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教九弟读书

教九弟读书

时间:2022-07-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原文早起,写郭、胡、砚珊小条三行,饭后写完。余体虽虚弱,此后自己工夫尚可抛弃,万不可不教弟读书也。评点道光二十年腊月下旬,曾氏夫人欧阳氏携刚满周岁的儿子纪泽来到北京,同来京师的还有曾氏父亲麟书及九弟国荃。在道光二十一年的日记中,我们常看到曾氏“为九弟点生书”“为九弟点书”的记载。曾氏“与九弟言读书事”的日记,就写在这样的背景下。但老九仍未在京师长期待下去。

原文

早起,写郭、胡、砚珊小条三行,饭后写完。走岱云处议事。岱云拟欲送家眷南旋,昨日邀余走伊家商量,余谓此事非他人所能参谋。岱云意犹豫不决,留我吃饭。饭后,余少青在岱云处长谈,又同走郑小山前辈处。因小山夫人言将来我家,故去走邀。

夜归,与九弟言读书事。九弟悔从前读得不好,若再不认真教他,愈不能有成矣。余体虽虚弱,此后自己工夫尚可抛弃,万不可不教弟读书也。(道光二十一年十二月十四日)

评点

道光二十年腊月下旬,曾氏夫人欧阳氏携刚满周岁的儿子纪泽来到北京,同来京师的还有曾氏父亲麟书及九弟国荃。一家人住进刚裱好的棉花六条胡同。进京近一年的曾氏,算是在京城安了家。曾氏父亲在北京住了三个多月,于道光二十一年闰三月中旬离京回湘,老九则留了下来。

老九比大哥小十三岁,此时才十八岁,留在北京的目的,显然是为了有一个好的环境:在大哥指点下把书读好,多认识些层次高的人,在京师多见点世面。在道光二十一年的日记中,我们常看到曾氏“为九弟点生书”“为九弟点书”的记载。看起来是兄在尽职教、弟在认真读,一派兄友弟恭的和睦气象。其实,事情并不如此简单。兹抄录道光二十一年十月十九日曾氏给父母信中的一段话:“九弟体好如常,但不读书。前八月下旬迫切思归,男再四劝慰,询其何故。九弟终不明言,惟不读书,不肯在上房共饭。男因就弟房二人同食,男妇独在上房饭。九月一月皆如此。弟待男恭敬如常,待男妇和易如常,但不解其思归之故。男告弟云:凡兄弟有不是处,必须明言,万不可蓄疑于心。如我有不是,弟当明争婉讽。我若不听,弟当写信禀告堂上。今欲一人独归,浪用途费,错过光阴,道路艰险,尔又年少无知,祖父母、父母闻之,必且食不甘味寝不安枕,我又怎能放心?是万万不可也等语。又写书一封,详言不可归之故,共二千余字。又作诗一首示弟。弟微有悔意,而尚不读书。十月初九,男及弟等恭庆寿辰。十一日男三十初度,弟具酒食肃衣冠,为男祝贺。嗣是复在上房四人共饭,和好无猜。”

从这封信里可以看出来,老九在北京时不好读书,执意要回家,虽有一个月的时间不愿意与嫂子、侄儿在一起吃饭。不想读书、想家,对于一个十八九岁的年轻人来说都好理解;长达一个月里不与嫂子同桌吃饭,这里透露的是另一番信息,即小叔子对嫂子有意见。小叔子长住哥哥家,叔嫂之间本不易相处。老九是个性格倔强的人,欧阳氏要与这种性格的小叔子相处得好,的确很难。曾氏“与九弟言读书事”的日记,就写在这样的背景下。

面对着已有悔意的弟弟,做哥哥的决心不顾身体的虚弱,宁愿抛弃自己的工夫,也要好好教弟弟读书。但老九仍未在京师长期待下去。第二年七月,终于离开北京城回家。三年后,大哥还专门做了四首七律送给九弟,称赞老九“屈指老沅真白眉”,又回忆弟弟当年在京的学习生活:“违离予季今三载,辛苦学诗绝可怜。王粲辞家遘多患,陆云入洛正华年。”不管怎样,一年半的京城生活,对正处在人生观形成之重要时期的未来吉字营统帅来说,一定是一段难忘而有益的岁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