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民营企业在欧盟东扩中的出口契机

民营企业在欧盟东扩中的出口契机

时间:2022-06-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节 民营企业在欧盟东扩中的出口契机二战结束后至今,区域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最重要的趋势之一,也是当今国际经济关系中的一个重要特征。欧盟这一中国最大出口贸易伙伴的东扩战略,对于作为中国外贸出口生力军的民营企业来说,必将产生更加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第二节 民营企业在欧盟东扩中的出口契机

二战结束后至今,区域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最重要的趋势之一,也是当今国际经济关系中的一个重要特征。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出现和迅速发展,彻底改变了原有的世界经济和贸易格局,也改变了各国制定国际经贸政策的基础,在推动全球自由贸易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正在对今后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经济关系的演变产生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欧洲经济共同体开创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先河,在2004年实现其第五次也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扩张后,欧盟成为世界上一体化程度最高、综合实力最雄厚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并首次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而中国也成了欧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欧盟东扩后,更为中欧贸易整体环境的改善创造了新的契机,当然,由此也可能会产生贸易转移效应并进而影响中国对欧盟的出口。

自中国加入WTO以来,政府信守“入世”承诺,放松了对民营企业外贸经营权的管制,使所有中外企业,无论规模大小,都可自动享有外贸权,可以从事进出口贸易,这为民营企业特别是外向型民营企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民营出口企业已经逐渐成为中国外贸出口不断增长和发展的生力军,民营企业出口额占到中国总出口额的近40%,涌现出了一批规模大、效益好的精英级民营出口企业,如深圳的华为、浙江的万向等企业,它们经过自身的努力发展,已经在垄断性竞争的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且出口势头呈强劲增长趋势。欧盟这一中国最大出口贸易伙伴的东扩战略,对于作为中国外贸出口生力军的民营企业来说,必将产生更加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如今距离2004年欧盟东扩已将近10年了,欧盟东扩给中国对欧盟出口究竟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是为中国出口企业创造了更大的市场还是造成了中国出口贸易的损失,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入研究。鉴于此,本书在现有文献的基础上,以具体数据为依托,通过计算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和出口相似性指数,并运用引力模型进行实证检验,来具体分析欧盟东扩给我国出口带来的究竟是正面还是负面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寻求促进中欧经贸关系进一步发展和中国民营企业出口增长的政策与措施。迄今为止,欧盟已经经历了六次扩容,其中第五次扩容规模最大,距离现在时间也比较近,且数据最容易得到,所以本书主要考察的是2004年欧盟第五次扩容对中国对欧盟出口的影响。

一、欧盟东扩效应的研究进展

欧盟作为全球一体化程度最高、综合实力最雄厚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一直备受学者们的关注,对欧盟一体化效应的研究也硕果累累。综观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可以分为以下两大研究方向:(1)每次扩容前后,学者们都会对欧盟原成员国和新加入国进行福利分析,就扩容前后就业率的变化、财政支出成本、投资和贸易收益等进行评估比较,从而证明东扩对扩容相关国家的利弊影响;(2)少数学者选择从第三国的角度进行分析,他们认为,对某些国家来说,欧盟是它们非常重要的出口市场,欧盟东扩会对它们产生一定的贸易转移效应,从而影响其出口,并对其经济造成较大的不利影响。

(一)欧盟东扩的福利效应

大多数学者都是通过福利变化这一角度来分析欧盟东扩对欧盟原成员国和新加入国的影响。菲德姆斯(Fidrmuc,1999)利用引力模型就欧盟东扩对斯洛文尼亚的经济影响做出预测,认为斯洛文尼亚将因欧盟东扩而损失与捷克的很大一部分贸易。海德拉等(Heijdra et al.,2002)运用动态可计算的一般均衡模型(DCGE)对成员国的工作机会、工资水平、贸易一体化效应、财政支出、扩大的成本和福利进行了分析。布赫和皮亚措罗(Buch&Piazolo,2000)用四组数据集来评估欧盟东扩对国际持有资产和贸易流向的影响,他们的研究发现,除捷克、匈牙利和波兰外,其他新加入欧盟的七个国家的资本和贸易都将得到较大的发展。马德森和索伦森(Madsen&Sorensen,2002)使用一般均衡模型,来确定欧盟东扩对丹麦经济的影响。研究表明,取消关税和市场一体化对丹麦经济的影响甚微,但可以预测的是,新加入欧盟的10个国家对丹麦商品的进口需求将会有所增加,丹麦的政府负债也会有一定程度的增加。王大任(2006)从财政预算、重构物流版图、初级劳动力市场和FDI流向四个方面论述了欧盟东扩的内部经济效应,认为欧盟东扩在推动经济增长、保持经济活力和提高国际竞争力方面均具有积极的作用,但不可避免地给欧盟成员国的公共财政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同时,新成员国较廉价的劳动力自由流动对原成员国劳动力市场带来的冲击也不容小觑。

