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市场因素对理工科博士升学意愿的影响

市场因素对理工科博士升学意愿的影响

时间:2022-07-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市场因素与博士升学意愿分布本研究中的市场因素是根据不同学科领域对应的指标计算而得到,因此以下以不同专业为单位来分析博士升学意愿。

一、市场因素与博士升学意愿分布

本研究中的市场因素是根据不同学科领域对应的指标计算而得到,因此以下以不同专业为单位来分析博士升学意愿。首先计算每个专业有博士升学意愿的学生比例;然后将博士升学意愿比例除以没有博士升学意愿比例得到升学意愿的机会比;最后,对机会比取对数,得到每个专业对应的博士升学机会比对数的估计。

图4-2呈现了博士升学意愿机会比与研发人员劳务费的关系,线性拟合结果显示,二者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检验显示,皮尔森相关系数(Pea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为-0.243,在10%的水平下显著。这一结果与本研究的预期基本一致,在平均劳务费相对较高的学科领域,硕士毕业生面对较高的机会成本,因此更不倾向继续就读博士学位。

图4-2 各学科研发劳务费与博士升学意愿机会比对数的分布图

图4-3显示了学科论文与博士升学意愿之间的关系,线性回归拟合曲线显示,博士升学意愿机会比的对数值与学科的论文数呈负相关的关系,二者之间皮尔森相关系数为-0.23,在10%的水平下显著。这一结果与理论假设一致,表明知识的外溢性对学生的博士升学意愿可能有负向影响,对知识贡献越多的学科领域,学生有博士升学意愿的比例越低。

图4-3 各学科论文发表数量与博士升学意愿机会比对数的分布图

图4-4考察博士升学意愿与硕/博比例之间的关系,线性模型拟合显示二者呈现负向关系。相关分析显示,皮尔森相关系数为-0.345,在5%的水平下显著。这一简单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在博士规模相对较低的领域,学生博士升学意愿相对较低。对于一些领域,如电子、信息、控制科学等学科,往往需要较多的技术创新推动,其博士规模相对不高,并且学生博士升学的意愿也较低,则可能陷入“低技能”均衡。

图4-5显示,各个学科博士升学意愿机会比对数与博/硕比例增值呈现微弱的正向关系,相关分析显示二者的相关系数为0.152,但该系数检验并不显著,说明学生的博士升学意愿可能较少受到博士比例变化的影响。

二、市场因素对博士升学意愿的影响

以下将利用回归分析,进一步考察R&D市场失灵当中的外部性及“低技能”均衡对理工科研究生博士升学意愿的作用。表4-6中的模型(1)控制了个人及社会背景因素,同时加入了四个市场相关变量:①学科领域对应的研发人员平均收入,②学科发表的科技论文数量,③硕/博比例,④博/硕比例增长。前两个变量用来反映学科的外部性对升学意愿的影响,后两个变量则反映劳动力市场的技术水平与博士升学意愿之间的关系。模型(2)中加入了市场因素与个人学业成就、家庭社会经济背景的交互项,用以进一步了解市场因素是否对学业成就较高,社会经济背景较低的群体有更强的影响。

图4-4 各学科硕博比例与博士升学意愿机会比对数的分布图

两个模型回归结果通过了极大似然卡方检验,拟合卡方指数分别为91.89和96.79。在0.1%的水平下,说明加入的自变量在模型中作用显著。以下将对市场相关指标的作用进行说明。

图4-5 各学科博硕比增值与博士升学意愿机会比对数的分布图

表4-6 个人及市场因素对理工科生博士升学意愿的影响

续表

注:显著性水平***P<0.1%,**P<1%,*P<5%,+P<10%。

(一)外部性的影响

本研究以学科平均收入及科研发表数量两个指标来反映外部性。在同等收入水平的情况下,发表数量较多的学科通常对科技知识的贡献较多,表现出更强的外部性。模型(1)的回归结果显示,控制其他因素,学科领域对应的科技论文发表每提高1000篇,学生具有博士升学意愿的概率降低2.3%,回归系数在0.1%的水平下显著。这一结果意味着在同等收入的情况下,对科技知识有较多贡献的学科反而不容易吸引学生投资博士教育,因而这些领域较可能出现高层次的科技人力资源不足问题。该结果和卢卡斯内生增长理论当中的观点基本一致,反映出知识溢出性越强,人力资本投资越少。[1]

另一方面,平均收入与学生博士升学意愿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控制其他因素不变,学科研发人员的平均收入提高1000元,学生产生博士升学意愿的概率降低0.5%。这一结果的可能解释是,硕士毕业生从事研发工作就可以获得较高的收入,从而投资博士教育的机会成本较高,所以学生更不倾向继续博士升学。另一个可能的解释是,教育的收益率对收入呈现递减趋势,因此对于研发人员平均收入已经较高的学科,博士教育的收益率反而更低。在同等知识贡献时,私人收益率偏低的领域,博士教育投资外部性较强,个人于是更不倾向于继续投资到博士教育当中。要对这一解释进行检验,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实证分析。以往有研究采用中国2004年城镇住户调查的资料分析发现,影响因素相同的条件下,“弱收入能力群体”的教育收益率高于“强收入能力群体”的教育收益率。[2]该实证研究结果对本研究有所启示,但它并没有针对科技人才的博士教育投资收益进行考察,进一步的研究需要对我国博士教育投资收益率进行分析,探索其中是否存在教育收益率随着收入提高而递减的状况。

