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老子尚俭的基本消费理念

老子尚俭的基本消费理念

时间:2022-06-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消费与生产、分配、交换一起,构成了完整的生产环节。因此,消费问题始终与人类现实生活直接相关,正确的消费伦理,对于经济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道家消费伦理的核心是“尚俭”,旨在追求一种和谐的、自我满足的知足状态。“道”是老子哲学的基本范畴,其消费伦理思想就是以“道”为导引与中轴的。老子对此有着清醒与深刻的认识。

消费与生产、分配、交换一起,构成了完整的生产环节。消费既是生产过程的终点,又是下一个生产过程的起点,既包括生活性消费,也包括生产性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因此,消费问题始终与人类现实生活直接相关,正确的消费伦理,对于经济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道家消费伦理的核心是“尚俭”,旨在追求一种和谐的、自我满足的知足状态。这种消费伦理价值指向,对于生活在当代工业文明和消费社会中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一服治疗自我欲望膨胀和消费异化的良剂。

从内涵上讲,老子的消费伦理思想以形而上的“道”为其立论的基础,以对少私寡欲等途径的分析为重心,以追求返朴归真和精神的自我满足为旨归。

1.老子注重“俭”的缘由

老子曰:“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老子·第67章》)“治人事天,莫若啬。”(《老子·第59章》)虽然人们对于俭与啬的理解不同,但不可否认,在消费领域中二者都包含着节俭、少消费的意思。

那么,老子注重“俭”的缘由是什么呢?

首先,从形而上层面来看,“俭”是“道”的必然要求。“道”是老子哲学的基本范畴,其消费伦理思想就是以“道”为导引与中轴的。老子认为“道”是万物的本原,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第42章》),离开“道”就无法解读老子的思想。“道”育化万物的过程并不是为所欲为的,它以“自然”为存在与运行的法则。“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25章》)“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老子·第51章》)“自然”是自然而然,是本来如此,不含有任何造作在其中,是无心自化,与“他然”相对。诚如庄子所言:“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恶乎然?然于然。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齐物论》)王弼对此注曰:“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于自然无所违也。”道的价值、德性就在于“自然”。如何达到“自然”?根本路径在于“无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第37章》)“无为”并非不做任何事,而是不妄为,不干预。因为“道”本身就是在“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老子·第25章》)的自因、无为过程中化育万物的,“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老子·第51章》)。人的生命秉受于“道”,体现着“道”的本性。道的本性在于无为、自然、无欲(“道恒无欲”),其内核是“朴”、“真”,“道常无名,朴”(《老子·第32章》),“敦兮其若朴”(《老子·第15章》)。“朴”是老子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人性之“朴”是指人的本然状态,真纯质朴,无矫饰无贪欲。人的本性在老子那里被称为“朴”、“真”。这种“自然”、“无为”的宇宙观和“真”、“朴”的人性思想,决定了在消费领域中,老子的主张就是节俭,就是“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返朴归真”。消费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顺乎人性的发展。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只有守住或恢复本性之“朴”,人才是自然率真的,才真正以“真我”的面目立于世,才不会异化为非我、假我。但是由于人的贪欲与不满足常使人偏离、违背自然的本真状态。这就需要经历“返”的过程。老子强调生命的蓄养不在于占有和挥霍多少物质财富,而是遵循一种自然、宁静、自由的生活理念。这就需要以真朴之性去充实自己的生命精神,并通过这种内在精神来调节人与自身、人与消费活动的关系。

其次,从社会常识来讲,“俭”可以带来众多的善果,而“奢”则导致惨剧。中国古代把节俭视作美德,其溢美之词比比皆是。《左传》指出:“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节俭是大德,因为它使人寡欲,一切德性皆从节俭而来;而奢侈是大恶,因为它使人多欲,所有的恶行都由奢侈发端。老子对此有着清醒与深刻的认识。一方面,对个人来讲,“俭”可以养生、长寿,反之则遗患无穷。老子指出:“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老子·第50章》)人之所以不能长寿的关键原因,在于肆情于声色犬马,这种以欲心来支配身体机能的运行是不合乎“道”的。因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老子·第12章》)。从个体层面来讲,物欲的节制可以使人集中心力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而奢侈和贪欲则易使人的生理、心理机制失去平衡,“是以大丈夫处其厚而不居其薄,处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老子·第38章》)。另一方面,对社会来讲,“俭”可以保持安定,优化道德风尚。“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第57章》)治国者生活上恬淡敛欲,就不会加重人民负担,百姓也不会为生计而铤而走险,这样就能造就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法自然”是老子尚俭消费思想的核心。老子认为万物无为自化,生生不息,体现了“道”的精神。人应该取法自然,无为处世,不为物惑,去奢从俭。否则,只会导致人心迷失和社会混乱。

