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区域经济贸易

区域经济贸易

时间:2022-06-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3.3.1 区域经济贸易一、区域经济贸易的必要性区际经济贸易的必要性可概括为以下几点。由此可见,开展区际经济贸易是在规模经济基础上发展生产的必要条件。由以上不难看出,开展正常的区域经济贸易,显然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之一。而省区之间,大经济区之间贸易商品的种类则要少些,商品贸易量占地区经济活动总量的比例也要低得多。

3.3.1 区域经济贸易

一、区域经济贸易的必要性

区际经济贸易的必要性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在各区域的资源数量不变、生产技术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建立在区域分工基础上的区际贸易,可以带来各区域产品总产量的增加。前文所举的比较成本理论的经典例子可以证明这点。这实际上是区际贸易通过对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进而对总量发生的影响,很明显,在区域开放的情况下,就容易形成合理的结构从而能较集中且更充分地利用各区域内的优势资源,以扩大总产量。

(2)促进区域内各项生产的发展。首先,区域生产所急需的稀缺物资、先进适用的技术设备都可以通过区际贸易得到补充,这就保证了区域生产的正常进行。而一个区域所生产的产品,又可通过区际贸易找到市场和扩大市场,这是促进了区域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

其次,区际贸易在引进先进设备的同时,又可引进吸收其他区域的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并促进本区域技术管理人才的成长,这些常常比具体的设备更能推动区域生产的长期稳定发展。

再者,区际贸易有利于区域规模经济的形成,即有利于促成伴随着产品生产能力和生产批量的扩大而出现的产品单位成本下降,企业收益递增的经济现象。因为一个区域内市场的容量毕竟是有限的,在很多区域若干产品的生产尚未达到最佳规模而区内市场已趋饱和,在区域相互封闭的情况下,就无法实现最佳规模,也就无法通过最佳规模来刺激生产。由此可见,开展区际经济贸易是在规模经济基础上发展生产的必要条件。正是根据这个原理我国必须在有计划地发展区际经济贸易的基础上,重点发展一批达到规模经济要求的大型企业,使它们分布在国内各个不同区域。比如,汽车生产的最佳规模是年产量40~60万辆,因此国家重点建设了第一、第二汽车厂,它们的产品并不是仅仅满足其所在省的需求,而是要通过区际贸易面向全国。实践证明,这类汽车厂在各方面都优于遍地开花的其他汽车“作坊”,使我国的汽车工业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最后,区际贸易打破了区内生产和销售的垄断,从而使商品竞争在更大的范围内展开,这就对企业的生产和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否则就将被淘汰,这既是挑战又是机会。于是,新的科学技术,新的管理方法,新的生产工艺不断涌现,从而就形成了新的更高水平的生产力。

(3)区际贸易增加了各区域的商品供应,繁荣活跃了区域市场,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偏好。随着生产的发展和区际贸易范围的扩大,必然导致各区域市场上商品投放量的提高和花色品种的增加,这就有可能更好地满足广大群众的消费需求。而在经济发达地区,人们的收入水平较高,由于个人的习惯和广告宣传,商标信誉的影响,人们会各自偏好某个牌号的商品,强烈的品牌偏好会使他们对即使本区生产的同类商品不屑一顾,而千方百计地去求购自己心目中的那个牌子的商品。人们的这种需求偏好是消费水平提高的表现,区际贸易的开拓正顺应了人们的这个要求。

(4)区际贸易扩大了各区域的劳动就业人数,并能促进劳力资源丰富的地区劳动者收入的提高。区际贸易推动生产发展的事实本身就意味着就业机会的增加。在国际贸易中,区际贸易促进劳动就业是显而易见的。国内各区域之间的贸易同样也可以增加大量的就业机会,如两广和黑龙江的食糖生产,河南、云南、山东、贵州等地的烤烟生产,景德镇、唐山、宜兴、佛山等地的日用瓷器生产,安徽、浙江、四川等地的茶叶生产,都是主要运销于国内各不同区域的,它们提供的就业岗位数以万计。另外,随着初级产品以及劳动密集型产品价格的不断提高,劳动力密集区劳动者的收入也在增加,这是符合赫克歇尔-俄林理论的。总之,就业机会和劳动者收入的增加对人口众多的我国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由以上不难看出,开展正常的区域经济贸易,显然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之一。

