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管理者的素质要求

管理者的素质要求

时间:2022-06-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主要视管理者的工作性质而定。要成为一个合格的管理者,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特别是作为一个有个人影响力的管理者,自信更是第一素质要求。(三)管理者应有良好的身体素质管理活动既是一种脑力劳动,又是一种体力劳动。

第四节 管理者的素质要求

一、管理人员应具备的知识

(一)文化科学基础知识

指作为管理者应具备的必要的语言、文学、历史、地理、数学、物理、化学、天文、生物、美学、社会科学、逻辑学等基础科学的知识。它们是形成一般能力的基础。

(二)专业科技知识

指与管理或组织的目标任务有关的科学和技术知识,特别是专业知识,管理者可以不是专家,但必须是内行,外行领导内行是注定要失败的。

(三)管理科学知识

指管理者通过学习管理学所掌握的专门的管理科学知识。管理科学的范围十分广泛,除了管理学原理之外,还包括许多专门的管理理论,如管理心理学、组织行为学、人事管理学、领导科学、人才学等等,都是当代广义管理学的内容。当然,管理者应结合自己的工作性质,侧重掌握几门相关的管理学知识。

一个管理者要掌握必备的知识,必须靠平时的日积月累。活到老、学到老应是一个管理学者学习的座右铭。对于一个管理者来说,通过脱产学习丰富知识和提高水平是必要的,但这种机会对于大多数在职的管理者来说有限,最重要的是要靠管理者自觉地努力学习,扩大知识面,提高管理水平。

此外,管理者在学习过程中,应注意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管理者是在为从事管理工作,提高管理能力学习各种必要的知识,不是为了在某一领域从事理论研究,这就要注意各种知识的比例性。形成什么样的知识结构最为合理呢?主要视管理者的工作性质而定。一般来说,高层管理者知识面要广,所学的知识应尽可能多样和丰富,所掌握的软科学方面的知识要更广、更多;基层管理者则要求与专业知识达到一定的深度。

二、对管理者的素质要求

管理学家认为,能力比知识重要,素质又比能力重要。我国北宋著名人才学家李觏就说过:“人乎才,有德以为功,无德以为乱。”他的意思是说,一个人的才能越高,有德才能服务天下,建功立业,无德则可为天下之乱,祸害于社会。这里且不论李觏的德是什么标准,就其论人才的思想而言,他强调了人才德的重要性,或者说人才素质的重要性。管理者就是管理人才,做一名合格的管理者,仅具有广博的知识,高超的能力仍是不够的,还必须有较高的素质。

(一)管理者应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

任何社会都会强调管理者应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只不过是内容不同罢了。如日本企业界要求管理人员具备的基本品德就是对企业的忠诚,美国管理学家们则认为管理人员必须有献身事业的精神,为社会、为职工所敬仰的品德。就我国的社会主义管理活动的要求来看,一个合格的管理者的思想政治素质要求具体有如下几方面:

1.具有奉献精神,对于国有企业的管理者来说,还必须具有社会主义觉悟,有共产主义理想,有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2.具有马列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3.有较强的责任心、事业心,对工作认真负责,精益求精。

4.有较高的品行修养,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等各方面都为人们所敬仰;能以身作则,带头示范。

(二)管理者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管理活动同时也是一种很艰苦的实践活动。要成为一个合格的管理者,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主要表现为:

1.意志坚强。北宋大文学家苏轼曾经说过:“古今立大志者,不惟是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管理者除了要树立远大的抱负,有事业心之外,在追求所确立的目标上,应有坚强的意志。在任何时候,都不盲从,不随波逐流,不受内外各种因素的干扰;遇困难不气馁,取得成绩不骄傲;紧要关头沉着冷静,果敢坚决;名利面前,不受引诱。

2.胸怀宽广。在管理活动中,人们具有不同的看法、不同的意见是不可避免的。管理者应当胸怀宽容大度,应能求大同,存小异;在非原则问题上能忍让,宽以待人;对反对过自己的同志,甚至后来被实践证明是反对错了的同志,要能不计前嫌,不耿耿于怀;要善于听取不同意见,特别是对立面的意见,绝不能认为自己的意见一贯正确,听不进不同的意见,听不得批评意见。对人,特别是对同事,对下级要尊重。要敢于承认自己的缺点、错误,不文过饰非,居功自傲。

3.自信。管理者要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能把群众的力量调动起来。自信是积极工作和克服困难的前提,也是激励群体成员积极性的重要因素。特别是作为一个有个人影响力的管理者,自信更是第一素质要求。

(三)管理者应有良好的身体素质

管理活动既是一种脑力劳动,又是一种体力劳动。特别是处于纷繁复杂的环境之中时,管理劳动通常要耗费相当大量的脑力与体力。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管理者,特别是优秀的高层主管人员,健康的体魄与充沛的精力是必不可少的。管理人员应注重身体素质的锻炼,工作好、休息好、生活好。

三、管理者的性格要求

(一)性格对管理成功的影响

由于管理是与人打交道的工作,人际能力在管理成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个人的性格对于一个人是否能够成为一个成功的管理者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因为现代心理学已经证明,一个人的性格是由先天决定的,后天的社会实践虽然对其发展有影响,但是很难从根本上改变它。如一些人天生性格外向,擅长与人打交道,人际关系能力强;而另一些人则天生性格内向,不擅长、甚至害怕人际交往。实践表明,前一种人的性格适合从事管理工作;而后一种人则更多地适合做作业工作。如果两种人具有同样高的智商,那么,具有外向型性格、擅长人际关系的人容易成为高层管理者,而具有后一种性格的人则容易选择科学研究工作。

