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珠算的起源

珠算的起源

时间:2022-07-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筹算——珠算的前身珠算是以算盘为工具进行数字计算的一种方法。在这14种计算方法中,太乙算、两仪算、三才算、珠算、了知算、九宫算都是用珠算的计算工具。如果取第一行为个位,第二行就是十位。这在现存古籍最早印有上二下五珠的《魁本对相四言杂字》算盘图和最早规定算盘尺寸的《鲁班木经》中可以得到证实。第二种意见认为珠算起源于元代。

一、筹算——珠算的前身

珠算是以算盘为工具进行数字计算的一种方法。唐代以前,我国的计算工具主要为筹算,“珠算”这一名词,最早出现在徐岳(东汉末年,约公元196—206年间)著、甄鸾(南北朝,北周人)注解的《数术记遗》中。徐岳对珠算的描写十分简略: “珠算,控带四时,经纬三才。”甄鸾的注释为: “刻板为三分,其上下二分,以停游珠,中间一分,以定算位。位各五珠,其上一珠与下四珠色别,其上别色之珠当五,其下四珠,珠各当一。至下四珠所领,故云‘控带四时’。其珠游于三方之中,故云‘经纬三才’也。”由此可见“珠算”一词在当时的含义与现在的珠算含义是不同的,但与“算盘”的含义是一致的。

在《数术记遗》一书中记载有14种计算工具和方法,无出土实物,现经人按书中描述仿制,书中的14种计算工具是: 筹算(即积算)、太乙算、两仪算、三才算、五行算、八卦算、九宫算、运筹算、了知算、成数算、把头算、龟算、珠算、计算。在这14种计算方法中,太乙算、两仪算、三才算、珠算、了知算、九宫算都是用珠算的计算工具。在《数术记遗》一书中的“珠算”与现今的算盘相比,最主要的不同点是无梁,以色别珠,而上1珠当5,下4珠每珠当1,与现在的算盘一致,所以过去的“珠算”也是现在算盘的前身。

在众多的计算方法中可以肯定,现代的珠算,它的许多计算方法都是从筹算演变过来的。早在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前221年)时就有了筹算,使用了两千年左右。“筹”就是我国古代人民利用一些小竹棍摆成不同形式来表示记数,如把一根数筹摆在上面当作5,下面每根当作1,空1位表示零,从左到右,排成横行或者纵行进行加、减、乘、除和开平方、开立方的运算,用算筹这一工具表示数字,按照一定的方法进行计算。用算筹计算的方法叫“筹算”,筹算时,把算筹搬来搬去,称为“运筹”。最早的算筹长13.8cm,宽约0.3 cm,分纵式和横式两种排列方法表示数。

筹算的加减计算较简单,不用口诀,但乘、除法就比较复杂了,从乘法口诀来看,当时口诀第一句从九九八十一开始,因为前两个字是“九九”,所以叫“九九歌”。宋朝初年发明了除法口诀,一位除法叫“归”,多位除法叫“归除”,又称作“归除歌诀”。元朝时代发明了“撞归”、“起一”等口诀,这些口诀都是在筹实践中为便于运算而创作的。筹算有以下缺点: 一是占用面积大,一般在地上、桌上、床上进行计算; 二是计算速度慢; 三是摆弄比较烦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计算任务愈来愈繁杂,筹算已不适应客观的需要,这样就必须改革计算工具和计算方法,在这种事物内部矛盾的推动下,在传统筹算的基础上,人们发明创造了算盘,并慢慢地取代了古老的筹算,进入到珠算文化时代,但筹算的乘除口诀还在继续使用。