(二)欧盟东扩对第三国的影响

也有一些学者对欧盟扩容给其他国家和地区经贸发展带来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对东亚国家来说,欧盟是一个很重要的出口市场。在2004年欧盟第五次东扩以后,其是否会对东亚国家与欧盟之间的出口贸易造成影响,已成为学者们研究欧盟东扩对第三国影响的热门话题。李和曼斯博格(Hiro Lee&D.Mensbrugghe,2004,2006)使用动态可计算的一般均衡模型,来评估欧盟东扩对东亚国家经济福利、贸易调整程度和对东亚整体经济的影响,并得出了以下结论:(1)经济越不发达、规模越小的国家,在自由贸易或关税同盟中获利越多;(2)减少贸易摩擦(壁垒)比起关税而言,显得更重要;(3)欧盟东扩对东亚国家影响最大的是食品加工、服装制造和交通设备业,低收入和中低收入的东盟国家和中国所受的影响较大。兰格海默和施维克特(Langhammer&Schweickert,2006)就欧盟一体化对亚洲经济的影响进行了论述,研究表明,欧盟东扩意味着对第三国的贸易歧视作用增强,会影响亚洲对欧盟的出口模式。他们通过对贸易交叠指数的计算发现,欧盟、美国和日本对亚洲的出口在相似度上逐渐增强,亚洲和欧洲部分新兴国家在对发达国家的出口上也存在较强的竞争。

就欧盟东扩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国内学者也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姜纬(2005)以浙江为具体研究对象,用贸易引力模型测算发现,欧盟扩容带来的贸易转移效应,对浙江出口的影响力随着时间的转移而逐渐削弱,欧盟东扩产生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大致可以相抵,浙江对欧出口可以保持一个比较稳定的发展趋势。姜艳霞(2006)选取衡量纺织品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合适指标,计算出了欧盟东扩后我国与欧盟(25国)纺织品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发现我国与大多数欧盟国家的纺织品产品相似度较低,竞争程度不高,彼此之间不存在根本冲突,欧盟东扩反而有利于我国纺织品贸易的发展。陈欣(2007)运用贸易引力模型,利用总量数据和《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第7类产品的进出口数据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由于第五次东扩加入欧盟的国家均为经济欠发达国家,因而对中国产品的替代作用有限,总体上正负效应相抵。

二、欧盟的发展与东扩历程

欧洲统一的思潮存在已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进入高潮。当时,为了能在国际舞台上和美国、苏联这两个超级大国相抗衡,为了反对战争、保障安全和稳定,为了更加自由、更加富强,西欧国家毅然走上了寻求建立“经济上发展、军事上强大、政治上稳定统一的欧洲”之路。

1950年5月9日,法国外长罗伯特·舒曼提出欧洲煤钢共同体计划,旨在约束德国。1951年4月18日,法国、意大利、联邦德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六国签订了为期50年的《关于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的条约》。

1957年3月25日,上述六国外长签署了《罗马条约》,将该年六国的平均关税确定为共同的对外关税,于1958年1月1日正式成立欧洲共同体,逐步实现了成员国之间的自由贸易及劳动力和资本的部分自由流动。

1973年,英国、丹麦、爱尔兰加入欧洲共同体。

1981年,希腊成为欧共体第10个成员国,欧共体第二次扩大。

1986年,西班牙与葡萄牙的加入,使欧共体成员国达到了12个,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贸易集团。

