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年云南农村大事记

年云南农村大事记

时间:2022-07-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附:2006年云南农村大事记崔江红 整理1月1日 财政快报统计显示,2005年云南省财政总收入完成766.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收100.5亿元,增长15.1%,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12.6亿元,比上年实际完成数增收49.2亿元,增长18.7%;全省地方一般预算支出766亿元,比上年实际完成数增支102.4亿元,增长15.4%。2月7日 省政府于上午召开第三十九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云南省艾滋病防治条例(草案)》。

附:2006年云南农村大事记

崔江红 整理

1月1日 财政快报统计显示,2005年云南省财政总收入完成766.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收100.5亿元,增长15.1%,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12.6亿元,比上年实际完成数增收49.2亿元,增长18.7%;全省地方一般预算支出766亿元,比上年实际完成数增支102.4亿元,增长15.4%。财政总收入和财政支出年度增加额双双突破100亿元,这在云南省历史上尚属首次。(《云南日报》2006年1月4日第1版)

1月16日 为期6天的省十届人大四次会议昆明开幕,来自全省的590名人大代表参加了会议。省长徐荣凯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承诺,省政府2006年将继续为群众办好10件实事,其中有8个方面与农村有关:一是完成10万户特困农户的茅草房改造,省级重点扶持4000个贫困村;二是新扩增32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再改造300所乡镇卫生院;三是新建农村沼气池20万口,农村改灶5万户,解决80万人的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六是建设40万平方米农村寄宿制学校校舍,改造80万平方米中小学危房,进一步扩大“两免一补”范围,使受益人数达到260万人;七是提高补助标准,切实解决14万农村“五保”对象的供养问题;八是完成1600公里通乡镇沥青或水泥路建设;九是对500个村进行村容村貌整治;十是实施食品放心工程,为85个县农产品中心市场配置农药残留检测设施。(《云南日报》2006年1月17日第1版)

1月18日 省政府召开拖欠农民工工资和工程款清欠工作会议。会议听取了省建设厅代表省政府所做的云南省清欠工作情况汇报。会议强调,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再接再厉,坚决完成清欠目标。各级各部门要继续把清欠工作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抓紧抓好,确保清欠任务圆满完成。要继续采取有力措施,抓紧解决政府建设项目拖欠工程款清理的扫尾工作,抓紧研究进入司法程序的项目、企业破产重组、债务人消失等项目的处理办法,解决好剩余拖欠工程款的处理,抓好网上公布以外的清欠和新出现的清欠。要建立防止拖欠的长效机制,严格管理在建和新建项目,加快推行有关工程担保制度,规范建设工程价款结算办法,规范劳务用工和工资支付。要加强调查研究和监督,防止发生新的矛盾,切实把清欠工作抓紧抓好。(来源:《云南日报》网)

1月22日 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禁毒和防治艾滋病工作座谈会。会议指出,2006年是我省开展禁毒和防治艾滋病人民战争的关键之年,全省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采取坚决果断措施,继续加大工作力度,扎实推进禁毒和防治艾滋病人民战争。(来源:《云南日报》网)

1月23日 省第十届人民政府第七次全体会议召开,会议要求各级政府、各部门必须坚定信心,坚定不移地完成“十一五”规划的各项目标和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省十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了目标任务后,抓工作落实是关键。各级各部门要按照省政府全体会议的部署要求,结合工作实际,抓紧研究细化本地、本部门的目标任务,明确工作措施,健全工作机制,强化督促检查,做到领导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全面推进各项工作。(来源:《云南日报》网)

1月23日 省委、省政府召开2006年烟草工作座谈会,探讨部署2006年及“十一五”时期全省烟草产业发展大计。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白恩培在会上指出,“十五”以来,云南烟草产业发展取得了一个个喜人成绩,连续跨上新台阶,烟草支柱产业的地位更加巩固。“十一五”期间,省委、省政府将全力支持烟草产业的发展,推进烟草产业再上新台阶,全社会要继续关心、支持烟草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形成加快“两烟”发展的整体合力

省委副书记、省长徐荣凯在随后的讲话中指出,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开始实施的第一年,继续保持云南烟草的平稳发展对于顺利完成全省“十一五”规划和2006年全省经济发展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徐荣凯强调,要在“十一五”期间保持烟草产业平稳发展的良好态势,一是要自加压力,毫不放松,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力度。二是要在保持稳定增长的同时,进一步打牢增长的基础。三是要继续完善体制机制,加快重组整合步伐,推动云南烟草工业改革不断深入。四是要继续抓好烟叶生产,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五是切实做好卷烟打假工作,为“两烟”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云南日报》2006年1月24日第1版)

2月6日 《云南日报》发布消息:2005年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突破600万人,新增转移就业100多万人,与2004年同期相比增长50%,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收入超过100亿元,同比增长25%。(《云南日报》2006年2月6日第1版)

2月7日 省政府于上午召开第三十九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云南省艾滋病防治条例(草案)》。《草案》共分八个部分,从艾滋病的宣传和教育,预防与控制、监测与报告、医疗救治、保障措施、法律责任等方面对今后我省艾滋病的防治与管理做出了规定,以通过加强艾滋病防治制度建设,逐步形成完善的法律制度,保障和促进我省艾滋病防治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有效遏制艾滋病蔓延的态势。(《云南日报》2006年2月8日第1版)

2月8日至10日 副省长孔垂柱率农业、水利、扶贫、财政、建设等部门负责人到曲靖市对搞好新农村建设进行专题调研,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要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来源:云南省人民政府网)

2月10日 《云南日报》发表综述文章强调,2005年云南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省工作的重中之重,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主题,落实扶农强农惠农的各项政策措施,农业和农村发展实现了“四突破”、“一减少”,成为云南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最好的时期。

四突破表现为:一是农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可达1050亿元,增长6.9%,农业增加值实现600亿元,增长6%;二是粮食生产创历史最高水平,全年粮食总产量1514.9万吨,连续12年增产;三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2000元,增长6%;四是畜牧业总产值突破300亿元,达到320亿元,比2004年增长8%,肉类总产量超过300万吨,比2004年增长8%。“一减少”表现为去年云南省又解决了10万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并巩固了25万农村低收入人口的温饱成果。(《云南日报》2006年2月10日第1版)

