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超越《三十六计》的创新发展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在许多场合,人们都可以听到这句几乎是耳熟能详的话——一句连许多外国人都知道的甚至也在使用的语言,也许在许多时候被用在了戏谑的场合,也许没有更多的人静下来去仔细地想一想其中的真正的意思——一个具有丰富而深刻内涵的范畴,一个可以引发人们对中国古代兵法和中国传统管理艺术无限遐想的内容。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说的是在敌强我弱而一时无法取胜的情况下,走而避之后再伺机取胜的计策。古人多重数术之理,前面已经有了“三十五计”,再加上一计,而且是“上计”,因此也可以看做是对已有的“三十五计”的一种补充或是全书的总结。六六不但大顺,还等于三十六——可谓“数中有术,术中有数。阴阳燮理,机在其中”。随着历史的星移斗转和市场经济的日新月异,合作的因素以及合作的要求越来越多了,传统《三十六计》基于冲突的管理艺术也有了许多不适应的地方,也是按照中国传统管理的“日新”精神和《三十六计》的“践墨随敌”原则要求,时代的发展使“和合为上上计”成为超越《三十六计》的创新。
第一节 从《三十六计》的神奇历史说起
据说,《三十六计》是这样被发现的:
彬县位于陕西关中北部,地处渭北高原,古称“彬州”,是古长安通往陇西、新疆等地的必经之地,也是古时商贾云集、土特产品集散之地。1941年,抗日战争持久抗战的胶着时期,远处中国西部黄土高原地区的陕西彬州也深受日本侵略的影响,商铺惨淡,民生凋敝……一天大集,一位衣着旧衫但浑身整洁的先生正在散设于黄土地面的摊位间徘徊,忽然间搜寻的目光被眼前一个书摊上的一本破旧的书吸引住了——书角已有残缺、略蒙黄土的封面上清楚可见的几个大字是:三十六计。他似乎一下子兴奋起来,立即蹲下来,小心翼翼地用双手捧起了那本书,高兴、激动之情溢于言表。“早已耳熟能详的宝贝啊,竟然被冷落在历史的故纸堆中,今天又竟然让我发现了,真是三生有幸啊!”于是,他毫不犹豫地掏出了兜中原备来吃饭的钱,好说歹说地说动了摊主把书卖给了他……同年,成都兴华印刷所出版了这本书的土纸翻印本——一本珍贵的历史典籍,就这样传奇似的出现了,并由此开始逐渐地广为传播。
《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不是一回事。《孙子兵法》是春秋末孙武所著,有“计、作战、谋攻、形、势、虚实、军争、九变、行军、地形、九地、火攻、用间”十三篇,其中所蕴涵的缜密的军事思想、丰富的辩证法精神、变化无穷的战略战术,如敌我、主客、众寡、强弱、攻守、胜败、利患等,令人有常读常新的探讨韵味。《三十六计》是我国古代军事理论的经典谋略之一,是被称为“益智之荟萃、谋略之大成”的兵学奇书。关于《三十六计》的出处,有人说作者为杨南柯,秦朝咸阳人,此说未能考证。更多的人认为,《三十六计》的成作非一日之功,更非一人之功,而是一项纵贯历史长河与横贯历史截面的系统工程,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三十六计》原本不分卷,发现时已有残缺,跋语不全,作者不详,亦无确切年代可考。有研究推测,“三十六计”一语,先于著书之年,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公元436年),据《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计,汝父子惟应走耳。”意为败局已定,无可挽回,唯有退却,方是上策。此语后人赓相沿用,宋代惠洪《冷斋夜话》:“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语的人更多。于是有心人采集群书,编撰成《三十六计》。遂认为成书作者可能为明末清初之人,但此书究竟为何时何人所撰已难确考。现传《三十六计》较早版本系1941年由成都兴华印刷厂所用土纸翻印的,封面书《三十六计》,旁注“秘本兵法”,并说明原书是手抄本,1941年在彬州某书摊发现,抄本前部“都系养生之谈,而末尾数十篇,附抄三十六计,解释皆用兵法,然后知其果为兵法也。”1961年,收藏者叔和在《光明日报》撰文加以介绍后,又将这土纸本赠给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此后便出现了各种翻印和传抄的版本。
一、“用兵如孙子,谋略三十六”
《孙子兵法》如今可谓世人皆知,包括全世界范围已经有了广泛的知名度,而《三十六计》由于是无名氏所为,或者是因为问世较晚,或者是流传过程有同《孙子兵法》混淆之讹,相比之下,名气似乎也远比《孙子兵法》要小得多。“用兵如孙子,谋略三十六”——一句史传之俗语,不仅是看起来把《三十六计》与《孙子兵法》相提并论,而且,如果按照中国语法的逻辑揣测之,在其字里行间,又似乎是《三十六计》要超越了《孙子兵法》了。实际上,把《三十六计》与《孙子兵法》相提并论是恰当的,所以有学者把《三十六计》与《孙子兵法》称之为“一对凤凰”,或曰“双璧”,或曰“姊妹篇”。这较为贴切,因为二者成书时间相距较长,所载成果积累不同,《孙子兵法》更重战略思考和理性,《三十六计》更重战术行为和实践性,因此不能同日而语。之所以有“用兵如孙子,谋略三十六”之俗语,是因为《三十六计》的简洁、凝练及其丰富的故事传说使其更能够在民间广为流传。君不见,在中国,能够熟读《孙子兵法》而又能够信手拈来的有几人,而《三十六计》在成书前后的数千年来广为流传,几乎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中国人随口都能够说出几条计策的名字来,比如什么“瞒天过海”、“借刀杀人”、“金蝉脱壳”,什么“美人计”、“空城计”、“走为上”,等等,讲的就是《三十六计》的“益智之荟萃、谋略之大成”。《三十六计》是纵贯历史典籍军事抗争之战略战术的经验总结,印证着兵家指挥艺术的历史传说。如果从展现的历史画面一一道来,那将是许多许多、很长很长的故事,有兴趣亦有时间者,不妨慢慢从容品味。但是,为了一睹为快,或者尽快地领略个中三昧,也不妨一览和借鉴今人所编的集“三十六计”为同一画面的《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之故事读本。
话说春秋战国时期,世外奇人鬼谷子有两位得意弟子——孙膑与庞涓,二人本为同门师兄弟,本应相互提携,同舟共济,然而,名利之争使他们反目为仇,同室操戈,上演了一出残酷竞争的历史——这就是史书记载的有名的“孙庞斗智”——亦由此折射出在“强者生,弱者亡”的时代里,如何运用古人智能创造出不败的兵法与计谋,如何印证、运用《三十六计》谋略伎俩。
第一集:上屋抽梯——战国时期,天下群雄并立,小国被鱼肉,大国争霸权。在中原的鬼谷,有一个既知天时地利,又知兵法战阵的奇人,人称鬼谷子。鬼谷子手下有两个得意弟子,一个是孙子(孙武)的后世子孙孙膑,另一个是庞涓。庞涓应魏国之邀,先于孙膑出山,鬼谷子将失传的《孙子兵法》独传于孙膑一人。庞涓当了魏国的元帅,与魏王一同率军进攻楚国,在方城同楚国军队相持不下,若拖下去,对魏国十分不利。庞涓派谋士公孙阅请鬼谷子为其出一良策,鬼谷子将此事推于孙膑。孙膑引用《孙子兵法》,向公孙阅献“上屋抽梯”之计。庞涓用孙膑之计,引诱城内楚军出击,然后截断后路,消灭了楚军。楚国被迫割城认败。
第二集:笑里藏刀——庞涓请孙膑出山,孙膑推辞不过,告别鬼谷子来到魏国。庞涓忌妒孙膑的才能,但为得到《孙子兵法》,表面上笑脸相迎,派美女钟离秋照顾孙膑。钟离秋钟情于孙膑。庞涓利用孙膑的思乡之情,设下圈套,栽赃孙膑。魏惠王听信庞涓,欲杀孙膑。庞涓出面为孙膑说情,孙膑死罪免除,被处以膑刑。庞涓将受伤的孙膑接回家中,请来最好的医师为他医腿,并让钟离秋继续照看孙膑,孙膑十分感激,答应将所知道的《孙子兵法》为庞涓抄录下来。
第三集:假痴不癫——公孙阅早就看中了钟离秋,为达到自己的目的,他有意将庞涓陷害孙膑的事实悄悄告诉孙膑。孙膑对庞涓所为气愤至极,但无计可施,情急之中想到临别之时鬼谷子送给他的锦囊秘计。他依据鬼谷子之计,装疯卖傻,将抄录的部分兵法全部烧毁。庞涓不相信孙膑真疯,多次试探,都没看出破绽。庞涓还是放心不下。钟离秋盼望孙膑不是真疯,向孙膑倾吐真情,以期打动孙膑。孙膑无动于衷,仍疯疯癫癫。钟离秋痛苦万分,当着孙膑的面拔剑自杀,孙膑见死不救,钟离秋彻底失望。暗中监视孙膑的庞涓因此也信以为真。
第四集:金蝉脱壳——公孙阅托媒人到钟离家说情,钟离秋的姐姐钟离春为使妹妹忘记疯子孙膑,收下聘礼,未曾想钟离秋痴心不改,并与姐姐大闹一场。
钟离春是个剑术高超的烈女,她为了断绝妹妹的恋情,欲杀孙膑。孙膑面对死亡,仰天长叹,叹自己空有世上无双的《孙子兵法》,却无用武之机,辜负了祖先和老师的厚望。钟离春方知孙膑是装疯。钟离春只身来到孙膑的家乡齐国国都,遇到了齐国将军田忌,将孙膑的遭遇告诉了田忌,请田忌设法解救孙膑。田忌不信孙膑其才,田忌的门客禽滑说他到魏国一试孙膑,然后见机行事。禽滑来到魏国,在钟离春的安排下与孙膑见面。一番交谈,禽滑与孙膑相见恨晚。禽滑用孙膑之计,让自己的仆从装扮成蓬头垢面的孙膑醉卧猪栏,孙膑乘机躲入禽滑的马车逃离魏国。
第五集:李代桃僵——数天后,有人在河边发现了孙膑的衣服,误以为孙膑已死,钟离秋闻此痛不欲生。公孙阅娶钟离秋为妻,钟离春见妹妹有了归宿,悄悄离开魏国,来到齐国。孙膑为了不得罪魏国,暂时隐居在田忌家中。钟离春来到田忌家,照顾孙膑。田忌爱马,常和齐威王赛马,每赛必负。孙膑告诉田忌,可采用“李代桃僵”之计,即牺牲三等马,用一等马对齐王的二等马,用二等马对齐王的三等马,必胜无疑。田忌听从孙膑的意见,下重赌和齐王赛马,果然获胜。齐威王纳闷,询问田忌,田忌将孙膑的计策告诉齐王,齐王奇之,立即召见孙膑。
第六集:围魏救赵——庞涓为报中山之仇,带重兵进攻赵国,赵国连战连败,国都危在旦夕。赵国向齐国求救,田忌主张救赵,相国邹忌等人惧怕魏国,坚决反对。齐威王力排众议,派兵救赵,命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田忌采取孙膑的计策,不去赵国,直逼魏国。田忌的堂弟田国是一个有战功的将军,他以为孙膑怕死,怂恿数名将军不听孙膑之令,定要前往赵国和魏军一决高低。孙膑好言相劝,田国等人不从。孙膑按军法斩杀田国手下一个有功之将,田国等人在军法的威慑下,带军向魏国开进。魏国告急,庞涓只好从赵国撤军。回军途中,庞涓和齐军相遇,孙膑用计大败庞涓。庞涓这才知道孙膑没死,率残部逃回魏都,田国等人此时对孙膑心服口服。
第七集:擒贼擒王——庞涓为报复齐国,纠集楚国、韩国、燕国讨伐齐国,扬言若齐国不交出孙膑,便毁灭齐国。邹忌等人也推波助澜主张交出孙膑以解齐国之难。齐威王为齐国安危,答应了庞涓的条件。钟离春劝孙膑离开忘恩负义的齐国,另择明主。田忌、田国也劝孙膑逃走。孙膑胸有成竹,说他可兵不血刃,使庞涓撤兵。盟坛上,四国元帅商谈退兵和好之事,庞涓坚持必须得到孙膑,才可退兵。装扮成齐国将军的钟离春押着假孙膑来到坛下,庞涓上前辨认孙膑,冷不防被钟离春用剑逼住,周围的魏国士兵怕钟离春杀庞涓,不敢上前。庞涓无奈,只好答应退兵。
第八集:以逸待劳——楚、韩、燕三国军队退去。庞涓也只好撤军。回军的路上庞涓越想越气,又带大军杀回。魏国大军的突然返回,使齐国有些措手不及。齐威王命田忌和孙膑带兵抗敌。虽然楚、韩、燕三国的军队已经返回,齐军和魏军相比还是敌强我弱,孙膑令全军守而不出。庞涓为激孙膑出营作战,命魏国士兵在营外高声谩骂,孙膑仍按兵不动。田国气愤不过,要求出兵,没想到孙膑竟然同意。田国率精干之兵不断袭击敌人,使魏军更加疲惫。庞涓战不能战,拖又拖不起,只好撤军,孙膑乘机出兵,大败魏军。
第九集:无中生有——庞涓回到魏国后,又气又恨,欲杀钟离秋。公孙阅为保钟离秋,说他可以用计让孙膑和田忌失去兵权,然后再治他们于死地。公孙阅带着钟离秋来到齐国,投奔在相国邹忌门下,向邹忌讲述田忌得势的利害。邹忌本来就忌妒田忌的功劳,便向齐威王进谗言,诬陷田忌和孙膑,齐王不信。公孙阅告诉邹忌,无中可以生有,多说几次,齐王就会相信。钟离春向孙膑表露爱慕之心,孙膑以占卜者的话拒绝了钟离春,钟离春一气之下,离开齐国。公孙阅冒充田忌的门人带重金请占卜者为其占卜,所问乃谋国之事。邹忌将此事禀告齐王,齐王终于相信了邹忌的谗言。
第十集:借刀杀人——齐威王派人监视田忌,孙膑告诉田忌,只有交出兵权才可免去杀身之祸。田忌听从孙膑的计策,主动交出兵权,齐威王打消斩杀田忌的念头。公孙阅劝邹忌斩草除根,邹忌说在齐国难以得手。公孙阅让邹忌“借刀杀人”。邹忌向齐威王建议与楚国建立联盟,共同对付魏国,并提议让田忌和孙膑出使楚国。齐王担心二人一去不回,邹忌说他们如果不回,就灭其九族。邹忌随后派心腹赶往楚国,密报田、孙到楚国是为了探查虚实。孙膑和田忌一路上几遇危险,幸遇钟离春暗中保护,才化险为夷,到达楚国。楚国为了对付魏国,要留住田忌和孙膑,并许以高官厚禄,田忌和孙膑执意要走,楚王一怒之下将二人困在楚国。
第十一集:趁火打劫——庞涓听说孙膑被困在楚国,带着珍宝亲自出使楚国,将珍宝献给喜爱珍宝胜于自己生命的楚王,还答应将占据楚国的城邑还给楚王,以换取孙膑。楚王说可以考虑庞涓的建议。楚王要挟孙膑,说他如果不答应留在楚国,就把他交给庞涓。孙膑告诉楚王,庞涓要的不是他,是《孙子兵法》,有了《孙子兵法》,魏国就会称霸。孙膑答应为楚王抄录一套《孙子兵法》,楚王同意先放田忌回国。钟离春收买众多敢死之士,欲救孙膑,孙膑为保田忌回国,没有答应,钟离春十分不快。庞涓得知孙膑答应为楚王抄录兵法,进见楚王,说他知道兵法的一些内容,为防止孙膑抄录假兵书欺骗楚王,他可以为楚王监视孙膑,条件是他再把兵书抄录一遍带回魏国。楚王答应了他的要求。
第十二集:瞒天过海——庞涓又会见孙膑,说他即使给楚王抄录了兵法,楚王还是不会放过他,不如为他抄写一部兵法,他可以帮助孙膑逃离楚国。孙膑将计就计答应庞涓的要求。按照庞涓和孙膑定下的计策,庞涓离开楚国。庞涓走后,孙膑拜见楚王,说兵法乃兵圣之作,必须找一类似鬼谷的山谷抄写,才可不辱圣灵,否则将受到上天惩罚。楚人一向宠信鬼神,楚王答应了孙膑的要求。
孙膑选择了靠近楚魏边境的一条山谷,假意不敢前往。楚王得兵法心切,派军队保护孙膑。庞涓带兵秘密袭击孙膑所在的山谷,意欲劫持孙膑。孙膑乘庞涓与楚军混战之机,在钟离春的帮助下,逃离楚国。
第十三集:偷梁换柱——孙膑的逃离使庞涓十分恼怒,他来到楚国,一番口舌,使楚王相信了他的谎言。楚王派使者来到齐国,污蔑孙膑偷走了楚国的国宝,要孙膑将国宝送回楚国,否则楚国将与魏国一同向齐国问罪。齐威王明知孙膑不是鸡鸣狗盗之徒,但迫于楚国的威胁,再加之邹忌的谗言,齐王让孙膑亲自到楚国向楚王说明。钟离春与钟离秋姐妹终于相见,感慨万分。钟离春将公孙阅的所为告诉了妹妹,钟离秋逼公孙阅离开邹忌。孙膑为了田忌将军一家人的性命,打算再次动身去楚国,钟离春极力阻止孙膑前往楚国。禽滑用偷梁换柱之计,命手下人装扮成孙膑,带着一批稀世珍宝随自己前往楚都。孙膑乘机带着田忌的信,随钟离春经楚国前往到韩国去找申大夫。
第十四集:假道伐虢——孙膑来到韩国申大夫家,申大夫要将他引见给韩王,孙膑不愿让自己来到韩国的消息传到魏国,因此不愿去见韩王。申大夫还是将孙膑来到韩国的事告诉了韩王,韩王立即召见孙膑,拜孙膑为军师。庞涓得知孙膑在韩国,故作不知,派使者来到韩国,邀请韩国在成周会盟,对付共同的敌人秦国,请韩王允许魏国参加盟会的人路经韩国成皋。孙膑向韩王进言,说魏国肯定另有所图,并向他讲了当年晋献公假道伐虢的故事。韩王只答应盟会,未答应借路。盟会之时,魏王假做劳累过度,旧病复发,庞涓再次提出借路韩国的北方重镇成皋,从近路回国。韩王以为盟约已定,魏国不会与之为敌,就答应了庞涓的请求。庞涓回国途中,乘韩国不备,突然占领了成皋。然后向韩王提出:以成皋换孙膑。
