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哈罗德—多马的经济增长模式

哈罗德—多马的经济增长模式

时间:2022-07-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凯恩斯在他的《通论》里,是使用短期比较静态的分析方法来说明国民收入是如何确定的。哈罗德着重研究的是资本积累的必要条件和随着积累而来的经济增长率。因此,这个增长模式被称为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式。这些构成哈罗德的经济理论基础。由此哈罗德提出第二个基本方程式,叫作有保证的增长率方程式。

凯恩斯在他的《通论》里,是使用短期比较静态的分析方法来说明国民收入是如何确定的。这种短期比较静态观点在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后,是能够说明问题的,因为处于萧条时期,技术变动不大。但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开始走上好转的道路,一些凯恩斯主义分子察觉到,凯恩斯的短期比较静态分析已和现实脱节,因为随着投资的增长,就业的增加,不仅创造了需求,而且扩大了资本存量,从而也使整个社会的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也创造了生产力),若不注意新增加的生产能力在下一期的充分利用,使经济长期地均衡发展下去,其结果必将引起投资率下降,从而收入和就业也将随之下降,因此,应该考虑由于人口增加而出现的劳动数量的变化、国民收入的变化、生产技术的变化和资本积累的变化来分析长期的经济增长趋势。这就有必要把凯恩斯从短期比较静态出发所论证的投资等于储蓄的国民收入决定论,发展为长期均衡发展的理论,使它长期化、动态化和公式化。于是哈罗德(R.F.Harrod)、多马(E.F.Domar)依此建立了模式,把因时间而变动的产出率作为研究目标,而不是如凯恩斯那样把产出或就业水平的决定因素作为研究方向;从凯恩斯的短期固定的资本积累发展为长期的常变的资本积累。

哈罗德—多马模式主要集中研究三个问题:①假设生产设备和产量一开始是平衡的,怎样使这种平衡长期保持下去;②如果实际增长率大于或小于必要的增长率,经济体内有没有一种力量使二者趋于相等;③如果必要的增长率获得实现,它能够自动保持下去吗?他们妄图通过这种分析寻找资本主义经济的变动规律,为政府制定长期补救政策提供理论根据。

1939年,英国经济学家哈罗德发表《关于动态理论》一文,开始提出经济增长观点。1948年他把这个观点加以发挥,写成《动态经济学导论》专著,对经济增长理论做了较系统的论述。1973年,他又对前书进一步修改,以《动态经济学》书名出版,算是把经济增长观点发展到成熟阶段。

哈罗德着重研究的是资本积累的必要条件和随着积累而来的经济增长率。他把增长率分为三种:①实际增长率;②有保证的增长率;③自然增长率。他认为如果三种增长率相等,就是达到最理想的均衡。但是,在资本主义的现实生活中它们经常是互相背离的,只能由此出发去探讨资本主义的周期变动和长期发展趋势。

多马于1947年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了《扩张与就业》一文,提出与哈罗德内容和结果相同的模式。因此,这个增长模式被称为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式。我们的评介以哈罗德模式为代表。

哈罗德抛出三个基本方程式:

第一个基本方程式,是实际增长率方程式。它是由实际发生的储蓄率(s)和资本—产量比率(c)即资本系数决定的。

这里,G代表实际增长率,即收入或产量增长的百分比,如收入或产量用Y代表,增加的收入或产量用ΔY代表,则;c代表资本—产量比率,叫作现实的资本系数,即实际增产一个单位量或收入所必需增加的资本量。所以,I代表增加的投资。比如说,生产1美元的产量需要4美元的资本,则资本产量比率为4∶1,即资本系数为4。s代表储蓄率,即储蓄对收入的比率,用公式表述就是(这大写的S代表储蓄,S=I)。因此,上述方程式也可写为:

这个方程式有几个特点:资本的供给和资本的需求均衡,也就是凯恩斯的I=S;储蓄供给受制约于国民收入水平;储蓄需求或资本需求决定于预期的国民收入的增长率。这些构成哈罗德的经济理论基础。

他假设现实的资本系数为常数,设为4,储蓄率为20%,那么按哈罗德的公式,这个国家一年实际的国民收入增长率就是5%。这个实际增长率不一定是满意的增长率,有可能过高或过低。如果是满意的增长率就有必要研究如何使它保持下去。由此哈罗德提出第二个基本方程式,叫作有保证的增长率方程式。这个有保证的增长率是一种通过经济活动能使人们感到满意的增长率;或者说,它是要求实际储蓄率(s)等于人们满意(要求)的储蓄率(Sd)和实际的资本系数(c)等于人们所需要的边际资本系数(Cr)的那个增长率,其公式为:

Gw·Cr=Sd

Gw代表“有保证的增长率”,反映政府对生产和投资计划比较放心,经济发展可按照这个速度有规则地进行。Cr代表所需要的边际资本系数,资本家即按此系数做投资计划。Sd代表长期满意的储蓄率。

哈罗德的“有保证的增长率”,完全以凯恩斯的有效需求原理为依据,但是他所关心的是生产超过有效需求的危险,并且特别注意“进展中的均衡的不稳定性”。他设想这种不稳定性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政府所需求的、也是它希望生产设备得到充分利用的有保证的增长率,往往和“实际增长率”不一致。在这种设想下,也可能有“非自愿失业”的存在。

