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抛弃普通人的满足

抛弃普通人的满足

时间:2022-07-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节 抛弃普通人的满足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普通人很容易自我满足,一点点的获取就会觉得很幸福。由于来往深圳的道路不方便,为了运货,他早上4点就要起床赶到汽车站,随着托运的货物一起尽早赶到深圳交易。安于普通人的满足是致富的一大障碍。安于普通人的满足造成了穷人的自傲和懒惰,看到自己银行的户头上有了一点小钱就会沾沾自喜,哪怕那些钱只是他一个月的工资。

第三节 抛弃普通人的满足

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

——鲁迅

“一天三顿饱,老婆孩子热炕头”的人、觉得一辈子捧着“铁饭碗”的人,永远没有赚钱的机会,“够用就行,要那么多钱干吗”这句话是那些不会乃至赚不到钱的人聊以自慰的“名言”。

普通人很容易自我满足,一点点的获取就会觉得很幸福。所以容易满足的人会比较容易得到快乐,因为他们从来没有想过要走得更高,没有想过走得更远,没有经历过致富过程中的心酸。

其实,每个人的财富起点在最初的时候是相同的,只是穷人满足了他们当时所处的状态,能做一个普通人就已经将他们的致富心填满了。富人当然不同,他们怎么会仅仅只想做一个普通人,怎么会只想满足做一个普通人!

李锦文是深圳市辉盛达实业有限公司的董事长,今年还不到40岁。对于李锦文来说,1989、1994、1997、2003这四个年份是很不一般的,因为它们见证了李锦文从一千多元起步的五金“中介商”成长为国内响当当的五金巨头。

1989年,那时还只有18岁的李锦文拿着父亲东拼西凑的一千多块钱,和哥哥一起开始做生意了。

他们发现做五金比较赚钱,而且投资成本还不太高,于是就开始选择市场。那时候的深圳、珠海虽然是特区,但五金方面的外资、内资并没有完全进入,加上信息流通极其不顺畅,所以五金的市场应该不小。筹划完毕,李锦文和哥哥便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

从1989年到1994年的5年间,李锦文和哥哥的角色可以被称为“中介人”,也就是说,先申请一个某某公司的执照,然后奔波于深圳、珠海两地,在那里接了订单以后,拿回村里的五金作坊去做,赚取其中的差价。经过5年的努力,兄弟俩积累了数万元的原始资金,开始琢磨开一家小五金厂。

1994年,李锦文投资一万余元购置了十几台制造设备,在老家开了个小五金厂。后来用李锦文的话说是“其实就是一个作坊”。在这个“作坊”中,斥“巨资”购买的价值近六千元的4台温州生产的仪表机是“生产主力”,在当时和其他同行相比,算得上是比较先进的“武器”了。没过多久,李锦文就在干五金的同行中脱颖而出,除了依靠先进的设备,还有吃苦的精神。买原材料、监督加工、运货,都由兄弟俩包干。由于来往深圳的道路不方便,为了运货,他早上4点就要起床赶到汽车站,随着托运的货物一起尽早赶到深圳交易。

这时候的李锦文也算得上村里的富人了,保持这个状态过清闲的日子也未尝不可。但是,李锦文并没有满足现状。

1997年,李锦文麾下的深圳市辉盛达实业有限公司成立。2003年,李锦文又搬进了现在位于宝安区龙华镇清湖工业区的新厂房。在之后的几年,李锦文也遇到过很多的困难,如资金周转方面的问题。虽然困难重重,但是李锦文总是抱着一种不做普通人的向上精神,将自己的企业不断地做大做强。

安于普通人的满足是致富的一大障碍

总会有人这样想:“只要安稳地过一辈子就好,只要过得去就行了,不必赚太多的钱。”如果你的脑子里真的有这些念头,那你就一辈子也赚不了大钱,一辈子也不会成为真正的富人,对于常人来说,奋发向上才是致富的前提。

福特曾经说过,一个人如果自以为有很多的成就而止步不前的话,那么他的失败就在眼前。

某上海公司派一名部门经理去谈一笔生意,他们想把一项网络销售培训项目卖给一家美国公司。那个美国公司是一个规模很大的企业,有很多公司都想得到这个公司的合作单。

美国公司想购买上海公司的项目,这个项目将会给上海公司带来100万美金的赢利。上海公司的部门经理在谈判期间主动推动谈判的进行,希望能够进一步把生意做成综合各类业务的一系列买卖,包括服务、课程和研讨会在内。这样的话,上海公司就有可能和美国的大公司建立起长期的合作关系。而从中获得好处就能从100万美金变成1000万美金,同时还能和美国市场建立起重要的联系。

后来谈判的时候,美国公司的老总不在,他们的副总就把上海公司的部门经理叫去面谈,副总明确表示他想要那项100万美金的培训项目时,上海的部门经理就同意了。之后,上海公司的部门经理觉得自己的任务已经完成,也没有再继续谈长期合作的问题。当时他们还没有签订合同。

第二天,美国公司的老总打电话给上海的部门经理,问为什么撤回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的计划。他们认为自己的公司没有受到尊重,于是就将合同取消了。