第十五集:声东击西——成皋是韩国北方的屏障,成皋失陷,韩国上下一片慌乱。韩国不少大夫主张用孙膑换回成皋,韩王也打算把孙膑交给魏国。申大夫坚决反对,他说只要孙膑在韩国,成皋就不愁不能夺回,而且魏国也不敢小视韩国。身为大将军的韩国太子也反对交出孙膑,认为如此将是韩国的羞辱。韩王改变主意,命太子和孙膑带兵夺回成皋。韩国的军队没有进攻成皋,而是直逼魏国的重镇中牟。庞涓估计孙膑会像当年围魏救赵一样故技重演,并未回兵中牟,而是率主力直逼韩国国都。韩王立刻命太子和孙膑回军。孙膑让太子率大军明为回国救急,实为虚晃一枪,他与钟离春率领一支精干轻装军队,夜奔成皋,乘敌不备,夺回了成皋。
第十六集:空城计——庞涓在韩都城外准备与孙膑一决胜负,可发现韩军营中没有孙膑,他意识到孙膑肯定是去了成皋,立刻率大军悄悄返回成皋。孙膑夺取成皋后,为长期坚守成皋,派军队到城外征粮,未曾想庞涓先头轻装军队已经逼近成皋。孙膑处乱不惊,命城外征粮军队立刻集结,然后大开城门,装做毫无戒备。魏国费将军带先头魏军来到成皋城外,见城门大开,不由疑惑,不敢进兵。后又发现城内街旁有隐蔽的士兵,城外林中也有韩国士兵,怕中孙膑的埋伏,急忙率军后撤数十里。城外征粮韩军得以回城。庞涓大军赶到,将成皋团团围住。
钟离春回韩都请兵,许多韩国大夫不愿因孙膑与魏国交战,再次提出用孙膑换成皋。韩王犹豫再三,命太子和申大夫率韩国大军前往成皋,但为留后手,不准他们与庞涓交战。
第十七集:反间计——太子大军来到成皋三十里外安营扎寨。孙膑见太子迟迟按兵不动,派钟离春来到太子营中,问太子为何不出兵。太子推说庞涓围而不攻,他必须谨慎行事,以免中计。成皋城内缺粮,韩国守城的军队不免人心浮动。庞涓派入成皋的奸细乘机挑唆守城百姓哄抢粮库,一场内乱迫在眉睫。幸亏孙膑带兵及时赶到,制止了内乱,领头抢粮的赵壮士被扣押。赵壮士状告冯将军,说冯将军扣发他们的口粮,他们是被迫抢粮。孙膑告诉赵壮士,是他让冯将军扣发粮食,逼他们抢粮,造成城中没粮的假象,这样庞涓继续围而不攻,以便有足够的时间等待援军的到来。赵壮士将孙膑的话告诉奸细,奸细尚存疑惑。孙膑再布迷阵,使奸细相信城中确实有粮。奸细逃离成皋,将城中内情报告庞涓,庞涓决定攻城。
第十八集:树上开花——庞涓攻城:韩国太子仍按兵不动,韩国将士情绪激愤,许多将军以死逼太子出兵,众怒难犯,太子只好出战。韩国军队依照孙膑“树上开花”之计,四方出兵,虚张声势,庞涓错误地以为,韩军主攻方向在韩国太子一路,率主力迎击太子,结果申大夫率韩军主力突破魏军包围,将粮食和援军送进成皋。太子不听劝告,违背孙膑之意,被庞涓大军围困在城西。孙膑再用“树上开花”之计,让成皋守城军队东门出,南门进,造成大军进城的假象。庞涓估计孙膑将从成皋西门突袭,调集大军埋伏在城西。谁知孙膑大军从魏军包围圈的另一方向突破,救出太子及所率将士。
第十九集:抛砖引玉——庞涓率大军在外,不敢久战,意欲与韩军一战决胜负,但孙膑固守不出,意在将庞涓拖垮。庞涓派士兵四处抢粮,杀戮韩国百姓,引诱韩军出动。部分韩国士兵不听军令,私自出击,被魏军所杀。庞涓将韩国士兵的尸体堆在韩军大营前,韩国士兵被激怒,拥入孙膑帐内,威胁孙膑,若再不出战,将杀死孙膑。孙膑用兵法说服众士兵,士兵决意按孙膑之计行事。庞涓继续抢粮,韩军出兵,打了就撤,在回撤之时,部分将士出而不返,秘密潜伏于西山。十数天后,潜伏于西山的韩军已达数万人,孙膑命出击的军队将魏军引入西山,将其歼灭。西山之战魏军被重创,庞涓知再战也无利可图,只好撤军回国。
第二十集:浑水摸鱼——为彻底消除魏国的威胁,韩王采纳孙膑的伐交之策,打算与楚国、齐国结盟。钟离春以韩国使者的身份回到齐国,此时,齐威王已生命垂危。齐威王临终前悔恨错待田忌和孙膑,他恳请田忌辅佐太子辟疆,还嘱咐太子一定请回孙膑。齐威王死后,公孙阅挑拨太子其弟公子郊师争夺王位。郊师以献美女为名,将太子请入公子府,预谋杀害太子。钟离春装扮成宫卫,将太子救出。田国带兵攻打公子府,公孙阅帮助公子逃脱。公子郊师带领叛乱军队,逃往齐魏边境。庞涓趁此占领了齐国的数座城池,并将边城交给郊师,让他与齐国当政者作对。
第二十一集:暗渡陈仓——太子继位,是为宣王,齐宣王听从田忌之言,请孙膑回国,对付外敌和内乱。钟离春带着齐宣王的亲笔信回到韩国,孙膑知韩王不会放自己回国,庞涓也将在路上派兵截杀,凭自己的力量,难以安全回国。
孙膑请韩王把他当做韩国人,按照他的功绩,给他一个富庶的城邑作为封地,这座城邑就是魏国的上党。韩王早就想得到上党,就答应孙膑若夺取上党,就将上党赐予他。孙膑率军队前往上党,庞涓派兵在去上党的必经之要道长山拦住孙膑的军队。孙膑假意准备进攻长山,暗中派钟离春寻到一路,然后带军队沿小路轻装奔袭上党。孙膑攻克毫无防备的上党后,又离开上党,前往赵国,既摆脱了韩王的控制,又躲开了庞涓截杀。
第二十二集:美人计——公孙阅在孙膑回国之前,选了两名美女,送给齐宣王。邹忌想阻止齐宣王接纳美女,公孙阅以死威胁,邹忌只好听之任之。齐宣王被美女所迷,终日与美女寻欢作乐,不理朝政。公孙阅也因此受到齐宣王重用。外有强敌,国有内乱,朝中大夫心急如焚,多次进谏,劝齐王不要沉溺于美色之中。齐宣王不但不听,而且还杀死一位冒死进谏的大夫。朝中大夫一时不知所措。正当田忌等人对美女无可奈何之时,孙膑和钟离春回到了齐国。
第二十三集:反客为主——如何对付公孙阅送进宫的美女,孙膑一时没有很好的对策。钟离春说可以装扮成宫女混入宫中,杀死魏国美女。钟离春的话提醒了孙膑,他同意钟离春混入宫中,但不是去杀美女,而是想办法说服齐王。
孙膑先用计使公孙阅随田忌大军离开王宫和临淄,然后让钟离春以女仆的身份进入王宫。钟离春用奇怪的动作吸引了齐王的注意,当齐王问她那些奇怪动作的含义时,她借机劝说齐王。齐王喜欢她的直率,要娶她为后。钟离春不愿做王后,夜出王宫,要和孙膑一起逃离齐国。孙膑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钟离春为了孙膑和国家,终于答应做王后。
第二十四集:指桑骂槐——两位美女不甘心自己的失宠,采取种种手段引诱宣王。同时买通宫中仆人,监视钟离春。宣王经不起诱惑,常和美女们过夜,时常耽搁朝政。钟离春劝说,宣王当面悔过,可一见那两个美女,又经不住诱惑。
钟离春对嫔妃和宫女约法三则,不准随意留齐王在嫔妃处过夜,以免耽误齐王处理朝政。齐王宠爱的美妃不把钟离春的约法放在眼中,再次引诱齐王在住处过夜,并因此耽误了齐王上朝。钟离春先斩后奏,杖毙美妃,众嫔妃皆怕,再也无人敢违背约法,耽误齐王处理朝政。
第二十五集:连环计——宫中美女虽受到遏制,但公孙阅和邹忌仍把持朝政。孙膑决定先除掉公孙阅,然后迫邹忌就范。禽滑来见邹忌,称赞他开始辅佐齐威王时是如何贤德,捧他为齐国栋梁,要他相助除去公孙阅。邹忌对公孙阅时常要挟他早就怀恨在心,同意帮忙。邹忌告诉公孙阅,孙膑不除,睡卧不安。公孙阅在齐王面前诬陷孙膑,齐王将信将疑,向邹忌询问孙膑的事,邹忌却总说孙膑的好话。齐王对公孙阅失去信任。邹忌借此劝公孙阅废除齐宣王,立郊师为王,两人商定,邹忌联络郊师死党,公孙阅派人与庞涓联系,里应外合,迫宣王交出王政。公孙阅让心腹带秘信前往魏国,心腹被埋伏在城外的田国抓获,公孙阅知道上当,自杀身亡。邹忌想要回秘信,因为上面有他的名字。禽滑不给,说只有邹忌辞去相国一职,他才交还秘信,邹忌此时才明白中了孙膑的连环计,只好同意辞去相国。
第二十六集:远交近攻——钟离秋虽然不爱公孙阅,但毕竟夫妻一场,带着公孙阅的尸骨回到魏国。大夫纷纷进言,请齐宣王收复魏国占领的城池,齐宣王命田忌和孙膑带兵夺回那几座城池,活捉郊师。孙膑不同意急于用兵,因为齐国经过内乱,国力不足,军力不强,强行夺回城池,不是魏军的对手,不如采取缓兵之计,先联络赵国、韩国、楚国,还有西方的秦国,共同对付魏国,然后再见机行事。庞涓为对付孙膑的伐交(用外交手段达到目的),也积极开展外交,并说服魏王将魏国太子送到韩国做人质,韩王表面答应不出兵帮助齐国,但心中另有打算。秦国出兵攻打魏国,庞涓率魏国大军迎击秦军,孙膑乘机夺回了魏占领的城池,但是却没有抓获公子郊师。
第二十七集:打草惊蛇——郊师躲在魏国边城,时常带领手下人骚扰齐国,他还招募死士,准备卷土重来。郊师手下死士曹扬,夜入王宫,刺伤了齐王,多亏钟离春相救,才保住了齐王的性命。被钟离春刺伤的曹扬逃入太后寝宫。曹扬一日不除,齐王一日不得安睡。齐王命田忌立即抓获曹扬,田忌手下查遍全城,也不见曹扬的踪影。钟离春怀疑曹扬藏在太后宫内。太后是齐宣王和郊师的母亲,不便强行进宫捉人。钟离春采用孙膑打草惊蛇之计,对太后说,有人曾看到曹扬躲入太后宫中,意欲搜查。太后否认,大闹一场。曹扬的确藏在太后宫中,听说此事后,怕钟离春真的搜查太后住处,逃出太后宫,被埋伏在宫外的钟离春抓获。
第二十八集:调虎离山——郊师不除,终为祸患。田忌打算率军进攻魏国。孙膑去找邹忌让他将功补过。邹忌想再次返朝为官,答应了孙膑的要求。邹忌来到魏国边城,告诉郊师,齐王的伤势越来越重,不久将入祖庙,田忌、孙膑正在物色继位者。他联络了一些先王手下的老臣,意欲拥戴郊师回国执政。郊师闻此十分高兴,他手下的谋士劝他要小心行事。郊师派高将军秘密回国问太后,太后亲自去看望齐宣王,齐宣王故做不久人世的样子,太后将此情告诉了高将军。太后也期望公子能速速回国。公子郊师悄悄回到齐国,被钟离春活捉,才知上当。
第二十九集:欲擒故纵——齐宣王将郊师终身囚禁。郊师绝食,非要见太后不可,宣王无奈,只得让他和太后相见。母子二人相见,痛哭流涕。太后请求齐宣王赦免效师,宣王不同意,太后威胁齐王,郊师若不能出狱,她就进牢狱陪伴郊师,使世人指责齐宣王不孝,齐宣王不愿担不孝之名,只得答应了太后的请求。郊师获释后,野心不死,重新联络死党,企图卷土重来。孙膑有意放纵不问。公子手下的刺客,刺杀孙膑未遂,孙膑和田忌借此离开临淄。郊师认为有机可乘,纠集死党偷袭王宫。王宫早有所备,田国率军队,消灭了公子郊师的叛党,郊师被杀。
第三十集:借尸还魂——庞涓打败了秦军,稳定了徐、魏边境,回师魏都,听说郊师被杀的消息后,决定用借尸还魂之计再次扰乱齐国,然后乘机图之。他找了一个貌似郊师的人,来到齐国临淄,秘密拜见太后。太后果然把他当作真郊师,让他纠集余党,东山再起。假郊师带着余党潜入边城马陵,杀死守将,占领马陵,扬言奉太后旨意,废除齐宣王,自立为王。一些不明真相的人,纷纷来投奔郊师。田忌带兵讨伐,来到城下,果然见到“郊师”,士兵以为是鬼,不敢攻城。田忌欲杀不战者,被孙膑阻止。孙膑命军队回撤三十里。
第三十一集:釜底抽薪——孙膑告诉田忌,只要揭穿假郊师的真实的身份,就如釜底抽薪一样,马陵这股逆火不扑自灭。田忌回到齐都,将马陵的情况上奏齐宣王,齐宣王请太后出面,揭穿假郊师。太后一口咬定郊师不会有假。钟离春微服来到魏国,找到钟离秋,请她打听假郊师的真实身份,并说她请齐王下旨,让孙膑娶钟离秋为妻,钟离秋同意帮助姐姐。太后来到马陵城下,向城头的假郊师询问郊师儿时之事,假郊师无法回答,太后方知这个郊师是假。假郊师见事败,射伤太后。马陵的叛党,得知郊师是假,纷纷逃离马陵。
第三十二集:顺手牵羊——齐军正准备攻城,驻守魏国边城的军队前来增援马陵,魏国将军告诉假郊师,他已派人禀报庞涓,庞涓将率大军前往马陵。
重伤的太后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十分后悔,田忌要送她回国都养伤,太后不肯,她一定要亲眼看到假郊师被杀。田忌受太后之命,准备攻城,孙膑对田忌道:强攻必然增加齐军伤亡,如果攻城不下,魏国后续援军到达,后果不堪设想。不如乘魏国边城空虚,顺手牵羊,占领魏国边城,再以小利变大利。太后见齐军没有攻城,质问田忌,田忌将孙膑的计策告诉太后,太后不听,非要攻城不可。田忌无法说服太后,只得立下军令状:两日内攻不下马陵,太后可取他脑袋。禽滑和钟离春带着化装成魏军的齐军出现在魏国边城,喊开城门,杀进城内……
第三十三集:关门捉贼——魏国将军得知边城失守,连忙撤离马陵,回军魏国边城。假郊师让魏氏兄弟袭击齐军大营,借机离开马陵。魏氏兄弟被孙膑围在大营。田国悄悄占领马陵。孙膑率军在途中截假郊师,假郊师急忙返回马陵。田国率兵将假郊师诱进城内,关门捉贼,活捉假郊师。
第三十四集:苦肉计——庞涓的大军赶到边城,齐军已经撤离。魏国大军刚和秦军大战,若仓促进攻齐国,胜券难握。庞涓决定先教训韩国,以报韩国在魏秦大战时,不按约出兵之仇,同时打算借此引诱齐国出兵,在魏国境内打败孙膑。此时魏国的太子申还在韩国做人质,魏王不同意进攻韩国。庞涓派人告诉太子申,说他母亲有病,请他回来看望。韩王不打算放太子申回国。太子申见不能回国,整日和女乐混在一起。魏王听从庞涓的计策,指责太子申不孝,庞涓带人到韩国捉拿太子申。韩王仍不放太子申,庞涓奉魏王之命欲杀太子申,韩王见此,只好放回了太子申。庞涓随即与太子申率魏国大军进攻韩国。
第三十五集:隔岸观火——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宣王派田忌和孙膑带兵救韩,孙膑不同意立即出兵,他说魏军强大,又将在魏国境内作战,胜负难定,不如先隔岸观火,待魏韩两军队打得筋疲力尽时,再出兵救韩。田忌派禽滑到韩国把齐国出兵的消息告诉韩王。禽滑在韩都城外被魏兵所擒,庞涓要他向韩国军队喊话,说齐国不肯救韩,禽滑一口答应。当禽滑来到韩都城下时,却告诉韩军孙膑亲领齐国大军不日就到。庞涓一怒之下,当场杀死禽滑。韩国得知孙膑将到,举国上下一片振奋,拼命抗敌,魏韩两国的军队一时相持不下。
第三十六集:走为上——魏韩两军打得筋疲力尽时,齐军杀向魏国国都大梁。庞涓率大军回国,迎击齐军。孙膑不与庞涓正面作战,因为魏军虽是疲惫之师,但齐军深入魏国腹地,不利之处更多,装成害怕的样子向齐国撤退。齐军后撤第一天,埋锅做饭的军灶十万,然后一天天减少。追赶齐军的庞涓不知是计,以为齐军惧怕魏军,逃兵数量众多,于是带精兵日夜兼程追赶孙膑,结果在马陵道中了孙膑的埋伏。齐军万箭齐发,庞涓无路可逃,自杀身亡。
孙膑终于战胜了利欲熏心的庞涓。鬼谷子来信,劝其归隐,孙膑难违天意。田忌苦苦哀求孙膑,劝他留下,孙膑还是悄然离去,只留下一套《孙子兵法》和他自己写的《孙膑兵法》。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粱再现”……今天,当我们凝视着伟大领袖毛泽东的壮丽诗篇,于低吟、回味之中,仿佛可以穿越历史的隧道一睹春秋战国诸侯争霸、战火硝烟的悲壮场面。透视“孙庞斗志”的新编故事,可以看到的是《三十六计》创造的“大将军横刀立马”、“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兵家艺术之作。
二、兵家奇谋的历史魅力
窥一斑而见全豹。从以上“孙庞斗志”的新编故事,已经可以初见《三十六计》的神奇。与此同时,不可不说一说《孙子兵法》。《孙子兵法》是孙武对辅佐吴王阖闾争霸天下,特别是对五战五捷攻破楚国郅都的过程的经验总结及以后不断丰富完善的。《孙子兵法》中有些脍炙人口的语言早已深入我们的生活,比如:“兵者诡道”、“智信仁勇严”、“攻其不备,出其不意”、“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百战百胜”、“上兵伐谋”、“上下同欲者胜”、“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避实就虚”、“以迂为直”、“致人而不致于人”、“兵以诈立”、“造势任势”、“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践墨随敌,以决战事”、“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等。正是这些充满辩证法思想的神奇谋略,使得孙武在中国春秋战国的历史上和中国的军事历史上书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史记之魂》的“兵家奇谋”篇中评论说:
《孙子兵法》流传两千年不衰,成为军事史上不朽的丰碑,是军事著作的杰出代表,是中华民族的璀璨瑰宝,集思想性与文学性于一身,高屋建瓴,文采斐然,生动飘逸,全书不过六千字左右,但博大精深,这和老子的《道德经》(《道德经》也不过五千余字,可包含了对宇宙和人生的积极思索,道家学徒挂在嘴边的“修习五千字真言”就是指研读《道德经》)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以文体短小精悍、思想兼收并蓄而著称的,而《孙子兵法》的短短六千字也成为中国军事学的脊梁,后世的兵书大多是对它的演绎与补充……随着时代的发展,《孙子兵法》早已走出了军事学范畴,深入政治、外交等诸多领域,现在的商业、体育管理无处不用《孙子兵法》,而且从古至今,这部书不断受到注解、解读、演绎,这也是十分有趣的现象,比如有一本《十一家注孙子兵法》,其中就收录了曹操的解读。曹操作为军事实践家与战略家对这部书喜爱备至,史书上记载他日夜讲习“兵书战策,手不释卷”,我想他的案头书肯定少不了这本《孙子兵法》,这是历代军事家奉为经典的著作。毛主席在写《论持久战》之前花了很大精力系统地研究了《孙子兵法》和德国军事家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毛主席从战略高度解析了当时中国的政治及军事走向,既驳斥了“亡国论”的悲观主义论调,也批评了“速胜论”的盲目乐观,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抗日战争是一场持久战,最后的胜利一定会属于中国。《论持久战》发表以后蒋介石也说好,并且马上有了英译本,让世界认识了毛泽东。这种能得到认可的著作,都是因为它们能揭示战争的规律,给人以切实的指导,其他的军事将领自不用说,若对《孙子兵法》一无所知恐怕要被人视为疯子。这部书也被翻译成20多种文字流传海外,美国的军校把《孙子兵法》列为进修课,译成The Art of the War,直译为“战争的艺术”,只不过美国人没有理解《孙子兵法》的精髓罢了。其实美国人根本理解不了我们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他们研究《孙子兵法》有被迫的成分。当年他们武装800万国民党军队打不过毛主席领导的军队,朝鲜战争照样不行,在越战中也打不过受毛泽东思想深刻影响的越南军民,所以他们就要研究一下东方巨人的思想来源,包括研究《孙子兵法》。拿破仑被流放到厄尔巴岛以后读到《孙子兵法》,相逢恨晚,认为他若是早遇到这本书也不会遭受惨败了。日本松下电器老板松下幸之助说《孙子兵法》是让人顶礼膜拜的神灵,这应该是他创造世界品牌的秘密武器之一,据说这部书流传到日本的就有160多种版本,而中国近年的《孙子兵法》研究热潮是由日本等国带起来的,这真是让人惊诧![1]
而外国人发现《三十六计》比《孙子兵法》也显然要晚一些,也因此更有相见恨晚之感。前联邦德国总理科尔在1989年读了瑞士汉学家胜雅律所编著的介绍《三十六计》的书《智谋——平常和非常时刻的巧计》[2]之后写道:“那些在您的笔下得到生动解释的计谋,显示了人类普遍的行为方式。就此而言,它将教会读者深入地观察与他或亲或疏的人们的行动。我认为,如果一个政治家,坚持采取您所摘录的洪自诚的格言‘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的态度,那么,他特别应该牢记的是第四计‘以逸待劳’。”[3]
说《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是中国战略思维中的一对“凤凰”,或者说是中国管理艺术宝库的“双璧”,是因为这两部兵家奇书,尽管前后相距两千多年,但并不妨碍其一脉相传、珠联璧合的历史神韵。如果说《孙子兵法》奠定了中国兵法艺术的理论基础,那么,《三十六计》则成型了中国兵法艺术的思考与操作。正如有学者在关于《三十六计》的相关研究中指出的那样,从《孙子兵法》到《三十六计》,战略思维由繁而简,由博大、恢宏而凝练、实用。《三十六计》抽取《孙子兵法》的精髓,导入《易经》的规则,彰显道家的大气,体现儒家的关怀,是中华民族运筹智慧的精华代表。《易经》是其战略思维方式的哲学源头,其中引用《易经》高达27处之多,涉及64卦中的22个卦,甚至以《易经》为依据。[4]
众所周知,《易经》表面上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占卜书,实际上是一部充满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哲学著作,对如孙武、韩信、诸葛亮等军事家都产生了深刻影响,他们都精通《易经》,据以用兵。可以想见,《三十六计》的作者正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易经》中的阴阳变化,推演出了刚柔、奇正、功防、彼己、主客以及劳逸等对立统一关系的相互转化。除了《易经》之外,兵家与道家的思想也是《三十六计》的两大思想源泉。诸如“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以及“以正合,以奇胜”等兵家战略思想在《三十六计》中有明显体现。道家思想推崇“无为而治”。《三十六计》的六套计策,从“胜战计”到“败战计”,一切陈谋作为都在默默遵循“无为”的哲学思路。其中援引的一些诸如“先胜而后求战”以及“避实就虚”等兵家战略思想都明显留有“无为”的痕迹。从操作性定义角度出发,完全可以认为,“兵道合一”定下了《三十六计》战略思维框架的基调。除了兼容《易经》、兵家以及道家的思想之外,《三十六计》还吸纳了中国历代诸多有实用价值的思维成果,是个人智慧杠杆撬起集体智慧的典范之作。
说到《三十六计》及《孙子兵法》的历史神韵,不由得联想到中国有一句俗话,叫做墙内开花墙外香——这是用墙内花开,但往往近而不知其香,花香随风飘荡,倒是让墙外的人首先闻到了花的香味的现象,来形容有些本来是很好的事情、很好的经验,往往是没有被内部的人、周围的人所认识,倒是被外部的人、远在他方的人先知道了。
有着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中国,在现代经济学的发展中落于人后,现代经济学的许多原理和规则都是与外国人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至于为世界推崇备至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中国人则更是无缘问鼎了。无独有偶,在现代管理科学的发展中,同样没有中国人的声音和被公认的成果。有的倒是“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状况,为中国人自己长期所不重视的中国古代老祖宗的宝贵文化遗产,当然也包括《孙子兵法》,在国外反而广为流传,甚至被认为是管理成功有术的日本、美国等誉为必学之内容和重点研究的课题。正如一本反映MBA学习体会的书中所描绘的那样:“历史有时候真的搞笑:正当我们拼老命学习老教授们引进的西方管理理论和具体方法的时候,年轻的教授们却从西方的成功企业那里得知,所有这些成功的管理思想,都是从中国学来的,而且早就开始学习了!”
我在拙著《21世纪的中国式管理》中曾经指出,在中国传统的和合思想基础之上生长起来的中国式和合管理具有强大生命力;伴随着中国式和合管理理论与时俱进的历史,在华夏沃土中孕育和繁衍起来丰富多彩的管理艺术,其博大精深不可逐一而悟,总其精要,从系统性、完整性和科学性洞之,亦可概之为:以易学之道为根本的有道之识——承认客观规律,尊重客观规律;无为之见——认识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人本之思——治国之本,兴企之纲;和合之念——有特色的管理理念,创新管理之源;变易之术——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辩证思维工具;中庸之道——执中行权的高超艺术,与时俱进的制胜之道。一部浩瀚的五千多年的华夏文明历史,记载了璀如繁星的“有道之识、无为之见、人本之思、和合之念、变易之术、中庸之道”的故事;同时,也正是“有道之识、无为之见、人本之思、和合之念、变易之术、中庸之道”之管理艺术佐之以和合管理理论,成就了五千多年的华夏文明,创造了举世无双的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延续发展的历史。从而,也为世人留下了许多神秘和遐想、几多追求和向往,引致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乃至全世界的有志之士以及学术界的穷力研究和探索。
中国古代的兵家思想,是诸子百家中具有代表性的内容之一,虽然是基于军事对抗需要的战略战术或者更多的是克敌制胜的策略艺术,但其思维模式及其中所蕴涵的价值观念尤其是操作技巧,具有最直接的实践色彩,也折射出有丰富的“有道之识、无为之见、人本之思、和合之念、变易之术、中庸之道”的思想,对于其他各种管理活动都有着现实意义,也因此受到了古今中外历代人们的推崇。
王仲尧教授的研究认为,中国是一个讲究谋略的国家。中国文化,是渗透谋略精神的文化。中国的谋略精神,也就是中国管理艺术。可以说,以道家、儒家、佛家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文化共同培育了中国独具特色的管理艺术。[5]如果按照王仲尧教授的看法,中庸之道是其中的方法论原则,《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这对“凤凰”所展现的兵家思想则是对中国传统管理艺术的最生动的展现和丰富发展。兵家管理艺术,主要是一种权谋管理。兵家管理文化的一个基本原则是,所有兵法,或管理行为方式,都像水一样。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由于各种客观、主观条件的变化,人所面对的对象,都不会静止不变。种种复杂情况,随时可能出现,像水一样,因形而动,因形而形。所有管理决策和行为设计,都必须根据这个原则:兵形像水。长川大河,要筑堤防,更要疏导流向。大禹治水,导九河使之入海,就是使水的流向和水的能量,能按照人的意志和需要发挥作用。这也就是兵家管理的一般原则。兵家更注重战争实践的实用立场,运用阴阳五行推测、预算、决策。中国兵家管理的辩证思维方式,最强调把握住管理对立面双方的统一,而凡是同一的管理形态,兵家却善于发现它的对立。兵家管理文化中,深刻地蕴涵着“有无”、“阴阳”、“刚柔”、“虚实”、“动静”等与“对立面相辅相成”、“对立面统一的两个方面,任一方面都有不可或缺”的有关观念。同时,对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又有自己关注的侧重,包含独到的思想方式。兵家的思维智慧与决策科学,具有自己独特价值,达到了无与伦比的艺术高峰。因为,战争与和平、军事与政治,从兵家管理文化立场出发,本来是同一的、互动的、相互转化的。
《三十六计》的所谓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等,与《孙子兵法》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避实就虚”、“致人而不致于人”、“践墨随敌,以决战事”、“以正合,以奇胜”的精辟思想,以及历史传说中的绘声绘色的孙子用兵的故事,诸如“孙武子练女兵”、“田穰苴斩庄贾”等所表现的孙子的将兵之道,长期以来流传海内外,不仅使以《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为代表的“兵家奇谋”传向了全世界,而且在反复传播中不断地放大着中国传统管理艺术的神奇魅力。
三、兵法艺术与竞争之道
《孙子兵法》生成于中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实践,是对当时的诸国争霸对抗的军事思想和经验的总结,包含有深刻的辩证法思想以及修明政治、临战应变、因敌制胜、治将驭兵等军事管理艺术,向来被誉为兵学圣典,以至后来被在世界上深享盛名的美国西点军校列为教科书,而且其中的经典思想对于市场经济的商战和企业管理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实用价值。
在《孙子兵法》两千多年后成书的《三十六计》,尽揽古往今来的兵家奇谋,提炼历史长河中的兵法实践艺术,秉承“有无”、“阴阳”、“刚柔”、“虚实”、“动静”、“日新”的辩证法精神,创造性地设计成为三十六计:六块模板,每块六计,六六三十六计,暗含“六六三十六,数中有术,术中有数;阴阳燮理,机在其中。机不可设,设则不中”的玄机,不仅与现代商战中已经被西方的管理大师们发挥得淋漓尽致,乃至无所不用其极的竞争手段有着许多相通相连的地方,而且其巧妙性和实战性比之赤裸裸的剥夺似乎更能够实现竞争赢利的需要。
有一个美国的小故事:
话说在美国的一个农村,住着一个老头,他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在通用电气公司工作,二儿子在花旗银行工作,只有小儿子和他住在一起,父子相依为命。后来有一天,一个商人到他们生活的乡下来度假,偶然在乡村的一个酒吧间遇到了这父子俩,并且很快地和他们攀谈得很是投机,于是相互之间有了密切的来往。度假结束临走时,商人不无诚恳地对这个老头说:“亲爱的朋友,我想把你的小儿子带到城里去工作,你觉得如何?”老头却断然拒绝:“不行,绝对不行。我只有这一个小儿子在身边了。”商人又说:“亲爱的朋友,我是为了孩子的前途着想。请你考虑,我如果在城里给你的小儿子找个对象,可以吗?”老头摇摇头,还是说不行。商人又耐心地劝说道:“亲爱的朋友,我是为了孩子和你们全家考虑,请你不要着急回答。如果我给你儿子找的对象,也就是你未来的儿媳妇,不是别人,而是洛克菲勒的女儿呢?”老头马上眼睛一亮,这是打着灯笼也找不到的天大好事啊,他仿佛看到了漫天飘落的美元,于是想也没有想就满口答应了,还一个劲地说着无比感谢的肺腑之言。
过了几天,商人找到了美国首富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对他说:“尊敬的洛克菲勒先生,我想给令千金介绍一个乘龙快婿,可以吗?”洛克菲勒生气地说:“你是从哪儿跑来的一个疯子,到我这儿来胡言乱语。赶快滚出去!”商人又说:“先生!请不要激动。如果我给你的女儿介绍的对象,也就是你未来的女婿,不是别人,而是世界银行的副总裁,你看可以吗?”洛克菲勒不由得眼睛一亮,这可是好事啊,无异于是在给自己的发财计划增添重要的砝码,于是他想了一想,表示同意,并且对商人致谢。
又过了几天,这个商人当面找到了世界银行的总裁说:“尊敬的总裁先生,我诚恳地向你推荐一位可造之人才,请你马上任命他为副总裁,他一定会对你的事业大有益处的。”世界银行总裁感到有点莫名其妙,但还是出于礼貌地摇摇头说:“尊敬的先生,我不知道你推荐的是什么样的人才,但是我这里已经有了好几位副总裁了,没有空缺了。还是请他另谋他就吧!”这个商人故做神秘地近前一步,用充满磁性的语调说:“尊敬的总裁先生,请少安毋躁。如果我请你任命的这个副总裁不是别人,而是洛克菲勒的女婿,可以吗?”世界银行总裁感到眼前一亮,这不是如虎添翼的事情吗?不要再考虑了,立即同意任命。
于是,一个普通农民的儿子几经运作成为洛克菲勒的女婿、世界银行的副总裁,当然,那个商人也因此借势而上,迅速暴富——一个看起来不可能的事情,而且几乎是近于荒诞的事情,在这个小故事的“瞒天过海”、“李代桃僵”、“偷梁换柱”、“浑水摸鱼”、“连环计”之演绎中又似乎是顺理成章地实现了。因为,这个传说中的小故事是发生在金钱至上、竞争逐利的社会环境之中,为了赢得竞争的战略联盟的需要,这个小故事中所发生的一切都显得是那样的现实和逼真。在我们仔细品味其中的“经济人”的竞争逐利行为的同时,不是也可以看到诸如中国的《三十六计》所描述的“瞒天过海”、“李代桃僵”、“偷梁换柱”、“浑水摸鱼”、“连环计”的影子吗?