二、珠算的简史

最早出现的算盘,是一个方盘和许多圆形的珠组成的珠盘,方盘内划有方格,横的分做九格,每格代表一个数字; 竖的可任意划分成若干份,每行表示一个数字。如取第一行为个位,第二行就是十位,第三行就是百位……其余以此类推,若在盘上任意一格放一颗圆珠,就能代表某位的数。随后古人又感到珠盘所占的面积太大,因此就改用两种不同颜色的圆珠,用红色算珠表示小于五的数字,蓝色的算珠表示满五的数字。而到了唐初时期(公元618—907年),古人又增加了一种珠盘。甄鸾在算经上有记载: 刻板为三个横条,上下二条,以停游珠(游珠就是备用的算珠),中间一条,以定算位,每位(或每纵行)只可放5颗珠子; 上条所放的珠子和下条所放的珠子颜色不同; 上面的珠子是黑色,每颗珠子代表数字5,下面的珠子是白色,每颗珠子代表数字1。计算时,就把上下两条中的珠子移到中条来,中条所有的珠子都代表数。如果中条某行有一颗黑色的珠子和三颗白色的珠子,这行所代表的数字就是8。如果取第一行为个位,第二行就是十位。其余类推。这种算盘就是现代算盘的雏形。

珠算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创造发明的实用计算技术,它属于集体智慧的结晶,由于缺乏历史史料的收集整理和研究,算盘起源于何时,由谁发明,至今尚无完整的数据可证,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可归结为:

第一种意见认为珠算起源于明代。如清康熙帝时著名算数家梅文鼎在《古算器考》中说: “今用珠算其于何时? 曰古书散亡无明据,然以遇度之亦起名初耳。”在当时,算盘已在我国广泛应用,而且算盘也规格化了。这在现存古籍最早印有上二下五珠的《魁本对相四言杂字》(1371年)算盘图和最早规定算盘尺寸的《鲁班木经》(15世纪下半叶)中可以得到证实。

第二种意见认为珠算起源于元代。清代钱大昕在其所著《十驾斋养新录》中说: “古人布算以筹今用算盘,以木为珠,不知何人所造,亦未审起于何代,按《陶南村辍耕录》有擂盘算,算盘珠之喻,则元代已有之矣。”

第三种意见认为珠算起源于宋代。理由之一是考古的发现:1921年在河北巨鹿县古城挖掘出北宋时代的一枚木质算盘,直径2.11cm,中间有穿裆空,其大小、形状和现在通用算盘珠很相似; 二是对北宋张择端名作《清明上河图》的考证,确定在这幅画的左端有一间称作“赵太丞家”的药铺正面柜子上放着一架算盘。

第四种意见认为算盘起源于东汉时期。理由是东汉徐岳译写的《数术记遗》一书,记载了14种算具,其中第13种是关于珠算的描述,即“珠算,控带四时,经纬三才”。北周时甄鸾对此注释曰: “刻板为三分,其上下二分,以停游珠,中间一分,以定算位。位各五珠,其上一珠与下四珠色别,其上别色之珠当五,其下四珠,珠各当一,至下四珠所领,故云‘控带四时’。其珠游于三方之中,故云‘经纬三才’也。”

根据现存资料,大家普遍倾向于第三种意见。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有一幅宝画《清明上河图》,为北宋大画家张择端(969—1127)所作,是距今九百多年的实物,画长五米多,左端画的药店内,医生诊病的柜台上,放着一把算盘,说明当时珠算就很盛行。因此算盘的发明时间可以推移到北宋,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到了元朝,经过劳动人民不断地实践、改进和总结,就成了流传至今的由框、梁、档、珠四部分构成的七珠大算盘。到了明朝,算盘已在我国广泛应用,而且算盘也规格化了。这在现存古籍最早印有上二下五珠的明代的《魁本对相四言杂字》(1371年)算盘图和最早规定算盘尺寸的《鲁班木经》(15世纪下半叶)中可以得到证实。公元1592年(明万历二十年)程大位于60岁完成其杰作《直指算法统宗》(简称《算法统宗》)一书,首次对算盘和它的用法进行了系统的介绍,使得珠算在全国各地得以广泛应用,为珠算的推广、普及作出了极大贡献。

到了明朝末叶,算盘和珠算就流传到朝鲜、日本、越南、泰国等地,对这些国家的数学和计算技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到了17世纪以后,珠算又逐渐传到欧洲各国。此后,日本人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把中国的七珠圆珠算盘改造成梁上一珠、梁下四珠的菱形五珠小算盘,缩小了算具的体积,降低了造价,减少了手指运动的幅度,提高了运算速度。目前五珠棱形珠算盘在我国已广泛运用,它是当今较为先进的算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