2月16日 《云南日报》发表专题文章,强调全省农业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问题。去年,我省广泛开展了农业科技入户工作,安排科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对农民进行直接的指导和帮助,取得明显成效。2005年,我省在部级试点广南县,省级试点隆阳区、寻甸县、宣威市、晋宁县、建水县等6个试点县的基础上,各州、市确定了相应的试点区域,采取上下联合、点面结合的工作机制,在全省各地开展卓有成效的科技入户工作。全省农业系统派出大量人员参与入户帮扶工作,建立了14642户科技示范户,基本做到科技示范户每户都有1名科技明白人,主要先进实用技术入户率达98%~100%,良种覆盖率达100%,农业综合生产成本降低15%,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提高了11%。据农业部门统计,全省科技示范户粮食平均单产比前3年增长12%。(《云南日报》2006年2月16日第1版)

2月20日 省县域经济发展协调小组第一次会议在昆明召开。会议提出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作出贡献。(《云南日报》2006年2月21日第1版)

2月21日 徐荣凯省长在曲靖市调研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强调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全省工作的重点和“三农”工作的核心,增强农业、富裕农民、繁荣农村,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农民群众。(来源:云南省人民政府网)

2月22日 《云南日报》发表专题文章,报道2005年全省财政支农情况。2005年全省财政支农支出完成89.9亿元,比上年增长15.5%。全省完成扶贫支出15.5亿元,比上年增长7.7%,35万农村人口实现脱贫。同时指出,为推进全省新农村建设步伐,2006年省级财政将增加安排预算2.1亿元,将全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增加32个,中央和省级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人均20元,资金重点向困难地区倾斜。增加安排预算1亿元,对全省120万急需救助的特困群众实施救助,并将14万农村“五保户”的补助标准从每年500元提高到720元,有条件的地方还可自主提高补助标准。省级财政还将增加安排山区“五小”水利工程建设资金2000万元、村容村貌整治资金5000万元、财政扶贫资金6000万元,支持新农村建设。为真正发挥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益,各级财政部门将不断完善和丰富财政支农手段,形成农业投入稳定增长的机制。(《云南日报》2006年2月22日第1版)

2月22日 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在曲靖市召开。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省委七届七次全委会和省“两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研究“十一五”期间推进云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措施。会议提出,在全省扎实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云南省实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奠定坚实基础。(《云南日报》2006年2月23日第1版)

2月28日~3月1日 省政府在金平县召开全省“两基”攻坚工作现场会,要求全省尚未完成“两基”工作的州、市、县,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保质保量完成攻坚任务,副省长高峰出席会议并讲话。(来源:云南省人民政府网)

3月2日 省政府召开全省防控高致病性禽流感电视电话会议,要求各级、各地认真贯彻国务院防控高致病性禽流感电视电话会议精神,保持高度警惕,强化防控措施,夺取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全面胜利。(来源:云南省人民政府网)

3月3日 林业“十一五”发展规划提出,云南林业将以八大产业为主导产业,力争2010年实现产值500亿。八大产业包括林纸一体化产业、木材加工及人造板产业、林产化工产业、特色经济林、森林资源非木材产品产业、竹藤产业、野生动物驯养繁殖产业、森林生态旅游业。(来源: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网站)

3月10日~15日 由国务院安委办安全生产管理总局副局长梁嘉琨为组长的督查组,深入我省重点产煤区富源、师宗、罗平,就煤矿安全生产等情况进行认真督查,并向省政府就督查我省煤矿安全生产情况反馈意见。副省长李新华代表省政府与督查组交换了意见。(来源:云南省人民政府网)

3月16日 全省供销社系统做好春耕农资供应工作,全系统化肥储备达108.8万吨、同比增长20%,其他农用物资库存均有不同程度增长。全省供销社系统针对立春以来,全省化肥、农膜、农药等需求旺盛的实际,抓住有利时机,早动手,早准备,积极组织农资货源,其中,仅尿素就储备24.5万吨,比2005年增长76%。(来源:《云南日报》网)

3月20日~22日 省委书记白恩培、常务副省长秦光荣等党政领导深入部分科研院所和企业,围绕我省生物产业发展问题进行专题调研。同时,召开云南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发展调研座谈会,白恩培在会上强调云南生物产业一定能够做强做大,必须坚定发展信心,创新发展思路,抓住战略重点,采取更加切实可行的措施,努力实现生物资源大省向绿色经济强省跨越。常务副省长秦光荣就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做了具体安排和部署。副省长李新华、高峰,省政府秘书长黄毅等有关领导出席了会议。(来源:云南省人民政府网)

3月23日 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扎实推进云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步伐,结合云南实际,中共云南省委、省人民政府提出了《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

《实施意见》分析了我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面临的形势,指出我省农业农村发展已进入了新阶段,新农村建设是我省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当前,我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时机和条件日趋成熟。《实施意见》就我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及主要任务做出了规定。指出我省将通过实施产业支撑打造工程、农民增收促进工程、扶贫开发攻坚工程、基础设施夯实工程、生态环境保护工程、社会事业发展工程、乡风文明建设工程、村容村貌整治工程、管理民主推进工程、平安和谐创建工程十大建设工程;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体系、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农业现代经营体系、农村新型社会保障体系、农村基层组织保障体系六大支撑体系和统筹城乡建设规划、统筹国民收入再分配、统筹城乡发展措施、统筹农村各项改革、统筹城乡区域布局、统筹城乡工作机制六个统筹的强化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来源:《云南日报》网)

3月29日 全省移民工作会议在昆明召开。常务副省长秦光荣在会上强调,各级、各部门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扎扎实实做好移民安置工作。省长助理李磊出席会议。省长助理邹纲仁主持会议。会上,省政府与各有关(州)政府签订了2006年移民工作目标管理责任状。(来源:云南省人民政府网)

3月29日 《云南日报》网撰文强调:近几年,云南省在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促进农民工就业方面,已经做了不少工作。今后一段时间,将按照国务院和省委、省人民政府的要求,抓紧制定实施细则并完善原有配套措施,继续推进农民工就业服务工作,积极研究解决促进农民工就业中遇到的新问题,确保涉及农民工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来源:《云南日报》网)