上海公司的部门经理看到100万美金的审议谈好了,自己的本职任务做完了,就没有再继续争取1000万美金的合作,结果却使先前那份生意也没有谈成。

穷人容易自我满足、容易安于现状,有时,即使是一点点的好处就能够让他们得到安慰、得到快乐。但是富人不同,富人总想要得到更多的东西,总是不知满足的,他们像一只装不满的筐,摘到再多的水果也不能将他填满。

贫穷也是一种心态,不仅是金钱的缺乏,更是思想意识上的缺失。安于普通人的满足造成了穷人的自傲和懒惰,看到自己银行的户头上有了一点小钱就会沾沾自喜,哪怕那些钱只是他一个月的工资。听来好笑,但生活中不乏其人。

在成都市天府广场的地下通道口附近,有一家知名度很高的“谢平织补店”。与织补店相距不过10步之遥的地方,一个下岗女工搞起了“精工织补”。不同的是,10年过去了,她依然做着地摊生意。以下是两个织补女工看似相同又迥然相异的创业经历。

一样的起步:

谢平:

1990年,不满30岁的谢平揣着借来的40元钱独自到成都打工。刚开始,谢平只是批发些日用小商品在春熙路摆地摊,那时候她每天赚的不够一天的饭钱,而且还得随时提防城管人员检查。有一次,谢平看见城管人员来了,抱着地上的货掉头就跑,一不小心一只鞋跑丢了。由于没钱买鞋,谢平穿着一只鞋过了一星期,直到一位好心的大姐送给她一双旧皮鞋。

正是这位好心的大姐改变了谢平的命运。那个大姐建议谢平搞些针线手工活,还拿出一些穿坏的衣服让她练手。

慢慢地,在不断的练习中,谢平的织补技术突飞猛进。1991年春节,一个小板凳,一块写着“精工织补”的木板,一个背包,谢平开始了她的织补生涯。第一天摆摊,直到傍晚才有个大爷来补大衣。这是谢平靠缝补赚到的第一个25块钱。

包大姐:

1993年,包世琼所在的成都市油漆化工总厂决定减员分流,在传达室工作的包世琼由于文化不高,也没什么技术,只得回家当起了主妇。为了生活,没有任何经商经验的包世琼开始学着批发一些塑料日用品再卖给周围的居民,由于经营范围小,生意一直很冷清。

包世琼是个细心的人。卖塑料制品的同时,她发现旁边一位中年妇女精工织补的生意不错,便一边招呼顾客,一边暗自揣摩,回家后再用旧衣物埋头练习。几个月后,包世琼结束了短暂的经商生活,一口木箱、一个针线盒、一个小板凳开始了新的创业。

不同的奋斗:

谢平:

对自己的工作,谢平有着清醒的认识。刚开始好多顾客尝试着拿旧衣物给谢平补,一次补好了,有了信任感,就介绍给自己的亲戚朋友。生意慢慢好起来了,谢平每天都能接七八件活,有时候一天的收入上百元。为了多接点活,谢平每天清晨6点就起床,有时顾客要的急,晚上还得加班加点地做,经常要忙到凌晨两三点才能休息。为了保证质量,一个指头大的洞,谢平得补上大半天;有时为了找到一种逼真的配线,她会跑遍整个成都。光顾“谢平织补店”的人越来越多了,现在80%的都是回头客,有的顾客开着车专程来找谢平。

包大姐:

与谢平不同的是,包世琼的织补生活是从家里开始的。为了能改善拮据的经济状况,1995年包世琼将摊位从家中搬到了人流量很大的地方——天府广场边的地下通道口。就在现在这个地道口,包世琼一干就是10年。

常年埋头坐在地道口边,冬天风吹夏天日晒,今年不过45岁的包世琼显得比同龄人要老一些,尤其是一双手更是“写”满了辛劳。飞针走线的时候,包世琼常会想起以前在工厂的生活,“那时候挣钱虽少一些,可真是轻松悠闲啊!”看得出,她的眼中都是留恋。

一样的事业不同的追求

谢平:

1995年谢平结束了“坐凳子立板子”的地摊生意方式,搬到了地道出口的铺面内,方便了顾客,名气也更大了。

在谢平的日记里,她这样写道:“为了织补,我放弃了日常的自由和快乐,吃了不少苦。现在苦尽甘来,我想也是该为社会做点事的时候了。”看到好多下岗女工找不到工作,谢平计划着等新房装修好了,在家里办一个织补培训班,让更多的下岗工人能找份活干。

谢平还告诉记者,去年她在府南河边买了一套100平方米价值30多万元的商品房,明年春节就可以入住了,目前她还准备申请名为“谢平”的注册商标。对未来,精明能干的谢平充满了信心,“敢筹划,能吃苦,明天还会更美好。”

包大姐:

包世琼显得特别容易满足现状:“这是个手艺饭,永远不会失业。现在每月1000元左右的收入已经能把家支撑下去,我就很高兴了。”

谈到对将来的打算,包大姐说:“搞扩大,我也想,但现在租铺面要价太高,一个月要好几百,哪有这么多资金。”她指指身边陪伴了她近10年的那口木箱和针线盒说,“这样既不要大本钱,也没有风险,我还是准备摆我的地摊。”

相同的时间,相同的地点,相同的工作,一个是不安于现状、努力争取的谢平,一个是满足现状、维持原状的包大姐,不一样的追求,不一样的心态,造就了不一样的结果。

抛弃满足,主动争取,否则就会做一辈子的贫穷的普通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