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外资与输入型通货膨胀

外资与输入型通货膨胀

时间:2022-07-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6.3 外资与输入型通货膨胀6.3.1 中国是否存在输入型通货膨胀目前关于我国国内的通货膨胀的成因,学术界众说纷纭,但普遍认为我国国内的通货膨胀受国外因素影响的成分很大。庞大的外汇储备加剧了国内的流动性过剩,使得我国通货膨胀形势进一步恶化。因此,国际市场范围内发生的通货膨胀现象,会通过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原材料进口渠道,传递到国内市场。

6.3 外资与输入型通货膨胀

6.3.1 中国是否存在输入型通货膨胀

目前关于我国国内的通货膨胀的成因,学术界众说纷纭,但普遍认为我国国内的通货膨胀受国外因素影响的成分很大。关于我国国内通货膨胀是否属于输入型通货膨胀的探讨,应当从当前国际市场是否存在持续性价格上涨现象,我国经济对外依存程度以及国外通货膨胀向我国国内传导的途径是否存在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img70

图6-7 我国主要进口产品价格指数

资料来源:IMF-elibrary统计数据。

图6-7描绘了我国主要进出口产品的价格指数波动,除2009年外,近几年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均出现了大幅度的上涨现象。以2011年和2007年的数据为比较对象,食品价格上涨幅度为40.5%,农业原材料价格上涨幅度为34.7%,金属价格上涨幅度为29.8%,原油价格上涨幅度为46.4%。原因在于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复苏步伐缓慢,各大主要经济体均陷入经济不景气的困境中,大量国际游资选择大宗商品交易作为避风港,并且以美国为首的主要发达经济体相继采取货币贬值的手段来刺激本国经济增长,使得以美元定价的国际食品、农业原材料、金属矿物,原油等初级产品价格基本保持上升趋势。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基础技术的革新,我国进口的产品结构正在逐渐发生变化,如表6-1所示,初级产品在进口总额中的比重逐年增长,2011年初级产品进口额占我国所有产品进口额的33.5%,而与此同时,初级产品的出口在我国的出口份额比重一直处于下降的趋势,2011年初级产品出口额仅占我国出口总额的5.18%。

表6-1 不同产品在我国进出口贸易中所占份额

img71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局历年进出口统计数据。

我国以出口贸易为导向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和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经济对外依赖程度很高,而受制于国际市场导致的产品定价话语权不足的限制,使得我国在进出口贸易中只能被动地接受价格上涨影响。同时作为世界第一大工业制成品出口国,我国长期大量进口初级原材料,经过加工制造,最终转化为大量的工业制成品出口。但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缓慢及管理创新的落后,使得我国形成了对国际市场上原材料如矿石、原油,金属等初级产品进口和向国际市场出口工业制成品这两方面的过度依赖。正是这种对国际市场的过度依赖,使得我国在国际市场商品价格发生波动时,往往显得十分被动。国际市场范围内的价格上涨,最终会导致我国出口产品成本上涨,国内物价指数上升以及居民财富缩水。

从我国国际收支分析,我国长期的贸易顺差(图6-8所示)和资本账户顺差累积形成了数量庞大的外汇储备,由于我国缺乏完善的外汇管理机制,无法对外汇储备进行有效地处置。庞大的外汇储备加剧了国内的流动性过剩,使得我国通货膨胀形势进一步恶化。

img72

图6-8 我国贸易顺差情况(亿元)

资料来源:中国商务部统计数据。

通货膨胀是当前中国经济的突出现象,通过以上分析表明,中国的物价总体上受到美国、欧盟的影响,并存在三条传导路径:价格传导、货币供给传导、总供求传导。因此遏制通胀不能仅靠国内的紧缩性货币政策,还要注意防范国际通货膨胀的输入性影响。

6.3.2 外商直接投资的通货膨胀效应

1.外资推动输入型通胀的贸易渠道及影响

我国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服务行业,并且从事制造业和服务行业的劳动力人数占据我国劳动力总量的很大部分。外资企业依托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往往会通过高工资来吸引国内优秀人才,外企的高工资待遇会对其他企业产生示范效应,从而拉动全国平均工资水平,造成一定的生产成本上升,推动国内物价水平的上涨。

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国际性特点,决定了其极容易导致输入型通货膨胀:大部分外商直接投资企业都从事进出口加工行业,从国外市场进口工业原材料,通过在国内的生产基地的生产加工过程,最终向国外市场出口工业制成品。因此,国际市场范围内发生的通货膨胀现象,会通过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原材料进口渠道,传递到国内市场。一方面,国内市场物价水平将会产生一定程度的上升,另一方面,外资企业生产的出口产品价格也会相应上涨,进一步恶化国际市场通货膨胀形势,如此反复循环使得国内国外的通货膨胀现象互相影响。

自2001年我国加入WTO以来,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参与的产品进出口量一直占到我国当年所有进出口产品总量的50%以上,并且所占比重基本保持逐年递增的趋势。2007年外资企业出口比重占我国总产品出口的56.9%,虽然受金融危机导致的全球需求不足的影响,2009—2010年的出口比重略有下降,但2011年仍达到了52.42%,可以说,我国进出口贸易额,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外商直接投资企业所完成。