所以,《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之所以受到现代管理界的青睐,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它是一种针对现实冲突的管理艺术,对于崇尚竞争至上的现代经济学和管理学来说,有着许许多多可以学习和借鉴的地方。无论是以上的美国小故事,还是《三十六计》新编历史故事所展现的兵家奇谋——“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以及《孙子兵法》所记载的孙武辅佐吴王阖闾争霸天下,特别是对五战五捷攻破楚国郅都的历史过程的经验总结而成为书中的那些引人入胜的谋略——“兵者诡道”、“攻其不备,出其不意”、“不战而屈人之兵”、“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避实就虚”、“兵以诈立”、“践墨随敌”、“战势不过奇正”,等等,都是基于你死我活的战争需要,都是克敌制胜的良苦用心,都是为了打败对手的谋略设计——显然与现代市场经济中长期以来所奉行的种种无所不用其极的竞争手段有着许多相通之处。所以,才有了“墙内开花墙外香”,才有了外国人研究《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倒比中国人的热情和深度都要高的怪现象。
正如葛存根的研究所指出的那样:目前,在欧美,一些高等教研机构、政府智囊机构、战略咨询机构以及民间爱好者等也都在从应用层面对《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等中国战略著作进行研究,而且某些出自战略研究机构战略研究专家之手的研究成果还比较深刻,某些层面甚至超过中国国内研究人员的研究水平。事实确实如某些人所言,国内正在抛弃的东西,尤其是一些文化层面的东西,国外往往会把这些东西拾起来进行研究。国外研究《三十六计》的热情如此之高,作为中国研究人员,则更加责无旁贷,更无懈怠理由可陈。……话说回来,中国企业领导人为了成就大事业,何曾不在追求大学问、不在学习战略之学。他们聆听彼得·德鲁克,他们追逐迈克尔·波特,他们尾随杰克·韦尔奇,他们追寻其他许多以战略之名活跃于世间的所谓西方战略思想家与战略实践家。中国企业的领导人们不知疲倦,不辞辛劳,甚至远赴欧美去“朝圣”,确实有股独上欧美战略高楼、望尽欧美战略天涯路的架势。其间,拼命拨弄欧美战略概念,机械模仿欧美战略思想,而将中国本土的一切战略思想视为不合时宜的老古董,即使身心俱疲,也在所不惜。精神确实可嘉……[6]
不过,外国人学习中国的《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应该是多少有些被迫的因素的。因为,连自认为是西方发达国家老大的美国,在中国的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以至越南战争中,以其庞大的军事援助和武装到牙齿的号称是世界第一的军队,都一再地输给了“小米加步枪”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实在是让美国佬感到汗颜。无奈之际,想起来还是要研究研究究竟是什么使得看起来弱小的中国军队能够取得胜利。于是,看到了《孙子兵法》,看到了《三十六计》。他们如获至宝——原来中国人的战略战术竟然是自古以来就已经是这样的神奇,中国人的智慧是如此的博大精深,以至《孙子兵法》、《三十六计》走进了西方最著名的军事学府、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甚至摆满了许多商场书店的书架,置于大大小小商人和学习爱好者的案头。因此,在一些场合,时不时地可以听到那些黄头发蓝眼睛的人用操着外国腔的中国普通话在嚷嚷什么“调虎离山”、什么“借刀杀人”、什么“美人计”,等等。被西方世界奉为圣明的当代竞争大师迈克尔·波特有句名言说得更是坦白:“我最核心的发现是,如果你能发财,你能在任何一个产业发财。你身在哪个产业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在那个产业如何去与别人竞争。”而《三十六计》在西方人的眼中,俨然就是一个能够帮助他们克敌制胜、赢得竞争、赚钱发财的法宝。所以,他们比之中国人更加是如获至宝,更加是热情有加。
西方著名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曾经形象地把现代管理科学比喻为是“热带丛林”,并称之为“管理理论丛林”。他认为如果这片丛林继续存在,将使管理工作者和学者“如同进入热带丛林,并迷失其中”。正如有学者的研究所指出的那样,《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的神奇计谋和大道至简的战略思维,对于走出“管理理论丛林”更为有效,因为比起西方的那些层出不穷的种种竞争手段来更通透、更巧妙、更实用,因而也更能够有利于赢得竞争。
当然,在当前的合作势在必行、竞争依然存在的市场经济发展时期,竞争战略和竞争手段的运用也依然有着重要意义,《三十六计》包括《孙子兵法》所蕴涵的奇谋妙计也依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因而,对于《三十六计》和《孙子兵法》等中国兵法战策的研究依然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但是,更重要的是要准确地把握和平、发展与合作的时代主旋律,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历史大趋势所带来的市场经济阶段性发展的新变化,因此要求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必须有管理上的创新发展。“金融海啸”已经给予我们非常深刻的启示了,囿于竞争逐利的传统战略思维只能是产生“竞争悖论”或者叫“逐利悖论”。这也就是马克思《资本论》所揭示的利润率下降趋势的必然结果。进行“和合之计”的发展创新,正是为了适应和平、发展与合作的时代主旋律,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历史大趋势所带来的市场经济阶段性发展的新变化,也正是为了有效地克服传统战略思维所导致的“竞争悖论”、“逐利悖论”和利润率下降趋势。
第二节 “左之左之;右之右之”
《诗经》云:“左之左之,君子宜之;右之右之,君子有之。”照文宣意就是,如果需要往左,你就往左,君子能够适应;如果需要往右,你就往右,君子也能够适应。实际上其要说明的意义是,必须随时根据情况需要而采取相应的行动,君子(中国古代包括管理者)都应该能够做到。
《荀子·不荀》中有引用和发挥:“与时屈伸,柔从若蒲苇,非摄怯也;刚强猛毅,靡所不信(伸),非骄暴也。义以变应,知当曲直故也。《诗曰》:‘左之左之,君子宜之;右之右之,君子有之。’此言君子能以义屈信变应故也。”其意思是说,顺应不同时势或伸或屈,犹如蒲苇那样柔软顺从,这并不是胆小怕事;刚强勇猛,没有什么可以屈服的,这不是骄横暴戾;用义去应对变化,就是知道什么时候该屈什么时候该伸罢了。
其实,《易·易辞上》中早有类似的说法:“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意思是说,君子之道,就是应该出去的时候出去,应该相处的时候相处,该沉默的时候沉默,该说话的时候说话。也就是要据情而行,随势而动。
这些前后一脉相传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日新”辩证法精神的倡扬,是与时俱进科学发展观的历史源泉,也是我们重新认识《三十六计》的历史神韵和超越《三十六计》创新发展的指南。《诗经》所言的“左之左之,君子宜之;右之右之,君子有之”是至理名言,时代的新发展和市场经济的阶段性新变化告诉我们,需要竞争就竞争,需要合作就合作,一切必须从变化了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新时期,正确地运用竞争与合作的组合是现实的选择,而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入发展,更多地、主动地考虑和运用合作战略及其方式方法则是更为明智的行为。
一、“走为上计”到“和合为上上计”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一句自古以来脍炙人口、广为流传的谋略性用语,甚至和《孙子兵法》一样出现在世界盛名卓著的美国西点军校的教科书中,可见其经典性的意义和引人入胜的魅力。星移斗转,沧海桑田,随着历史和实践的与时俱进,在中国传统管理艺术的扬弃中,超越《三十六计》——和合为上上计,应运而生,成为今天的实践和走向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根本策略,以及于未来的经济社会生活更加适应、更加需要的管理经典。
《三十六计》的行文结构,有“计名”、“解语”和“按语”之分。所谓“计名”,顾名思义,就是计策的名字;六六三十六计,共分为六套,每一套有六计,每一计都有一个名字。“解语”,即是每一计的原文。“按语”则是紧接其后的逻辑推演,或者说是进一步的解释。比如在《三十六计》的第三十六计中,“走为上”就是“计名”,原文“全师避敌。左次无咎,未失常也。”就是“解语”,其后的“敌势全胜,我不能敌,则必降、必和、必走。降则全败,和则半败。未败者,胜之转机也。”就是“按语”。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经过长期的民间流传,而成为口语化的更加朗朗上口的语言。根据原文,“解语”曰:“全师避敌。左次无咎,未失常也。”这意思是说,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为了保存自己而主动退却,然后再伺机破敌。这是一种以退为进的用兵艺术,并不违背正常的用兵之道。对于现代商战和你死我活的战争行为来说,也许有许多反对示弱、退却的认识和做法,勇往直前者定不在少数。但只能是莽夫之行,非真正的智者所为,或者是还没有读完《三十六计》的全部,没有继续深入领会其“解语”之后的“按语”的进一步解释。其“按语”曰:“敌势全胜,我不能敌,则必降、必和、必走。降则全败,和则半败。未败者,胜之转机也。”意思是说,在敌方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己方不可能取胜,就不能去硬行战之,那么,结果可能有几种情形——要么投降,要么求和,要么走而避之。如果投降了,就是彻底的失败;如果媾和了,就等于是失败了一半;如果走而避之,还可以伺机再战、再胜,那就没有失败。
其实,追本溯源,早在中国古代文明的源头易学中的所谓“道”之“有所为,有所不为”,就已经包含了这种意义,那就是:在按照“道”的规律性要求办事过程中,在有些情况下,可以有所作为,有所成就;而在有些情况下,就不能强行为之,否则就可能适得其反,所以就不要勉强去做。因此,“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成为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之下的一种克敌制胜的所谓败战之计,也进一步验证和丰富发展了老子的“道”之“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思想。
《三十六计》成于明清时期,其思想深受孔孟儒学的影响,从“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中就可以寻觅到儒家和合思想的烙印。和合思想既是源自易道以来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国优秀传统管理理论和实践的精髓所在,儒家学说作为中国古代和合思想的集大成者,成就了“和气生财,合作制胜”的管理之道和管理艺术,支持和支撑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发展。“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中也包含有“和”的意蕴:当敌方的势力一时占据了绝对优势,硬拼显然是行不通的,投降更是不可行的,我方只有暂时示弱,先行撤退,也可以说是表示一种和解。实际上这是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再寻找、创造有利于自己的时机和条件之集合,最终达到胜利的目的;由示弱、撤退之和,到寻找、创造有利条件之集合,从而求得反败为胜的结果。这可以说是《三十六计》中的“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对儒家“和气生财,合作制胜”的管理之道和管理艺术的进一步丰富发展。
俗话有言: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这对于“三十六计——走为上计”的理解来说,显然有失偏颇:打得过的时候固然要打,但是打不过的时候就跑——仅仅是示弱、撤退,没有进一步表明寻找、创造有利条件的继续努力,也就失去了保存自己而求得反败为胜的预期之意义。
伟大领袖毛泽东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战争的实践中创造的十六字诀“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就是基于当时的敌强我弱的形势制定的军事指挥艺术,是被实践证实的,也是为中外军事科学教科书所推崇的军事原则。十六字诀军事原则,是对《三十六计》中的“走为上计”的历史扬弃,不仅说明了“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的道理,而且始终贯彻了以退为进的思想——由“退”,到“扰”、“打”、“追”,就是要拖垮敌人、扰乱敌人、疲惫敌人、追到彻底消灭敌人。这不仅是反败为胜之计,而且是处处反客为主的克敌制胜之道。十六字诀军事原则是伟大领袖毛泽东创新发展的军事指挥艺术中的重要篇章,使得“三十六计——走为上计”策略,在中国革命的伟大实践中得到了历史性的发扬和光大。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这种以退为进、转败为胜的计策,不仅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屡屡被应用,也屡屡奏效,战争史上和现代商战中有许多例证,而且,更重要的、更多的例证是出现在今天的市场经济新时期。从2005年开始曾经轰动一时的“蓝海战略”,实质上就是一种“走为上计”——通过回避竞争的“红海”,由所谓的“价值创新”另辟蹊径达到一个没有竞争的“蓝海”,再由“整合”相关有利因素而最终实现共赢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这和本书所研究的“和合为上上计”又有许多相通、相连的地方。正如我在拙著《21世纪的中国式管理》中所分析的那样:“蓝海战略”的基本主张,是要摆脱竞争造成的血淋淋的“红海”,努力开辟一个没有竞争的“蓝海”,希望通过某种“整合”,或者说是寻求某种方式的合作,重新找到一种新的赢利方式和扩大赢利空间。在“蓝海战略”对于传统竞争方式无奈、失望甚至憎恨的语言中,以及关于“蓝海战略”的津津乐道的描述中,不难看到其与中国式的和合管理在思想上有许多相通、相似的地方。“蓝海战略”所主张的实际上就是一种通过合作实现共赢的思想,这与创新发展中的中国的和合管理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蓝海战略”所主张的如中国传统管理之“和”、“合”思想,集中表现在作者所倡导的所谓“价值创新”上,即“全力为买方和企业自身创造价值飞跃”上,是通过“企业把创新与效用、价格、成本整合一体”来实现的。“企业通过剔除和减少产业竞争所比拼的元素节省了成本,又通过增加和创造产业未曾提供的元素,提升了买方价值。随着时间的延续,优越的价值带来高销售额,成就规模经济,从而使成本进一步降低。开创‘蓝海’,就是要压低成本,同时提升买方所获得的价值。这就是如何为企业自身和买方实现价值上的飞跃的根本所在。”
正如中国式的和合管理所认为的,“和气生财,合作制胜”并不是完全排斥和否认对手之间合理而必要的竞争,而是强调和重视“和”与“合”在经营中的重要性,是突出共赢,“蓝海战略”也是在承认合理而必要的竞争的同时,认为又必须“超越竞争这一境界”,提出通过重视“整合”、“统合”进行“价值创新”,去开创“蓝海”这样一个“新的利润和增长的契机”的“无人争抢的市场空间,彻底甩脱竞争”。W.钱·金和勒妮·莫博涅指出:“当然,能打败对手,在红海中遨游,这点永远很重要。红海永远有其作用,它是商业生活中的一个事实存在。但是,今天在越来越多的产业中,供给都超过了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在日益萎缩的市场中为份额而战,虽说是必要的,却不足以维持企业的上乘表现。企业需要超越竞争这一境界。它们必须开创‘蓝海’,以抓住新的利润和增长的契机。”[7]
W.钱·金和勒妮·莫博涅所言的“整合”与“统合”,是立足于“彻底甩脱竞争”和“对自身的成本结构和买方的价值主张都产生积极影响”,是把“企业在功能和运营方面的活动都统合起来”,实际上就是要“和”,即和睦相处;要“合”,即合作共赢。和睦相处加上合作努力才能有“对自身的成本结构和买方的价值主张都产生积极影响”,唯有“和”才能“彻底甩脱竞争”,唯有“合”才能实现“整合”与“统合”,而“开创新的无人争抢的市场空间”;没有和睦相处与合作努力,就没有“价值创新”的“蓝海战略”。这与和合管理思想几乎如出一辙。只是有所不同的是,“蓝海战略”是寄希望于“彻底甩脱竞争”去进行“整合”与“统合”,以实现其“价值创新”,是努力于开辟一个没有竞争的“蓝海”去“抓住新的利润和增长的契机”,而创新发展中的中国的和合管理,是在包容矛盾、化解竞争的努力中,通过由和至合、由合制胜式的“和气生财,合作制胜”之路径选择,去实现企业的利润和消费者效用的共赢。和合管理,正是要由“和”至“合”,由“合”制胜,就是通过“和合”创造新的利润空间和实现共赢,也就是“蓝海战略”的精髓——“价值创新”。
“蓝海战略”所提倡的思想——“彻底甩脱竞争”,“开创新的无人争抢的市场空间”,由“大鱼吃小鱼”、弱肉强食的“红海”,进入没有你争我抢、只有合作与共的“蓝海”,这实际上只能是一种美好的希望,因为竞争与合作本来就是一组相互依存的矛盾范畴,从来就没有什么纯粹的竞争,也没有什么纯粹的合作,只有这两种对立统一因素的此消彼长、此强彼弱以及彼此之间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所以,在市场经济的现实和发展中,不可能有什么“蓝海”,也许“蓝海战略”的发明者W.钱·金教授实质上所主张的观点与中国式的和合管理思想是一样的,就是以尽可能多的合作来取代竞争,尽可能多地发挥合作的效能来消除竞争的弊端,只不过是在表达方式或者翻译语言上的不一样而已。
前通用电气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杰克·韦尔奇被称为是当代管理艺术的大师,更是深谙《三十六计》的个中三昧,其制胜之道,不仅是敢于冲锋陷阵,所向披靡,而且,更懂得迂回之计,懂得“走为上计”。他曾经这样对朋友说道:“有人说我害怕竞争。我觉得商人的职责之一,就是远离激烈的争斗场面,进入你能获胜的专门市场。基本目标是去除弱点,找个遮风挡雨的栖身处,没有人能伤害你。找人打架不是美德。万一你正在打架,你的职责就是赢。万一你赢不了,你就要找退路。”1980年,韦尔奇提出了著名的“数一数二”战略,即通用电气公司在所有投入的行业要做到数一数二,否则就宁可退出。1982年,通用电气公司下狠心出售了许多业务,换得了85亿美元现金,韦尔奇将这些现金悉数投入了优势业务的发展之中。事实证明,此举为通用电气公司后来的20多年的长足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IBM转让PC业务,也许是一个更现实的说明。截至2005年,IBM的PC利润,已从当初的30%多甚至更高降至不足10%。市场形势已经十分恶劣,众多的PC厂商仍然鏖战不已,但往昔的PC市场领军者IBM并没有因为要顾及自己的大牌脸面而死守疆土,毅然地将其PC全球业务全数卖给了中国的联想集团,从而全力转战IT服务领域。IBM似乎真正领会了韦尔奇的真谛。
