眼中的蠢人,但是一定会处处提防聪明的下属,害怕“日防夜防,家贼难防”,而且他一般会认为聪明的下属容易成为“家贼”,因为只有有才的人才有成“贼”的潜力。一旦成为上司潜意识里的“贼”,那么,之后路上自然增加一个强大的掣肘了。正所谓:功高震主者危,行高举独者谤,自古已然。所以,功高之日,一定要克制自己对名誉的贪恋,保持低姿态,才能远避祸害。

避免功高震主就要知进退之势,要知进退须谨遵以下几条:

一要守法。从历史上看,循吏最易保全。《史记·循吏列传》,能言之循吏,即遵循法规,忠实执行命令,知时务识大体的臣子。

后世人以为只有仁惠、和善的官吏,才称得上“循吏”,那就大错特错了。首先,应该是遵守法令,严于律己,这才是循吏的作为。

二不参与。即不把自己的私利在自己能掌之权中去加以实现。《论语》中有“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即:舜和禹真是很崇高啊,贵为天子,富有四海,但一点也不为自己。把自己的私利参与在政事之中,似乎可得一时之利,但最终为人们所唾弃,功劳再多,也终会被抵消。

三不长久。古人说:“旧慎一日,而恐其不终。”身居高位时日益谨慎,如同行走在危崖之上,即使自己注意了,但能善终的人实在太少了。所以,位置越高,权力越大,怀疑猜忌的人越多,不可不防。

四不胜任。古人说:“懔乎若朽索之驭六马,栗栗危惧,若将陨于深习渊。”即身居高位所面临的危险就像以腐朽的缰驾驭着六匹烈马,危惧异常。所以,千万不要居功自傲,而要时时谦让,功成身退,才可得善始善终。

五不重兵。在古代,功高之臣若能主动交出兵权,那么对君主的威胁就减少了,所以“不重兵”,就是自我裁军,以求自保。

六多请教。古人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你的上司,必然有其独到之处,所以,在做事之前一定要主动向你的上司请教,倾听他的意见,这样在办事时就有所凭借。

这一套不仅适用于封建官场,同样适用于我们的日常工作,尤其是在与领导的交涉冲突中,懂得进退,才会求得发展。

不要怕受委屈

有时候,你并不知道缘由,却发现有的同事对你满腹怨气。这时的你可能一头雾水,但又不可能直接去问他(她),即使问了他(她)也没有答案,今后的相处更是别扭。表面上看来相安无事,实际上矛盾可能已达到顶点。你能感觉到两个或更多同事之间存在着一种无声的紧张感。通常,从大局出发,大家会忽略掉这些摩擦,但是有时候,这些无声的矛盾极易升温并爆炸。

梁文是一个项目的组长,但助手阿强似乎对他颇有微词,可对于问题的起因,梁文并不是很清楚。阿强的职责应是为梁文的会议和培训作安排,但梁文要阿强准备好发言材料时,阿强的态度很差。在开会的时候,阿强也不配合,总是暗指梁文能力有问题,当梁文问他一个数据时,他说:“我已经给你提过几次了,难道你都忘记了吗?”这样的情形出现几次后,冲突终于爆发了。

一天,小组里另一位同事因病不能上班,他的工作必须由梁文交给其他同事。同事平时负责的那部分职责是由阿强安排的,梁文希望阿强向自己汇报一下,可阿强却没好气地说:“哦,难道你没有参加会议吗?”

事到如今,两人的矛盾完全公开化,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以后完全无法共事。梁文和阿强还要继续合作下去,化解矛盾确实不易。直接找他?阿强好似已对梁文有了戒心,难有成效。或者继续装聋作哑,希望事态自然转好;还是私下里和阿强对着干,找机会为难他?

可这几种方法都不合适,毕竟面对的是隐蔽的行为,就像是收音机播放时发出的静电噪音一样。随着音量的增大,它很可能会引起人们的注意,如果你不采取行动,噪音就会越来越大。更糟糕的是,如果这种关系进一步恶化,势必危害整个团队。

梁文思前想后,选择了一种解决方法,那就是先装作若无其事,但是私下里找另一位同事协助。李刚和他俩的私交甚好,由他出面,是比较合适的,起码阿强不会对李刚抵触。经过侧面了解,原来梁文经常在阿强面前发一些无心的评论,有时不小心就伤了阿强,而阿强心思细密敏感,虽然他不明说,但心里一直难以平和。好在有李刚做中间人,之后梁文才对症下药,改善了与阿强的关系。若当时他直接和阿强吵起来的话,两败俱伤只会便矛盾更加激化。现在有了中间人协调,总算处理得不错,阿强也不再对梁文生气,毕竟,工作重要。

当工作场所出现类似不和谐的音符时,最好在事态恶化之前予以化解。同时,考虑一下,如果亲力亲为效果不好的话,寻求他人协助也是不错的选择。千万不要一味强调自己的感受,有些时候,受点委屈也无所谓。毕竟,同事朝夕相处,为了和谐工作环境做点儿牺牲也是应该的。