结合以上两方面的结果,在考察外部性与博士升学意愿之间的关系时,有必要分别考虑不同学科研发人员的收入和产出特征。在研发人员平均收入接近,但科研发表较多的领域,学生的博士升学意愿较低。在科研发表数量相当,但平均收入较高的领域,学生的博士投资意愿也较低。这两方面特征都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外部性对博士教育投资有负面的影响,可能造成高层次的研发人才不足。

(二)“低技能”的影响

模型(1)中,除了加入反映外部性的指标之外,也加入了反映学科领域研发人员技术水平的指标。采用一个学科从事R&D活动的人员当中硕/博比例来反映相对的技术水平,采用R&D人员的博/硕比例在2000~2008年期间的增加幅度来反映技术发展水平。由于一些学科领域如果本身的技术要求不高,研发人才当中的博/硕比例就会偏低,而在这些领域如果博士投资意愿较低是符合学科的技术需求的,不能够将其界定为“低技能”均衡的市场失灵状态。本研究采用的方法是,控制学科硕/博比例,考察博/硕比例的增长对学生博士升学意愿的影响。

结果显示,控制其他因素,硕/博比例提高一单位,学生博士升学意愿降低0.3%,但该系数检验并不显著,说明一个学科处于低技术水平的状态对学生博士升学意愿没有明显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学科较低的技术发展水平对学生的博士升学意愿有显著的负面影响。控制其他因素时,在2000—2008年期间学科对应的博/硕比例增长水平如果下降10%,学生有博士升学意愿的概率降低1.28%,该系数在0.1%的水平下显著。对这一结果可以有以下的理解:假设当前有两个技术水平相当的学科领域A和B,他们的R&D人员当中硕/博比例相当。领域A过去在R&D方面的投入不足,使得从事研发人员的博士比例增长缓慢,则硕士生选择进行理工科博士教育投资时,可能预期A领域未来能够新增的博士就业机会少于硕士的就业机会,从而他们的博士升学意愿就低于B领域的学生。这将使得A领域在未来的博/硕比例增长低于B领域,进一步使得A领域的博士投资意愿降低。长期上,A领域研发人员构成当中博士比例可能低于B领域。因此,虽然A与B两个学科领域对技术的要求大致相当,但是由于初始情况下A领域的技术发展较慢,会有一种自增强的机制,使得其长期科技人员的技术水准处于偏低状态。这就形成了人力资本投资的低水平均衡。

(三)市场因素与学生学业成就及家庭社会经济背景的交互作用

市场失灵对博士升学意愿的影响,在不同学业成就及家庭社会经济背景的学生当中可能存在差别。为了进一步考察哪些群体对市场失灵的因素较为敏感,本研究在模型(1)的基础之上,又加入了市场因素与学生家庭社会经济背景、学业成就的交互项,参见表4-6的模型(2)。研究有以下的发现:首先,学生家庭社会经济背景和市场因素的交互项系数并不显著,说明家庭社会经济背景较差学生的博士教育需求并没有对市场因素更加敏感。其次,学生的学业成就与学科领域论文发表数量的交互项系数也并不显著,说明在知识外溢性较高的领域,学业成就较高的学生虽然不倾向升读博士,但其博士升学意愿并没有显著小于学业成就较低的学生。最后,值得关注的是在技术发展较快的学科,学业成就越高的学生反而更不倾向继续博士教育。系数检验结果显示,控制其他因素时,博/硕比例增加幅度提高10%,成绩较好的学生有博士升学意愿的概率较其他学生要低0.78%,系数在10%的水平下显著。有科研发表的学生比没有科研发表学生博士升学概率降低0.97%,系数在5%的水平下显著。这两个结果说明技术发展水平较快的领域,虽然学生的博士升学意愿较高,但却难以吸引高学业成就的学生进行博士教育投资,从而可能引发博士生源质量的问题。造成这一现象可能的原因之一是在博士比例增长较快的领域,海外求学博士人才所占比例较高,而本国的博士教育在质量上难以与海外博士竞争,从而降低博士教育的收益率;而高学业水平的硕士毕业生可能有较高的收益,因此他们反而更倾向就业而非继续博士教育。另一个可能的解释是因为博士相对规模增加,反而使得对应领域博士相对收入降低,从而不能吸引高质量人才。如果能采集到博士收益以及不同学科领域拥有的海外博士规模数据,可以对这两方面的原因进一步考察。

综上分析结果,外部性及研发市场的低技能对理工科博士升学意愿有负面的影响,结果与发展经济学中卢卡斯及雷丁的理论假说基本一致,这两类的市场失灵造成博士投资意愿降低,从而使得在外部性较强或是技术发展水平较低的学科领域,高层次科技人才规模难以保障。[3][4]另一方面,市场失灵不仅仅表现在人才的规模上,在技术发展较快的领域,学业成就较高的学生更不倾向升学,从而将难以保障博士生源质量。这些市场失灵的表现,值得教育政策制定者给予更多的关注。

[1] LUCAS R.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98,22(1):3-42.

[2] 岳昌君,刘燕萍.教育对不同群体收入的影响[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4(2):85-92.

[3]① LUCAS R.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98,22(1):3-42.

[4]② REDDING S.The low-skill,low-quality trap:Strategic complementarities between human capital and R&D.The Economic Journal,1996,106(435):458-47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