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技术来源与不同合同类别选择

技术来源与不同合同类别选择

时间:2022-07-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国际技术市场上,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实施技术转移的主要基于这种考虑。

技术来源,是指需求方试图获取的技术产生于内部还是外部,如果是基于内部获取,那么技术交易就不会发生,就不存在合同的类别选择问题;如果是基于从外部市场获取,就面临多种决策安排,因为不同的合同形式所匹配的风险程度、交易成本大小直至收益高低都是不同的。

一、对他人研究结论的质疑

在进入分析之前,让我们先参考一下他人所作的研究,会带给我们一些启示。有研究认为[1],传统模式下技术商品交易的博弈中,企业总是倾向于自主研发,只有当研发不成功时才到技术商品市场购买;而科研机构则总是将技术商品的价格定得最高,希望获得最大的利润。在他们的分析中,设计了一个博弈模型,如图5-1所示:

图5-1 传统模式下技术商品交易的博弈情形

其中,研究者假定,在企业选择直接购买的情况下,当科研机构定价高时,企业只能获利4个单位,科研机构获利8个单位;当科研机构定价低时,企业和科研机构分别获利6个单位。

企业如果选择自主研发,成功时获利12个单位,因为这里没有发生交易,则科研机构获利为零;如果研发不成功,并假定研发不成功的损失为-3,当此时企业转向科研机构购买时,如果价格高,它获利1个单位,科研机构获利8个单位,当价格低时,企业获利3个单位,科研机构获利6个单位。

但笔者认为,这个推导模型至少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究竟技术是采取内部获取还是从外部获取,先决条件是企业是否具备研发能力,即有没有自行研发的可能。如果本身不具备足够的科研实力,即便自行研发的预期获利再大,企业也无法选择内部获取。所以,决定企业技术获取方式的前提不是哪种方式的预期获利更大,而是企业本身是否具备研发能力,以及该项目是否具备自行研发的可能。

其次,在上例中,研究者简单假定企业如自行研发成功,就可以获利12个单位,这里显然忽略了研发成本Cd㊣问题。其实,不管是内部获取还是外部获取,都存在成本,只不过内部研发是把外部获取中的购买价格P㊣和交易费用Ct㊣(包括谈判签约费用以及监督、激励等费用)转换成另一种形式的成本——即内部研发成本Cd㊣。这个Cd㊣是不能被忽略不计的,它永远不可能为零,除非是一项已知的公共技术;Cd㊣往往很大,甚至出现Cd>P+Ct㊣(外部购买价格与交易成本之和)。因此,对企业而言,在具备研发实力的情况下,其决策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即为:当且仅当Cd≤P+Ct㊣时,自主研发才是有效用的。换句话说,即便企业具备研发能力,也不一定采取自主研发,它必须权衡成本与收益的关系。

再次,上例中,研究者在区分企业和科研机构的获利时,以价格的高低作为天然分界线,价格高时,科研机构获利绝对占优;价格低时,科研机构获利也大于或至少等于企业获利,当然,这样就会顺理成章地导出“企业总是倾向于自主研发”的结论。然而,我们知道,在排除机会主义行为的前提下,通常技术的品质高低与价格高低成正比,即品质好的技术价格高,同时创造的效用也大;品质差的技术价格低,创造的效用也较小。正如人们生活中常说的“一分钱一分货”,其实是个通俗的经济学原理。因此,企业付出较高的价格去购买一项高品质的技术,获得高回报的概率应该远远大于花低价购买的技术。因此,企业究竟是愿意花大价钱去买好技术还是少花钱买差技术,恐怕跟企业自身的战略定位以及企业领导者的眼光、魄力更为直接相关。

二、技术来源的决策及不同合同类别选择

本书认为,在技术获取方式的决策上,企业首先应确定技术的来源,即决定从内部获取还是外部获取。在确定了技术来源之后,第二步才是合同类别的选择问题。其实,这里还有一个隐含的前提,即企业自身具有研发能力,否则,就不存在内外抉择的问题。下面,我们对影响技术来源的相关因素作一简要分析。

①技术生命周期

技术生命周期是指某项技术所经历的生存状态的变化过程,可分为萌芽期、起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五个阶段。如同人有生命周期一样,技术也存在生命周期,没有永久领先的技术,且任何技术都有一个萌芽诞生到成长发展、成熟完善直至逐渐衰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处于不同阶段的技术因发展潜力、成熟程度以及竞争力不同,从而具有不同的价值,并成为交易者选择并决策的重要依据。

一般来讲,萌芽期的技术,还不是现实的技术成果,有可能只是一种技术方案、技术方向或思路,这一阶段的技术一方面潜力巨大、预期收益高,另一方面风险也非常突出;起步期的技术,则指新研发成功以及刚刚投入市场的技术,这一阶段的技术虽然具有创造性、新颖性,但要么还没有取得现实商品孵化,要么还没得到市场的检验,尽管预期收益高,但应用以及为市场接受的风险较大;成长阶段的技术,顺利实现转化并成功推向市场,尽管可能还存在继续完善的空间,但已经为市场所接受,展示出良好的发展前景,应用风险小,预期市场收益大;成熟期的技术,性能已经稳定和定型,为市场广泛接受和熟知,运用的风险最小,但可能由于竞争者的涉足,市场收益出现减退;衰退期的技术是指技术已经被市场普遍使用,逐渐失去先进性、新颖性和竞争力的技术,没有使用上的风险,但需要面对市场排斥的风险。

