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宠辱不惊做人则轻则招致别人的心气

宠辱不惊做人则轻则招致别人的心气

时间:2022-07-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宠辱不惊,做人稳住心气成功时不要居功自傲,要学会宠辱不惊。与此同时,宠辱不惊,稳住心气还能够保命安身,得以善终,这又何乐而不为呢?一旦取得成绩便兴奋不已,大肆炫耀自己的功劳,丝毫不能稳住心气,这样高调的做人方法是不可取的。提起韩信无人不知,最终的下场悲惨至极。后有人诬陷韩信与其同谋,欲起兵长安,最后被吕后设计杀害于未央宫。

宠辱不惊,做人稳住心气

成功时不要居功自傲,要学会宠辱不惊。功成名就时更要稳住心气,能够适当地将荣耀分给其他人一些,甚至为了明哲保身,功成身退也不失为良策。

人生就是受苦受难的过程,这个观点不知道有多少人认同,但要谋求发展,必须“稳步前进、谦虚谨慎,宠辱不惊”是每个人都无法置疑的。因为成大事者必备的就是“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沉着。

三国时期,曹操手下有一智慧超群,谋略过人的谋士——荀攸,他辅佐曹操二十余年,期间讨袁绍、擒吕布、定乌桓,他从容不迫地谋划战争策略,处理军中上下左右的复杂关系,直到辅佐曹操统一北方,他始终在残酷的人事倾轧中处于稳定地位,原因就在于他能够稳住心气,无论在怎样的情况下他都不会乱了方向。

曹操曾对荀攸这种低调做人的心态用一段话作出了精辟地总结:“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宁武不能过也。”由此可见,荀攸的智慧过人,他对内对外,表现的迥然不同,对内,他用过人智慧连出妙策;对外,他用坚强的意志奋勇当先,不屈不挠。但却从不邀功,不争权位,表现的谦虚谨慎,宠辱不惊,甚至还欲加掩盖他的功绩。

在曹操谋取袁绍冀州时,荀攸前后谋划了十二种策略,使得曹操顺利地打败袁绍,但当有人问起他当时的情况时,他的回答极及其出人意料,他说他什么都没做,即使史家称赞他是”张良、陈平第二”时,他仍然闭口不提自己的卓著功勋。

也是由于他的宠辱不惊的心态,即使他深受曹操宠信二十余年,直到建安十九年在从征途中善终而死,还是没有一人在曹操面前谗言陷害,更没有过让曹操不悦的行为,这在历史上非常罕见。在他死后,曹操痛哭流涕,说:“孤与荀公达周游二十余年,无毫毛可非者。”

宠辱不惊的低调处世方式,并不像表面上看起来的那样不知喜怒哀乐,事实上,它是通过多做事少说话、沉着冷静地将智慧发挥得淋漓尽致。与此同时,宠辱不惊,稳住心气还能够保命安身,得以善终,这又何乐而不为呢?

西汉初年,在连年战争导致人口锐减,经济萧条,国家困难重重的情况下。汉高祖赐予功勋卓著的张良,富饶的齐地三万户为封邑,张良在这种情况下,毫不犹豫地婉言谢绝了高祖的厚赐,这种明哲保身的良苦用心堪称极至。高官厚禄的确诱人,但是低调做人的本色不能丢弃。如果你拥有名利就沾沾自喜,失去名利就黯然神伤,那么,你永远也只是外物的奴隶。

大凡成就大事的人,他们的成功都取决于为人处世的方法。一旦取得成绩便兴奋不已,大肆炫耀自己的功劳,丝毫不能稳住心气,这样高调的做人方法是不可取的。真正大智慧的人能够做到宠辱不惊,甚至能够为了明哲保身,把自己的成就掩藏起来,把成功的光环戴在别人的头上。

现实中存在着这样一种情况:功高盖主。自古以来人们就很注意这一点,不论做任何事,都要守住自己的本分,绝不能独霸荣誉,避免功高盖主。否则,轻则招致别人的怨恨,重则惹来不可预知的祸患。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事例,那些能在关键时刻不炫耀、独享荣誉的人,都能全身而退,有个好结局。

汉代晁错自认为才智超过文帝,朝廷中的大臣也远远不及他,屡次向文帝暗示自己完全可以担任佐命大臣,想让文帝将处理国家大事的权力全部交给他。晁错的这一行为正是功高盖主的表现。

提起韩信无人不知,最终的下场悲惨至极。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没有稳住心气,受宠的光环迷住了智慧的眼睛,导致功高盖主,最终以悲惨结局收场。

韩信从项梁、项羽起义时,被任命为郎中。为其主屡献良策,却屡屡不用,自认英雄无用武之地,便投奔刘邦,被萧何荐为大将。

楚汉战争时期,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出奇制胜一举攻下关中。后来,刘邦与项羽相持于荥阳、成皋间,韩信被刘邦任命为左丞相,带领兵马攻打魏、平定赵、齐,而后被封为齐王。

在韩信的协助下,刘邦很快建立了汉朝。后来有人诬陷韩信,说他要举兵造反,被刘邦降职为淮阴侯。后有人诬陷韩信与其同谋,欲起兵长安,最后被吕后设计杀害于未央宫。

古语有云:“懔乎若朽索之驭六马,栗栗危惧,若将殒于深渊。”就是告诉人们不要居功自傲,要学会宠辱不惊。功成名就时要稳住心气,能够适当地将荣耀分给其他人一些,甚至为了明哲保身,功成身退也不失为良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