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甘肃是中华民族文明的重要和主要发祥地

甘肃是中华民族文明的重要和主要发祥地

时间:2022-06-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甘肃是中华民族文明的重要和主要发祥地甘肃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和主要发祥地之一。元代设立甘肃行省,是甘肃设省的开始。人们常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据此,说甘肃是华夏文明最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当是有确凿根据的,一点儿都不夸张。甘肃由过去落后的农牧业省份,一跃变成了为全国工业输送血液的西北工

(一)甘肃是中华民族文明的重要和主要发祥地

甘肃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和主要发祥地之一。早在20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们,就曾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进入新石器时代,甘肃的大地湾文化距今约8000年,其后的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创造了彩陶文化的辉煌时代。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女娲和黄帝相传就生在甘肃,故有“羲轩桑梓”之称。周秦时期,甘肃的庆阳、天水又是周文化和秦文化的发祥地。早在西汉初年,设有武威张掖、敦煌、酒泉四郡,河西千里走廊将中原、黄河上中游地区与西域连接在一起,对祖国版图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张骞出使西域,是丝绸之路兴起的标志,隋唐时期贯穿甘肃河西走廊的丝绸之路进入了繁荣时期,甘肃的战略地位进一步显现,司马光《资治通鉴》有“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的记载。元代设立甘肃行省,是甘肃设省的开始。明代长城由东向西穿越9省区后,抵达甘肃河西地区,嘉峪关成为大西北的重要关隘和前沿阵地,有“天下第一雄关”之称。晚清时期,担任陕甘总督的左宗棠,曾奏称“陇中苦脊甲于天下”,并在兰州开始兴办近代工业。这一时期,甘肃的重要战略地位再次凸显出来,所谓“欲保关中,先固陇右”,甘肃成为维护中原、连接和支撑大西北的战略基地。

甘肃省委原书记苏荣在《解读甘肃—<甘肃史话>丛书总序》中指出:在人们的印象中,甘肃历来都是个贫瘠、闭塞、落后的地方——这是一种错觉。不错,与东南部发达地区相比,近代的甘肃的确是落后了。但这并不说明历史上的甘肃始终如此,也不能说明在当今千帆竞发的时代,甘肃还在黄土高坡上枕臂酣睡。甘肃之所以被世人久久地误解,盖源于人们对古代的甘肃缺乏了解,对今日甘肃生机勃勃的发展活力缺乏了解。

据我所知,至少在宋代以前,甘肃有过极为辉煌的历史。人们常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而发源于青海的黄河,流过的第一个内地省份,就是甘肃。这就已经很有点意思了。考古学者考察表明,我国北方人类的出现,文明的萌芽,最初大都发生在黄河的各条支流流域。发源于甘肃或者流经甘肃境内、最终大都汇入黄河的支流,现从的就有数十条之多。诸如渭河、泾河、洮河、大夏河、湟水、马莲河、大通河、庄浪河、祖厉河……还有流入长江的白龙江、岷江、西汉水、白水江等等。更何况还有那些早已消失了的河流湖泽。据历史地理学家们研究,远古时代,甘肃境内河流纵横,湖泊星布,土质肥沃,气候湿润,植被茂密,生态环境要远比现在好。很适合于人类生息繁衍。明乎此,就不难明白,为什么华夏民族最初的文化星伙,诸如大地湾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半山文化、马厂文化、新店文化、寺洼文化、沙井文化,还有华夏始祖伏羲、女娲,灿烂的彩陶文化艺术……会如此集中地统统出现在甘肃大地上。据此,说甘肃是华夏文明最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当是有确凿根据的,一点儿都不夸张。