二、区际经济贸易的特点

贸易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贸易是指个人或集团间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易。狭义的贸易仅指个人或集团间的商品交易,而不包括劳务的交易,如为旅游者提供的服务和劳务输出输入等。这里我们仅讨论狭义的区际商品贸易。按照商品交易活动发生的地域范围,大体可把贸易划分为区内贸易,区际贸易和国际贸易三种基本类型。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商品交易多局限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交换活动逐渐突破地域界限,区内贸易逐渐发展为区际贸易,进而发展为国际贸易。

商品的区际贸易同国际贸易和区内贸易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对于各个商品供给者和购买者来说,在外汇汇率不变的条件下,国外价格同国内价格可以直接进行比较;根据这种比较,商品供给者将到国内或国外能卖出高价的地方去销售;商品购买者将到能低价买进的地方去购买。这就是说,无论是商品的国际贸易(交换),还是国内区际贸易(交换)和区内贸易(交换),同样受到价格竞争机制的支配。然而,由于空间摩擦、体制、政策、社会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制约,区际贸易又具有一些特殊性。

首先,区际贸易具有一定的相对性。区际贸易是指跨越区境进行的商品交换活动。对于某一特定地区,如一个大经济区,一个省区,乃至一个市域或县域,只要其商品交换活动的地域范围超越了地区界限,这种交换活动就属于区际贸易的范畴。由于各地区的规模大小不同,不同规模等级地区之间贸易的发达程度和商品构成具有较大差异。一般地说,区际贸易的发达程度和商品构成与所限定的区域范围大小密切相关。区域规模越小,区际贸易商品的种类越多,区际贸易量占地区经济活动总量的比例越高。一个城市除基础设施和服务产业外,其生产的主要商品和劳务绝大部分输出到城市以外的其他地区,其原材料和消费品则来自全国甚至世界各地。而省区之间,大经济区之间贸易商品的种类则要少些,商品贸易量占地区经济活动总量的比例也要低得多。

其次,一个区域不仅与国内其他地区而且也与国外开展贸易往来,即区域经济贸易包括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两个方面。

如果采取简单的二分法,把世界分为国内区域和国外其他地区,那么一个区域商品输出输入量占其经济活动总量的比例要远高于一个国家商品进出口量占经济活动总量的比例。如1979年苏格兰商品输出量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69%。其中2/3输出到英国其他地区,1/3则出口到世界其他地区。

第三,区际贸易比国际贸易更为自由。区际贸易的自由性是由区域经济的开放性所决定的。在国家之间,存在着许多有形的或无形的贸易壁垒,如关税、汇率、进出口配额、反倾销法等人为的限制,地理上的空间隔离,以及社会文化和心理上的隔阂,严重限制了国际贸易的自由发展。一个国家,特别是一个大国,因拥有丰富多样的资源和巨大的潜在市场,其经济发展更加强调满足国内需求,建立独立的国家工业体系,经济活动更具多样化特征。而在国内地区之间,由于市场的一体化和社会文化背景的高度一致,因而就使得区际贸易的自由发展成为可能。

三、区际贸易的影响因素

区际贸易的影响因素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要素供给、外部需求、区位条件、国家经济体制和政策等几个方面。

(1)要素供给

要素的供给包括区内生产要素的赋存条件和区外要素的流入两个方面。二者的综合作用,决定了区际贸易产品生产专业化的方向。由于任何—种贸易产品的生产,都需要在其生产过程中投入不同比例的生产要素,而不同区域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的种类、数量、比例和组合状况又不尽相同,因而不同区域发展不同产业的投入产出效果差异较大,这就从客观上要求各地区在贸易产品的生产上实行专业化。在区际贸易中,如果每个区域都生产和输出能利用其充裕的生产要素的那些商品,以换取那些需要比较密集地使用期稀缺的生产要素才能生产出来的商品,那么,每个区域都将充分利用其生产要素禀赋。各区域都按照这一原则进行商品生产和交换,就可以各得其利。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说,区际贸易意味着每个区域通过区际商品交换间接输出了自己供给充裕的生产要素,而输入了其供给稀缺的生产要素。