4月7日 燃烧了10天的安宁森林大火被彻底扑灭。中央领导对此次火灾扑救工作高度重视,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国务委员、国务院秘书长华建敏作出重要批示。国家林业局领导和省长徐荣凯就贯彻中央领导批示提出要求。此次火灾过火面积约2万亩,未发生人员死亡,也没有一间民房被损毁。大火扑灭后,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森林防火指挥部、国家林业局和云南省委、省政府向参加扑火战斗的全体人员发出慰问电。(来源:云南省人民政府网)

4月9日 《云南日报》发表综述性文章,强调云南省立足省情,在新农村建设中将实施产业支撑打造工程、农民增收促进工程、扶贫开发攻坚工程、基础设施夯实工程、生态环境保护工程、社会事业发展工程、乡风文明工程、村容村貌整治工程等“十大建设工程”,稳定、完善和强化对农业和农民的直接补贴,扩大粮食直补及良种、农机购置补贴规模;扩大“百万民工培训工程”、“阳光工程”等实施规模,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围绕建设绿色经济强省目标,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在巩固提升烟、糖、茶、胶、畜牧、林等传统优势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花卉、中药材、蔬菜、马铃薯、咖啡等新兴优势产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逐步提高农民的医疗保障水平。与此同时,完善农业科技创新和支撑体系、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农村新型社会保障体系等六大支撑体系,培育新型农民,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逐步建立符合农村实际的社会救助和保障体系,保证新农村建设真正给农民带来实惠。2006年重点选择5万个不同类型的村,实施新农村建设整村推进。(《云南日报》2006年4月9日第1版)

4月10日 省人民政府颁布2006年森林防火命令。命令指出:近日来,云南省森林火险等级居高不下,连续发生多起森林火灾,森林防火形势极其严峻。全省已进入森林防火戒严期关键时段。要坚决遏制当前森林火灾高发势头,确保森林资源和林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土生态安全和边疆民族稳定。(《云南日报》2006年4月13日第1版)

4月13日 省农业产业化经营暨春季农业生产工作会议在大理召开。省委副书记王学仁在会上指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是一项全局性的工作。抓住了农业产业化经营这一关键,就抓住了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加快了农业产业化经营进程,就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步伐。“十一五”期间,云南省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本思路是: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主题,以形成产业发展新格局为主要任务,以培育优势特色产业为重点,以发展农产品加工为突破口,加快龙头企业发展,加强基地建设,强化市场开拓,创新产业经营机制,全面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为增强农产品竞争力和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出新贡献。

王学仁强调,促进我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协调可持续发展,一是要拓宽农业产业化领域,加快特色经济发展;二是扶优扶强龙头企业,增强辐射带动能力;三是提高基地综合生产能力,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四是强化科技支撑和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五是完善经营机制,激发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活力;六是打造农业产业化服务平台,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

王学仁还对搞好今年春季农业生产提出要求,指出,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对于保持农业和农村的良好发展势头,确保“十一五”发展开好局、新农村建设起好步具有重要的意义。各级、各部门尤其是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今年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面临的严峻形势,牢固树立抗灾夺丰收的思想,切实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农业技术推广、农资供应市场监管、重大动物疫病防治、森林防火和植树造林等各项增产增收措施,加强领导,搞好服务,抓死节令,打好栽插点种战役,为实现农业丰收、农民增收奠定坚实的基础,确保云南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一个良好的开局。(《云南日报》2006年4月14日第1版)

4月18日 省政府召开全省抗旱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传达省委书记白恩培、省长徐荣凯对当前抗旱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全省各级干部群众紧急动员迅速行动、全力投入抗旱工作,确保今年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各项任务圆满完成。副省长孔垂柱出席会议并讲话。(来源:云南省人民政府网)

4月19日 省委常委会议决定,用一年的时间基本解决建制村无活动场所问题。会议指出,目前,全省共有12941个建制村,已有8676个村已基本解决活动场所和村“两委”办公用房;944个村无活动场所和村“两委”办公用房,亟待新建;3321个村有活动场所但属危房,需拆除重建或加固维修。会议决定,筹集17229万元,用一年的时间,基本解决建制村无活动场所的问题,使全省12941个建制村在今年年底都能实现有活动室、有办公室、有教学设施、有学习资料、有宣传栏

会议要求,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一要科学规划,坚持从实际出发,加强分类指导和规范管理,把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二要确保重点,重点建设无活动场所的村级组织,重点拆除重建、加固修缮年久失修和无经济能力建设的村级组织的危房;资金补助重点倾斜经济欠发达地区。三要整合资源,把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与村“两委”办公用房、科技文化活动室、青年、妇女、民兵等活动场所建设统筹兼顾、有机结合,发挥综合效益,避免重复建设。

当日,省政府发出紧急通知,要求采取措施切实做好抗旱工作。(《云南日报》2006年4月20日第1版)

4月28日 省委、省人民政府召开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会议的主题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总结“十五”以来的工作,谋划未来五年的发展,统一思想认识,明确目标任务,全面推进云南旅游“二次创业”,努力开创旅游发展新局面。(来源:《云南日报》网)

4月30日 《云南日报》发表专题文章强调,云南省以培育优势特色产业为重点,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为突破口,制定了今后五年全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目标。

一是农业产业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有大作为。重点扶持1000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力争全省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带动农户达770万户,比2005年增加70万户,增长10%;全省农民从事产业化经营增加收入185亿元,比2005年增长270%,平均每户增收2400元。确保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2600元,年均增长6%以上;农业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年均增长8.2%。

二是优势产业培植要有大成效。力争使畜牧业、林业、蔬菜三个产业的产值分别上800亿元、500亿元、180亿元台阶,使茶叶、马铃薯、甘蔗、花卉四个产业的产值突破100亿元大关,橡胶、食用菌、中药材等产业的产值均超过50亿元。着力培育壮大蚕桑、咖啡、三七、万寿菊、灯盏花、除虫菊等潜力巨大的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