承认个人天生的性格对个人管理的影响,不是唯心主义,也不是否认后天实践的作用,更不是否认管理教育对管理者的作用。这里只是想指出:成功的管理者与成功的科学家是不同的。正是因为这一点,关于MBA教育,至今仍然存在着是成功的管理者攻读了MBA学位提高了MBA的声誉,还是MBA教育帮助了这些管理者的成功的未决争论。

(二)性格的分类

管理学中的性格概念与心理学中的气质概念指的是同一件事情,是人们所固有的一种典型而又稳定的心理特征,是人生而有之的心理特点,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个人的性情、脾气。它具有先天性、稳定性。后天的社会实践可以使一些人的性格在一定的程度上发生变化,但是多数人仍然会保持天生的性格特点。最早对人的性格进行研究并分类的是古希腊的波西克拉底,他的分类今天仍然具有很大的影响。他将气质划分为如下四类:

1.胆汁质。具有这种性格的人一般会表现为情绪容易兴奋,自我控制能力差,爱冲动,心境变化幅度大。这种人对环境反映迅速而且强烈,但是并不灵活。具有这种气质的人在日常社会中精力一般比较旺盛,不易疲劳;但是自制力较差,办事比较粗心。

2.多血质。具有这种性格的人情绪兴奋性高,外部表现明显,反应迅速且灵活;但是往往情绪不稳定,心境变化快,容易感受失败和不快。具有这种气质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外倾性。这种人的优点是语言敏捷迅速、活泼好动、待人亲切热情;但是不足之处是粗心浮躁,注意力和情绪都易转移或者变化。

3.粘液质。具有这种性格的人常常情绪不容易兴奋,比较内向,不外露,反应速度慢但是稳定。这种人一般情况下情绪稳定,心平气和,不易激动,言语不多,处事踏实冷静,自制力强;不足之处是易于固执、拘谨。

4.抑郁质。具有这种性格的人常常容易兴奋,对事物的体验深,不随意的反应性低,速度慢不灵活,具有明显的内向性。具有这种性格的人对人和事物观察细致;十分敏感,情绪体验深刻并且稳定,不外露也不活泼,在学习和工作中都容易疲劳,但是疲劳之后容易恢复。容易表现出多虑、不果断和缺乏信心,常常有孤独、胆怯的表现。

性格是人的自然属性的一种表现,必须会支配人的行为和思维。前苏联有一位心理学家曾经通过实验提供了这样一份资料来证明,不同性格的人在同样环境下所表现出的不同的行为方式。四个“性情”不同的人去看戏,都晚到了,在这种情况下,急脾气的与检票员争执起来,说戏院的钟走快了,打算推开检票员跑进去;比较灵活的人当即明白,人家不会放他到座池里面去就打算通过楼厅进去看戏;慢性子的人看到不让他进去,就想第一场不会太精彩的,我先到小卖部休息一会,等幕闭休息时再进去,于是耐心地等待起来;敏感的人却说:“我老是不走运,偶尔来看一次戏,就这样倒霉!”于是就闷闷不乐地回家去了。

气质是人的一种自然属性,无所谓好坏,只有是否与环境和所从事的工作相适应之分。而且,每一种性格都有优缺点。不过,作为管理者,具有突出的外向性的性格是比较重要的。

(三)管理者的性格培养

虽然人的性格有先天的影响,但是通过后天的实践仍然是可以改变的。作为一个管理者,对自己身上存在的那些不适合管理工作的性格应当努力地改掉或者是控制,对管理中所需要而自己又缺乏的东西则应当有意识地培养。具体来看,一个优秀的管理者从如下几个方面来培养自己的性格:

1.经常给自己确定明确的目标,培养自己的计划性、组织性、纪律性、自觉性;

2.自觉遵守社会的规范、法纪制度,不放任自流;

3.在困难的环境中,培养自己镇定自若、当机立断、勇敢无畏的性格;

4.培养自己敢于创新、敢于坚持正确的主张,不随波逐流的性格。

性格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实践过程,没有一定之规,需要管理者自己总结实践的经验和教训,不断地提高。

四、管理者的经历与经验

过去,我们在管理中错误地认为,科学管理就不应当强调经验的作用。其实这是相当错误的。正确的管理决策,丰富的经验是相当重要的一个条件。在艺术性的管理中,经验更是不可或缺。我们认为,经验也是管理者的综合素质构成中一个重要的组成内容。

其实,一切理论都是实践的总结,实践实际上就是广大人民群众积累经验的总结与抽象。所以,在管理者的素质培养中,绝不能轻视经验的作用。我们不是经验主义者,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包括实践在内的学习,其中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对实践中的经验与教训的总结。通过有意识的经验积累,可以提高对实践的认识,也可以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所以,我们认为,经历与经验也是管理者素质要求的一个方面。

管理者的经验一是通过自己的实践获得,二是通过观察学习他人的实践获得。在强调管理经验作用的同时,我们要指出的是,只有目的明确地对自己管理实践进行总结,对成功管理者的经验进行分析、研究、比较;经验才是具有积极意义,可以发挥作用的。

本章阅读书目:

1.(加)亨利·明茨伯格:《经理工作的性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译本1986年版。

2.(美)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译本1997年版。

3.(美)哈罗德·孔茨等:《管理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注释】

[1]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译本,第5页。

[2]见《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3]见《管理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67页。

[4]见《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5]见《经理人员的职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10月中译本,第169页。

[6]见《经理人员的职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10月中译本,第169页。

[7]阿伦·肯尼迪、特伦斯·迪尔:《西方企业文化》,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中译本1989年版,第199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