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对产业组织理论有关问题的重新阐释

对产业组织理论有关问题的重新阐释

时间:2022-06-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4.3 对产业组织理论有关问题的重新阐释种群密度与产业集中度种群密度是同一物种中生物个体的数量,即种群数量。生态位宽度是现实生态位超体积的限度,表现为生态位在一个资源轴上所截段落的宽窄。更确切地说,生态位宽度是一个生物所利用的各种资源之总和,可以按照食物资源、空间利用情况、形态差异加以考虑。

2.4.3 对产业组织理论有关问题的重新阐释

(1)种群密度与产业集中度

种群密度是同一物种中生物个体的数量,即种群数量。种群数量是随地点而变化的,在适宜的生存环境中种群密度较高,在不太适宜的环境中种群密度较低。自然界中没有任何一个种群是可以无止境的增长的,即种群达到一定密度后就会因某些限制因素而停止增长。产业组织理论中用市场集中度来衡量某一产业买方或卖方的数量及其相对规模的分布结构。具体指标有:绝对集中度指标和相对集中度指标(罗伦茨曲线、基尼系数、HI指数)。种群密度高时,对食物等资源的争夺比较激烈。同样,产业集中度高时,企业对人才、原材料、市场等的竞争程度也比较激烈。种群数量存在一个理想的恒定的水平。所以,在一定时期内,各产业的企业数量也应该存在一个理想的恒定的水平。

(2)环境负荷量、种群增长方程与企业进入与退出

环境负荷量是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种群数量呈指数型增长趋势,可表示如下:

img3

式中,N是种群数量;r是种群的瞬时增率(理想情况下的最大增长率);img4为瞬时增长量。

由于存在环境阻力,img5(逻辑斯蒂方程)。

式中,img6代表环境阻力;K是环境负荷量;N是种群数量。当N远远小于K时,img7接近1,这时种群呈指数增长。当种群数量等于环境负荷量时,实际增长系数img8,此时,种群停止增长。所以,1966年美国生物学家坦纳发现,种群密度越大,增长率越小。

产业组织理论中,影响集中度的主要因素有:规模经济水平、市场容量大小、横向合并自由度和相关的产业政策和法律法规等。在这些外在环境的影响下,各产业也存在一个环境所能维持的最大企业数量,可命名为产业环境负荷量。那么如何找出各产业的这一数量指标呢?如果找到的这一数量指标具有客观性,就可以为政府的产业调控、企业的进入与退出等提供决策依据。此时,产业组织理论就不仅仅局限于对企业间垄断与竞争行为的研究,而将注意力转向对产业数量边界的界定。尽管这个边界具有波动性,但对这一波动性的研究又将激发我们对产业演进与环境制约关系的探讨。

(3)生态位与企业竞争行为

生态位的概念目前尚无统一界定,哈钦森构造了生态位的超体积模型,认为一个生物的生态位就是一个n维的超体积,这个超体积所包含的是该生物生存和生殖所需的全部条件。不同生物的生态位具有重叠、相邻、分离等多种关系。生态位宽度是现实生态位超体积的限度,表现为生态位在一个资源轴上所截段落的宽窄。更确切地说,生态位宽度是一个生物所利用的各种资源之总和,可以按照食物资源、空间利用情况、形态差异加以考虑。

自然界中,竞争的根源是资源的稀缺性,生态位重叠程度越严重,有限的资源将越稀缺,因此可以通过生态位的分离来减缓竞争压力。在生态位分化过程中,各物种在其对群落的时间、空间和资源的利用以及相互关系方面,都倾向于用相互补充来代替直接竞争,从而使由多个物种组成的生物群落能更有效地利用环境资源。从企业竞争的角度来看,真正的竞争要求企业对自己产品的价格、质量有某种控制力,这意味着企业的价格产量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这种情况出现于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中。根据产业组织理论,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企业可以通过产品差异化策略来细分市场,控制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对于潜在进入者而言,产品差异化构成了一种进入壁垒;对于现存竞争者而言,产品差异化导致了竞争形式的多样化。所以,差异化竞争使企业不断扩展自身的生态位空间,充分利用资源,避免了过度竞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