1991年12月11日,欧共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了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的《欧洲联盟条约》(简称“马约”)。1992年2月1日,各国外长正式签署“马约”,并于1993年11月1日正式生效,同时欧共体更名为欧盟,这标志着欧共体开始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

1995年,奥地利、瑞典和芬兰的加入,使欧盟成员国扩大到15个。

1999年1月1日,欧洲统一货币——欧元正式启动,标志着欧盟一体化进程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2002年11月18日,欧盟15国外长会议决定邀请塞浦路斯、匈牙利、捷克、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马耳他、波兰、斯洛伐克和斯洛文尼亚10个中东欧国家入盟。2003年4月16日,在希腊首都雅典举行的欧盟首脑会议上,上述10国正式签署入盟协议。2004年5月1日,这10个国家正式成为欧盟的成员国。这是欧盟历史上的第五次扩大,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扩大。

2007年1月,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两国加入欧盟,至此,欧盟经历了六次扩大,形成了一个囊括东西欧、人口达4. 95亿,面积约432万平方公里、国内生产总值逾15万亿的新欧盟,成为目前世界上经济发展程度最高的区域经济政治联合体。欧盟第六次扩大后最新的27个成员国的基本经济概况(包括各国总人口、国土总面积、人均GDP)如表3-1所示。

表3-1 欧盟27个成员国基本经济概况(2011年)

续表

数据来源:Wind资讯网,笔者进行了相应处理。

三、欧盟东扩对中国出口的影响

(一)欧盟东扩与出口结构变化

欧盟东扩必然会对中国对欧盟的出口带来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贸易转移上,而贸易转移效应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与新入盟的10国对欧盟出口结构相似性程度的高低,所以对2004年新加入欧盟的国家在原欧盟市场上出口优势产品的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本书选取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和出口相似性指数这两个指数对中国和新入盟10国的出口贸易结构进行分析比较。

1.显性比较优势指数

显性比较优势指数最早由巴拉萨于1965年提出。它是指一国某种商品或服务的出口额占该国出口总额的份额与世界该种商品或服务的出口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份额之比。这一指数反映了一国的某种商品或服务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用公式表示如下:

img17

式中,RCAij表示i国第j种商品在欧盟市场上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X ij代表i国第j种商品对欧盟原15国的出口额,Xit代表i国对欧盟15国所有商品的出口额,X rj代表欧盟15国第j种商品的进口总额,X rt代表欧盟15国所有商品的进口总额。如果一个国家某种商品出口的RCA数值大于1,则代表该产品在国际上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而并且RCA数值越大,表示其比较优势越强。本书将2004年新入盟的10国作为一个整体来计算RCA值,并与中国进行比较分析。

我们使用来自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UN COM TRADE)的数据,具体分类方法是以《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第三次修订标准(SITC Rev.3)为基础的。SITC将所有贸易商品分为十大类,其中0~4类为初级产品,5~8类为工业制成品,6和8类大多为劳动密集型制成品,5、7和9类大多为资本或技术密集型制成品。具体分类如下:0类——食品及活动物;1类——饮料及烟类;2类——非食用原料(燃料除外);3类——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4类——动植物油、油脂及蜡;5类——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6类——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7类——机械及运输设备;8类——杂项制品;9类——未分类商品。由此计算得出的中国和2004年新入盟10国的RCA指数如表3-2所示。

表3-2 中国和2004年新入盟10国对原欧盟(15国)出口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

img18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联合国贸易数据库(UN COMTRADE)的资料整理计算所得。

由表3-2可以看出,在欧盟出口市场上,中国第6类、第7类和第8类产品具有出口竞争力,其余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不明显,其中第7类产品的RCA值几乎逐年增大,至2007年时已与2004年新入盟10国的RCA值非常接近,表明其优势不断提升,但RCA值一直处于1. 5左右,属于竞争力中等水平;第8类产品的RCA值虽然有逐年下降趋势,但一直保持在2. 4左右,表明对于该类产品的出口,中国具有极为明显的竞争优势。欧盟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对欧盟出口历年来均较为集中在第7类产品——机械及运输设备和第8类产品——杂项产品(主要是服装、纺织品)上,而对于这两类产品来说,中国均有比较强的竞争力,所以综合推断欧盟东扩对中国的影响可能会比较小。