由此,哈罗德进而探索充分就业的增长率,提出第三个基本方程式,即自然增长率方程式。它被认为是在劳动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条件下所要求的最大增长率,也是可能达到的理想速度的“社会最适宜的增长率”。其公式为:

Gn·Cr=So,或Gn·Cr≠So

Gn代表自然增长率;So代表在一定制度安排下最适宜的储蓄率。假定每年人口增加1.5%,劳动生产率提高3%,这就要求国民收入每年必须增长4.5%。如资本系数为4,其所需要的资本必须有18%的储蓄率与之相适应,使经济稳步增长。这就是人口增长、技术进步所引起的资本需求的变动。

根据上述三个基本方程式,哈罗德首先考察“实际增长率”G和“有保证的增长率”Gw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如果G>Gw,可能由于s>Sd,或者c<Cr所引起;或者二者兼而有之。在前一情况下,由于储蓄超过必要的储蓄,便倾向于增加购买,于是订货增加,生产增加,结果实际增长超过有保证的增长水平。在第二种情况下,意味着生产设备不足,于是扩大投资,需要更多的资本品,由此订货增加,就业增加,销售量增加,经济趋向繁荣。反之,如果s<Sd,出现订货下降的倾向,结果使实际增长率小于有保证的增长率;或者如果c>Cr,意味着现有生产设备有过剩现象,于是投资收缩,订货减少,就业下降,销售量下降,经济趋向萧条。哈罗德承认:即使在最理想的条件下,由于季节性或偶然性的原因,这两种增长率也会时常背离的,它说明资本主义经济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

哈罗德进而着重考察“有保证的增长率”Gw和“自然增长率”Gn的关系。他认为,这两种增长率可能相等,但只是偶然的,不是经常的,因为经济体内没有一种力量会使两者必然趋于相等。当Gw>Gn时,意味着资本积累快于人口增加和技术进步。结果会造成生产设备过剩现象。又由于劳动力缺乏和其他妨碍生产流程环节的出现,使现有资本不能充分利用,导致储蓄过度,利润率下降,投资减少,经济趋向慢性萧条。但是,当Gn>Gw时,意味着由于人口增加和技术进步所必需的资本超过资本积累,出现资本需求增加,储蓄不足,结果利润率和利息率俱上升;于是储蓄增加,投资上升,经济趋向繁荣。

在现实经济发展中,Gn和Gw往往是不一致的。哈罗德认为,如果政府的政策和措施能够维持有保证的增长率,使其与自然增长率保持一致,尽可能缩小“进展中均衡”的不稳定性,由此Gw与Gn保持一致得到保证,经济就可望持续高涨在哈罗德看来,如果G=Gw=Gn,那就形成一条最理想的均衡增长线,它既能实现充分就业和充分发挥生产能力,又可避免经济失调和通货膨胀。反之,如果三者不等,则说明均衡增长条件遭到破坏,就会造成短期或长期的经济波动。资本主义制度正是由于很难达到G=Gw=Gn的实现,因而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无法避免。

哈罗德(包括多马)的上述模式,既体现时间因素,也体现长期条件变化,必须使经济分析动态化。它既是一种经济增长理论和模式,也是他的资本主义再生产理论和模式,它指出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原因,提出了解除这一痼疾的药方,但由于这种模式本身所存在的理论上的缺点和错误,要想借此医治资本主义的顽症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

第一,他的经济增长理论,并没有建立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他虽然承认资本主义的不稳定性,但他没有找到不稳定性的根源。他不知道,即使在乐观的增长率下,随着技术的进步、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由于生产出现无政府状态,不可避免地要导致社会经济发展所要求的比例关系受到破坏,造成社会产品实现的困难。所以,这种理论不过是用新的一套幻想去代替凯恩斯那一套旧的幻想罢了。

第二,他的模式是建立在储蓄(S)等于投资(I)的基础上,或者说是建立在储蓄即是追加投资的生产基金的基础上。事实上,在生产过程中,储蓄往往不等于追加投资,因为储蓄不一定全数转化为生产基金,如果大部分储蓄是在仓库中积压的商品,则表现为大的储蓄,小的追加投资,所以投入生产中的资本数额和储蓄数额的估算,不论任何国家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从而资本系数的估算也就不可能得出精确的数据。依此去预测一个国家的国民总产值或国民收入的增长率,必然与事实不相吻合。

第三,他的模式是假设在考察期间,产品构成不变,资本系数不变,生产函数不变(即生产要素之间不能互相代替),这显然与一切都处于流动和变化中的现实经济不相符。按照这种假设条件去估算增长率,也必然与事实大相径庭。

但是,必须指出,哈罗德—多马模式还是有其参考价值的。首先,公式简单,计算容易,虽不够准确,如果社会主义国家统计资料完整可靠,可以从短期观点利用它初步对国民收入增长率进行大概估算;如增长率指标已经制定,资本系数变动情况大致掌握,则可以粗略知道所需投资的概数,事先做好资金筹划工作,安排好积累与消费的适当比例。模式还说明降低资本系数,可以提高增长率,依此提醒人们不应片面盲目追求总产值速度指标,而应着眼于采取“净产值”和“经济效益”指标;换句话说,应该注意不要以高投入去换取高产出,而要以不断提高经济效益、降低资本系数、反映净产值的增长率作为经营成果的考核方向。这可以避免不计工本、不问代价、只求总产值增长所造成的资源浪费。如此,则资本系数越低,投资效果越大,经济增长速度越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