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羁居“将军楼”

羁居“将军楼”

时间:2022-07-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60.放逐江西:羁居“将军楼”江西,是邓小平的祖籍地,也是邓小平战争年代战斗、工作和落难过的地方。林彪的这个“一号命令”,事先没有得到军委主席毛泽东的批准。这一点很重要,对于“文革”落难的邓小平来说,是政治上莫大的慰藉。先在省委滨江招待所呆了几天,26日住进了“将军楼”。“文革”期间,步校停办,人去楼空。

60.放逐江西:羁居“将军楼”

江西,是邓小平的祖籍地,也是邓小平战争年代战斗、工作和落难过的地方。邓小平在“文化大革命”高潮中身处逆境时,江西又成了他难忘的谪居地。

1969年10月18日,手握重权的林彪根据毛泽东关于国际形势有可能突然恶化的估计,擅自作主签署下发了一个震惊中外的“一号命令”。这个命令,一方面使五百万人民解放军处于随时出击的一级战备状态,另一方面借机将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等一大批党和国家领导人遣送全国各地,分而治之。

林彪的这个“一号命令”,事先没有得到军委主席毛泽东的批准。命令下达的第二天,林彪才以“电话记录”(急阅)的方式报告毛泽东。毛泽东在武昌东湖宾馆见到这个急件后,“一脸不高兴的样子”,对汪东兴说:“烧掉。”

林彪这样“先斩后奏”,是一个极不寻常的举动。他是想造成一种既成事实:副统帅可以不经过统帅而在一夜之间调动全军进入临战状态,可谓居心叵测。

邓小平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放逐江西的。

同时被放逐江西的,还有陈云、王震等。

据汪东兴(时任中央办公厅主任)回忆:毛泽东曾对他亲自交代说:“要把陈云、王震他们放在交通沿线,来去方便。万一打起仗来,要找的时候,我还离不了这些人呢。这些人还用得着,我还要他们呢!”

毛泽东说的“这些人”,显然包括邓小平。

到江西前,汪东兴找邓小平谈话,告诉邓中央的“疏散”决定,邓夫妇去江西,还要接受劳动锻炼。邓感到很突然,但中央决定必须服从,只是提出要带他的继母夏伯根一起去江西。汪当时即表示同意。最后,邓说,以前主席讲过,有事情找你,到江西后是不是还可以给你写信?汪表示可以。

汪东兴是毛泽东身边的人,也是毛泽东很信任的人。同汪东兴保持联系,就等于可以同中央和毛泽东保持联系。这一点很重要,对于“文革”落难的邓小平来说,是政治上莫大的慰藉。事后,汪东兴还同意邓可以带家中的藏书去江西,叫人帮做了几个装书的木箱子,还对邓说:你们要带什么都可以,带不走的可以留在这里,这个院子不会动的,以后你们回来还可以住这里。

放逐江西,“以后还可以回来”?邓小平捉摸着这句话的含义,没有忘记汪的这句话。

对邓小平去江西,“兄长”式的周恩来更是关怀备至。

1969年10月18日,周恩来以自己的影响亲自布置、安排此事。他从北京要通了江西省革委会的电话。接电话的是省革委核心领导小组的办公室主任程惠远。

总理指示说:

“这件事,你向程世清同志报告一下,中央决定:一些中央领导同志要到下面去蹲蹲点,搞些调查研究,了解些情况,也适当参加些劳动。到江西来的中央领导同志有:陈云同志,有一个秘书和警卫员跟随着他;王震同志是夫妇两人。这些中央领导同志,年纪都大了,劳动也不行了,主要不是让他们去劳动,这你明白吗?”

“我明白,总理!”

“还有,邓小平夫妇也到你们那里去。毛主席在九大说过,邓小平同志的问题和别人不同。邓小平同志是去农村锻炼,当然,不能把这些老同志当全劳力。他已经是65岁的人了,身体也不太好。收房费也要适当照顾一下。在选择住地上,要尽可能地好一些。一下从北京到南方,气候上和生活上,他也许不习惯,你们要尽可能地给予方便。对这些老同志的安排问题,你要向程世清同志马上汇报,研究一个具体方案,再告诉我。”

“总理,我立刻去向程政委汇报!”

“好吧,那我就等候你们的消息!”