2.出口相似性指数

中国与2004年新入盟10国之间出口的相似性可以通过出口相似性指数反映。该指数最早由芬宁和克瑞宁于1979年提出,主要用于衡量任意两国或两组国家在第三市场或世界市场上的出口产品的相似性程度,相似性越大,说明竞争性越大。出口相似性指数的计算公式如下所示:

img19

在本书中,XS(i,j)表示中国和2004年新入盟10国在欧盟市场上的出口相似性指数,X ki和X kj分别表示第k种产品在中国和2004年新入盟10国的出口比重。该指数的变动范围为0到100之间。如果中国和2004年新入盟10国出口到欧盟市场的商品分布完全相同,则该指数为100,双方为完全竞争关系,反之为完全互补关系。指数越接近100表示在欧盟市场上竞争越激烈,越接近0表示在欧盟市场上双方专业化分工相异性越高。

表3-3 中国和2004年新入盟10国对原欧盟(15国)出口的出口相似性指数

img20

续表

img21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联合国贸易数据库(UN COMTRADE)的资料整理计算所得。

由表3-3可以看出,中国与2004年新入盟10国的出口相似性很高。除拉脱维亚外,其他9国与中国的出口相似度几乎都在70以上,以马耳他最高,一直保持在90左右。由此可知,中国与2004年新入盟10国在对欧盟出口上存在着很强的竞争关系。2004年新入盟的10国在整体水平上与中国的出口相似度极高,保持在80以上,并且在2007年达到最大值,2008年和2009年略有下降。上述数据表明,中国与2004年新入盟10国总体上的出口竞争很强,所以2004年这10国加入欧盟对中国向欧盟出口产生了一定的替代作用。

(二)实证分析

通过对上文计算出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的分析,我们认为欧盟东扩对中国对欧盟出口的影响比较小;而通过计算出口相似性指数,我们又发现中国与2004年新入盟10国之间对欧盟的出口结构相似度较高,欧盟东扩对中国出口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下面我们将利用贸易引力模型衡量欧盟东扩对中国出口影响力的正负和大小。

1.引力模型

引力模型在国际贸易研究领域的应用,源于一些学者借用物理学中引力思维而得出的一个结论:一国向另一国的贸易流量等于两国潜在贸易量除以阻力因素或距离因素,因而经济规模越大、地理位置越接近的国家之间的贸易流量亦越大,其最早由丁伯根(1962)和波诺翰(1963)提出并加以应用。贸易引力模型的最基本形式如下所示:

img22

该模型认为,两国之间的双边贸易流量规模与它们各自的经济总量呈正比,与两国的地理距离呈反比。出口国i的经济总量GDP i反映了其潜在的供给能力,而进口国j的经济总量GDP j反映了其潜在的需求能力,两者都是双方贸易的促进因素,而两国的地理距离Dij所造成的运输成本则构成了两国贸易的阻力因素。上述公式两边取自然对数,可以转换成线性形式,从而构建出本书所使用的引力模型①:

img23

我们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引入两国国民生产总值(GDP)、两国人均GDP(PGDP)、两国人口(Pop)、地理距离(Dij)、进口国j的外贸依存度T D ij以及是否为欧盟成员国(EU)这6个解释变量来构造中国对欧盟出口的引力模型②:

img24

表3-4 解释变量的含义、预期符号及理论说明

img25

续表

img26

虽然人口和人均GDP对出口流量的影响不尽相同,但两者在一定程度上都反映了国内市场的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所以我们这里构造了分别只包括人口和人均GDP的引力模型③即公式(3. 6)、引力模型④即公式(3. 7)和不包括人口和人均GDP的引力模型⑤公式(3. 8):

img27

img29

2.实证检验

由于2004年欧盟的第五次东扩规模最大,距离现在时间也比较近,所以本书以欧盟第五次东扩事件为研究对象,选取中国与欧盟(25国)以及3个非欧盟最大贸易国——美国、日本和韩国为样本,用2000年至2011年共12年的双边出口贸易数据作为模型的实证检验对象,以2004年欧盟第五次东扩为分界点,分别对2000—2003年间、2004—2007年间、2004—2011年间(加入2008年后金融危机的虚拟变量)的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希望通过对比两个时间段回归方程的系数,来发现欧盟东扩对中国出口的实证影响。我们研究的样本观察容量为560个(28×2×10)。

