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利息啊利息

利息啊利息

时间:2022-07-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利息啊利息曾经翻到过一张老照片:在那史无前例的年代里,银行的七尺柜台,变成了“斗私批修”的前沿哨所。于是乎,靠利息吃饭的“食利”阶层,以“不劳而获”的资产阶级思想腐蚀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如临深渊,如坐针毡。因此,那个时期的储蓄宣传画,对“利息”两字一概讳莫如深。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1979年4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进行了改革开放以来首次利率调整。

利息啊利息

曾经翻到过一张老照片:在那史无前例的年代里,银行的七尺柜台,变成了“斗私批修”的前沿哨所。一边是“有息柜”,一边是“无息柜”,两种储蓄,两条道路由你选!一边是经济上的毫厘微利,一边是政治上的巨大代价,如果储户还没有丧失理智,他有胆量在“有息柜”跟前探头张望吗?

利息自古就有慑人的魔力,可一旦与游荡着的幽灵撞个满怀,还是露出了羞怯的苗头。非但有奖储蓄被踏上一只脚,叫它永世不得翻身,连储蓄利息的“命”也被革去了。于是乎,靠利息吃饭的“食利”阶层,以“不劳而获”的资产阶级思想腐蚀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如临深渊,如坐针毡。老百姓崇尚越穷越光荣,储蓄存款多了,就会变成资产阶级抑或修正主义。因此,那个时期的储蓄宣传画,对“利息”两字一概讳莫如深。

储蓄存款种类宣传画

眼前这张宣传画,系1972年“湖南省革命委员会财政金融局绘制”。图中的储蓄所虽然面积不大,但柜内柜外挤挤插插有十多个人,一律浓眉大眼,正气凛然。他们有的忙于拨打算盘办理收收付付,有的耐心解答工农兵储户的存款问讯,还有一位戴眼镜的储户,正端坐一隅浏览《湖南日报》关心国家大事,构成了繁忙而有序的营业场景……那时的储蓄存款种类,实在乏善可陈,仅有定期和活期两种,要“死”要“活”,你自己看着办吧,真是作孽哦。

墙壁上的毛主席语录,必不可少,红底白字,格外醒目。从语录的内容来猜度,一幅是对储户的最高指示:“发展经济,保障供给,是我们的经济工作和财政工作的总方针”;另一幅则是对储蓄所工作人员的谆谆教诲:“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画者刀切豆腐两面光,很有宣传水平。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人挣钱的目的有两个,一个是过日脚,另一个不外乎是存银行。在新中国建立后的计划经济的年月里,省钱是家家户户的硬道理。一个月三四十元薪水的普通工人在省钱,一个月一二百元高工资的演员、知识分子、高级干部也在省钱,他们的区别只是省下来的钱或多或少,但节约出来的钞票送到哪里去?无一例外,全部储蓄。

储蓄有息,天经地义。建国初期,为迅速集聚资源、重建经济与稳定物价,消除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所遗留的通货膨胀危害,反对美帝国主义对邻舍隔壁朝鲜的武装干涉,国家设立了活期、定期3个月、6个月、1年整存整取及定期1年零存整取5个品种的储蓄存款,并对利率进行了严格管理,灵活调整利率水平,实行差别利率。当年的利率,高得叫人咋舌:中国人民银行从1949年10月开始公布“官方利率”,6个月定期存款利率月息高达168%,6个月以上还可以面议;贷款利率则高达90%至210%。

从1950年开始,全国物价逐步稳定趋降,存款利率也逐渐下调。1951年12月1日,利率下调到31.2%,半年后,又调整至14.4%的相对低位,并在此后三年多的时间里保持基本稳定。这一时期,我国存款利率的设置,依据了当时的基本国情,既有效动员利用了社会闲散的货币资金,又充分考虑到了旧中国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并采取了逐渐下调的方式,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条件。

世事如苍狗白云。在这之后经历的20多年间,社会经济生活中货币总量减少(形象是说法为 18元8角8分),存款利率的变动成为政府行为,利率基本上对社会经济生活不再产生大的影响作用,表现为利率变动少,利率水平相对低,低利率维持了漫长的周期。由于国家当时掌握着众多的大宗商品及日用生活品,且以严格计划形式分配给消费者,所以商品价格极其低廉。西安地区的一份资料表明,上世纪60至70年代,1 000克面粉价格为0.328元,1 000克酱油为0.20元,1 000克食醋为0.14元,1 000克蔬菜全年平均价格仅 0.10元。不过,大件高档商品仍让一般居民家庭可望而不可即,譬如红极一时的“三转一响”(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若靠辛辛苦苦攒钱来购买,倘若每月储蓄5元钱,约需两三年时间才能搬回其中的一件。你说急人不急人?

回到开头宣传画所描绘的那个环境,由于受极左思潮的影响,利息被看做资本主义的东西,利率管理也随之简化档次,降低水平,利率在国民经济中的调控作用不断弱化,只是利率集中管理的体制仍然没有改变。有位作家在博客里记述:“文革开始后,红卫兵造反,破旧立新,不许这不许那,倡议取消银行利息,没人敢说不字。我在银行里的一点微薄的存款,被硬生生地停了利息。而且,给报纸写稿,也不给稿费,给你许多稿纸替代稿费……可能是尼克松访华后,利息和稿费就慢慢恢复了。1975年我在内蒙古兵团和林格尔银行门口站岗时,老去营业室,把我那点津贴结余存在那里,有利息,一年能有一两元,够发十几封信了,也很满足。那时也听说过,浩然写《金光大道》拿了多少稿费……”

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1979年4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进行了改革开放以来首次利率调整。此次调整,虽然利率上调幅度并不大(由3.24%上调到3.96%),但储蓄存款的品种却由3个增加到8个,第一次增设了5年期定期整存整取和零存整取品种。老百姓除了可以要“死”要“活”,还能“活蹦乱跳”了。国家重新开始自觉运用利率这一金融杠杆作用的意识,呼之欲出。

参加储蓄,安全有息

现如今,人们投资理财赚取收益,已经不再被视为禁果,只要来路正当,就算赚个盆满钵满,也不会有人跟你眼红,更何况银行利息这点蝇头小利?如果说钱财是身外之物,那么利息就是钱外之钱了,给多给少,实在没有什么好计较的。因为这些年以来,赚钱的门道有很多,靠利息这点赚头,弄不好了,所以银行利率数次下调,老百姓看得很开,利率想调就调吧,利息税爱扣就扣吧,比比外国人存钱还得倒贴手续费,咱们还是有得赚。

遥想十多年前,央行曾在利率政策上局部盘活,小试牛刀,宣布放开外币贷款利率,这被看做是国内金融业向利率市场化迈出的重要一步。利率的放开,并非没有老百姓什么事儿。要是没有记错的话,上世纪90年代末,沪上银行在外币储蓄利率上,是打过“擦边球”的。其时银行为吸引储户手头的洋筹码,在不违反“红头文件”规定的前提下,对外币储蓄利率实行适度上浮,两家银行的挂牌利率居然相差10%。老百姓上银行存钱,一下子可以挑精捡肥,谋求铁定利率之外的赚头,当然要笑逐颜开了。进入微利时代,就会倒逼银行绞尽脑汁,推陈出新,拿出拳头产品,降低营运成本,在新的业务领域里纵横驰骋,一马当先。“田内损失田外补”嘛。

把利率“焊死”,显然不符合市场经济的法则。给利率一定的弹性空间,让储户跟银行“讨价还价”,于银行来说,感觉上似乎有些生涩,却能使利率这根调节货币供需的杠杆,撬动出源源不竭的效益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