然而,商品生产所需要的要素是综合的和多方面的,即使是一个规模(无论是人口数量还是土地面积)较大的各种要素配合条件较好的区域,有时也难以满足这方面的要求。这样,区外各种要素的流入就在较大程度上弥补了区内要素供给的不足,增加了要素的种类和数量,通过各种要素的相互匹配,使区域相对充裕的要素优势得以有效发挥,使区际贸易得以扩大。如东南沿海地区劳动力资源丰富,素质相对较高,轻纺工业实力雄厚,但由于区内能源供给不足,如果缺乏区外能源的大量输入,其轻纺工业优势也难以充分发挥,轻纺产品的输出量也将极为有限。

(2)外部需求

要素的供给为区际贸易的发展提供了可能,而区外市场的需求使这种可能成为现实。区外市场需求包括区域生产的产品在品种、花色、包装和质量上是否符合区外市场的需要,价格是否合理,需要的数量有多大,等等。如果一个地区生产的某种产品在生产成本上具有比较优势,但其品种、花色、包装和质量等不符合区外市场需要,或者区外市场需求的数量较小,那么这种产品也难以形成该区域的大宗输出产品。一地区消费者的偏好对区际贸易也产生重要的影响,如卷烟贸易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例子。由于特定地区的消费者群体一般对地方产烟有着某种特殊的偏好,本地的需求量极大,由此导致地产烟在产地的销售价格甚至比在其他地区还要高,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区际贸易的发展。

(3)区位条件

贸易的区位条件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区域所处的地理位置。一个临近经济比较发达地区,或者位于贸易航线和交通干道附近,或者地处交通线网络的交结点的地区,由于贸易的地理障碍较小,商品的输出入较便利,区际贸易的发展就较快;而一个地处高原、山区和边远地区,自然条件恶劣,与外界联系不便利的地区,由于商品的输出入极不方便,区域经济贸易的发展必将受到限制;二是区域的对内对外交通通达性。通达性是指区域的对内对外交通通讯网络条件。交通网络发达,通达性较好,可以使地理上相距遥远的区域变得相对较近,从而缩短运输时间,降低运输费用,促进区际贸易的大规模开展。三是贸易地区之间的空间距离。两贸易地区之间的空间距离较长,将增加贸易产品的运输成本,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其生产成本的比较优势。一些体大笨重、易腐烂变质、不便运输的产品,因受运输条件的限制,往往只能在产地附近很小的空间范围销售,因而成为典型的地方性产品。然而,随着运输技术的迅猛发展和运输条件的改善,空间距离因素对区际贸易的制约作用在日趋减弱,昔日的一些地方性产品,正逐渐发展成为区际贸易产品,不断输出到产地以外的其他地区,甚至全国各地。贸易区位条件对区际贸易的影响,综合反映在区际要素流动的转移成本和区际商品贸易的运输费用上。

(4)经济体制和政策

首先,国家经济体制的模式决定了区际贸易的实现机制。不同的经济体制模式,具有不同的区际贸易实现机制。在工业发达国家典型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商品的区际交换受价格竞争的支配。企业(公司)作为个别交换的主体,在区际贸易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政府主要是通过政策调控手段对区际贸易施加间接的影响。一些地方政府往往通过减免地方税收,提供津贴和服务,吸引区外投资者,支持本地区产业的发展。如果支持的产品属替代输入产品,一旦其发展规模超过本地区的需求量,且具有区际竞争能力时,该产品将由输入产品转变为输出产品,从而改变区际贸易的原有格局。中央政府实施的一些工业区位政策和区域经济政策,也能起到同样的效果。在我国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商品的区际交换主要是通过国家的物资分配计划和商品调拨计划来实现的。国家通过物资分配计划和商品调拨计划确定地区间的产销关系,确定区际贸易产品的种类、数量、规格和流向。企业仅仅是作为国家的一个加工车间,能源、原料和机器设备等均由国家计划供应,生产的产品也由国家统一销售。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计划统配物资和计划调拨商品所占比重已大为减小,而企业作为个别交换的主体,在区际贸易中日趋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其次,价格体系也直接影响着区际贸易的规模和发展。平等交换、利益兼顾是区际商品贸易必须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如果价格体系不合理,一些商品定价过高,而另一些商品定价过低,就会形成区际商品贸易不平等交换的格局,因此在地方政府拥有相对独立的经济权益,并掌握一部分经济调控手段的情况下,将必然产生严重的区际贸易摩擦,直接影响着区际贸易的规模,限制区际贸易的发展,并由此最终影响到全国的产业发展格局。长期以来,我国农产品、原材料等初级产品价格偏低,加工产品价格偏高,即存在着严重的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地方权益的增加,这种不合理格局直接导致了资源区与加工区之间的利益冲突和贸易摩擦。于是,各地方政府纷纷发展价高利大的加工产品,对区内资源实行就地加工增值,并运用种种手段,行政干预本地资源的流出和外地加工产品的流入,严重阻碍了区际贸易的发展。此外,政府制定的各项政策也直接或间接地对区际贸易产生重要的影响。