本书针对2000—2003年间、2004—2007年间中国与欧盟国家相互出口贸易的面板数据,分别对引力模型②、③、④、⑤进行了回归测算,共得到8个引力方程(见表3-5)。受金融危机后各种因素的影响,2008年和2009年的统计数据有较大变化,加入金融危机的虚拟变量后,对2004—2011年间的数据进行回归,得出另外4个引力方程(见表3-6)。各国的GDP、人均GDP和人口数据来自世界银行官方网站的相关统计,各国的出口量来自联合国贸易数据库(UN COMTRADE),各国间的地理距离是指中国首都北京和各国首都之间的实际地表距离,数据来自网站http://www.indo.com中的“距离计算器”。本书研究所使用的软件是Eviews 5. 1,使用的回归方法是最小二乘法。

我们使用的面板数据的时间维度只有6个,所以基本上不存在序列相关问题,且通过对数变换的引力方程也基本上克服了异方差问题。回归统计结果如表3-5所示:

表3-5 不同形式的引力模型2000—2003年间、2004—2007年间的回归结果

img30

注:括号内为t统计值。

表3-6 不同形式的引力模型2004—2009年间的回归统计结果

img31

注:f是用来衡量金融危机的虚拟变量,2008年之前取0,2008年及之后取1;括号内为t统计值。

综合比较各系数的t值检验、伴随概率及预期符号和实际符号是否相符后,我们认为引力方程⑤最符合本书研究的需要,回归后的引力方程如下:

img32

img33

img34

如方程(3. 9)和(3. 10)所示,引力方程形式⑤中所有变量的系数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且R2较高,说明回归方程对样本观察值的拟合程度较好,引力方程⑤能较好地说明样本国之间双边贸易流量的决定因素。

GDPi和GDP j显著性水平较高,说明中国与欧盟各国GDP水平的高低会对中国和欧盟之间的相互出口贸易产生显著的影响,且因为GDPi的系数比GDP j的系数大,说明出口国的出口供给能力对出口国出口的影响比进口国的进口需求能力的影响要大得多。

Dij的系数显著为负,说明距离因素对中国与欧盟之间的贸易出口会产生明显的阻碍作用。由于金融危机后复杂的经济形势的影响,加入2008年和2009年数据后,方程(3. 11)中的Dij系数不太显著。

T Dij也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且符号如预期中的为正,该变量表示的是进口国j的贸易依存度,表明进口国对贸易的依赖程度越高,其进口贸易水平也越高,从而对出口国出口量的影响显著为正。

我们采用引力模型的主要目的是考察欧盟的东扩对中国对欧出口的影响,这可以通过比较三个回归方程中EU的系数得出相关结论。2000—2003年间的数据回归结果中EU的系数为1. 13,显著为正,说明欧盟成员国的身份会促进中国的出口贸易,对后者有正的贸易效应。而2004—2007年间的数据和加入金融危机影响变量的2004—2011年间的数据回归中EU系数为—0. 91和—0. 26,都显著为负,表明欧盟成员国的身份不但不能促进中国的出口贸易,反而会对后者产生消极影响,形成较为明显的抵制效应,这说明欧盟东扩后带来的贸易转移效应大于贸易创造效应。在EU这个检验结果上,我们这里与以前一些学者关于欧盟东扩对中国出口影响的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并不同,此前得出的结论大多认为欧盟东扩对中国出口没有产生明显影响,或是对双边贸易同时存在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正负两方面的影响,正负效应相互抵消,净效应为零。本书通过实证检验后认为,欧盟东扩对中国出口存在明显的负向作用,得出了与以往许多研究截然不同的结果。之所以有不同的结论,可能存在两个原因:一则以往采用的方法是对历年截面数据进行回归,没有考虑到时间趋势项,而我们采用的是面板数据,既有截面数据,又有时间序列,因此可以很好地反映趋势;二则可能是数据年限的原因,以往由于客观条件限制最多只收集到2005年的数据,而欧盟东扩对中国出口的影响有滞后作用,在当年或次年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贸易效应,所以以往学者用2005年的数据回归后并没有发现明显的影响,我们使用欧盟东扩4年后(2004—2007年间)和8年(2004—2011年间)的数据来进行回归分析,发现了比较明显的贸易转移效应。