不仅是远古文明发生得早,而且,远古文明又孕育、繁衍出了更为辉煌的中古文明。我们知道,商朝勃兴于中原。而随后崛起于西北、摧毁殷商、建立强大的周王朝的周人,其先祖就发祥于甘肃的泾河流域和陇东地区。再往后,横扫六国一统天下、声势更为浩大的秦帝国,其先世亦发祥于今甘肃天水一带。汉代的首都是长安。甘肃毗邻京畿,是北拒匈奴、拱卫关中、西向出击的战略要地,同时也是西通西域、进行文化交流的主要孔道。汉武帝打通河西、设四郡,自有其深刻用意。而两汉、三国之际,甘肃土地上出现李广、赵充国、皇甫谧、马超、韩遂、庞德、姜维等一连串旷世豪雄,亦非偶然——没有深厚的文化土壤,怎么可能出现如许人杰?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沿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佛教进入全盛时期,甘肃境内主干道上出现了一大旷世胜迹,这就是以敦煌莫高窟为代表的一大群佛教石窟。进入隋唐时期,甘肃经济政治、文化都发展到了一个鼎盛阶段。那时候,河陇地区沃野千里,祁连山下牛羊弥望,胡商蕃客穿行如织,凉州大马名满天下……人谓“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可见甘肃当时的经济之盛况。政治上,关陇氏族集团逐渐控制了帝国的权力,成为李唐王朝的核心政治集团,众多的陇右籍政治家纵横政坛,风云一世。而诗人们纷纷投笔从戎,奔赴西北前线,月下豪饮,马上赋诗,吹奏出一曲曲千古绝唱……可以说,隋唐时期,是甘肃历史上的黄金时代。

自宋以来,随着北方游牧民族的步步进逼,华夏民族经济、政冶、文化中心的逐渐南移,甘肃渐渐被文明中心抛在了身后,变得落寞而惆怅,忧郁而孤独。最红火的时代过去了,代之而起的是游牧诸族的轮番占领、中原兵锋与胡骑马刀的惨烈碰撞。身处中原农耕地区与关外游牧地区交接地带的甘肃,几乎变成了一片大战场。明军逐蒙古人于漠北,以嘉峪关为象征的甘肃是抵御关外蒙军卷土重来的前沿阵地;清廷收新疆于濒危,甘肃又成为左宗棠的大本营。近千年间,这块土地上烽火连绵,兵燹不断,生灵涂炭,生态毁坏;更兼政治凋敝,天灾频仍,经济处于停滞状态甚至每况愈下,与江南胜景不啻天壤。古人遂有“陇中苦瘠甲天下”之喟,闻之令人扼腕慨叹!所喜的是,洋务运动兴起之时,与上海、天津、福建等地几乎同时,远处西北的兰州也出现了近代工业的烟囱。但这一道希望的曙光,随后又被地方军阀与国民军、中央军三方争逐地盘的枪炮声打断。我红西路军喋血河西,更是一段痛史。