三是龙头企业集群要有大发展。形成大中小型龙头企业共同发展格局。重点扶持500家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力争培育年销售收入上10亿元的龙头企业达到20家左右,5亿到10亿元的超过20家,1亿到5亿元的达到50家,5000万到1亿元的达到100家。认定200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各类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500亿元以上,出口创汇10亿美元,上缴税收20亿元以上。

四是农产品加工水平要有大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比重明显增加,产业链条明显延长,产品附加值明显提高,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50%以上、深加工率达到30%以上,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1000亿元。

五是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要有大推进。建成100个具有一定规模和区域特色的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组织制定500个地方名特产品的无公害生产、加工技术规程和产品质量标准;培养1000人以上的农业标准化推广队伍。

六是农产品品牌培育要有大突破。国际国内质量标准体系的认证率有明显提高,培育国内知名品牌40个,其中中国驰名商标5个以上、中国名牌产品10个,培育云南省名牌产品100个以上、云南省著名商标100个。

七是产业化经营带动能力有大提升。扶持发展一批专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中介服务组织,使全省70%以上的农户与龙头企业或各类经济组织形成稳定的利益联结,产业化经营从业人员达到1500万人,农户来自产业化经营的收入每年增加27亿元。

到2010年,力争全省优势农产品产业化经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农业产业化经营总体水平与先进发达省份的差距明显缩小,农业产业支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能力明显增强。(《云南日报》,2006年4月30日第1版)

5月3日 《云南日报》发布消息:省财政扶贫资金7.66亿元拨付全省各地,1.1亿元粮补资金向农民发放。(《云南日报》2006年5月3日第1版)

5月21日 《云南日报》发表专题文章,总结“十五”期间全省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情况,文章指出:“十五”期间,全省各级政府投入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资金3.5999亿元,建设县医院、县中医院、县妇幼保健院194所,乡镇卫生院954个,村卫生室1600个,对大部分的乡镇卫生院进行急救设备、产科、外科等医疗设备的配置,使乡镇卫生院万元以上的医疗设备达到6000多台。同时,全省各级财政还安排685.8万元的贫困医疗救助资金资助农村贫困人群看病就医。目前,县、乡、村从医疗到预防、保健等卫生服务体系已基本建立,群众看病就医条件明显改善。2006年省人民政府再次将“改造300所乡镇卫生院,建设500个边疆民族贫困村卫生室”列入十件实事,进一步提高乡村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

文章还总结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实施情况:2003年6月,云南省率先启动了20个县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规模为全国之最。截至2005年底,20个试点县共有602.51万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81.4%。两年多来,20个试点县共有1156.35万人(次)得到医疗费用减免和补偿,合计减免2.91亿元。2006年,云南省又新增32个试点县,参合农民达1419万人,参合率达85%,筹集合作医疗基金5.95亿元。

文章最后指出,经过多年努力,农民的卫生服务利用率得到明显提高:农村居民住院率由2003年的3.14%提高到2005年底的4.44%,在乡镇卫生院住院的比例由37.7%提高到51.65%;在村卫生室就诊的比例由47.7%提高到74.08%。(《云南日报》2006年5月21日第1版)

5月29日至6月1日 孔垂柱副省长到迪庆州调研农业农村工作,强调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收入为核心,下力气做强做大当地的特色优势产业。(来源:云南省人民政府网)

6月5日 第三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开幕。6月5日上午,国家部委领导“9+2”政府代表区域合作行政团成员、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行政首长联系席会议秘书处成员、经贸代表团成员、中央各部委的代表及国内外新闻媒体共约500余人齐集珠江源,共商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发展大计。(《云南日报》2006年6月6日第1版)

6月6日 第三届泛珠三角区域经贸合作洽谈会——2006中国昆明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开幕。首日签约608项,协议投资达1322亿元。(《云南日报》2006年6月7日第1版)

6月10日 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在昆明召开。省委书记白恩培在会上指出,“十五”期间,我省扶贫开发工作成效显著。全省贫困人口从2000年的1022.1万人下降到2005年的737.8万人,减少284.3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9.63%下降到20.05%;73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100元提高到1461元。白书记进一步指出,“十一五”期间扶贫开发要突出重点,全力抓好6项工作:第一,大力推进产业科技扶贫;第二,积极促进富裕劳动力培训转移;第三,全面完成安居温饱工程;第四,努力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第五,大力发展贫困地区农村公共事业;第六,扎实推进“兴边富民”行动计划。(《云南日报》2006年6月11日第1版)

6月23日 由云南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06新加坡——中国农业招商引资洽谈会”在新加坡举行。共签署4份合作备忘录,涉及金额7000多万美元。(《云南日报》2006年6月24日第1版)

7月4日 省财政厅转发省委组织部、省委农村工作部、省民政厅、省财政厅、省人事厅《关于印发〈对农村原大队一级部分离职半脱产干部实行定期生活补助的办法〉的通知》规定,享受定期生活补助待遇的农村原大队一级部分离职半脱产干部,其定期生活补助标准在2002年补助标准的基础上,每人每月增加50元。调整后的补助标准为:任职11年至15年的,每人每月补助128元;任职16年至20年的,每人每月补助133元;任职21年至30年的,每人每月补助138元;任职31年以上的,每人每月补助145元。(来源:云南民政网)

7月4日 省民政厅、省财政厅发布《关于适当提高村干部岗位补贴标准的通知》。《通知》强调,从2006年7月1日起,适当提高全省村干部岗位补贴标准。符合《中共云南省委办公厅、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村干部生活补助或岗位补贴的实施办法》规定的村党支部(党总支、党委)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兼文书)和临近国境线村的武装干事,今后,各州、市人民政府要根据本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合理调整制定本地区村干部岗位补贴标准,补贴标准不低于每人每月400元。提高村干部岗位补贴标准所需经费仍按原渠道解决。省财政按每人每月增加100元的标准通过转移支付补助各地,差额部分由各地承担。(来源:云南民政网)

7月9日 国家统计局云南调查总队调查显示,上半年我省农业总产值达372.8亿元,同比增长8.2%;夏粮产量241万吨,同比增长8.4%;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1130元,同比增长12%,增长幅度为近10年来最高的一年,农村经济呈现良好发展势头。(《云南日报》2006年7月9日第1版)

7月10日 《云南日报》发布消息:全省上半年转移农村劳动力530多万人,劳务创收60多亿元。(《云南日报》2006年7月10日第1版)