3.检验结果说明及解释

我们首先计算中国与2004年新入盟的10国对原欧盟15国的各类出口产品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发现中国在第8类产品的出口上拥有比较明显的竞争优势,第7类产品出口也可以与2004年新入盟的10国相抗衡,但优势不明显。通过计算出口相似性指数,我们发现2004年新入盟的10国和中国对欧出口的产品结构相似度很高,对中国的出口产品表现出高度可替代的特点,且出口结构相似度也有逐渐增高的趋向,预示着2004年新入盟的这10个国家与中国在原欧盟15国市场上的产品竞争将越来越激烈。

随后我们运用引力模型对2000—2003年间、2004—2007年间、2004—2011年间中国与欧盟各国的双边出口数据进行分析,回归结果明显地表明,2004年欧盟第五次扩容后新入盟的10国对中国的出口产品产生了替代作用,贸易转移效应较明显。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与中东欧国家相比,中国的出口产品并不具备竞争优势。虽然RCA指数显示中国的第7类产品——机械及运输设备和第8类产品——杂项产品(主要是服装、纺织品)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但是事实上,中国机电产品的出口企业中,外商投资企业占有较大比重,而外商投资企业又以从事加工贸易为主,故机电产品出口的统计数据不能充分说明中国机电产品的竞争态势,而第8类产品又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产品附加值低。所以在欧盟东扩后,随着运输成本的大大降低,以及中东欧国家相对较高的员工受教育水平所带来的产品质量的提升,导致原欧盟国家转向从其他新加入欧盟的国家进口商品,从而使贸易转移效应明显,导致中国出口丧失了部分市场。

第二,关于欧盟东扩后造成的贸易壁垒问题。欧盟东扩后,各成员国对外部资源、外部市场的依赖大为减少,因此提高贸易壁垒不可避免。与此同时,欧盟经济面临着区域内部体制改变和国际经济动荡所带来的种种不确定因素,经济增长缓慢,消费者信心指数不断下降,市场萎缩,欧盟企业步履维艰。为了保护国内和区域内部企业的发展,维护员工利益,欧盟不断出台针对劳动密集型进口产品的苛刻的技术标准,频繁启动反倾销调查,这也在相当程度上给中国对欧盟出口造成了负向影响。

通过实证检验我们得出:(1)中国除第7类、第8类产品外,在对欧盟出口的市场上较2004年新入盟的10国而言,产品竞争优势并不明显,且中国与2004年新入盟的10国对原欧盟15国出口的产品结构相似度很高,产品高度可替代,所以随着这10国2004年加入欧盟,中国对欧盟出口面临严峻挑战。(2)实证分析结果表明,2004年欧盟第五次扩大后,新入盟的10国对中国的对欧出口产品产生了替代作用,贸易转移效应较明显。

四、欧盟东扩契机下我国民营企业的应对策略

近年来,中国民营经济步入了快速发展期,总体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民营企业出口的表现也较为突出。从总量上来看,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民营企业出口额从1991年的1. 6亿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1854. 9亿美元,年均增长98%,大大高于同期全国工业企业年均43%的出口增长率。全国工商联公布的2010—2011年度《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形势分析报告》显示,2010年,我国民营企业出口总额达4812. 7亿美元,较2005年增长223%。截至2011年11月,民营经济出口总额超过5700亿美元,同比增长33. 3%,占全国出口总额的1/3,可见民营企业显然已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主体。

中国海关统计数据显示,目前,美国、欧盟和我国香港地区仍为民营企业出口的主要市场。但中国民营企业的出口产品以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为主,这是由我国民营企业行业分布状况所决定的。当然,拥有进出口经营权的民营企业主要分布在纺织、食品、轻工、化工、建材和机电五金等领域,其中轻纺工业和机电工业居多;但单就技术水平和科技含量而言,其出口产品并不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竞争力并不强;机电类产品同样是中国民营企业出口的主要产品,但以加工贸易为主,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民营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企业则少之又少。