其实,在IBM之前的1964年,比美国人更熟悉中国传统管理艺术的日本管理大师松下幸之助,就曾经成功地运用过“走为上计”的计策。1964年,日本的松下电器公司正是蓬勃发展的时候,松下幸之助却突然宣布松下电器公司将全面退出电脑大型机市场。对于松下幸之助此举,国际市场反应甚为强烈,多是感到惊讶不已、不可思议。毕竟,松下电器公司不仅已经花费了5年时光用于大型电脑的研发,而且也已经在研发领域投入了10亿多元的巨资。更为重要的是研发工作已经取得进展,眼看即将进入最后的真正能够赢利的阶段,却突然宣布全盘放弃,让人匪夷所思。何况松下电器公司当时经营顺利,也没有发生财政困难的可能。事实上,按照松下幸之助后来透露的战略思考,这就是一种类似于“走为上计”,或者是“避实就虚”的考量——从当时的市场形势看,大型电脑市场竞争几近白热化状态:就国际市场来看,国外的大型电脑巨头,如西门子、RAC等已经开始陆续放弃大型电脑项目,美国的巨大市场几乎已经被技术实力雄厚的IBM所独占;就国内市场来看,日立、富士通等公司正在全力以赴地抢滩大型电脑市场。在这种情况下,松下电器公司如果继续坚持,有可能胜,但又不可能全胜或大胜,而且稍有不慎而出错,就将对松下电器公司产生极为不良的影响和导致更大的损失,放弃则是一种成本沉淀,而可以伺机转战更有优势的领域。
“走为上计”,这种以退为进、转败为胜的计策,更多地被运用于今天的市场经济新时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市场经济已经开始出现了阶段性的变化,合作的要求越来越变为一种强势选择,“走为上计”则可以伺机转化和整合有利因素,寻求合作制胜的时机以及相应的方式方法。但是,如本书在开始之处所分析的那样,当传统的竞争战略及其种种无所不用其极的竞争手段,包括传统的以《三十六计》和《孙子兵法》为代表的基于对抗的中国兵家策略,在遭遇了今天的“金融海啸”的时候,似乎都表现出从来也没有过的苍白无力。为了合力救市,为了人类的共同利益而产生的一场史无前例的合作,进一步充分说明了“计从时出、策为势用”的道理——一切有效的管理艺术,都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必须与时俱进。从“走为上计”到“和合为上上计”,就是一种适时应世的创新发展。
二、从变化了的实际情况出发
伟大领袖毛泽东之所以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历史人物之一,不仅是因为他所创造的丰功伟绩,而且,更在于他流传后世的伟大的思想。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就是“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出于《汉书·河间献王传》。西汉时候,景帝刘启的三儿子刘德被封为河间献王。刘德以喜欢研究学问著称,他经常阅读并搜集先秦时代的古书,掌握丰富的研究资料,认真地从事学术研究和历史的考证工作。他的这种认真负责、严格刻苦的治学态度,受到很多人的称赞。因此,班固在撰写《汉书》的时候,为刘德立了《河间献王传》。在传说中颂扬他的治学态度为“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后来,唐朝大学者颜师古把这句话注释为:“务得实事,是求真是也。”意思是说,研究学问一定要掌握充分的事实根据,然后再从事实中找出真实的结论。
毛泽东同志根据领导中国革命的经验,给“实事求是”以科学的和革命的新解释。所谓实事求是,就是要求我们从客观实际出发,探求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以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好工作。正是在“实事求是”思想的指导下,毛泽东从中国国情实际出发,制定了一条不同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并创造性地运用了“走为上计”的“走则未败”、“未败者,胜之转机”的以退为进、转败为胜的战略战术。第一次、第二次以至第三次“反围剿”的胜利依靠“走为上计”,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历史性胜利更是“走为上计”的成功运用。毛泽东同志领导的中国共产党人最终赢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也从而在历史上写下了最正确、最英明的领导艺术。
以《三十六计》和《孙子兵法》为代表的中国兵家策略的不朽生命力,就在于其一脉相传地贯彻了从易道的“无为无不为”、“日新”、“变易”、“阴阳和合”、“刚柔相济”到儒家的“与时屈伸”、“因势而行事”、“因形用权”的辩证法思想,创造性地提出了“践墨随敌”的调控原则和“奇正相生”的变化原则——那就是要随时根据变化了的实际情况去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之所以是“走为上计”,就是因为在形势已经发生变化了的情况下,前面已经用过的三十五计都不再适用了,必须因势利导地采用新的“三十六计——走为上计”:“走则未败”、“未败者,胜之转机”的以退为进、转败为胜的战略战术。而“不战而屈人之兵”,则是说明最高超的战略谋划的意义,就在于不需要经过战斗就能够使敌人屈服投降。引申之,在市场经济中,不需要经过你死我活的竞争就能够战胜对手,才是最高超的战略选择,从市场经济新时期的实际出发,就需要合作共赢,这就是“和合为上上计”的时代意义。
《史记》中记载有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有名的故事,成语叫做“纸上谈兵”,很具有启发性的意义:
话说春秋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习读兵法,好“谈兵事,天下莫能当”,连其父也难不倒他。但是,对于儿子的夸夸其谈,其父“奢不以为善”,反而十分担忧。其妻就问赵奢怎么回事,赵奢说:“战争是决定生死存亡的大事,而括儿却只知道按照兵书上所言,说得太轻松、太容易了,但是他没有一点临阵对敌的实践经验。赵国不用他当主帅也就罢了,如果有朝一日一定要他为主帅,那么使赵军失败的肯定就是他了”。赵奢死后,秦为赵阻其侵韩并乘机占领上党17座城池之缘由发动了对赵国的战争。当时,赵国名臣蔺相如病重,起用老将廉颇为主帅。廉颇认为秦强赵弱,硬拼肯定不是对手,开始被挟势而来的秦军小胜了几次以后,他更是坚守不出,同时又审时度势,耐心地寻找有利的战机。赵王十分不满,一再催促火速出兵。秦国乘机实施了离间之计,派间谍散布谣言说:“秦军除了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为帅以外谁都不怕,因为赵括出身将帅世家,深通兵法。而廉颇已经老不经用了,马上快要投降了”。谗言和谣言总是在人起疑心或心怀不满的时候起作用。早就对赵括喜爱有加并对廉颇不满的赵王,果然要用赵括替代廉颇。身处重病之中的蔺相如听后大惊,连忙抱病向赵王劝谏道:“赵括只是熟读兵书,可是他没有临战应敌的经验,虽然讲起来头头是道,但是却不知变通,死守教条,大王如果要用他为帅恐怕是要出事的!廉颇将军征战多年,老当益壮,他如今坚守不战肯定是在捕捉战机,秦军实际上是最惧怕他才故意散布流言,大王千万不可任用赵括啊!”但是赵王不听,还是一意孤行地任用了赵括。在赵括为帅出征前,其母又面谏赵王恳求收回成命,赵王很奇怪,问其原因,赵母说:“当初他父亲赵奢为将时,虽已功成名就,但仍然能够礼贤下士,亲自捧着食物招待许多客人和属下,不敢因富贵而骄人,所结交的朋友数以百计,君王赏赐的东西他都分给了属下,从接到命令的那一天起就不再过问家里的私事,日夜商讨战略部署。可如今赵括刚一当上将军,就拿腔作势,坐在尊位上接受众人的参拜,属下甚至包括军官们都没有谁敢于抬头直视他的,大王赏赐给他的金银财宝、绫罗绸缎,他都收藏在家里,天天留意的是有利可图的房屋地产,大王认为他有哪一点像他的父亲?父子二人的思维方式、做人做事的原则大相径庭,希望不要派他为帅,否则要耽误国家大事的!”赵王不听,说是军国大事,妇道人家不要多说。赵母只有无奈地说:“大王既然非得派他不可,如若有什么闪失,请您不要株连我们赵家啊!”赵王随即答应了她的请求。结果,长平一战,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不知临敌应变之道,兵败身死,秦将白起尽坑赵国将卒四十多万。赵国精锐之师尽丧,国事从此大衰,不但永远失去了逐鹿中原的能力,而且亦由此走上了亡国的不归路。
以《三十六计》和《孙子兵法》为代表的中国兵家策略,是对中国传统管理艺术的最生动的展现和丰富发展,其中兵家管理艺术最核心的内容,表现为一种权谋管理——一种由道家提倡的“日新”精神和儒家推行的“仁政”及其奉行的中庸之道所生成的有中国特色的权谋管理。
关于兵家权谋管理的意义,正如有学者所认为的那样,兵家管理艺术的“权”与“谋”相结合的基本性质,是由它的绝对的务实性决定的。这里所说的“权”,有两层含义:第一,“权变”,即因时、因地、因人、因事制宜,这也就是兵家的“兵形像水”原则的具体体现;第二,“用权”,即“造势”,也就是“掌握战场上的主动权”,其中又包含两个方面的原则,一是掌握实权(实力),以之作为推行和贯彻自己的方针、政策、思路的实力基础;二是认清、把握当前发展趋势,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这里所说的“谋”,也有两层含义:其一,“谋算”,或曰“谋划”,即根据自己掌握的实力,以及对当前大势的把握(如“知己知彼”),进行谋划、规划,选择最佳行为方向和最佳行为方式;其二,“计谋”,根据既定方针,对行为方式灵活机变地选择。军事管理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物与物之间的关系,瞬息万变。与其他管理不同,军事管理不能过于依赖以管理制度、管理规章、管理守则来作为管理过程的基本规范,而是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在实际的过程中的“权变”、“用权”、“谋算”、“计谋”。一句话,取决于权谋,其对战争的胜负,起决定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之所以是科学的方法论,一个基本原则就是一切从变化了的实际出发,反对教条主义和简单地凭“拍脑袋”办事。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8]列宁说,马克思主义的真髓和活的灵魂,就是对于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9]毛泽东说,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从分析这些事实中找出方针、政策、办法来。[10]革命导师从革命实践的血与火的经验总结中所作的哲学思考,告诉我们:正确的领导艺术,就是一切从变化了的实际出发,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决策。
以上所讲的“孙庞斗智”和“纸上谈兵”的历史故事告诉我们,庞涓和赵括的失败,不在于其不聪明、没有才华,而在于其教条主义的态度,没有真正领会兵家管理艺术的“兵形像水”精神及其生成的“践墨随敌”、“奇正相生”的基本原则,不清楚“走为上计”的真实含义,不懂得兵家权谋管理艺术的“权变”之道。
伟大领袖毛泽东不仅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和思想家,而且是一个伟大的军事家。毛泽东指出:指挥员的正确的部署来源于正确的决心,正确的决心来源于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来源于周到的和必要的侦察及对于各种侦察材料的连贯起来的思索。指挥员使用一切可能的和必要的侦察手段,就侦察得来的敌方情况的各种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索,然后将自己方面的情况加上去,研究双方的对比和相互的关系,因而构成判断,下定决心,作出计划——这是军事家在作出每一个战略、战役或战斗的计划之前的一个整个的认识情况的过程。[11]而作为一个统领全局的军事统帅,还必须教导属下各级指挥员懂得和运用对于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的原则,充分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有效地保证战略、战役或战斗的胜利。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上,在著名的“三大战役”时,蒋介石坐着飞机飞来飞去,只要是他指挥就必败无疑,师长不知他把自己的旅长调到哪儿去了,士兵不知是听将军的话还是听蒋委员长的话。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有着精深研究的毛主席,深谙兵法之精要,通盘考虑,坐镇指挥,打完三大战役共发了294份电报,白了一根头发——他为各路将领指出战略方向,对将领的实际战术打法只是提出建议,让他们根据客观实际自行决断,真是高超的军事统帅。比如,在辽沈战役中,毛主席从战略全局出发,认为锦州是主要矛盾所在,攻下它对东北之敌就形成了瓮中捉鳖之态势,又切断了敌人关内外的联络。但是林彪是从东门攻进还是从南门攻进,是用大炮攻还是用步兵攻,是用运动战还是用地道战,随机应变,毛主席只是给出了攻城的建议,能不能采用看实际情况。但有一点毋庸置疑,就是要不惜代价拿下锦州,这是原则,是霸道,至于怎么攻,那是灵活性,由战术指挥官便宜行事。毛泽东的独具特色的军事思想和成功的军事指挥实践,为世人留下了许多值得深思的内容,也是应该认真学习和在今天的管理实践中借鉴运用的领导艺术。
在现代市场经济的进程中,中国人坚持的和气生财、合作制胜的理念和实践,正在逐步被接受和认可。在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日益呈现出来的以竞争为主要特征向以合作为主要特征的转型过程中,没有“蓝海”,只有合作;或者,准确地说,没有一般理解意义上的纯粹的“蓝海”,也没有纯粹的合作。合作势在必行,竞争还存在,甚至在当前和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竞争不仅依然存在,而且竞争战略还要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只不过是合作方式越来越显示其重要意义,合作因素越来越多地增长,即使是将来合作方式、合作因素取代了竞争而占据了主导地位,竞争也会依然存在,甚至还会在某种情况下对合作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正确的领导艺术更现实和明智的选择是,一切必须从变化了的实际情况出发而采取相应的战略战术。特别是当面对“金融海啸”而出现一场史无前例的合作的时候,运用“和合为上上计”作为应对的根本策略,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如互联网评论文章所说,从“二战”以来九次全球金融危机的兴衰转换来看,政府干预只能延缓而不是终止金融危机的爆发。在本轮金融危机中,美国等大国金融机构过度运用杠杆,加剧了金融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政府救市难度因此倍增,本来就有时滞性的财政和货币干预政策显得更加苍白无力。次贷危机只是最弱的一环。从美国前五大投行的堕落、英国最大抵押房贷银行哈利法克斯银行被收购、德国第二大商业地产贷款机构国有化、日本未上市的中型寿险企业大和生命保险正式申请破产保护,再到冰岛面临的“国家破产”以及巴基斯坦、韩国等面临的“国家破产”危机,华尔街“金融海啸”的蔓延,第一次让人深深感到“地球村”的相互关联性和休戚与共,警钟似乎正在为全世界的每一个人敲响。因为和以往世界金融危机不同的是,本轮危机的背景是金融全球化、自由化和电子化,这使得资产泡沫和金融泡沫过度繁荣,已渗透至地球的每一个角落。相对应的是,泡沫破灭时的财富摧残和信心打击同样遍布环球。因此,美国次贷危机仅仅是本轮全球金融危机的震源,透支买房的美国穷人只是危机链条上最脆弱的一环,但是,试图猜测谁是最后一环却更不容易。在过去20年里,“冷战”结束带来的自由贸易红利、网络革命和金融创新导致的效率提升,以及发达国家向新兴市场输出资本和技术带来的全球分工红利,似乎都在2007年达到巅峰。由于以美元为本币的国际货币体系和以美国为最大逆差国的国际贸易体系失衡格局难以维持,恐慌和危机这对经济和金融繁荣的丑陋姐妹粉墨登场。过去十年,全球贸易增速相当于全球生产总值增速的一倍。按照“特里芬悖论”,全球主要贸易出口国为保证国际清偿能力,势必加大对美元外汇储备的囤积。如果美国肆意发行美元,则资本外逃和美元危机终将发生,从而引发货币幻觉下的产能过剩和资产泡沫膨胀时的全球通胀,这是网络股泡沫破灭后全球货币体系失衡的前因。如今,世界正在饱尝后果。美国着手降低国际收支逆差,热钱大量回流美国,出口主导型国家面临汇率危机,严重者则出现银行危机甚至经济危机。美国政府频繁“创新”地运用财政和货币手段救市,其决心和魄力之大,不仅突破了其一贯坚守的自由市场原则,也让全球政府在干预市场时多了个榜样。于是,全球11家央行联手降息,将大型银行国有化更成为“招牌菜”,这一切都假以挽救市场之名。诚然,此时此刻,信心比黄金更重要。但是,信心往往建立在理性预期的基础之上。各国央行纷纷采用直升机撒钱术印钞,只是增加了市场的流动性,并不能改变经济趋势,也不会让国民整体上更加富有,反而加剧了非美元货币的贬值势头。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克鲁格曼的理性投机攻击模型认为,触发货币危机的关键是政策失误。在危机产生的过程中,投资者的冲击行为完全是理性的。也就是说,抛售股票者之所以选择站在政府对立面,在泡沫破裂的伤口上大把撒盐,很可能是在博弈政府调控的失灵。经验显示,在经济周期面前,政府的所有的努力不过是平滑经济周期,而不是逆转经济周期。次贷危机爆发至今已逾一年,美国政府救市举措虽然频繁,美股却依然跟随五大投行轰然倒塌。这似乎证明,被誉为“梦幻组合”的财长保尔森和美联储主席伯南克也不过是在耍花枪。从意外放弃援手雷曼兄弟,再到突然出手挽救美国国际集团,仓促的“变脸式”决策,似乎显示这对“梦幻组合”也摸不清华尔街的脏水到底有多混浊。从本轮金融危机来看,美国政府救市最积极,结局却是意外的沮丧。难道真是在金融海啸之下,一切“殆天数,非人力”?究其原因,现在的监管机构好比英特尔286电脑,已无法监控金融机构运用最新款微软Vista来投资的速度和规模了。
与以往金融危机不同的是,国际贸易体系失衡已久,不仅放纵了美国人过度消费和过度负债的恶习,令传统银行资产风险增加,也让华尔街更为贪婪,通过包装精美的财技,将一大堆“无中生有”的金融衍生品贩卖至全球。对大萧条产生的缘由,货币主义大师弗里德曼认为是美联储紧缩银根,导致广义货币大幅度下降;伯南克则归咎于银行信用的萎缩,即信贷市场的崩溃,阻断了金融中介的传导链条,从而放大了货币紧缺。政策行为穿越金融和经济体系的精确道路,被称为“传导机制”,包括利率渠道、非货币价格渠道(财富效应和汇率渠道等)以及信贷渠道(银行渠道和资产负债表渠道)。最近,各大央行联手降息,试图通过降低资本成本效应来刺激企业增加投资。由于对投资前景预期较差,银行和企业更习惯增持现金。像美国联邦基金利率已降至1.5%,这可能导致凯恩斯理论中的“流动性陷阱”,即无论增加多少货币,都会被人们“窖藏”起来。银行甚至会转向增加对存款的收费,而不是增加贷款来盈利,结果银行成为“资金黑洞”,再多的钱也难以被放贷给企业。
