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内在一致性”的含义

“内在一致性”的含义

时间:2022-07-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内在一致性”的含义_重建经济学的伦理之维:论阿马蒂亚森的经济伦理思想一、“内在一致性”的含义消费者行为理论、社会选择理论、决策理论、行为经济学等广泛运用理性的“内在一致性”假定,有许多描述此种理性的标准方式,最引人注目的当属萨缪尔森的“显示偏好理论”。具体来说,“内在一致性”的理性定义表现出如下几个特点。

一、“内在一致性”的含义

消费者行为理论、社会选择理论、决策理论、行为经济学等广泛运用理性的“内在一致性”假定,有许多描述此种理性的标准方式,最引人注目的当属萨缪尔森的“显示偏好理论”。

根据该理论,个体的选择显示了他的偏好模式,如果一个人在其预算集内能购买一组商品y,可事实上观察到他买了另一组商品x,那就可以假定他显示了偏好x胜于y。从选择角度讲,假如一个人在(x,y)都存在的情况下,选择x而不是y,那就显示了偏好x胜于y,而不是偏好y胜于x。“理性一致性”把一系列实际选择解释为根据某种二元关系(binary relation)最大化的结果,二元关系R指“偏好”的排序关系。比方说,“x比y较受偏好或x和y无差异”,记作xRy。“根据这种解释,理性行为即在可供选择的全部子集中寻找一种二元关系R的能力,从而使得对于全部子集中任何特定子集的选择,恰好由那个子集的R最大元素组成”。(5)

具体来说,“内在一致性”的理性定义表现出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选择是纯粹“内在的”,理解个体行为的唯一途径是考察他实际做出的选择,而无需再去观察选择以外的东西。选择本身就决定了偏好什么,也就没有必要探求其动机和背景。福利经济学家李特尔(I.M.D.Little)认为显示偏好理论中的公式化表述“在科学上更加值得尊重,(因为)如果一个人的行为是一致的,那么,除了行为之外它不需要再参照任何其他东西就能解释行为”。(6)

第二,人们总是从备选对象中选择“最偏好”的选项,只有这时的选择才算“理性”,或者符合正统经济学的价值标准——“越多越好”。换句话说,理性经济人做出的选择,总是显示了他最喜欢的选项,达到最大化目的。

第三,偏好关系的一致性呈现出完备性、传递性和非循环性的特征。(1)完备性:对于所有备选对象,个人要么偏好x胜于y,要么偏好y胜于x,要么无差异,亦即一个人肯定能对x和y做出比较。(2)传递性:当且仅当备选对象x、y和z,如果一个人偏好x胜于y,y胜于z,那么该人也就偏好x胜于z;如果一个人在x和y之间,y和z之间都是无差异的,那么他在x和z之间也是无差异的。(3)非循环性:要求偏好关系P不存在周期循环。用公式化表述就是,对于序列选择x1,x2,……xn来说,x1Px2,x2Px3,……xn-1Pxn,xnPx1不成立。

归结起来,“内在一致性”的本质含义是:“‘内在一致性’评价的是不同处境中各种选择之间的关系,比较从不同‘菜单选项’(即供选择的不同备选对象集合)中选择哪一个。当然,内在一致性条件可以用不同方式被定义,但‘选择内在一致性’的定义特征将完全从选择本身来理解这些要求,而不用任何外在参照(亦即选择只与选择相比较,不与目标、价值观、偏好或者任何其他非选择变量进行比较)。”(7)在经济学尤其传统社会选择理论中,此种理性解释非常流行。但森认为,这一概念本质上是混乱的,所谓纯粹“内在的”理性根本无法立足。如果不考虑选择行为之外的东西,根本无法确定一个选择函数是否一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