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风景这边“读”好

风景这边“读”好

时间:2022-07-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风景这边“读”好若是今天想要重温上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的生活影像,恐怕得翻出《喜盈门》、《月亮湾的笑声》、《被爱情遗忘的角落》这样的老电影,从胶片的感光中找寻淳朴而温暖的记忆了。尺素遗芬,云卷云“书”。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相关决议,决定第四次恢复建立中国农业银行,“金融山歌”再度飘荡在田野阡陌之间。在这个背景下,银行墙报上的墨迹,渐渐开始变得鸟语花香、一“金”三叹起来。

风景这边“读”好

若是今天想要重温上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的生活影像,恐怕得翻出《喜盈门》、《月亮湾的笑声》、《被爱情遗忘的角落》这样的老电影,从胶片的感光中找寻淳朴而温暖的记忆了。

而想获取那时农村金融宣传踏过的履痕,则要从故纸堆里寻觅散发着泥土芬芳的金融片羽。当年的银行,时常运用丰富多彩的宣传载体,向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兄弟诠释储蓄的伟大意义,开展节俭治家、勤劳致富的理念传播。最为常见的是宣传墙报,以墙头张贴的形式发布,短小、精悍、灵活、及时,通俗易懂,图文并茂,抬头不见低头见,很适合在村头田间广为传播。周扬在《谈文艺问题》一文中,也赞赏了这种形式的活跃程度,人们“把自己的生活和斗争反映在墙报、歌咏、快板、绘画、戏剧上”。

尺素遗芬,云卷云“书”。类似的储蓄宣传墙报,各地银行都有推出,名堂繁多,举不胜举。俺篓理挑花,先挑出一张中国农业银行湖南省分行炮制的《农村储蓄》,编印于1983年9月,序号总第7期,其间呈现的农村民间文艺花絮,姹紫嫣红,令人目不暇接。我很乐意当一回“文抄公”,将储蓄墙报上的精彩片段摘录下来,以飨读者(这也是当时街头巷尾的一大风景哦,墙报跟前通常人头攒动,大家认真抄录重要内容,带回去可以原原本本地向群众传达)——

散文诗《算盘声声》:噼噼啪啪,算盘声声,存折上飘荡着泥土的浓香,数字中溶进了炽热的汗珠,像一首诗,像一篇散文,抒发了农家的一片深情,感谢党的政策好,责任制给山村换来了新景。噼噼啪啪,算盘声声,信用员拨着算盘珠,像弹着欢快的钢琴,弹得山村变了样,弹得信用社一片欢腾,算盘声声伴着欢笑声,醉了田原,醉了山岭……

《农村储蓄》墙报

《谚语》数则:浪费犹如河决口,节约好比燕衔泥;存折——过去勤俭的证书,未来生活的蓝图。

打油诗《“困难户”走进储蓄所》:如今农村新事多,“困难户”走进储蓄所,手里接过新存折,心头飞出花喜鹊。一年摘掉“困难帽”,甩掉穷歌唱富歌,有人若问存款数,哈,比你猜的多得多。农业增了产,喜卖余粮用车拖,副业增了收,赚得票子一摞摞。

储蓄格言《水喻》:只勤不俭,好比竹篮打水;不勤只俭,好比一潭死水;既勤且俭,好比长流细水;勤俭储蓄,好比水库蓄水。

《谜语》数则:拆去一点(打一物):存折。有独无偶(打一银行名词):存单。邮票(打一银行名词):信用。门不上闩(打一银行名词):开户。

山歌《劝阿哥》:一劝阿哥莫贪酒,大吃大喝金山空,精打细算最要紧,勤俭持家盖高楼;二劝阿哥早戒烟,不要今天推明天,烟钱存进信用社,积少成多日子甜;三劝阿哥莫摆阔,细水长流过生活,昙花好看开不久,艰苦朴素好处多;四劝阿哥多思量,铺张浪费不应当,参加储蓄办法好,留足后备家兴旺。

诗歌总理啊,您是个好储户》:敬爱的周总理曾微笑着问中南海储蓄所的一位储蓄员:“看我是个好储户吧?”“是啊,好总理,您是最好的储蓄户!”高山这样回答,大海这样诉说。是呵,我们的好总理,您是一位模范储蓄户,每月领工资以后,您就叮嘱秘书不要忘了爱国储蓄!尽管您是国家的总理,可您的个人生活,却是如此艰苦、俭朴!我们曾见过您,穿着旧皮鞋在中南海沉思、散步,我们曾一再听说,您那件贴身的衬衣补了又补……为了积累社会主义的建设资金,您教导我们,要把点点春雨汇成千丈瀑布;为了兴旺人民的储蓄事业,您叮嘱我们,要把银行化作容纳涓涓细流的大水库;为了做好群众的储蓄工作,您告诫我们,每一户存款都是人民对党的高度信托!……

一番慷慨激昂、抑扬顿挫之余,还有妙语连珠的一分钟相声《如此节约》、笔墨拙朴的连环画《娶新郎》、漫画《两次拜年》、知识小品《养兔经》、剪纸《生生不息》、《连年有鱼》、民歌四首《家家有口酿蜜锅》、《勤劳节约好发家》、《民富不忘党恩爱》、《节俭钥匙开富锁》等,仿佛张罗起了欢歌笑语的“纸上联欢会”,洋洋大观,煞是热闹!

这些充满乡土气息的储蓄文艺作品,不拿腔作调,不扭捏作态,看似不讲规矩,却又自然新鲜,“山歌好比春江水,这边唱来那边和”,满纸流淌着写实风格和浪漫情味,轻松活泼,循循善诱,比起那些一本三正经高喊“支援社会主义建设”的宣传方式,无疑要亲切得多。诚如40年前画家张光宇感慨于民间艺术的纯真,曾发出精辟之语:“但有假诗文,却无假山歌。”

《储蓄橱窗》封面

农村金融服务的风生水起,也跟时代的命运休戚与共。就说以“服务农业和农村经济”为功能定位的中国农业银行,几经浮沉,花开四度。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相关决议,决定第四次恢复建立中国农业银行,“金融山歌”再度飘荡在田野阡陌之间。上世纪80年代初,国家领导人胡耀邦在谈及农村金融时说,许多国家在战争年代鼓励人们储蓄,所谓“爱国储蓄”,作为抑制通货膨胀的一种手段。我们国家目前提倡的储蓄,与这种情况不同,一方面是消费品不足,人民拿到了工资、奖金,买不到他想买的东西;另一方面是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大量资金,而又不能多发票子,所以要鼓励农民储蓄,并采取发行公债或国库券的办法筹集资金,要把储蓄变成“可以增值的资金”。

在这个背景下,银行墙报上的墨迹,渐渐开始变得鸟语花香、一“金”三叹起来。假如把时光转回30多年前,想象着夕阳西下,农舍屋顶冒出袅袅炊烟,晚归的庄稼人在村口墙报栏前驻足小憩,读着字里行间的储蓄之道,心里数着自家一点一点积攒起来的票子,那该是多么富有诗意的美好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