程惠远放下电话,立刻整理周总理电话指示记录。随即,驱车到婺源向程世清汇报。

程世清是江西省革委会主任、党的核心领导小组组长、省军区政委,曾写了一篇《在林彪副主席家作客》的文章上了林彪的贼船,是林彪在江西的代理人。他知道林彪“一号命令”的分量和暗含,但又慑于周恩来的威望和权力,经过一番考虑,决定让邓小平去赣州。程惠远等得到指示后,火速赶回南昌,用机要电话直拨总理办公室,向周总理作了汇报。

周恩来听了电话汇报后,又果断地作出了指示,说:

“邓小平同志的安排还要考虑,让他去赣州不合适。那里离南昌市太远,是山区,交通又不方便,条件很差。他已经是六十几岁的老年人了,生个病怎么办?我的意见,应该把他安排在南昌附近,便于照顾。最好让他们夫妇住一栋两层小楼,楼上他们夫妇住,楼下是工作人员住。当然了,最好是独房独院,还能在院里作些活动,又安全。你把我的意见,告诉程世清同志。”

根据周总理的具体指示,江西省革委会决定:邓小平夫妇安排在南昌市郊的新建县拖拉机修配厂参加劳动,住地安排在离工厂不远的福州军区南昌步兵学校原校长徐光友的一栋两层楼的宅院里,人称“将军楼”。

1969年10月22日,“全国第二号‘走资派’”邓小平和他的妻子、继母三人,乘坐一架老式的伊尔-14型军用飞机,在“邓小平专案组”两人的“陪同”下,从北京飞抵南昌。先在省委滨江招待所呆了几天,26日住进了“将军楼”。

“文革”期间,步校停办,人去楼空。邓小平夫妇和继母夏伯根三位老人,从此在这里相濡以沫,度过了三个春秋的难忘岁月。

省革委会抽调了一个叫黄文华的省军区干事到“将军楼”来担任警卫、监护工作。不久,江西省党政领导人程世清、陈昌奉来看望了邓小平。

时年65岁的邓小平非常达观,很快就适应了这里的环境,开始了一种新的谪居生活。

三位老人的年龄加起来有200多岁。他们互相体贴、照料,争着做家务活。继母年事已高,卓琳身体不好,三人中的壮劳力是邓小平,一些清扫拖地、劈柴砸煤的活都由邓小平做。他们还在小院里拓出了一片菜地,种上了白菜、胡豆、辣椒、丝瓜、苦瓜等蔬菜,邓小平经常施肥、浇水、锄草,干得大汗淋漓。在三位老人的经营劳作下,菜园竟然郁郁葱葱,果实累累。他们还养了几只招人喜爱的小鸡……

他们在经济上还是比较拮据的。邓小平原来每月工资为402元,卓琳175元,合计577元。从1970年1月起,中央办公厅规定停发工资,改发生活费:邓小平为120元,卓琳为60元,夏伯根25元,合计205元,一下子降了一半多。这份生活费,不仅要维系三位老人的生活,还要给在外地插队和没有分配工作的孩子们寄去生活费,可见有多困难啊!

邓小平夫妇的精神生活却非常充实。离开北京时,经过批准,他们带了几乎全部的藏书。他们酷爱书,发奋攻读。尤其是邓小平,过去在中央工作,日理万机,难得空闲,如今遣送江西,谪居小楼,正是读书的好时机。据毛毛讲,邓小平每日都读书至深夜。在这三年之中,邓小平读了大量的马列著作,读了“二十四史”中的许多著作,以及古今中外的其他书籍。他们用劳动和读书来充实生活,陶冶精神。

在邓小平夫妇的申请下,1971年长子邓朴方获准回到父母身边。他是个下肢瘫痪的人,在历尽劫难后,终于与父母、祖母团圆了。邓小平夫妇将父母之爱倾注到儿子身上。母亲每日为儿子端饭送水,做日常料理的事情。父亲则给儿子擦澡翻身,以及其他事情。祖母尽努力做点可口的饭菜给孙子补养身体。邓朴方自己也克服身体障碍,增强自身功能。虽然多了一个人就多了一份辛苦,但毕竟是亲生骨肉啊,一家人互敬互爱,充满了带几分苦涩的天伦之乐。后来,邓小平的其他几个孩子也陆续来到这个流放的新家,更给性格内向、沉稳寡言的邓小平带来欢乐和微笑。

邓小平在这个独特的谪居之地,除了读书、种菜和日常家务劳动外,还有一项更繁重的任务,就是到附近的新建县拖拉机修配厂参加劳动。

当然,参加这种劳动,是每天有人监护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