2.老子实现“俭”的独特视角

前面讲过,周秦时期儒、墨、道家都主张“俭”,那么,道家之“俭”与儒、墨有何不同呢?这种区别在于老子以其独特的智慧,提出了实现“俭”的独特视角。具体如下:

第一,无知的体认方式。“是以圣人之治……常使民无知无欲”(《老子·第3章》),“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老子·第65章》)。这些话常使人以为老子主张愚民政策,其实不然。“正言若反”是老子不同于日常经验的思维方式,他提出的“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老子·第19章》),从直接意义上是针对狡诈思想而进行批驳,但在深层次上,则已经触及到文化对自然生态的破坏问题。人的创造和超越,决定了文化不过是人对自然疏离的结果。就此而言,文化总是体现着人与自然的距离。人的需要作为文化塑造的产物,也总是以远离自然为其基本特征的。卢梭即讲“当自然的需求已经得到满足的时候,意志却还提出要求”[1]。正因为人有意志、有知识,才想着去改变外部的环境、改变自身的生活状况。那又靠什么来改变呢?长期以来,人们以为有了丰富的才智就可以使人们生活得更美好。老子告诉我们这种方法行不通,因为它是有违于道的。道性“自然”、“朴”,而以知识为基础的文化,则使人远离“道”,远离自然。这是老子所不能释然的。

第二,致虚守静的方法。“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老子·第16章》)虚静是万物的本然状态,人也不例外。但是人与万物不同之处在于,人有欲念,会为了满足其欲念而妄动,妄动则不虚、不静。人要复归于本然,就必须“虚其心”。

第三,少私寡欲的途径。老子提出“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老子·第19章》)。“寡”的程度是以“实其腹”为限。老子并不主张根绝人的所有欲望,他肯定人的基本的、生理的自然欲望,这是人的生存欲望;否定、排斥的是人为的欲望,这是享受性的欲望。“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老子·第64章》)。圣人也是有欲望的,但其欲望在于不欲,即不欲“难得之货”。违背人性自然的、过多欲念的人为之欲是老子所反对的。有人根据《老子》多处讲到“无欲”,甚至说“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老子·第13章》),而认为老子主张禁欲、甚至要消除肉身。这其实是对老子的极大曲解。这里的“无欲”、“身”应当做超出必要生活之外的“人为之欲”来讲。后来庄子也指出:“夫恬淡寂漠,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庄子·刻意篇》)不可否认,只要是人的消费行为,就不可能是纯粹的自然欲望的消费,因为人的一切行为都已被社会化。但是我们依然可以判定哪一种消费是积极的、合乎自然的消费,哪一种消费是不必要的、享乐性的消极消费。“少私寡欲”有助于抑制社会的贪欲之风和个人的自私自利行为,更有利于净化人的灵魂,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第四,知止知足的应对。“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老子·第46章》),追求无止境的欲望,不可能获得心境平和。“持而盈之,不如其已”(《老子·第9章》),对于外部财物,最好的办法是适可而止,“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老子·第44章》)。知止是对贪求行为的节制,知足则是对无限贪求欲心的制止,这是心理上的。如能内心知足,自然不会再劳心伤神地去贪,只有知足才能彻底制止人为之欲。如果只有外在的知止,而无内心的知足,则此知止必然是暂时的、被动的而非自愿的,是为了避祸才做的,因此,一旦有可能,仍会继起贪心。只有内心能知足,才会彻底止欲,不再贪求。故“知足者富”(《老子·第33章》),“知足之足,常足也”(《老子·第46章》),只有内心知足的人才是天下最富有的人。儒家并不是不追求富贵、不追求享乐,而只是压抑自己的情欲,用道德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这只是行为上的知止。而这种“迫性闭欲,以义自防”的结果是:心情郁闷,“形性屈竭”,还是不能止己之情欲,“故莫能终其天年”。可见,“儒者非能使人弗欲,而能止之;非能使人勿乐,而能禁之。使天下畏刑而不敢盗,岂若能使无有盗心哉”(《淮南子·精神训》)。止欲、禁乐、畏刑而不敢盗都只是治标之术,而治本之策则在于改变人们追求享乐的消费价值观念,使人弗欲,无有盗心,淡化人们对物欲的追求。在这一点上,可以说,老子要比孔子高明得多,也深刻得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