四、我国区际贸易流分析

我国资源和加工能力的特征以及各地区商品供求的差异,决定了区际商品贸易流的基本格局。从总体上看,由于我国资源分布主要集中于中部和西部地区,而加工工业中心则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加上南部与北部在资源种类、数量和品质等方面的差别,这就决定了我国区际商品贸易流以南北向和东西向为主体的基本格局。西部和北部地区主要向东部和南部地区输出煤炭、石油、钢铁、木材、矿石、重型机械等生产资料,而东部和南部地区则主要向西部和北部地区输出粮食、食糖、茶叶、果蔬等农副产品和轻纺产品等生活资料,以及一些有色金属、机械、仪表等生产资料。这些商品的区际贸易主要是通过南北向和东西向的纵横交通干线来承运的。例如,京广线下行方向以煤炭、钢铁、石油、木材及出口物资力主;上行方向则以有色金属等矿产品,粮、糖、茶、水果等农产品和进口物资为主。津沪线下行货物主要是煤炭、钢铁、木材、棉花等原材料;上行货物主要为粮食及机械、仪表等工业品。长江水运的货种结构,也以原煤、石油、金属矿石、矿建材料、钢铁等为主。

地区贸易品结构上的这种差异导致了区际贸易货运量在相对方向上出现不平衡。从东西方向贸易的货运量来看,由西向东的货运量只相当于由东向西的货运量的4/5。从南北贸易来看,由南向北的货运量只相当于由北向南的货运量的3/5。东北、华北的钢铁、煤炭、木材、石油制品等的运输量占全部运输量的60%。京广线、津沪线下行货运量都大于上行货运量。再从东北与关内的贸易看,出关货运量也只相当于进关的2/3。东北地区大量的钢铁、木材、石油制品以及重型机械等,通常需要先向哈大、齐平两大干线和哈尔滨、沈阳两大枢纽集中,然后沿京沈线进关,沿京广线、津沪线南运,或沿哈大线南下至大连新港,转海运到沿海各地区。在沈阳铁路枢纽内,钢铁、煤及石油等大宗货运占75%以上。

煤炭、石油、钢铁、金属和非金属矿石、矿物性建筑材料、粮食和木材等是我国的大宗区际贸易产品。这些大宗产品的货运量占中央铁路货运量的80.2%,占交通部直属水运货运量的86.8%。在这些大宗产品中,煤炭是我国运输量最大、运销范围最广的大宗贸易产品,其货运量占中央铁路货运量的40%,占交通部直属水运货运量的30.2%。从各大区的煤炭供需状况看,华北地区是我国最大的煤炭生产和供应基地,煤炭产量占全国的37%,除保证本区需要外,还有大量煤炭调往全国其他省市,并有部分出口。华东、中南地区是我国能源最少、需要量最大的地区,每年需调入大量煤炭。东北区有煤,其生产量占全国的14%,但由于重工业发达,耗煤多,近年来供需缺口日趋增加,也需调入大量煤炭,西北、西南地区煤炭供需基本平衡并有部分调出。各个大区内部煤炭的调运量也很大。黑龙江的煤炭在保证本地区需要以外,主要供应辽宁;山东、安徽两省的煤炭主要供应上海、江苏、浙江、江西、福建等地;贵州的煤炭除供应四川外,还调往湖南、广西和广东等地;河南的煤炭主要供应广东和两湖地区;宁夏的煤炭则主要供应甘肃。因此,从总体上看,我国煤炭调运的流向基本上是西煤东运和北煤南运。京广、津沪铁路和北方沿海是我国三条最主要的运煤干线。