以此轮金融风暴而言,美国出台罕见的救市措施,有人戏称,这是美国“利润私有化、损失国有化”的“创新”现象,最终将由全世界投资人埋单。现在,美国政府又宣布了7000亿美元的救市计划。欧洲盟国只在口头上表示欢迎,实际行动还未跟上。“强势美元”的政策是不是又再唱“空城计”呢?美国金融体系能否被挽救?人们拭目以待。《华尔街日报》专栏作家伊文·纽马克在其专栏中分析说,这次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恐慌,华尔街机构推波助澜固然罪不可恕,但根子还是在美国公众“超前消费”的习惯。纽马克以讽刺的笔调写道:“单凭华尔街一己之力,无法烹制出一桌投机性狂热次贷‘大餐’。这需要很多‘配料’,比如松动银根的美联储、不计后果的建房商以及贷款标准松懈的抵押贷款机构。再加入联邦政府支持的‘两房’这一味调料,‘大餐’就出锅了。当然了,最关键的一味原料是你自己。如果没有成百上千万狂热的美国人买房、卖房、倒房,也绝不会有什么次贷泡沫。”普通工薪阶层也“在拉斯维加斯和迈阿密购置好几处公寓”,多年来,这种“超前消费”习惯戒不掉,不过是因为美国政府可以靠印刷美钞冲抵掉外贸、财政双赤字。
“金融海啸”愈演愈烈,逐渐殃及实体经济,经济危机的破坏性越来越大。已经没有灵丹妙药可起死回生了,联合抗争成为必然的选择,合作战略第一次这样风风光光地走上了历史舞台。实践告诉人们,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已经导致了“竞争悖论”,传统的竞争战略及其无所不用其极的损人利己性的竞争手段越来越走向其反面。在“金融海啸”愈演愈烈的严峻形势面前,唯一的现实选择是合作,是运用中国式管理的和合之计——和睦与共,联合抗争才能走出危机,坚持“和气生财,合作制胜”的战略选择才能共生共赢。
面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经常发生的各种危机,在所有的应对策略中,“和合为上上计”。因为,由“和”至“合”,由“和合”到制胜共赢,不仅是克服市场经济中传统竞争战略的种种自私和贪婪行为的根本性措施,而且也由于和睦相处、合作与共的努力是保持社会稳定和人民团结的有效手段。当然,正如我在相关研究中所一再强调的那样,在市场经济新时期,合作势在必行,竞争依然存在,关键是要认清市场经济转型和新的发展阶段的基本特征,要坚持由“和”至“合”,由“和合”到制胜共赢的路径选择,重要的是确立合作与竞争的有效组合,努力克服传统竞争的弱肉强食、损人利己、以邻为壑的做法,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危机都应该能够得到有效的防范,经济社会才能得以健康发展,人类共同福祉也才能越来越得以提高。
三、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俗语云: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是用形象的语言,表达一种哲理——生动地说明了对于不同的矛盾,必须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的道理。这就是唯物辩证法所告诉我们的,世界上的事情是复杂的,事物的发展变化是由各方面的因素决定的,因此,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能一成不变,更不能囿于书本的教条主义做法和“想当然”的唯心主义态度,唯一正确的选择就是一切必须从实际出发。这就是说,当事情存在的环境和条件发生了变化的时候,绝不能简单地按照已有的条条框框和现成的经验办法去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而必须重新分析研究变化了的情况,现成的,也许是曾经有效的条条框框和经验办法只能是一种参考,只有从新的现实环境和条件的分析中才能找出正确的决策。这就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真正含义,这就是唯物辩证法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精髓和活的灵魂。
伟大领袖毛泽东独具特色的军事思想和成功的军事指挥实践,就在于真正把握了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一辩证法精神的实质,就在于他所坚持的“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所谓灵活机动,就是不拘泥于现成的条条框框和经验办法,而是将熟记于心的书本知识与现实的状况相结合,创造性地进行随机决策。正如他在著名的军事著述《论持久战》中所指出的那样:古人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个“妙”,我们叫做灵活性,这是聪明的指挥员的出产品。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一语,出自《宋史·岳飞传》。宋朝民族英雄岳飞,自幼聪明好学,他的母亲对他进行爱国爱家教育,并在他背上刺上“精忠报国”四个大字以示鼓励,使得他刻苦求学,精通兵法,武艺高强,先在抗金名将宗泽部下任偏将,在抵抗金兵的侵略中屡立战功,后被朝廷任用为抗金大元帅。宗泽对岳飞非常赏识,曾经把自己最珍贵的一部用兵的阵图赠与岳飞,并对岳飞说:你机智勇敢,武艺过人,古代许多良将也比不上你,这是好的。可是你爱打野战,这是不足,还应该学习一下摆兵布阵之法。岳飞回答说:感谢恩师的关心和指点,我一定会注意学习的。不过,我有一个不同的看法,“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摆好阵势再出战,这是打仗的常规,但是否巧妙,不仅在于能否熟悉兵书战策,而且更在于指挥员能否根据当时的情况灵活运用。岳飞之言,也是对兵家管理“兵形像水”艺术图式的概括。
毛主席在《论持久战》中引用这句话,是指作战时指挥员要从实际出发,基于客观情况,审时度势,善于运用相应的战术,进行机智、灵活的指挥。毛主席的成功的军事指挥实践,正是由于“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善于用不同的钥匙去打开不同的锁。
有许多相反的教训,比如成语所言“削足适履”,从反面生动地说明了不懂得“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道理,不懂得主观决策必须符合客观实际的原则,其结果只能是走向失败。毛主席在其另一篇著名的军事著述《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就曾经引用成语“削足适履”批判了这种错误。他说:又有一种人的意见也是不对的,我们也早已批驳了这种意见了;他们说只要研究俄国革命战争的经验就得了,具体地说,只要照着苏联内战的指导规律和苏联军事机关颁布的军事条令去做就得了。他们不知道,苏联的规律和条令,包含着苏联内战和苏联红军的特殊性,如果我们一模一样地抄了来用,不允许任何的变更,也同样是削足适履,要打败仗。
“削足适履”出于《淮南子·说林训》:春秋时代,楚灵王灭蔡国以后,派他的弟弟弃疾管理原来蔡国的地方。弃疾受臣子朝吴的怂恿,趁灵王领兵去征伐徐国的机会,突然回到楚国,杀死了灵王的两个儿子,灵王在外边听到发生了这个政变,也上吊了。可是,这时候,弃疾并不知道灵王已经死了,同时又因为弃疾还有两个哥哥,所以不敢马上继承王位。于是拥立他哥哥的儿子子午做了国君,子晰做令尹。以后当他知道灵王已经死了的时候,又采用了朝吴的奸计,逼迫子午和子尹自杀,自己做了国君,称为平王。在同一时期,晋国也发生了类似的事情:晋国的国君献公因为宠爱骊戎国所献的美女骊姬,就把她立为夫人,并且还打算立骊姬生的儿子奚齐做太子。但骊姬感到太子申生(献公原来的太子)很得人们的信任,又有他弟弟重耳和夷吾的帮助,不敢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于是用计挑拨献公和他这三个儿子(申生、重耳、夷吾)的关系,后来献公果真听信了她的谗言赐申生自杀,又派兵捉拿重耳和夷吾。这两件事都是因为听信别人的怂恿和谗言,以致弟弟逼死哥哥,父亲杀死儿子。在《淮南子·说林训》里对以上事件讲道:“骨肉相爱,谗贼间之而父子相危。夫所以养而害所养,譬犹削足而适履,杀头而便冠。”这种奇怪现象,就如同一个人在当鞋子的尺寸不合自己的脚时,就把脚削去一块,当帽子的尺寸不符合自己的脑袋时,就把脑袋削去一块一样的愚蠢。凡办事只知道照搬书本勉强套于现实,硬要叫客观实际情况符合个人的主观要求,就叫做“削足适履”。
毛主席在这里引用“削足适履”这个成语,就是要教导我们,在运用书本上的知识或者吸收别国、别人的经验时,要从实际出发,不要生搬硬套,否则就要犯错误。这对于我们今天所从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对于我们所研究的由“走为上计”到“和合为上上计”的管理创新问题,都有着特别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中国的市场经济建设中一直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是坚持唯物辩证法思想的一切从实际出发、把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国情相结合的原则,不唯书本,不唯洋人之说,而是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借鉴而不是照搬照套中国的古训或者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在“摸着石头过河”的实践中,逐步地走向了科学发展,这也是中国市场经济30年能够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最宝贵的经验。另一种是主张全盘“西化”,一切皆须向西方发达国家的做法看齐,动则就说哪一点做法不对——因为在西方不是这样做的,似乎只有一丝不差地仿照西方发达国家的所有做法才是唯一正确的。实际上,这就是一种“削足适履”,就是毛主席曾经在述《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批判过的错误。在这种意见看来,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建设,只要研究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就得了,只要照着西方发达国家市场经济的指导规律及颁布的法律法规和西方经济学家、管理学家们的书本去做就得了。他们不知道,西方发达国家市场经济的指导规律及颁布的法律法规和西方经济学家、管理学家们的书本,反映的是西方发达国家当时的特殊性,如果我们一模一样地抄了来用,不允许任何的变更,也同样是“削足适履”。如果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建设真的听信这种意见,其结果就不可能有今天这样一个繁荣富强的中国,而只有可能是还亦步亦趋地跟在后面爬行,甚至是沦为西方发达国家的附庸。
西方有一个笑话:
法基姆到澡堂去洗澡,服务员请他猜个谜语:“请你告诉我,聪明人,这个人是谁:他既不是我的兄弟,也不是我的姐妹,但他却是我父母的孩子。”
法基姆想啊想,最后他说:“我不知道。”
澡堂服务员笑道:“就是我呀!”
法基姆很喜欢这个谜语。他回到家里,便对老婆说:“莎娜,告诉我这个人是谁:他既不是我的兄弟,也不是我的姐妹,但他是我父母的一个孩子。”
莎娜答不出来。法基姆笑得几乎透不过气来,“你不知道吗?他就是洗澡堂的服务员呀!”
这种机械式的引用不是和历史上的“削足适履”、现实中的“全盘西化”一样的没有道理吗?
正如在本书前面所分析的那样,“一场百年不遇的危机”产生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合作,历史已经充分地说明了西方以所谓主流标榜的自由主义经济学主张的局限性,说明了“市场失灵”的必然性和政府调节的必要性。尽管为了联合救市的需要,西方各国政府不仅一反常态地倡导和积极参加全球性的合作,而且还同样采取了国家干预政策甚至是国有化的措施,表明曾经是顽固地坚持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的西方主流经济学家们,在一次又一次的事实教训中已经开始有所反省,但是我们仍然有些也以主流经济学自我标榜的所谓经济学大家,却还在喋喋不休地重弹西方主流经济学的老调,极力宣扬中国政府的干预政策不对,他们的唯一理由却还是所谓的“西方标准”。君不见,今天的“西方标准”不也在改变吗?时代在变,市场经济在深入发展,思想还停留在几十年、几百年前而且是西方国家的经验条文上,岂不就是“削足适履”?也实在是不懂得普通老百姓都知道的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道理。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不能用为以前的锁配的钥匙来开今天的新锁,也不能用为西方发达国家之锁配的钥匙来开中国这把特殊的锁。
再说到管理创新,时代变了,市场经济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管理之道就必须随之有适时应世的发展创新。之所以“走为上计”,是因为第三十六计的“走”是根据敌强我弱的现实所作出的最优选择——“敌势全胜,我不能敌,则必降、必和、必走。降则全败,和则半败。未败者,胜之转机也”,以前曾经运用过的三十五条妙计都用不上了,只有采取新的计策“走”——先走而避其锐,再伺机战胜之,这个第三十六计的“走”相对于前面的三十五计来说就是“上计”,就是对前面已经有的三十五计的发展创新。而今天,之所以“和合为上上计”是因为“和合”是今天的市场经济新时期的最优选择——“计由势出,谋为时运;世运维新,与时屈伸;和平发展,合作为要;势均力敌,对峙无益,唯和唯合,由和致合,和合为上上。”和平、发展与合作的时代主旋律和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历史大趋势要求“和合”,全球史无前例的合作应对“金融海啸”的实践证明了“和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过去的种种竞争战略及其无所不用其极的竞争手段,包括以对抗需要为基础的《三十六计》都不再灵光了,只有采取“和合”之计才是适时应世的现实选择;所以,相对于《三十六计》来说,“和合”之计是一种创新发展,相对于“走为上计”来说,“和合”就是上上计。由“走为上计”到“和合为上上计”,是一种从现实需要出发的历史性超越。
因此,我还是坚持自己的一贯看法:创新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理论现存有三种路径选择:一是“拿来主义”,认为西方的东西一切都是好的,主张照搬照抄现代西方管理学。这种机械式的“拿来主义”做法,在理论上类似于教条主义和形而上学,在实践中已经被证明是错误的和行不通的。二是“范式移植”,就是希望通过运用类似于植物嫁接的方式,把现代西方管理学理论嫁接到中国的实践中来。这种做法考虑到了理论和实际的结合问题,显然比“拿来主义”要前进了一步。不过,社会和理论研究方面的问题比植物生长方面的问题要远为复杂,发展中国家在学习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实践进程中,“范式移植性灾难”的屡屡发生,已经成为普遍存在的棘手问题。因此,这种路径选择的继续前进,有许多困难需要解决,要付出加倍的努力。三是立足于国情现实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这种做法致力于五千年历史文明的挖掘和传承,同时学习和借鉴西方现代管理学的有益成分,从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坚持贯彻“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博采众长,融会贯通,独成一体。
第三节 超越与创新
“和合之计”:全球一体,休戚相关;和平发展,合作为要;利益共存,对峙无益,唯和唯合,和合为上上。
计由势出,谋为时用;竞争合作,合作竞争;世运维新,与时屈伸;利益相关,合作共赢;由和致合,合作制胜;唯有和合之计,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之上上计。
一定的计谋是特定时势的需要。竞争与合作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矛盾运动方式,由竞争合作到合作竞争,反映了市场经济发展变化的客观需要和管理艺术的与时俱进。当和平、发展与合作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使得“地球村”的预言正在变为现实,合作共赢成为现实的选择。在市场经济规则逐渐完善和透明、企业发展规模达到一定程度的情况下,坚持损人利己的竞争手段只能增加机会成本和交易成本而最终导致“竞争悖论”和经济危机,传统的所有对抗性竞争之道,都越来越不合时宜,唯有“和合之计”——遵循中国式的以人为本与和合理念,以及“和气生财,合作制胜”的路径选择,才是保证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上上计”。这是时代需要的战略思考,这是历史的现实选择,这是超越《三十六计》的发展创新。
一、由凤凰涅槃想到的
关于“凤凰涅槃”的传说:
传说一——一个与火有关的美丽神话。传说中的天方国,有一对神鸟,雄为凤,雌为凰。满五百岁后,集香木自焚,复从死灰中更生,从此美丽异常,不再死。
传说二——凤凰是人世间幸福的使者,每五百年,它就要背负着积累于人世间的所有不快和仇恨恩怨,投身于熊熊烈火中自焚,以生命和美丽的终结换取人世的祥和和幸福。同样,在肉体经受了巨大的痛苦和轮回后它们才能以更美好的躯体得以重生。
伟大的文学家郭沫若的《女神》的第二辑就叫做《凤凰涅槃》,最初发表于1920年1月30日和31日上海《时事新报·学灯》,曾经是“五四”运动时期鼓舞人心的旗帜,也是至今仍然光芒四射的不朽诗篇。谨选录今版之内容如下:
序曲
除夕将近的空中,
飞来飞去的一对凤凰,
唱着哀哀的歌声飞去,
衔着枝枝的香木飞来,
飞来在丹穴山上。
……
哀哀的凤凰!
凤起舞,低昂!
凰唱歌,悲壮!
凤又舞,
凰又唱,
一群的凡鸟,
自天外飞来观葬。
……
凤凰更生歌
鸡鸣
昕潮涨了,
昕潮涨了,
死了的光明更生了。
春潮涨了,
春潮涨了,
死了的宇宙更生了。
生潮涨了,
生潮涨了,
死了的凤凰更生了。
凤凰和鸣
我们更生了。
……
我们热诚,我们挚爱。
我们欢乐,我们和谐。
一切的一,和谐。
一的一切,和谐。
和谐便是你,和谐便是我。
和谐便是他,和谐便是火。
……
在炼狱的雄雄烈火中,凤凰获得了新生,而一切曾经发出嘲笑的鸟们——岩鹰、孔雀、鸱枭……都灰飞烟灭了!由此,凤凰涅槃便用来比喻新生。
当你静静地沉思于郭沫若先生的《女神》之精华内容——“凤凰涅槃”之中的时候,会想到什么?当你的思绪随着“凤凰涅槃”的意境驰骋的时候,你的眼前会出现什么?是在烈火的焚烧中得到新生的凤凰!是通过地狱之门的熬炼而涅槃的生灵!