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大量进口的食品、农业原材料、金属矿物,原油的价格基本保持上升趋势。从2001年到2007年食品价格上涨幅度为40.5%,农业原材料价格上涨幅度为34.7%,金属价格上涨幅度为29.8%,原油价格上涨幅度为46.4%。进口产品价格的大幅上涨,会通过多种渠道向下延伸影响到下游产业和相关行业:

(1)直接消费渠道:因为一部分进口产品其自身即为最终产品,如大豆、玉米等农产品,这些产品一旦进入国内消费领域后,会直接带动国内相关产品价格随之上涨。

(2)生产渠道:这是外商直接投资企业进口产品的价格上涨对国内价格波动传导的最主要渠道。国内企业为实现预期利润,将进口原材料价格上涨带来的额外经济负担通过提高产品价格,沿着产业链传导至国内下游企业和最终消费者。同时由于我国制造业产值占GDP的比重较高,而原材料成本相对于劳动力成本来说占总成本比重也较大,因此对进口原材料需求量大的企业的生产成本十分容易受国际市场产品价格上涨的影响,进而提高工业制成产品出厂价格和国内物价水平。

(3)预期效应:由于我国进口产品中资源和能源产品占据了较大份额,而这些产品均具有稀缺性,存在较为明显的供给瓶颈,一旦价格上涨预期形成,该预期在短期内就难以回落。因此当国际市场范围内的产品价格持续上涨后,人们便会预期未来产品价格还会进一步上涨,为减少经济损失,企业在各种交易、投资中会将价格上涨预期加入进去,从而引起现货产品价格水平也有所提高。

(4)联动渠道:当国际市场上的产品价格上涨时,国内商品供应商也会选择同步涨价,否则就会出现套利的空间。虽然相关的进出口限制等因素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这种套利行为,但国内供应商仍有充分的盈利动机将价格与国际接轨。

(5)扩散效应:进口产品价格上涨的影响会扩散到其他部门,从而引起社会各部门产品价格的普遍上涨。为了维持当前的福利水平,工人或企业经营者会要求提高工资和其他福利待遇,从而提高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导致国内出现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3.外资推动输入型通胀的资本渠道及影响

我国国际收支资本账户长期处于顺差,积累了大量过剩的流动性。而造成资本账户长期处于顺差的原因可分为两类情况:一类是国际游资为了规避风险,追求高额利润而大量流向国内市场,另一类情况则是我国长期以来的出口贸易顺差所积累形成巨额外汇储备。巨额的外汇储备量对我国国内货币供应量形成了强大的推动力量,过剩的货币供应量则会导致我国物价上涨。针对前一类资本流动,可以通过加强资本管制等方式减轻危害,但对于因出口贸易顺差所造成的流动性过剩情况,则难以规避。

如图6-9所示,外商直接投资企业从事的进出口贸易活动所产生的顺差占我国进出口贸易顺差的比重很大,2007年外资企业进出口差额占比全国进出口贸易顺差的51.3%,2010年该数据则上升到68.2%,外资企业参与的贸易额在我国进出口贸易顺差中所占比重逐渐增大,可以认为,我国庞大的外汇储备规模,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同外商直接投资企业从事的进出口贸易相关的。

图6-9 我国进出口贸易顺差变化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1)。

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在发展出口导向型企业,通过政策倾斜等方式大力鼓励出口,试图以出口贸易带动国内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这种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导致我国国际贸易常年保持顺差,并且顺差规模一直在增大,如图6-8所示。而国际贸易顺差对国内总供给和总需求平衡的影响,则具有“双倍”效应。一方面净出口的产生意味着本国国民享用的供给减少,另一方面,净出口所取得的外汇必须兑换成人民币才能在国内市场流通,于是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数量缺口会“双倍”扩大。近5年来,我国因贸易顺差造成的总需求较之总供给的缺口为11 146.4亿美元,这样,实际需求较之供给缺口为22 292.8亿美元,数量庞大的供需缺口在一定程度上恶化了我国的通货膨胀形势。

由于我国一直实行外汇结售汇制度,经由贸易渠道产生了日益增长的庞大外汇储备规模。截至2011年,我国的外汇储备已达到31 811亿美元,并持续增长,如图6-10所示。但是,因为中央银行的调控受限,无法采取有效的冲销措施减轻外汇储备增加对通涨的压力。一方面,在我国的汇率制度下,中央银行对我国的外汇储备并无实际控制权,一旦企业有兑取外汇的需求,中央银行必须无条件结汇;另一方面,由于体制原因,中央银行利用公开市场业务、准备金制度等货币政策工具的调控力度有限,使得央行往往被迫大量释放流动性,最终通过银行系统的货币创造和货币乘数效应,使得国内总需求大于总供给,从而推动物价水平的普遍上涨。

图6-10 我国外汇储备情况(亿美元)

资料来源:中国外汇管理局历年统计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