巧妙化解别人对你的排挤

职场是一个小社会,与家庭、学校不同,有了职位的区别,就会有排挤的存在。因此,常常孤立某同事、排挤某同事,也就不足为奇。如果有一天,你发现你的同事突然一改常态,不再对你“和善”,处处给你设置难题,看你的笑话,你就得当心了,这些信息意味着:同事在排挤你。

在职场上应贵有自知之明,如果同事一直都排挤你,那就要反省自己,查找缘由。主要有两点需要注意:第一是提高悟性。因为有的人悟性相对就差,同事或上司反复交代,如果你还是不能很快领会并且适应的话,他们自然不愿意再重复。这时候,提高自己的悟性就显得极为重要。第二是加强沟通能力。和同事们多交流经验,多向资历深的同事请教,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

有些人意识到同事排斥自己,就采取以牙还牙的手法,或指责对方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或干脆不理不睬,拒之于千里之外……凡此种种,都不明智。这些只能进一步激化矛盾,陷自己于孤立无援的境地。明智的人会认真分析自己遭受排斥的原因,即使断定他们完全出于嫉妒,也不会气急败坏,因为,要让同事认可和接纳,需要有一个较长的过程。要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只要自己确有其才,有良好的品格,同事一定会愉快地接纳自己的。被同事排斥时,你可能会满腹委屈,这很正常。但你应该把它埋在心里,不要强行去解释,有些事情是越解释越糊涂,越描越黑。

姜女士是一家软件公司刚上任的宣传部主任。公司经理带她来到一间宽敞的办公室,对着一屋子同事宣布姜女士正式走马上任,并指着一位40多岁的女士说:“这是你的助理文小姐,有什么不明白的,请她告诉你。”

公司经理离开后,文小姐旋即开口:“抱歉,我今天有很多事要处理,所以,没有太多时间和你好好交流!”说完话,文小姐一头扎进工作,一整天没有答理她。

姜女士发现,除了文小姐外,办公室里的其他三个同事也对她极其冷漠,商洽工作时爱答不理。那副做派,仿佛姜女士不是他们领导,而是给他们打杂的。

姜女士不得不去摸清这股不明敌意的缘由。原来,这几位同事都为公司效力了两年以上,每个人都以为宣传部主任的职位能轮到自己,没料到这个肥缺却被姜女士占了。

姜女士明白,几位同事并不是和自己过不去,而是对公司的人事决策不满。于是,她在办公室里坚持不懈地表达自己的友善。经过几次以德报怨的交锋,大家都折服于姜女士的温和善良,心悦诚服地接受了这位年轻女上司。

由上可知,遭到同事排挤时,最重要的是问问自己为什么受排挤。受到排挤,必须要找到根本原因,再“对症下药”。通常,遭同事排挤有以下几种原因:

第一,言辞过激令同事反感。如果你属于这种情况,就必须反省和检讨自己,进而改善自己。和同事讲话多亲近、温和,不要乱发言论。要正确看待自己的才华,不要趾高气扬。要清楚地认识到,每个人都有长处,即使在某方面比别人强,也不要把它当做骄傲的本钱。有些人遭到排斥,就是因为尾巴翘得太高,根本不把同事放在眼里;有些人则是有错误观念,以为现在只要自己被上司看中就行了;有的人自己是下属,却把同事视为贱民,这都是错误的。

第二,与上司走得过近。如果你属于这种情况,就有些无奈。你只能抓住一个合适的时机向同事们表明:你与上司并没有特殊关系,你是因为喜欢这份工作才应聘的,你与上司除了工作别无干系。同事们一旦了解你不是上司派来的“探子”。就不会冷漠你。另外,作为下属,不要过分亲近上司。因为过于亲近,很容易让人认为你是因为善于奉承才得到赏识的。通过自己的才华,并努力为公司服务,得到上司赏识是理所应当的,也只有这种心态才是正确的,只有具备这种心态才能获得同事的认可。

第三,升职招来妒忌。如果你属于这种情况,就不必太着急了。因为这是一种很自然的心态。只要你讲求方式,对同事表现得和蔼些、亲切些。久而久之,妒忌的心态清除,大家就会乐于和你交往了。

在工作中,一个才华出众又踏实肯干的人,得到上司的赏识是很正常的,为什么会遭到同事的排斥呢?这时候,很容易想到嫉妒一词。但作为当事人,不要仅仅将其归为嫉妒,而要冷静检视自己,反省自己。如果你受到排挤,要镇定,继续有条不紊地做自己的事。同时,主动向排挤你的人传递积极友好的信号。他收到这种信号一开始时会有些措手不及,但渐渐就会消除对你的敌意。而且,做事要注意分寸,在必要的时候要捍卫自己的利益。面对排挤,懦弱是无用的。你可以忍耐,但必须坚守自己的底线。一味忍耐,只会让你成为办公室的受气包和可怜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