只有浴火重生,凡鸟才能成为凤凰;只有鲤鱼跳龙门,生灵才会变成神。市场经济的发展也是如此。没有经过资本原始积累的阵痛,就没有市场经济的生成;没有自由竞争,就没有市场经济的繁荣;没有经过危机、风险、死亡的威胁,市场经济也不会成就今天的市场经济。虽然,这是事实写就的历史,但是,历史还同时记载着,没有规制和政府调节,就不可能有“罗斯福新政”,就不可能化解一次又一次的“市场失灵”;没有合作与竞争的反复较量,也就没有今天的“共赢”和“蓝海战略”;没有时代和市场经济的新发展,也就没有当前的史无前例的合作。同样,没有与时俱进的经济学和管理学创新,亚当·斯密的“经济人”假设以及古典经济学的“科学管理”在今天就会变得毫无意义。要发展,就必须有创新,就必须有“凤凰涅槃”的精神,因此,囿于所谓主流经济学的一己之见是不科学的,事实已经揭示了华尔街的大师们是怎样在主流经济学的自由主义市场经济政策及其传统的无所不用其极的损人利己的竞争手段指引下酿造了“一场百年不遇的危机”,历史已经一再证实了“市场失灵”必须有政府干预和政府调节,传统的竞争战略和竞争手段已经面临着“竞争悖论”、“逐利悖论”的生死挑战,为什么非要视而不见、闻而不觉?为什么就不能改变一下思维方式以正视听?为什么就不能进行适时应世的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发展创新,以进一步有效地推动经济社会的顺利发展?生与死、危机与机遇、风险与顺境、自由与规制、竞争与合作、发展与创新都是同时到来的,远离死就是生,化解危机就是机遇,规避风险就是顺境,必要的规制可以带来更自由的发展,合作有利于促进竞争,发展就是创新。
正如我在相关研究中一再坚持的那样:要尊重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但是,思想不能僵化,不能教条,要根据不断变化的环境和条件来不断丰富原有的认识。在昨天还被认为是真理性的东西,今天也许可能不那么正确了,因为,使得原有的真理性认识得以成立的环境和条件已经发生了变化,我们的认识也必须随之修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从现实的状况出发,而不是从本本、条条出发,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活的灵魂,也是与时俱进的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从国情出发创立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管理,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要以史为鉴,贯彻“古为今用”原则,从历史的扬弃中实现升华。一方面,要立足于本民族历史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因为本土化是管理的生命力之源;另一方面,也要善于从其他民族的历史文化中汲取一切对我有益的内容,因为有比较、有借鉴才能有更好的创新发展。从国情出发创立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管理,也不是闭关锁国、夜郎自大,要改革开放,贯彻“洋为中用”原则,从学习和借鉴中实现创新发展。一方面,要立足于本国经济社会管理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提升,因为自己的经验教训是最宝贵的,在民族的沃土上生长起来的理论之树的生命力最旺盛。另一方面,也要善于从其他国家的经济社会的管理理论和实践经验中学习一切有意义的东西,因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里应该注意的是,既要注重学习发达国家的管理理论和实践经验,因为成功的模式及其理论的总结总是有其普遍性意义的,可以成为我们的借鉴和参照系,“拿来主义”剔除了全盘照搬并贯彻以借鉴精神还是可行的,同时还要注意从发展中国家的管理中汲取经验教训,以便可以更好地避免“范式移植性灾难”和克服嫁接式引进的水土不服。
对于国际上的成功经验和发达国家的管理理论,大家都知道是一种“参照系”,但在现实中往往又在所谓“与国际接轨”的时髦口号中似乎使“参照系”变成了一种“标准”。岂不见,在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不论发生了任何问题,就会说,国际上是怎样怎样的,发达国家又是怎样怎样的,所以我们就应该怎样怎样的;西方发达国家曾经有过的私有化过程,也成了国有资产“全卖光”的依据;更有甚者,为了“全卖光”不仅可以低估国有资产的价值,而且可以贷款给购买者,似乎非要造出一个私有者来不可;西方发达国家的GDP指数是怎样发展变化的,我们也应该如此发展变化;西方发达国家的税赋是怎么样的,我们也应该怎么样;几乎是凡事必须依照西方发达国家的所作所为,甚至连美国历史上曾经有过的股市数十年的牛市现象,似乎也要成了中国的股市也会有长期牛市的证明……不过,也许我们忽略了,在西方发达国家的私有化过程中,也并非是“全盘”私有化,更不是“全卖光”,许多发达国家的公立学校、公立医院等公共设施还依然存在,并且还继续受到国家的支持和保护;还有一些新兴的产业,比如环境保护中的污染治理、废物处理企业在许多西方发达国家主要是由国家投资兴建的。也许我们还忘记了,西方发达国家在其现代化的进程中,为什么还会有贫富两极分化、走私、盗版、卖淫、黑社会、战争……
深思之余更应该提高警惕,在改革开放、学习引进的过程中,不要一不留神,连“孩子和洗澡水”都一起“拿来”了!
《庄子·田子方》中说:“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夫子驰亦驰,夫子奔逸绝尘,而回瞠若乎后矣。”不要亦步亦趋跟随,要走自己的路。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道路。
有一个小故事:
一个人要穿过一片沼泽地,因为没有路,只能试探着走。虽然很艰险,左跨右跳,竟也能找出一段路来,可好景不长,未走多远,不小心一脚踏进烂泥里,沉了下去。又有一个人要穿过沼泽地,看到前人的脚印,便想:这一定是有人走过,沿着别人的脚印走一定不会有错。用脚试着踏去,果然实实在在,于是便放心走下去。最后也一脚踏空沉入了烂泥。又有一个人要穿过沼泽地,看着前面两人的脚印,想都未想便沿着走了下去,他的命运也是可想而知的。……过了很久,又有一个人要穿过沼泽地,看着前面众人的脚印,心想:这必定是一条通往沼泽地彼端的大道,看,已有这么多人走了过去,沿此走下去我也一定能走到沼泽的彼端。于是大踏步地走去,最后他也沉入了烂泥。
世上的路并不是走的人越多了越平坦、越顺利,沿着别人的脚印走,不仅走不出新意,有时还可能会跌进陷阱。故事中的行路人看似可笑且愚笨,其实生活中,我们有很多时候,又何尝不是在重复着别人的老路而执迷不悟呢?别人说,你这样做不对,便不敢去做;大多数人都去做的事,一定要亦步亦趋地去追随,这就是我们生活中大多数人的真实写照。跟在别人的脚印后面,永远走不出自己的道路。
所以,“参照系”终归只能是参照,是借鉴,绝不能变成“标准”,不能照搬。照搬照套的教条主义造成的惨痛教训中国人民还记忆犹新。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之初,以一个小学生的姿态,事事听命于当时的共产国际,硬要把前苏联的城市中心暴动的革命模式照搬到中国来,把毛泽东的井冈山农村武装割据说成是逃跑主义,结果是几乎把刚刚燃起的革命之火熄灭了。朱德和陈毅同志坚定地带领部队到井冈山和毛泽东实现了历史性的会合,由于毛泽东的力挽狂澜,坚持把马列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开辟了一条完全不同于苏联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才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而走向胜利。所以,毛泽东曾经反复强调,一切必须要从国情实际出发,要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他并指出学习有两种态度:一种是教条主义的态度,不管我国情况,适用的和不适用的,一起搬来。这种态度不好。另一种态度,学习的时候用脑筋想一下,学那些和我国情况相适合的东西,即吸取对我们有益的经验。我们需要的是这样一种态度。
李凯城教授的研究指出:如一位哲人所说,学术世界平庸的秘密在于它的二手性。总跟在别人屁股后面,是永远不可能领先的。当然从某种意义上说,开始阶段的照搬照抄大概也属于全面开放后学术发展的一种必然。有意思的是,近些年来不少睿智的企业家和清醒的学者开始意识到中国式管理思想缺失所带来的问题。“满街都是管理学书籍,满街都是破产的企业”,“满眼都是印着EMBA名片的企业家,满眼都是管得一塌糊涂的企业”。他们认为,这全是盲目引进西方管理思想造成的恶果,麦肯锡文化是比麦当劳文化更深刻因而也更危险的一种“文化侵略”。为此,他们大声疾呼,要“寻找中国企业管理的‘毛泽东思想’”。意思是说,应该像当年毛泽东寻找中国革命道路那样,把西方先进理论与中国企业管理实践相结合,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管理新路。[12]
历史的经验教训和现实的需要,都要求必须反复强调一个最简单的事实,这就是我们是在中国的土地上、在中国的国情条件下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要完成的是构建前无古人的和谐社会,这些理论和经验,是西方发达国家也没有过的,只能立足于自己,借鉴于“参照系”。
说到这里,也许是有点跑题了,但应该还是有所联系的,因为进行超越《三十六计》的管理艺术创新,从“走为上计”到“和合为上上计”,提出“和合为上上计”是超越《三十六计》的发展创新,正是基于时代发展的现实需要和市场经济新时期的要求,从今天的现实出发和基于“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进行兼收并蓄的发展创新。超越《三十六计》——“和合为上上计”的发展创新,也正如伟大的文学家郭沫若先生的传世诗篇《凤凰涅槃》所描绘的不朽的历史意境:
我们热诚,我们挚爱。
我们欢乐,我们和谐。
一切的一,和谐。
一的一切,和谐。
和谐便是你,和谐便是我。
和谐便是他,和谐便是火。
今日之时代,今天的市场经济,历史已经告诉我们并且还在继续证明,为了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和合为上上计”!
二、为过去而祈祷
“祈祷”也称“祷告”,是一种宗教仪式,指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基督教特指向上帝(天主)和耶稣基督呼求、感谢、赞美等。新陈代谢是指生物体不断用新物质代替旧物质的过程,也指新事物不断产生发展,代替旧的事物。毛泽东《矛盾论》中指出,世界上总是这样以新的代替旧的,总是这样新陈代谢、除旧布新或推陈出新的。新事物终究会战胜和取代旧事物。对于逝去的旧事物,我们唯有祈祷——祈祷它将在历史的扬弃中获得新生。我们要为新事物而欢呼,欢呼它在战胜和取代旧事物的过程中的产生发展。《论语·子罕》中说:“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意思是孔子在河边,说道:“奔流而去的历史是这样匆忙啊!白天黑夜不停留。”因此,我们为过去而祈祷,为了未来而歌唱。仅仅停留在过去或者原地踏步是要不得的,必须追随历史的脚步去创造未来,要在对于过去的批判继承中创造新生。因此,祈祷与欢呼或歌唱,并非是割裂历史,只不过是新陈代谢的一种表现。
未来的发展还是有诸多变数,还会有不同的危机与风险困扰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但经过烈火的洗礼,经过死亡的威胁,我们将会笑对一切。为了未来的发展,就必须有创新。过去的就是过去的,过去的仅仅是一种“参照系”,指导现在的实践和未来的发展,就必须有建立于“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基础之上的兼收并蓄和“凤凰涅槃”式的创新过程。
有一篇讲述“球形鸡与分形牛”的科普文章很有意思:
对于真实的物理系统和社会系统,严格说不能进行线性与非线性、保守与非保守等划分,只有对抽象的数学模型才能进行这种划分。这里的抽象(数学)模型是我们对真实系统的性质作了一定程度理想化的结果。对社会系统按照一定的复杂性进行了必要的分类后,我们总会对其性质取得一些结论,但是时刻应当注意到,我们采用数学工具分析后得到的性质,只直接表征理想化系统的性质,间接表征原始客体的性质。将模型的性质误当成实在系统的性质是科学工作者经常犯的一个错误,是过分的实在论(realism)哲学导致的一种误区。科学家研究对象总是设法化简对象,然后提出模型、分析模型。没有化简就没有科学。怎样化简,化简到什么程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对模型的评价要基于所提的问题,以及模型与现实的符合程度、对未来的预测程度。对同样的问题,如果有两种或者多种可行的模型,也就是说这几个模型都能解决问题,那么,评价模型好坏主要看哪一个更简单,人们自动选择最简单的模型。这说的就是科学中的简单性原则。加拿大科学家凯伊(B.H.Kaye)将原来那种用欧氏几何等效轮廓代替复杂轮廓的办法称作“球形鸡综合征”(spherical chicken syndrome)的前兆。简化是必要的,但不适宜的简化会导致严重的歪曲,成为真正的“简单化”了。“球形鸡”隐喻一定程度上嘲讽了一些科学工作者,提醒人们,过分关注漂亮的模型而忽视事物的本来面目进而故步自封是很危险的。据说,“球形鸡综合征”这一说法来自一名物理学家的传奇故事。某物理学家受命去研究一个装满小鸡的屋子由鸡的生存所产生的热量。该项研究的目的是,考察小鸡新陈代谢产生和消耗的热量,从而确定冬天为使小鸡正常生长,屋里需要安装什么样的空调器。物理学家专心研究了六个月,人们问他是否解决了问题,他说:“没有,我正在做计算机模拟实验,以确定球形小鸡表面损失的热量。”对于此物理学家来说,直接模拟小鸡是不可能的,真实的羽毛、翅膀、腿等都很不规则,太复杂了,在模型中无法考虑。于是他用“球”代替了复杂的对象——小鸡。这位物理学家做得也许对,也许不对,标准只有一个,即实践。但这个故事反映了一个问题,清楚地告诉人们科学家是怎样工作的。科学成就总是相对真理,正如李政道教授1996年在70寿辰接受采访时所讲,科学虽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我们离那个绝对的真理依然很遥远。在模型与实在的关系问题上,物理学大师费因曼(R.Feynman,1918-1988)的一番话值得回味:“在我描述自然界如何工作时,你们不懂得自然界为什么这样工作。但是你们要知道,没人懂得这一点。”研究物理系统应如此小心,研究社会系统更是如此。原则上对于社会研究采用简单模型还是复杂模型都无所谓,关键看对于所提的问题,模型能否解释其中的现象,能否作出符合经验的有效预测。如果采用非常简单的线性模型就可以解决问题,那么绝对没有必要去用复杂的非线性模型。说到底,现实的社会系统既不完全是线性的也不完全是非线性的。或者倒过来,以人们习惯的方式说,“社会系统既是线性的也是非线性的”。可能前一种说法更少引起误解。分形理论红火以后,人们又构造出“分形牛”的隐喻,基本思想与“球形鸡”差不多。
新的科学概念一经被广泛接受,就同时产生方法论意义,其根据在于“相似性外推”。相似性外推是人类自童年就一再采用的最基本的认知方法。分形概念不但由相似性外推进而认识新事物的可能性,而且为描述这种认识原则本身提供了一种“元语言”,从而具有特别的方法论重要性。有了分形概念,人们发现世界是分形地存在、分形地演化的(五台山南山寺刻有“分形变化”的字句!),世界是自相似的统一体,层层嵌套,无止无休!然而,人们不会傻到相信世界是完全自相似的。分形概念、理论提供了正确认识复杂自相似结构的方法、手段。分形概念自然引导人们思考等级层次(hierarchies)之间的“相似度”问题,哲学上的“A=A之含义”的问题也有了深入考察的可能了。弗雷格(G.Frege,1848-1925)率先从语言哲学角度追问“A=A”的含义,实际上触及了认知方法和认知的本质。在认识新事物时,总是在忽略某些特征的前提下,把它还原为公式A=A。哲学上的说法是:世上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东西,也没有两个完全不同的东西。量子力学里有“泡利(W.Pauli,1900-1958)不相容原理”;唯物辩证法中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这样一条原理。
这一段文字最少可以告诉我们,现在的人们在进行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理论研究中为什么酷爱运用数学模型,甚至连后学者都到了非模型不可的地步了,而一直表现卓有成效的规范研究却受到了冷遇。实际上,从实践客观需要的要求出发,规范研究的逻辑推演和实证分析的模型研究都是不可或缺的。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实证分析方法是在规范研究方法的基础上产生发展的。经济社会生活是复杂的,需要有这两种方法甚至其他多种方法的相互结合,才能适应和有助于科学的研究。即使是自然科学研究过程,也并非是单一的模型研究所能够解决全部问题的,也必然有规范研究的逻辑推演。
就像中国武术的不断发展提高过程一样,在过去的历史上不同的武术门派林立,它们都有一些看家的本领,否则就会被其他门派吞并。也正是在这样一种相互吞并过程中,中国武术不断融合发展。然而,少林派的“童子拜观音”固然厉害无比,但也会被武当派的太极推手所化解。如果能够使之相互融合发展,是不是能够新生出来一种具有更大威力的招数呢?