7月15日 《云南日报》对我省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行了专题报道,全省1.8亿亩的商品林中,集体所有的面积达1.5亿多亩。对此,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要求通过加快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调动林农的积极性,激活山区林业经济。各有关方面积极行动,对林权制度改革进行了调研和考察,并选择景谷、永平、腾冲、砚山、罗平、潞西、兰坪、云县等9个代表不同类型特点的县作为集体林权改革试点县。

据介绍,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从2006年进行试点开始,用3年时间,全省基本完成深化集体林权制度及其配套改革任务,建立起“产权归属清晰,经营主体到位,责权划分明确,利益保障严格,流转顺畅规范,监管服务有效”的现代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重点是抓好“均山到户”,确保林权落实到农民群众手中;抓好“采伐改革”,确保采伐指标落实到林农手中;抓好“规范流转”,确保林木林地实现由资源向资产、资本的转化。(《云南日报》2006年7月15日第1版)

7月17日 《云南日报》发布消息,全省每年投入3000万元帮扶100个少数民族村寨建设民族团结和兴边富民示范村。(《云南日报》2006年7月17日第1版)

7月17日 省委、省人民政府召开全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座谈会。省委书记白恩培在会上指出,集体林权问题是林业发展的核心问题,涉及面广,情况复杂,任务艰巨,面临着不少困难和挑战。全省天然林多、人工林少,公益林多、用材林少,分散经营面大、规模化经营少等矛盾仍然存在;一些地方集体林底数不清、权属不明,山林纠纷不断的问题亟待解决;改革从试点、全面推开到检查验收的周期长、后续巩固稳定工作量大、面广,使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更为突出。如果处理不好放与管的关系、长与短的关系、绿与富的关系,就有可能出现严重破坏森林资源、使林业发展形势逆转、损害农村改革大局的重大问题。因此,一定要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创新思路,以新的举措推进这项改革。(《云南日报》2006年7月18日第1版)

7月20日 全省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工作会议在昆明举行。会议总结了近年来我省对人口在10万以下的独龙、德昂、基诺、怒、阿昌、普米、布朗7个特有民族的扶持发展情况以及取得的初步成效。副省长李汉柏出席会议并指出,去年以来,有关部门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立足省情,编制了云南省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5年规划。今后,要把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采取特殊政策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和资金投入,力争通过5年努力,基本解决现有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经济社会发展基本达到当地中等水平。

李汉柏在会上提出要求,结合我省实际,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要以改善与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密切相关的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为切入点,以培植支柱产业为支撑点,增加群众收入,改善群众生活;以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为重点,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为关键,大力培养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各类人才。他强调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各地、各部门在扶持工作中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统筹兼顾;整村推进,扶持到户;积极进取,讲求实效;国家扶持、发达地区支援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相结合。(《云南日报》2006年7月21日第1版)

7月24日 《云南日报》发布了我省2006年上半年的经济运行情况,上半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1670.1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去年同期增长10.6%,经济运行继续朝着又快又好的宏观调控预期目标发展。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全省生产总值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2个百分点,比一季度提高1.4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长6.2%,第二产业增长13.7%,第三产业增长8.5%。(《云南日报》2006年7月24日第1版)

7月27日 《云南日报》对2006年上半年的扶贫工作做了专题报告。2006年以来,我省围绕解决和巩固5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目标,强化扶贫开发措施,做到任务早安排,计划早下达,项目早落实,加强督促检查,有序推进各项扶贫开发工作。全省投入资金3.68亿元,解决剩余10.2万户特困农户的安居问题,以确保基本完成全省40多万户特困农户破烂茅草房改造目标。6月底已全面完成了今年易地扶贫开发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和项目评审工作,目前,各地正抓住有利时机,积极开展项目前期工作,为年内完成丧失生存条件贫困人口2万人的搬迁、转移、安置任务打好基础。总投资达4.1亿元、可使38.2万人直接受益的世行4期项目正式启动以来,各地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项目管理机构,配备充实了工作人员,加紧多方协调落实国内配套资金,项目实施开局良好,全省已累计完成项目总投资2306.78万元。截至6月底,全省完成道路建设12762公里,架设高、低压输电线路58公里,农田改造1229亩,建设沟渠246公里,解决住房困难户8954户,养殖大小牲畜33826头(匹、只),建设沼气池10276口;完成17584人次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完成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17.2万人;进一步完善了扶贫信贷资金贴息改革试点工作全省已发放小额信贷扶贫资金3.66亿元。(《云南日报》200年7月27日第1版)

8月2日 省政府举行金融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座谈会。会议强调:各金融机构和相关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增进合作,合力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会议指出:“十五”期间,我省银行业各金融机构积极拓宽信贷服务领域,努力加大支农信贷投入,不断改进服务方式和手段,为云南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据统计,至2005年底,我省仅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三类银行机构涉农贷款余额就达724.7亿元,比“九五”末增加了210亿元,年增长幅度达10%以上。(《云南日报》2006年8月3日第2版)

8月3日 省政府出台《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实施意见》,就如何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解决农民工收入偏低、为农民工提供平等公共服务等问题作出规定。《实施意见》要求从四个方面入手,认真解决农民工收入偏低和生产生活条件差的问题:一是建立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长效机制。对发生拖欠农民工工资不良记录的用人单位,由劳动保障部门强制其在开户银行按期预存工资保证金;二是合理确定和提高农民工工资水平。要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所有用人单位都要严格执行国家关于工时制度和职工休息休假的规定;三是保障农民工职业安全卫生权益;四是多渠道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和生活条件。《实施意见》强调,要切实加强农民工就业服务、培训和劳动合同管理工作。(《云南日报》2006年8月3日第1版)

8月4日 省政府召开全省经济形势分析会,研究部署下半年全省经济工作。省委副书记、常务副省长秦光荣在会上要求,全省要认真抓好下半年经济工作,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增强大局意识,把中央的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体现在实际工作中,着力抓好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促进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协调发展;要紧紧围绕群众关注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高度重视并认真解决好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确保社会的和谐稳定,以良好的精神风貌、扎实的工作作风、过硬的工作措施,确保完成全年经济工作的目标任务,为实施好“十一五”规划开好头,起好步。(《云南日报》2006年8月5日第1版)