表5-1 技术生命周期特征与企业技术需求决策的关系

对于起步期的技术,一个风险厌恶型的买方,为防止投入过大出现高风险,可能会采取非独占的方式并采用分期或提成支付的方式购买,以减小和分散风险;对于风险偏好型的买方,可能会采取直接买断的方式,因为一旦成功,将可能取得市场垄断。成长期的技术,这种技术的预期收益非常大,风险较小,对买方具有极强的诱惑力,往往最抢手,买方可以通过多种受让形式来获取,当然,带有垄断性质的获取方式预期获取的效用最大。成熟期的技术,买方往往不用耗费太多的成本便可以掌握相关交易信息,交易成本和技术风险都小,但同时该技术继续发展的空间不大,且竞争开始加大,很难获取高额利润,宜采取技术许可的方式获取;而拥有方继续保留该技术已没有更多竞争优势,宜及时进行革新或实施转移。国际技术市场上,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实施技术转移的主要基于这种考虑。多年来,我国企业从国外引进了数量巨大的技术,但其中多数属于成熟阶段甚至衰退期的技术,而那些开发潜力大、上升空间广的成长期技术为数极少。这是我国技术引进中的一个严重弊端,直接造成了我国企业技术的对外依赖和发展滞后。

②技术性质和分类

根据技术创新程度的不同,技术可以分为“渐进型创新”技术和“急剧型创新”技术。渐进型创新技术是以现有技术为基础的渐进的(Evolutionary)局部的技术改进;而“急剧型创新”技术则意味着创造一种新的技术范式,是一种革命性(Revolutionary)技术突破[2]

由于渐进型创新是对已有技术的一种改进,技术成为主导技术范式的潜力、产品市场规模与预期市场占有率、技术变革速度等因素相对易于预期,因而交易各方面临的信息不完全性较低,其风险相对较小,在价格、交易条件等方面容易达成一致,交易成本较低。因而,对这类技术的获取,对于已经掌握技术的企业来说,宜考虑自行改进,从工艺、性能方面提高竞争力,获取新的优势;对于尚未掌握技术或者自身无技术改进能力的企业而言,则只能选择由外部市场获取。

急剧型技术创新指技术处于萌芽阶段(包括正在研发中)或起步阶段的技术,是一种全新的创造和发明,预期市场潜力极大,但是尚未得到市场的检验,技术的可行性、适应性都未知。这样的技术尽管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但由于风险太高,外部交易时的信息非对称性、机会主义等因素都不能避免,因而适宜优先考虑内部获取,在内部不具备获取条件的情况下,再考虑市场获取。

另外,还可以根据技术对企业竞争力的贡献方式,把技术区分为特有技术和基础技术。特有技术是企业保持竞争地位和赖以发展的独有技术,能够为消费者带来特别的利益,也为竞争对手所不具有,也可以说是核心技术;基础技术一般指企业赖以维持生产活动的行业基本技术,属于非核心技术。

特有技术或者说核心技术因为与企业竞争优势密切相关,一般通过内部获取,只有这样,企业才可能控制技术的关键信息不外露,也能自主掌握技术的产权,通过任何外部手段获取的技术都可能发生产权的部分流失;基础技术既可以从内部获取也可以从外部获取,可以根据成本收益的大小权衡哪种方式更加适宜,其中外部获取方式包括各种形式的技术研发、技术转让等,也可以采取企业方研发为主导,部分环节委托外部解决的技术服务合同形式。

③技术需求的紧迫性

在企业进行技术获取决策的时候,对某项技术需求的紧迫程度对获取方式的选择也有着影响。当企业面临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既可以采取内部的技术改进、提高等,也可以通过外部的技术服务解决;如果急需获得的是一项新技术,对非核心技术,适宜直接从市场获取现成技术成果,避免时间和资金的浪费;但是对于核心技术,尽可能采取企业自主研发。一般而言,科研机构自主研发的技术多属“短、平、快”项目,正好满足企业对非核心技术的需求。但是,在技术需求不紧迫的情况下,企业必须进行长期战略规划,组织技术人员研发确保企业竞争能力的核心技术,形成自我技术轨道和范式。

④技术轨道和技术范式

Dosi(1982)提出了技术范例(technology paradigm)与技术轨道(technology trajectory)的概念。技术范式是指在某种新技术的进化初期可能存在着多种多样的潜在方法,它们会逐渐被一个趋于通用的方法所替代,这种方法即技术范式[3]。技术轨道是指一个沿着由每一技术范式所构建和限定的路线演进的技术进步过程。技术经常是沿着被技术范式所限定了的技术轨道发展的,范式的形成是建立在对一系列问题的成功解决上的,新范式最初经常是不能提供像旧范式那么成功的技术方法与途径的,但是,新范式却能形成并最终取代旧范式。Dosi以这个框架所要说明的中心问题是:在科学-技术-生产链条上,经济力量与制度和社会因素在任何层次上都共同发挥“选择机制”的作用。在基本技术方向的选择上,这些因素影响技术范式的确立。在技术范式所规定的范围内,这些因素影响企业进行学习和创新的技术轨道走向。

一个具有长期生命力的企业应该形成自己的技术轨道和技术范式,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总是依赖外部供给,终究会被竞争所淘汰。技术轨道、技术范式的存在,可以帮助科研人员形成研究思维和方法的延续性,积累相应研究领域的知识和经验,从而节约研究时间,加快研究进程。因此,技术轨道和技术范式与技术获取方式也密切联系。当一项技术与企业自身的技术轨道和技术范式相关,适宜选择内部获取,至少是合作研发,以尽量减少技术关键信息的泄漏。当技术与自身的技术轨道和技术范式无关时,宜选择从市场获取[4]

不管是研发也好,还是购买也好,作为需求方,决策前必须对作为获取目标的技术相关性质、功能、市场前景进行全面预期,即便这种信息搜集的耗费成本很大,相比盲目投资造成的无谓损失总是利大于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