与此同时,随着欧盟东扩后中欧贸易的迅速发展,贸易摩擦与争端也日益增多,欧盟是最早对我国提出反倾销的地区,也是对我国发起反倾销调查最多的贸易伙伴。同时,欧盟成员国对进口产品设置了严格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如对我国纺织品频繁采取的特别保障措施、反倾销手段以及在环境、安全和健康等方面设置的壁垒。在我国出口商品中占较大比重的机电产品,也因欧盟在噪音污染、节能性与安全性等方面的技术限制,其对欧出口受到明显的负面影响。上述两类产品正是中国民营企业对欧盟的主要出口产品,欧盟接连出台的严苛的技术标准和频繁启动的反倾销调查,使本就受制于发展规模且对欧盟政策敏感度较高的中国民营企业更加疲于应对。由此可知,欧盟东扩在一定程度上给中国民营企业的出口带来了重创。

欧盟是世界上最大的区域经济组织,也是中国最大的出口贸易伙伴,其广阔的内部市场、先进的技术和雄厚的资金对中国企业获得更大经济和贸易利益有着巨大的吸引力,欧盟出口贸易对中国的外向型经济乃至中国整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尽管欧盟东扩对中国出口造成了贸易转移效应,然而,欧盟东扩本身也意味着市场容量的扩大,这对中国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来说无疑是一种契机。我们认为,中国民营企业只有实施以下措施,才能抓住欧盟东扩带来的市场机遇,发挥民营企业的出口潜力和竞争力优势。

第一,中国民营企业应提高自身的市场适应能力,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增强出口产品的竞争优势。

由于中国民营企业出口的多是劳动密集型产品,技术含量较低,与2004年新入盟10国的替代性较强,且出口产品的需求弹性较低,所以会产生明显的贸易转移效应。中国民营企业的出口产品结构急待升级,出口企业要加快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发生产,努力扩大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自主研发生产的机电产品的出口,同时加大对传统部门的R&D投入,加快纺织品、服装等传统出口商品的升级换代,从而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增强自身的国际竞争力。

第二,中国民营企业应重视产品质量,实施品牌战略,积极应对欧盟在关税、技术壁垒、环保限制和反倾销等方面设置的障碍。

近年来,欧盟不断出台日益苛刻的技术法规和环保标准、严格控制的认证制度、繁琐的检验检疫程序,给中国企业出口造成了很大的进入障碍,而这根本上是由于中国出口企业技术层次相对较低、环保意识相对较弱等原因造成的。相关部门要重视产品质量,重视产品技术标准、质量标准的研究和制定工作,健全和完善认证制度。同时要努力增强培育自主品牌的能力,引导企业开创国际品牌,用品牌开拓市场、创造价值,这样便在保证信誉的同时规避贸易壁垒,提高我国经济的综合竞争力。

第三,中国民营企业要看准形势,实施灵活的区分战略。

欧盟东扩后,其内部经济政治情况更加复杂,与具有独立主权的单个国家相比,区域特征也更加明显。民营企业要对欧盟不同国家的市场层次、商品结构、消费水平进行细化研究和分析,以便区别对待,灵活应付。对于经济实力强弱不同的国家,企业可制定多层次的发展战略,趋利避害,灵活发展。

第四,行业协会要充分发挥信息搜集、传递和指导作用,企业自身要加强信息化建设。

民营企业由于受制于自身规模和资金实力,对欧盟政策关注度不高,很多对企业至关重要的法律已经实施了很长一段时间,因而变得过时且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但还有企业未曾严肃意识到,从而延误了应对时机。同时,由于单家企业搜集信息的成本较高,行业协会应充分发挥自身作用,及时搜集掌握最新最快信息,指导企业调整生产以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并力图将欧盟东扩对民营企业出口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程度。企业自身也要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信息敏感度,密切关注欧盟有关技术标准和规定的调整,不断调整生产流程,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标准,以增强自身出口产品的竞争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