8月8日 《云南日报》发表专题文章,报道我省扶贫贷款贴息到户解决贫困群众难题。全省12个试点县已发放资金1.2亿元。针对以往小额信贷运作过程中环节较多、业务繁杂,贫困农户贷款难等突出问题,根据国家有关文件精神,2005年10月,我省在文山、会泽等12个县实施扶贫贷款改革试点。试点以农村低收入贫困户为主,以整村推进项目实施区为重点,对农业产业协会、专业化合作组织重点倾斜,使扶贫到户,贴息贷款真正达到“放得出,收得回,有效益”。(《云南日报》2006年8月8日第1版)

8月9日 《云南日报》发表专题文章,强调加强我省土地管理工作,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文章指出,我省是典型的高原山区,人均占有土地面积约13.3亩。土地资源呈现山区多、坝区少,陆地多、水域少,林地多、耕地少的特点。长期以来,我省通过强化土地征转工作、严格土地供应审批程序、狠抓土地开发整理、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在全省范围内建立完善了建设用地供应总量控制制度、城市建设用地集中供应制度、经营性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基准地价定期更新和公布制度、土地登记可查询制度、集体决策及会审制度六项制度。目前,全省104个县建立了土地收购储备机构,70个县建立了土地有形市场,土地出让收入从2002年的15.8亿元上升到2005年的88.3亿元。(《云南日报》2006年8月9日第1版)

8月14日 《云南日报》发表报道:截至6月底,我省农户用沼气池累计建设159万口,700多万农民从中受益,沼气建设的步伐加快,有力地促进了我省农村家居温暖清洁化、资源利用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云南日报》2006年8月14日第2版)

8月21日 《云南日报》针对我省竹产业发表专题文章,指出近年来我省竹产业发展迅速,已经成为全省林产业发展的一大亮点,到目前为止,我省竹林总面积已达678万亩,竹业年产值已逾10亿元,为调整产业结构、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农民增收作出了积极贡献。目前,全省共有竹浆造纸企业8家,年生产规模4.22万吨;竹筷生产企业60家,年生产卫生筷7亿多双,年销售额1120万元;竹笋加工企业17个,年处理竹笋9.7万吨,产值1.2亿元。(《云南日报》2006年8月21日第1版)

8月24日 全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召开。会议指出,今年中央和省级财政共安排资金15.53亿元,用于我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会议强调,要在落实经费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中小学预算管理和基础统计工作,严格规范学校的资金支出。(《云南日报》2006年8月25日第2版)

8月25日 我省在昆明召开境外罂粟替代发展动员大会,总结我省开展境外罂粟替代种植取得的成绩和经验,研究制定深入开展此项工作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特别是广泛动员企业积极参与的鼓励、扶持办法。(《云南日报》2006年8月26日第1版)

8月28日 《云南日报》发表专题文章,报道今年1至7月,我省农产品出口情况。今年1至7月,我省累计出口各类农产品已达24.2万吨,创汇2.8亿美元,出口量值分别比同期增长11%和12.6%,增势稳定。(《云南日报》2006年8月28日第1版)

9月10日 云南日报网对全省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进行了专题报道,指出:“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本、民以支教为荣”在全省蔚然成风,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成效明显,教育事业长足发展,教育教学质量快速提升。3年来,全省上下以观念更新为先导,扎实实施教育改革“一把手”工程,着力理顺体制、激活机制、加大投入、突破难点,使各类教育协调均衡发展。目前,全省112个县市区已实现“普九”、127个县市区实现“扫盲”,提前两年实现国家西部“两基”攻坚目标;高中教育瓶颈制约得到初步缓解,2005年全省高中毛入学率达33.7%,2006年将超过35%,高考成绩3年跨了三大步,达到了云南教育史上空前的水平;全省普通高校增加到44所,2005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2.65%,超额完成了“十五”计划目标;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和在校生人数都有所回升,有效遏制持续下滑的势头;民办教育迅速发展,截至2005年底,全省已有民办学校1740所,在校生30.27万人。(来源:《云南日报》网)

9月12日 省妇联第九次代表大会隆重开幕。省委书记白恩培在会上发表讲话时指出,妇女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全省广大妇女,要充分发挥“半边天”作用,顾全大局,放眼长远,努力为加快云南发展分忧尽责。要在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中展现新形象,紧跟时代发展需要,把学习作为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和自觉行动,加强科学理论学习、文化知识学习、业务技能学习。要学以致用,加强实践锻炼,在学习中充实知识、提升素质,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提高能力,努力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和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时代新女性,在推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实现自身的发展与进步。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创造新业绩,以强烈的责任意识和高昂的劳动热情,把个人理想、个人追求与我省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立足本职,开拓创新,勤奋工作,用出色的工作和优异的成绩展现自身的价值。(来源:《云南日报》网)

9月13日 云南日报网对我省的地震灾害防治情况做了专题报道。目前全省仍有20%的农村民居达不到防震设防的要求,为此云南计划用10年时间,对省内约100万户危旧民房进行分期分批改造或重建,逐步解决其抗震安全问题。据副省长孔垂柱介绍,省委、省人民政府决定先在小江断裂带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涉及的昆明、昭通、曲靖等5个州市,选择10个自然村开展农村民居防震保安试点工作。待取得经验后,再采取各级财政安排加农民自筹的方式,对东部小江断裂带和滇西、滇西南地震带上比较贫困、住房建筑质量和抗震性能差、非常危险、急需抗震加固的农村民居进行加固改造或重建。13日,云南农村民居防震保安试点工作在试点村之一的昆明市嵩明县张官营村正式启动。(来源:《云南日报》网)

9月14日 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做出《云南省关于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决定》,决定分析了我省林权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指明了我省林权改革的目标,即用3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完成全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及其配套改革任务,实现“山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的目标,建立起“产权归属清晰,经营主体到位,责权划分明确,利益保障严格,流转顺畅规范,监管服务有效”的现代林业产权制度;建立起初步适应林业产业发展需要的要素市场,形成社会化服务体系和有效的森林管护体系;建立起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中介组织分开,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强,行政审批环节少,规范运行的林业行政管理体制,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我省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