我国石油工业主要分布在北方,因而决定了石油的基本流向是北油南运。东北地区原油产量占全国的53%,华东地区占25%。炼油厂的分布也很不平衡,有“东北多,北方大,沿江密、西南少”的特点。东北是我国成品油的最大产区,产品一部分经大连海运到华东地区或出口,一部分经铁路进关,供应关内各地的需要。华东、华北地区虽有大规模的炼油厂,但由于两地区工业发达,沿海港口多,仍需从东北调入成品油。中南地区也需调入大量成品油。西北地区成品油基本自给,只有少量汽油需从东北、华北调入。西南地区几乎无自产成品油,全靠区外供应。

我国林区主要分布于东北、西南和中南的两广、湖南及华东的福建、江西等地。东北地区木材产量占全国的44%,华东地区占17%,中南和西南地区各占13%。总的来说,我国木材的流向大致以陇海线为界,以北为北木南运,以南为南木北运。东北林区木材大部分入关供应陇海沿线和华北地区,少量由大连转海运供应上海、江苏、浙江等地;西南林区木材主要经铁路供应西北地区;湖南林区木材主要沿铁路供应湖北及河南等省;福建林区木材则主要经铁路供应上海和浙江。

我国商品粮调运的基本流向是南粮北运、东北粮进关以及东粮西调。湘中和赣中丘陵地区、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太湖平原、江淮平原、江汉平原、成都平原以及东北北部平原等都是我国粮食调出量较大的重要商品粮基地,而东北南部工业基地、京津唐工业基地,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以及缺粮较多的黄土高原和西北广大牧区等是粮食的主要调入地区。长江流域各商品粮产区大量的粮食(以稻米为主)需北上,经京广、津浦、陇海等线运往华北、西北,或经长江运往上海、武汉等沿江大中城市、并有一部分南运至广州,深圳等地。东北商品粮以小麦、大豆、杂粮为主,主要调入关内,运往华北、西北地区。同时,由于我国南方以种植水稻为主,北方以种植小麦、大豆、杂粮为主,因而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南粮北运和北粮南运,用作品种调剂。

有人根据《中国交通年鉴1998》中关于铁路货运的市场结构状况,计算了全国28个省市区的自销率(G=S/M,其中S为地区商品在省内的销售量,M为地区商品的总销售量)、外销率(F1=P/M=1-G,其中P为地区商品在省外的销售量)和远销率(F2=C/M,其中C是地区商品在所在大区以外的销售量),从而将全国的区域经济贸易格局划分为四类不同地区(2):

第一类,高度开放地区:G<20%。包括沪、津、晋三省市,绝大部分商品面向全国市场,地区自我循环的比率低,广东省接近于该类地区。

第二类,中度开放地区:20%≤G<40%,F2≥30%。这类地区包括京、内蒙古、苏、浙、粤、川、贵、青、宁、新共10个省市区。

第三类,低度开放地区或基本上属于自我循环的地区:G≥40%,F2<30%。这类地区包括辽、吉、黑、冀、皖、闽、赣、鲁共8个省份。其中东三省是在传统体制下形成的“大而全”的典型代表,其他各省则主要是改革开放以来盲目地追求“小而全”的结果。

第四类,其他类型地区,包括豫、鄂、湘、桂、滇、陕、甘共7个省份。其中豫、鄂、湘、桂四省的特点是以大区内市场为主,但尚未形成全国优势;而滇、陕、甘三省则属于另一类,其市场主要在两头,即省内和大区以外的其他省区,原因是多数产品以省内市场为主,而少数一些产品则销往全国各地,如云南的烟草、有色金属,陕西的电子机械产品,以及甘肃的有色金属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