直到1949年以后,新中国蓝图初绘,甘肃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棋盘上的一枚重要的棋子。昔日春风不度、羌笛忧怨的河西走廊上,出现了新中国的第一个油田——玉门油田,铁人王进喜和他的伙伴们,带着宝贵的艰苦奋斗精神与技术经验,从这里走向全国各地;崛起了举世闻名的镍都金昌,多少优秀青年男女怀着满睦热血青春理想,从八方辐辏于大漠深处。“两弹”在此爆炸,震惊世界;“一星”呼肃腾空,举世瞩目。当年羊皮筏子飘摇水车吱扭的黄河古渡口,出现了一批规模宏大的炼油、化工、钢铁、军工企业和铜矿,兰州一带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的一个新兴的重工业基地;出现了以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为代表的一批科研机构,数十万科技才俊会聚于黄河之滨,硕果累累,人才辈出。甘肃由过去落后的农牧业省份,一跃变成了为全国工业输送血液的西北工业重镇。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英明方略在陇原大地上尽显效力。先是两千多万农民终于获得了温饱——遥想旧日有不少农民全部家产不值百元的辛酸景况,这一看似平凡的实绩实在令人百感交集,热泪潸然——继而是特色农、牧、林业遍地开花,祁连雪水流入河西走廊,浇出了中国北方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陇中的土地干旱本为令人头痛的亘古难题,人的智慧却化劣势为优势,孕生了“马铃薯工程”,品质优异的定西旱地洋芋远销东南沿海。草产业、制种业、葡萄酒业遍地兴起,一如飞天撒下的片片花瓣。天祝草原出产的白牦牛堪称珍稀品种,兰州、靖远、民勤的瓜果名闻遐迩,而气候温湿的陇南山区,盛产醇酒香茗、药材板栗和珍稀动物……甘肃是黄土高原上生态破坏最严重的省份之一。前人给我们留下了一片干渴的黄土丘陵。干旱缺水成为甘肃中、东部地区最大的困境。为摆脱困境,甘肃人民埋头苦干数十年,引大入秦工程与景泰电力提灌两期工程相继告竣,盼望已久的洮河引水工程又即将启动。曾经干得冒烟的大片地,从此清水淙淙,一派绿意。与此同时,甘肃的国企正在经历痛苦的淘汰、代谢、重组与改制,而酒钢、兰铝等大型国企生气盎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公路深入穷乡僻沟,网络联通千村万户,“村村通”走进农民视野。丝路古道上那些年代久远、破败凋敝的城镇,如今纷纷脱胎换骨,梳妆一新,变幻成了一串美丽、繁华的现代城市。以舞剧《丝路花雨》、《大梦敦煌》和《读者》杂志为代表的文化事业,将丝绸之路上的古韵新律、现代人的精神花雨洒向了大江南北、海峡两岸、欧亚大陆……可以说,今天的甘肃精神抖擞,生机勃发,进入了自唐代以来最为昌盛、最具活力的时期。

山河两千里,沧桑五千年。文明的兴衰更替造就了一段特殊的省史。这一大段曲折的历史,有待于史家们细细勾勒;发生在甘肃大地上的许许多多鲜为人知的故事,绽放于甘肃各地的风致独具的地方文化,有待于向海内外人士娓娓描述;被偏见的尘泥遮蔽的甘肃形象,有待于专家们重新擦拭理清。

我并非陇右人,对于陇上人文史迹所知甚少,然心仪陇上风物久矣。如今能有缘亲践陇地,忙里偷闲登临凭吊,登西陲雄关而见秦月,叩明清古钟而闻唐韵,每每逸兴遄飞,感触丛生。陇东窑洞里香喷喷的小米粥和浓浓的秦地乡音,让人想起华夏先祖艰难创业的遥远身影;纵贯河西走廊的汉、明长城遗迹,让人恍见霍去病、匈奴单于往来驰逐的马蹄烟尘;河州古镇上林立的清真寺与忙碌的小作坊,让人想起元时遍布天下的穆斯林商人、工匠和明代的茶马互市情景;拉卜楞寺的金顶红墙,甘南草原上万骑奔腾赛马盛会,使人想起一个马背民族的坎坷来路……还有兰州的金城关、五泉山,秦安的古街亭,成县的杜甫草堂,天水的麦积山,张掖的大佛寺,武威的西夏碑、马踏飞燕、百塔寺,庆阳的北石窟寺,泾川的南石窟寺,永靖的炳灵寺,以及戈壁深处的雅丹地貌,景泰的黄河石林、永泰龟城,永登的满城,陇东塬上的皮影剪纸,平凉郊区的崆峒秀峰,陇南林区的奇峰飞瀑,甘南草原的背水牧女,大夏河畔挚热的“花儿”……无不令人耳目一新,神思奋飞。陇原大地,藏龙卧虎,真可谓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历史、地理、民俗博物馆。异地异国的朋友们今生有志行万里路来到甘肃,亲睹这些历史的遗骸、造化的奇迹、民间的风情,感天地之辽阔,发怀古之幽情,沐乡土之清风,固为人生一大乐事。