《决定》指明了我省林权改革所遵循的六项原则和要处理好的六个关系:即坚持增量、增效、增收的原则,处理好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关系;坚持统筹兼顾的原则,处理好集体与林农的利益关系;坚持大稳定、小调整的原则,处理好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坚持分类指导的原则,处理好统一部署与因地制宜的关系;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处理好尊重群众意愿与规范操作的关系;坚持质量与进度相统一的原则,处理好改革与稳定的关系。(来源:《云南日报》网)

10月9日 《云南日报》报道:2006年“十一”黄金周,全省共接待游客279.56万人次,同比增长1.7%。其中接待过夜游游客110.28万人次,同比下降1.5%;接待一日游游客169.27万人次,同比增长3.8%。共实现旅游收入116331.07万元,同比增长6.0%。(《云南日报》2006年10月9日第1版)

10月11日 财政部、教育部共同向云南省下达了2006年免费教科书专项资金2.17亿元,专门用于向我省234万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来源:《云南信息报》2006年10月11日)

10月12日 省政府在盐津县召开盐津地震灾区恢复建设现场办公会。副省长孔垂柱代表省政府就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领导指示精神和省委专题会议精神、安排部署地震灾区的恢复建设工作提出具体要求,以确保房屋倒塌和重损的群众在明年春节前搬入新居,实现灾区经济社会的恢复性发展。现场办公会上,昭通市市长罗应光向省政府做了盐津、大关地震恢复重建工作的情况汇报,两个县的负责人分别汇报了恢复重建工作的进展情况。(来源:《云南日报》网)

11月7日 针对近期我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中,由于历史和社会经济发展等多方面的原因而大量出现的山林权属争议问题,省林业厅近日发出文件,要求各地要从6个方面做好山林权属争议调处工作:一是要求各地要加强领导,建立、强化各级山林权属调处机构,及时组织人员对辖区内的山林争议进行摸底排查,并分别对不同的争议类别进行调处或上报调处;二是调处山林权属争议应当坚持逐级负责、分级调处,重在疏导、依法办事的原则;三是要坚持以行政调解为主的原则;四是在山林权属争议未妥善解决前,林地、林木一律冻结,双方各级政府应教育自己一方的干部群众,主动搞好与毗邻地区的团结,维持现状,任何一方不得以任何借口进入有争议的林区,从事除森林防火以外的一切林事活动,更不得采取过激行为,扩大事态,激化矛盾,挑起事端;五是要建立山林权属争议报告制度;六是各地要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借山林权属争议聚众哄抢和破坏国家、集体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确保森林资源安全,保障全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顺利推进和林区社会稳定。(来源:云南省林业厅网)

11月12日 为期5天的云南省第八次党代会召开。11月15日,省委书记白恩培同志在工作报告中强调,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扎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扎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并以惠及广大农民群众为出发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来源:《云南日报》网)

11月21日 省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领导小组会议决定从12月1日零时起,我省鲜活农产品运输免运输通行执行新规。实行了一年多的《“绿色通道”通行证》停止使用,运输鲜活农产品经核验货物和货单后免费通行。可在云南省免费通行“绿色通道”运输的鲜活农产品指新鲜蔬菜、水果、鲜切花、鲜活水产品、活畜禽、新鲜肉蛋奶。运输畜禽、水产品、瓜果、蔬菜、肉、蛋、奶等农产品的深加工产品及花木、草、苗木、粮食等不能免费通行“绿色通道”。免费通行“绿色通道”的货车必须整车、合法装载运输鲜活农产品,混装运输鲜活农产品不能免费通行。装载运输鲜活农产品的货车经过收费站时,要积极配合收费站人员核验;不按标示通过或拒不接受查验的,不得免费通行。自2005年7月25日零时开通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以来,我省共发放《“绿色通道”通行证》63万多张,在两万多公里公路上开辟“绿色通道”260多个。截至2006年10月31日,全省为60多万辆鲜活农产品运输车减免通行费1.1亿余元,实际运输鲜活农产品770多万吨。(来源:云南农业信息网)

11月22日 经过在滇为期4天认真考察调研和督导检查,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联合督导组认为: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防治艾滋病工作,领导全省人民大打禁毒和防治艾滋病的人民战争,扎实推进各项艾滋病防治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和进展。(来源:《云南日报》网)

11月24日 据国家统计局云南调查总队对我省80个扶贫开发重点县的8000户农村家庭居民的贫困情况监测资料表明,今年前三季度,我省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227.7元,同比增加144.5元,增长了13.3%。贫困地区农民现金收入增加的主要原因,一是依靠出售农副产品获得较大的现金收入,人均出售农副产品的现金收入占家庭经营现金收入的80.7%。前三个季度,全省贫困地区农民家庭经营现金收入人均809.3元,同比增加86.1元,增长11.9%。二是抓住了新农村建设的机遇,进一步扩大投资,建设和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增加了农民务工的机会,工资性收入增幅较大。前三个季度,全省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318.1元,同比增加57.7元,增长22.1%。其中,农民在省外从业得到的收入人均为31.7元,增加11.1元,增长54.1%,成为我省贫困地区农户增收的一大亮点。(来源:《云南日报》网)

11月24日 为及时、妥善审理涉及农民工合法权益案件,依法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省高级人民法院制定了《关于加强涉及农民工权益案件审理工作的意见》。《意见》对我省法院在涉及农民工合法权益案件的立案、诉讼指导、审理、执行和加强对农民工的司法救助工作等做了较为详细的规定和说明。(来源:《云南日报》网)

11月25日 为配合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工作,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云南调查总队、省发改委、省林业厅、省农业厅、省教育厅等单位联合,在昆明市官渡广场举行了云南省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宣传月活动启动仪式。(来源:《云南日报》网)

11月29日 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26次会议在昆明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会议听取了省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负责人做的《关于省十届人大四次会议主席团交付审议的代表提出的议案审议结果的报告》;听取了省人大常委会农业工作委员会、教科文卫工作委员会、环境与资源保护工作委员会负责人做的有关省十届人大四次会议主席团交付研究的代表提出的议案审议结果的报告。受省政府委托,副省长刘平在会上做了《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办理云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情况的报告》;听取了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卢邦正做的《云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办法实施情况进行执法检查的报告》。(来源:《云南日报》网)