以奇山、苍松著称的黄山,素有“黄山归来不看岳”之美誉,千百年来有着许多美丽传说,其中有一个叫做“童子拜观音”:
在黄山耕云峰侧,天都峰脚,可见“天梯”旁有一石人亭亭玉立,头戴风帽,衣巾飘曳,酷似古装仕女。她的对面又有一石,酷似跪地下拜的童子。两块巧石,构成一幅神话图景——“童子拜观音”。据说很早以前,南海观音赴罢王母娘娘的蟠桃会回南海,途经黄山时,忽然听到一阵“哇哇”的哭声。观音一找,只见山坡桐树边有一个不满两岁的小孩,躺在破袄片中,哭声凄惨,揪人心肠。原来小孩父亲不久前得病死了,今早母亲带他上山采药,母亲又失足落涧身死。观音心想,自己留下来既能抚养小孩,又能观看黄山美景,岂不一举两得。于是,观音一摇身变成一个六十多岁、两鬓霜染的老婆婆,手挽竹篮,抱起小孩,在山坡上搭枝为棚,结茅为屋,祖孙两人过活。那孩子以树得名,叫“桐仔”。他渐渐大了,不论老婆婆干啥,他都抢着做,让老婆婆歇着。一天,老婆婆掐指一算:“啊呀,出外已八天了。”神仙八天日子,人世间便是八个年头。归期已到,她不能不走啊!她对孩子说:“桐仔,我不是你奶奶!”接着,便把从山坡上拾到他的事说了。然后又说:“桐仔,你也大了,可以自己料理自己啦,让我走吧!”桐仔一听,反而恳切地说:“奶奶,您养我小,我要养您老,不让您走!”第二天,老婆婆来到天都峰前,对桐仔说:“我要走啦!”桐仔一把扯住,跪倒就拜,“奶奶,您不能走!”二拜之后,桐仔抬头看,祥云缭绕中站着观音。桐仔心里明白了,又叩头不已。三拜之后,桐仔又抬头看,只见观音手一抬,桐仔豁然大彻大悟,自然地双手合十,双眼微闭,眼观鼻,鼻观心,随即就跟着她驾云走了。从此,南海观音的法座前就多了一个随侍的童子。但是,童(桐)子(仔)拜观音的形影却化成了石头,留在了天都峰前。今人有诗云:“善村童子惯虚心,五十三参道已深。为了洞明微妙法,黄山又拜古观音。”
无独有偶,在中国著名的武术少林拳中也有一个著名的招式,就叫做“童子拜观音”。不知是拳因事名,还是事因拳生,或者是一种机缘巧合。总之,这两者之间实在是存在有许多相互联系的地方。据说,“童子拜观音”是少林拳术中的最精华的招式,非有自幼练就的童子功不可。少林童子功内壮外强,藏而不露,在实践中有“秀如猫、抖如虎、行如龙、动如闪、声如雷”之势,在动、静、呼吸、运气、用气方面也有独到之处,正如功法谚诀说“拳打十分力,力从气中出,运气贵乎缓,用气贵乎急,缓急神其术,尽在一呼吸”。少林拳十八段童子功包括罗汉睡觉、童子拜观音、童子拜佛、朝天蹬、中底藏花、燕式平衡等。“童子拜观音”是少林拳十八段童子功中的精华之一。“童子”二字的含义有二:一是这一功法童体练习最适宜;二是常练此功可使丹田气充足,筋骨柔韧,如同童身。“童子拜观音”的基本架势就包括以上传说中的“双手合十,双眼微闭,眼观鼻,鼻观心”状,再有下盘,一条腿曲做九十度,能像钉子一样钉在地上,若“金鸡独立”,另一条腿盘放在上面,如坐莲花。据说“童子拜观音”练至精深之处,随意一击足以碎石断铁。
太极推手则取自中国的另一能够和少林拳相提并论的著名拳术太极拳。太极拳据说是武当山道士张三丰深悟道家祖学太极阴阳八卦,又融合了天下武学之精妙所创的被称为武当派代表的武术拳种。
太极拳的精神实质在于道家的太极阴阳八卦理论。我在拙著《和合管理》中曾经有论述:按照《周易》本意及衍义,太极乃阴阳混沌未分之始,在宇宙自然界自身运动变易的作用下,由太极而生两仪,两仪生四象。《易·系辞》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又曰:“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之道乃为太极。”所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阴阳和合状态——三是万物生成之必然途径。而“一者数之始”,数的本质在于奇偶,有了奇偶才有数的变化,阳为奇,阴为偶,“奇偶生自太极”,奇偶之数的有序性就是在太极分为两仪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按照邵雍的解释,四象是阴阳的分化和组合,就八卦生成的次序而言,指太阳、太阴、少阳、少阴;就宇宙生成的次序而言,则指阴、阳、刚、柔。阴、阳、刚、柔之四象由两仪所生,两仪又由太极所生,太极为一,主乎动静,介于一动一静之间,动而成天,静而成地,是为两仪;动之始生阳,动之极生阴,静之始生柔,静之极生刚,阴、阳、刚、柔是为两仪所生,是为四象;四象进一步分化组合而成太阳、太阴、少阳、少阴、太刚、太柔、少刚、少柔,是为八卦。太极阴阳八卦理论论证了整个宇宙是一个时间上无限延续、空间上无限延伸的时间与空间相互交织、相互依存的统一结构。太极拳即依此理而创造,双手前后、左右运动之际首尾呼应、相辅相成,如长江、黄河之川流不息,如“太极图”凸显的和合精神:白鱼表征阳,黑鱼表征阴,阴阳鱼冲突融合而和合,形成了一种对称的、相关的、川流不息的动态过程。象征着天地之间,世界之上,万物与机缘,无时无刻不在变化。太极拳就是要把种种变化演练出来,动静开合,刚柔快慢,上下左右,顺逆缠绕,忽隐忽现,虚虚实实,绵绵不断,周身一家,一动无有不动,显时气势充沛,隐时烟消云散,以意带力,以柔克刚,以静制动,以圆化直,以小胜大,以弱胜强。西方人当初并不认识太极拳,看了它的运动方式后,称它为“圆运动”。后来学了、练了,领悟到其中的奥妙了,便预言,中国的太极拳将是21世纪人类打开宇宙大门及生命之谜的金钥匙。
图5-1 太极图
“童子拜观音”与太极推手是中国两大著名拳术少林拳与太极拳中的精华内容,在这里相提并论,是要用来说明“和合之计”对于《三十六计》的超越性创新。“童子拜观音”的神奇力量,据说就在于三种和合之力:一是双手合十——合掌是古印度敬礼的一种礼节,是表恭敬的意思。十指表十法界,左右手表空、有,合在一起表空、有不二、万法归一。合掌还表掌合于心、心合于道!道为万物之始、力量之源。二是双腿合十——一腿成90度弯曲稳立,一腿盘于上,若莲花状。双腿合十,合力乃生;又状似莲花,有勃勃之生命力。三是上下和合——下盘双腿合十承托上盘双手合十,两合相依,力量倍增。故有不可想象之力量也!太极推手是太极拳运动中的一种双人徒手对练的精华套路,遵循太极拳的“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原则,运用阴阳和合之力,讲究“后发先至”、“先化后发”,乃现一触即发,发无不中之功。
如果社会科学的研究,也能够借鉴这种“合力”的意义,相信更能够创造出适时应世的管理艺术。“和合之计”的创新发展,就是基于这一原理。
“和合之计”则好比是“童子拜观音”与太极推手这两式精品之作的复合。“和合之计”实现的合力,既有“童子拜观音”的“双手合十”、“双腿合十”、“上下和合”的三种合力,运用于现实,就是全球合作,可以雷霆万钧之势破局危机;又有太极推手的“阴阳和合”、“以静制动”、“以柔克刚”,运用于现实,就是在全球合作过程中,可以进退有转换,“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相辅相成,“步步向前,天下无敌”。所谓“和合为上上计”就是要由和致合,为了共同的利益,由摒弃前嫌而握手言和,为了共渡难关而合作与共。“金融海啸”以来的几乎所有的全球性峰会,也几乎都在讨论一个相同的主题——合作救市,包括曾经是竭力推行竞争之道的西方政府在内的几乎所有国家都暂时放弃了竞争对抗而大行合作之道,这就是历史的证明、时代的呼唤——“和合为上上计”!
传统的竞争之道,不仅导致了“竞争悖论”,而且已经造成了越来越多的发展悲剧,“金融海啸”中一个个轰然倒下的金融大鳄乃至许多世界知名的企业,无不与此有着内在的关联,从而也用鲜血和生命写下了历史的警醒——传统的竞争之道必须要有“凤凰涅槃”式的扬弃,市场经济新时期需要有相应的管理艺术创新。如互联网文章评论所说,对于已在这场风暴中消亡了的机构,只能用凯恩斯的墓志铭告慰它们:“不用为我悲哀,朋友,千万不要为我哭泣;因为,以后我将永远不必再辛苦;天堂里将响彻赞美诗与甜美的音乐,而我甚至也不用去唱歌。”“和合之计”可以铺就通向天堂的坦途,让我们为“和合之计”歌唱吧,因为,有了“和合之计”,人们就再也不必为贪婪而去损害客户、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了。
理论和实践的研究都告诉我们,中国式管理的“和合之计”,在市场经济发展的新时期,之所以是一种管理艺术的创新,之所以会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上上计,而且将越来越显示出不朽的生命力,一方面,是因为其根植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土壤,有着深厚的人本底蕴,因此深谙管理的以人为中心的根本要求;另一方面,是因为其成长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熏陶之中,蕴涵着充满活力的辩证法精神,因此适应了管理的与时俱进的现实需要。以人为本的人文内涵与辩证法活力的有机融合培育的中国古老而传统的和合之计,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实现了历史的扬弃——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凤凰涅槃”中,“和合之计”实现了历史的扬弃:计由势出,谋为时运;世运维新,与时屈伸;和平发展,合作为要;势均力敌,对峙无益,唯和唯合,由和致合,和合为上上计。
三、小荷已露尖尖角
南宋诗人杨万里与尤袤、范成大、陆游齐名,其一生作诗二万余首,著名的绝句《小池》云: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有评论言,这首绝句取景很别致,“泉”则曰眼,“流”则言“细”,荷是“小荷”,叶是“尖尖角”,这“尖尖角”上还立着个小小的蜻蜓:诗中之物,无不透着一个“小”字,加上诗题“小池”,通体小巧玲珑,天真妩媚。不待安排句法,只这些小巧天真的形象,已令人目悦神怡。细玩这首诗,又不仅以小巧玲珑取胜,佳绝处在于巧妙地写出了自然物之间的亲密关系。诗的前两句,把人引入一个精致、温柔的境界,情味盎然,饶有兴趣。后两句更推出胜境,把蜻蜓和荷花相依相偎这一自然界和谐情景形容尽致。无限生机,多少天趣,集中于此。
由“走为上计”到“和合为上上计”,实现了一种历史性的超越,但这毕竟是创新的起步,犹如小荷才露尖尖角——然而,也充满了无限生机,充满了青春的活力,就像其他新事物一样。马克思主义认为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如有学者所指出的那样,并非凡新产生、新出现的事物就是新事物,而是指那些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必然性、进步性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事物。在社会历史领域,判别一种事物或现象是否是新事物,归根到底看它对社会生产力所起作用的性质。一切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事物都是新事物;如果对生产力发展起阻碍甚至破坏作用,这样的事物即为旧事物。新旧事物是对立的,但它们又是统一的,它们相比较而存在,新事物是在同旧事物的斗争中发展壮大起来的。新事物之所以不可战胜,之所以最终要将旧事物取而代之,根本原因在于:首先,新事物是从旧事物孕育起来的。新事物作为旧事物中的否定因素与其肯定因素一起构成了矛盾统一体,它是旧事物无法克服、排除、消灭其自身的异己力量。如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产生发展起来的社会主义因素,就是这样一种新事物。其次,旧事物的存在和逐渐衰弱的过程,就是新事物成长壮大的过程。新事物作为否定方面在同旧事物的斗争过程中,开始力量是弱小的,但随着斗争的发展,力量逐渐获得积累,旧事物的力量逐渐被削弱。等到新事物力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质的变化,新事物战胜了旧事物而取得支配地位。最后,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是简单地抛弃旧事物,而是“扬弃”旧事物。新事物吸取旧事物中一切合理有益的成分,获得了以往发展的全部成果,正因为如此,新事物具有比旧事物强大得多的生命力和优越性,具有广阔的发展前途。新事物既是不可战胜的,但同时它的发展道路又总是艰难曲折的。这是因为新事物在其开始阶段总是弱小的、不完善的;而旧事物在这个阶段内却显得很强大,它又不甘自动退出历史舞台,总要用一切力量来保持自己的地位,去反对、摧毁新事物。这就决定新事物的成长必然要经历艰难困苦的斗争,这个过程中,迂回、曲折甚至反复是不可避免的。但不论怎样,新事物终究要战胜旧事物的结局是不可改变的。在实践中,我们要善于发现新事物,要满腔热情地支持新事物。
有意思的是,从事医学工作的杨鸿智教授的评论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新东西也分为不同的类型,有的是可以被人接受的新事物,而有些是不容易被人接受的新事物。像摩尔根的“基因”学说,华生和克里克的DNA双螺旋模型的假说,都马上得到了科学界的承认,为它们的作者赢得了诺贝尔奖。人们表彰他们,给他们以巨大的荣誉,这无疑是正确的。然而,在科学的发展中,也有一些“奇特”的人们。他们的思想往往远远超出了他们所在的时代,而与当时“正统”的科学潮流有分歧,甚至背道而驰。他们甘冒被人不理解的风险,以其独特的方式探索,并坚持真理。这些具有非凡勇气的人们,同样推动着科学长河的发展进程。但人们在认识这点时,则往往要在很久以后,因此许多科学家无法看到自己的成果被承认。麦克林托克就是这样一个具有非凡思想的奇特人物。麦克林托克因发现了能自发转移的遗传基因而荣获1983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发奖的时间距离研究的时间已经有40多年。当然,麦克林托克还算是幸运的,因为她有活了足够长的时间来等待人们的承认。而实际上有太多的人没有等到人们承认的那一天。……几乎每一门新科学出现的时候都会受到旧科学的阻挠和反抗,这已经是科学史上的一个常识。用“推销不出去”作为是否是科学的标准是站不住脚的。麦克林托克的转座子基因理论经过科学界40年的检验,终于被承认是正确的,并被授予诺贝尔奖。你可以说这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的最好证明。但是,在这以前的39年中你会怎样说呢?你只能说:“实践证明麦克林托克的转座子基因理论是错误的”。同样是实践,既是“错误”的证明,又是“正确”的证明。这说明单纯一个实践因素是不能证明一个科学理论是否是正确的,还必须有另外的因素。这个因素就是判断者的理论水平。因为对于一个人来讲,他的任何一次实践都不可能是盲目的实践,而是在自己现有的理论知识的指导下的实践。人类的第一次实践肯定是没有理论指导的纯实践,可是,第二次实践的时候,人类就有了由第一次实践所产生的简单理论做指导了。从此人类不再会有“没有理论指导的纯粹的”实践。我们现在不可能知道人类第一次实践的时间了,但是,总是几十万年的时间了吧。几十万年来我们人类已经积累了多少理论来影响和指导自己的实践。即使有些人不承认这是理论,但是,起码承认是“习惯势力”吧。难道可以认为在“习惯势力”限制下的实践是科学和公正的吗?1905年是值得纪念的,因为从爱因斯坦开始产生了非机械论的自然科学。但是,非机械论的自然科学的产生与机械论自然科学的结束应该是两件事情。两种自然科学还有一个交替过程。20世纪的100年就是这样一个交替过程。在这100年里,虽然非机械论自然科学在生长,而机械论自然科学也没有停止,也在继续发展。特别是在我们所在的生物医学领域,机械还原论更是取得了非常巨大的成果,基因理论的发展使生物医药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在世界科学界许多学科已经开始进行机械还原论批判的背景下,生物医学领域机械还原论的发展显得特别突出。因此有人提出这样的评论,说生物医学领域可能是机械还原论最后的一个堡垒。现在,20世纪已经结束,21世纪已经开始。人们预测,21世纪可能是非机械论自然科学大发展并最后战胜机械论自然科学的世纪。当然,要做到这一点,还需要许多科学家做许多工作。因为头脑清醒的人都知道,虽然非机械论自然科学有了许多发展,但是,现在仍旧是机械论自然科学占主导地位的时代。而这也正是说明我们现在宣传非机械论自然科学的重要性。习惯是客观存在不能忽视的。习惯是既往真理的继续,不能说是不正确的。但是,新事物的出现也总是不可能阻挡的,这也是一个客观存在,也是不能忽视的。不能够要求人们在新事物一出现的时候就出来支持新事物,但是,在新事物与习惯的斗争中开始占优势的时候,人们都会“急不可待”地、“迫切”地、“热烈”地表态支持新事物。这是人类历史的常见现象。这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对此我们应该有信心。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是宋朝大诗人、爱国英雄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一词中的名句,原词云: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词人的毕生志愿就是要北伐中原,实现祖国山河的统一,然而他的雄才大略却无从施展。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年),词人任江西提点刑狱,驻节赣州,途经造口,回想四十七年前金兵长驱直入江南、江西腹地,南宋几乎灭亡之事,不禁忧伤满怀。词中抒发了对北方山河的深深怀念以及壮志蹉跎的悲愤心情,表达了作者深沉的爱国情思。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尽管有重重青山遮拦着去路,江水还是浩浩荡荡地向东奔流而去。这道破了一个客观真理,也捅破了一层天机。辛弃疾身处腐宋之世,有心杀敌,但无力回天,正是这样残酷的经历,使他对世事洞察彻底。“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成为千古之绝唱。
当前,全球经济下滑、衰退……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正在由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传导,殃及世界,引发了一波又一波恐慌。复杂因素日益增多,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至今仍然没有完全显现。然而,“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在这场危机中如应对得当,不但能够最大限度避免危机产生的冲击,还可以从后发优势中寻找到独特的发展机遇,从而使危机变为新征程上大发展的新契机。“国家干预,政府救市……”全球都在大声疾呼。越来越多的共识是:信心是第一重要的。没有信心,就无法实现干预和救市的效用,就无法尽快破局危机、重整市场秩序。而要建立信心,不是几句鼓励的语言或者几项刺激性政策所能够奏效的,这是一个系统工程,而其中的最关键之举,对于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来讲,在于正确的产业选择和产业发展政策,使得投资者能够明晰地看到有利的前景,从而也使广大民众能够看到希望。为此,就必须强调全局利益、统筹兼顾,因此唯“和合为上上计”;对于国际市场来说,必须努力摒弃传统的竞争和对抗,以“和合为上上计”。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历史大潮可谓浩浩荡荡,汹涌东去,势不可当,即使几座青山使它拐几个弯,但直泻东海的大势是任何人也改变不了的。“和合为上上计”尽管是超越《三十六计》之创新的起步,犹如“小荷才露尖尖角”,然而也充满了无限生机,充满了青春的活力;亦是“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和合之计”终究会超越传统的、包括《三十六计》在内的所有竞争对抗之计谋,而成为适时应世的“上上计”。
【注释】
[1]王嗣敏:《史记之魂》,华夏出版社,2008年版,第336~337页。
[2]该书1988年出版时,曾经在西方引起轰动。但该书事实上仅仅谈到了《三十六计》中的十八计。
[3]绍筠、墨梅:《三十六计精髓》,中国经济出版社,1992年版,第6页。
[4]葛存根:《大道至简》,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年版,第13~14页。
[5]王仲尧:《易学与中国管理艺术》,中国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第9页、第6~8页。
[6]葛存根:《大道至简》,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年版,第4~5页。
[7]W.钱·金、勒妮·莫博涅:《蓝海战略》,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5~14页。
[8]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年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页。
[9]列宁:《共产主义》(1920年6月),《列宁全集》第31卷,第144页。
[10]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855页。
[11]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1936年12月),《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173页。
[12]李凯城:《领军之道》,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7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