从历史事实,从苏荣作的这一语言优美、情思飞扬、历数甘肃浩瀚如海的经济、政治、文化、历史文物、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江河湖泊、生态环境等全方位的史实序言中体味到,我们甘肃的的确确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并且是中华民族文明重要的发祥地。

甘肃省,由古甘州——今张掖和肃州——今酒泉两地首字而得名,由于陇山在境内绵延又简称陇。位于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和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东部季风区三大自然区域的交汇处,东邻陕西省,南与四川省、青海省接壤,西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相邻,北与内蒙古自治区和蒙古国交界,东北部与宁夏回族自治区连接。

甘肃位于黄河中上游。远古时期这里的气候比现在温暖、湿润,是个稀疏的草原环境。低凹地丰富的水源,高山茂密的灌木丛,台地上疏松的黄土,灌木、草地上生活的多种动物,为原始人类生存提供了天然适宜的环境。因此,这里是我国历史上经济开发,特别是农业垦殖和古代文化发展较早的地区之一,是形成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根据考古发掘的大量文物证明,远在一二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我们的先民就在这块地方,利用简陋的石器顽强地同大自然作斗争。新中国成立以来,先后在镇原县姜家湾、寺沟口、黑土梁,庆阳县巨家塬,环县楼房子和刘家岔处,发现了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的石器、骨器、动物化石和早期人类用火的遗迹。属于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迹,已发现的有1000处,其中著名的有受仰韶文化影响而发展起来的以洮河、大夏河和湟水中下游为中心,处于母系氏族公社阶段的齐家文化;还有晚于齐家文化,发现已有铜器,已经进入原始社会末期或奴隶社会早期的辛店、寺洼和卡窑文化。古代传说中的4000年前的炎帝(号神农氏)、黄帝(号有熊氏,又号轩辕氏)也起于西北。近几年来,省考古工作者在省境东部秦安县大地湾发现并挖掘了一处距今7800至4500年的新石器早期文化遗址,出土文物8000余件,其中发现的7000年前的地画、5000年前的混凝土和一座建筑面积达450平方米的原始社会会堂式宏伟建筑,系国内首次发现。这处遗址堪与西安半坡村遗址相媲美。这里发现的罕见的三足钵、三足罐等珍品,比仰韶文化半坡类型要早1000多年。大地湾遗址的发现,为研究史前史特别是研究古代建筑、文字起源和人类生活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甘肃建省约有700多年近800年的历史,县的建制早于省的建制。甘肃省的行政建制,从春秋时开始萌芽算起,迄今已达2200余年。历经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民国及新中国成立至今的各个历史时期的变迁。北宋初期西夏统治河西时设有甘肃军司,驻扎在甘州,即今张掖市,这是最早出现的甘肃之名。元代建立大一统帝国后,创立行省制度,元世祖至元18年即公元1281年,设甘肃行中书省,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甘肃省的行政区划。省名的命名,系西魏、唐代曾经设置甘州即今张掖市、肃州即今酒泉市,甘肃,取其各自的第一个字合成,简称甘。因省境的大部分在陇山之西,故亦称陇西、陇右,或简称陇。

1949年8月甘肃解放以后,即成立甘肃行政公署,下辖庆阳、平凉、天水、武都、岷县、定西、临夏、酒泉、武威、张掖、兰州11个分区(专区、市)、73县(局)。甘肃行署隶属于西北军政委员会,后改为西北行政委员会,于1954年撤销。1950年成立甘肃省人民政府,1954年根据内务部的通知精神,将撤销的宁夏省合并于甘肃省。1955年,甘肃省人民政府更名为“甘肃省人民委员会”。以后,根据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关于成立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决定,1958年划3个专区(自治州)、19个县市归宁夏回族自治区管辖。“文化大革命”中,省人民委员会更名为“甘肃省革命委员会”,1979年复改为甘肃省人民政府。1985年经过撤地设市调整,迄今全省共设14个市(州),辖86县(自治县、市、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