11月30日 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召开第19次会议,总结今年农业农村工作,部署明年的工作。会议认为,今年以来,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呈现出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农民现金收入较快增长、农业各行各业运行平稳、农村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新农村建设开局良好的局面。

会议指出,全省农业农村战线各级党组织当前和今后5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的重要任务,要把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建设富裕文明、开放和谐云南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把“三农”工作摆在全省工作的重中之重,切实抓紧抓好明年各项工作。(《云南日报》2006年12月1日第1版)

12月3日 《云南日报》发布消息,今年1至10月,我省各类农产品累计出口近39万吨,出口创汇4.51亿美元,已接近去年全年出口总额。数据显示,东盟仍是我省农产品主要消费市场,共进口我省各类农产品价值1.48亿美元,同比增长9.3%。欧盟市场对我省农产品继续保持旺盛需求,累计进口额达1.25亿美元,同比增长33%。同时,我省在对美洲以及大洋洲市场的农产品出口也实现了较快增长,增幅均在20%以上。(《云南日报》2006年12月3日第1版)

12月6日 《云南日报》发表专题文章,指出6年来,我省1340万亩坡地荒山披上了绿装。被称为“影响深远的生态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在我省实施6年来,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已经凸显。1340万亩坡地荒山披上了绿装,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不少退耕农户开始从核桃、茶叶、花椒、板栗等经济林木上获得收益,实现山绿人富的目标。

我省从2000年开始先后在16个州市的129个县市区启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并把“退得下、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作为工作的重点和着力点。为此,各地积极落实国家退耕还林补助政策,先后完成退耕还林投资49.39亿元,139万退耕农户户均从退耕还林补助中直接获得收入3554元,人均852.9元,调动了农民参与退耕还林的积极性。另外,结合退耕还林项目的实施,我省加强林产业建设力度,完成产业基地995万亩,其中核桃、花椒、板栗、八角、茶叶等生态经济林面积达261万多亩;竹子、桉树、橡胶等工业原料林251万亩;华山松、云南松、西南桦等用材林445万多亩;金银花、红豆杉等药用林37万多亩,为退耕农户的长远生计开辟了增收新渠道。(《云南日报》2006年12月6日第1版)

12月10日 全省农村公路建设暨农村客运发展工作会议在昆明召开。会议强调,要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抓住机遇,创新思路,突出抓好基础性、关键性环节,加大工作力度,扎实推进农村交通建设,使之真正成为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和德政工程。(《云南日报》2006年12月11日第1版)

12月11日 省财政厅举办的全省农民补贴管理信息系统培训班传来消息,从明年1月1日起,我省将在全省范围内对粮食直补资金、良种补贴资金、退耕还林补助资金、种粮农民综合补助资金、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中用于补贴农户的资金全面实行“一折通”管理,让千万户农民实实在在享受到党的惠农政策和公共财政的阳光。(《云南日报》2006年12月12日第1版)

12月11日 为期3天的2006云南优质生态农产品推介展于11日在上海展览中心落幕,推介展实现签约成交金额21.8亿元,比去年的15亿元有较大幅度增长。推介展期间,有近10余万人次到现场参观,其中专业客商6000余人。展品现场零售额达298.6万元,比去年增加173.33万元,增长138.4%。本次展会不仅给参展企业带来现场的经济收益,更重要的是找到了新的合作伙伴和代理商,拓展了华东市场。参展企业表示,希望以后政府能多举办此类展会,并表示会加大对上海等大中城市的市场开发力度,进一步拓展云南农产品市场。(《云南日报》2006年12月13日第1版)

12月15日 《云南日报》针对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发表专题文章,指出我省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实施两年来,以项目为切入点,以农户为直接对象,在全省16个州市的50个县市区广泛开展新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目前,已在全省98个乡镇的250多个村办实施种养项目81项,建立示范户1万多户,辐射带动农户12万户,示范区经济总收入增加2.44亿元。(《云南日报》2006年12月15日第1版)

12月21日 省八届二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云南省委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实施意见》就构建和谐云南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作出了指示。指出和谐云南的构建要以经济发展为物质基础,通过促进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社会公平、社会正义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实现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来源:《云南日报》网)

12月26日 由中国新农村发展促进会等社会团体联合发起的中国新农村工程云南启动仪式在昆明举行。启动仪式上,中国新农村工程管理委员会与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白沙乡政府签署了投资7000万元在该乡玉湖村改建生态旅游新村的项目协议书;与丽江市八一山庄签署了投资200万元建造国内第一座全日制中华健康红色经典慈善演艺中心项目协议书。两个项目的投资全部由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劝募管理局向国内社会企业募集。这两个项目的正式签署,标志着以扶贫济困、发展农村经济为主要内容的中国新农村工程云南项目启动。(来源:《云南日报》网)

12月27日 全省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在昆明召开。会议提出,2006年,我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社会事业不断进步。初步预计,省十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宏观调控主要预期目标可全面完成或超额完成,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呈现出十大亮点:新农村建设起步良好;工业增速较快效益较好;固定资产投资适度较快增长;消费需求稳中趋旺;经济体制改革有序推进;对内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社会事业发展取得新成绩;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生态环保和节能降耗取得新进展;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来源:《云南日报》网)

12月30日 《云南日报》报道:2006年预计全省鲜花产量将达41亿枝,花卉业总产值72亿元,出口创汇6500万美元,增长30%,花农种花收入达15亿元。花卉产业正成为我省最具活力的新兴优势产业。(来源:《云南日报》网)

12月31日 《云南日报》对我省茅草房改造情况进行了专题报道。今年全省10.25万茅草房改造任务已近尾声,至此,我省累计投资14.54亿元的扶贫安居工程让40.25万户、近200万特困群众告别茅草房、杈杈房,住上安居房。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410户2000名苦聪人易地搬迁安置项目日前全部结束,祖祖辈辈居住在茅草房的苦聪群众春节前将迁入新居;茅草房改造面较大的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已改造茅草房4.4万户,18万佤族群众住进新瓦房。(来源:《云南日报》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