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四个万亩工程”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

“四个万亩工程”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

时间:2022-06-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二、“四个1000万亩工程”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一)全膜双垄目前甘肃省全膜双垄沟播技术项目总体实施情况良好,但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2.栽培模式和技术培训落后甘肃省绝大多数果园采用乔化栽培,树体高大,果园密闭,树形紊乱,通风透光不良,产量和质量潜力未能充分发挥。3.产业化程度有待提高甘肃省苹果产后环节比较薄弱,气调贮藏苹果不到总产量的10%,冷链运输还是空白。

二、“四个1000万亩工程”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

(一)全膜双垄

目前甘肃省全膜双垄沟播技术项目总体实施情况良好,但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1.部分农户资金短缺,投入不足

由于干旱山区农村居民经济收入较低,部分种植面积较大的农户,限于资金短缺,自身投入不足,尤其化肥投入没有达到标准要求,有机肥施用不足,造成作物后期生长脱肥。

2.部分县区种植成本高,增产不增收

据对部分县(区)调查反映,尽管实施全膜双垄沟播技术项目能增产10%左右,但由于人工费用较大,加之种子化肥价格较高,因此存在增产不增收现象。

3.个别县区条件不适宜,种植有待调整布局

由于个别实施项目的县区7~8月份降雨多、积温高,所铺薄膜需要拔掉,否则会烧死所种作物,这给田间管理带来不便,也使全膜双垄沟播种植作用降低。

4.劳动力紧缺,种植不规范

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劳动强度大,工序多。由于春节过后大部分农村居民外出打工,农户留守劳动力减少,给大面积推广双垄沟地膜种植带来不利影响。部分农户整地质量不高,种植不规范,影响种植效益。

5.废旧农膜回收企业少,规模小

从调查情况来看,目前各地废旧农膜回收利用企业数量偏少,规模偏小,难以满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广的需要。

6.覆膜机具数量有限,机械化程度较低

近年来,尽管省上每年都配套一定数量的起垄覆膜机具,由于部分起垄覆膜机具适应性较差,且大多数被用于示范点建设,面上的起垄机具相对短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覆膜进度。

(二)节水灌溉

1.农田节水长效机制尚未建立

目前普遍重视水利工程节水,对农艺节水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指导高效农田节水发展的宏观规划。在高效农田节水技术推广中,农业、水利、农机、扶贫、农业综合开发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存在脱节现象,支持高效农田节水的长效机制还未建立。

2.水资源使用管理有待加强

一是农田灌溉仍采取块灌、漫灌方式,水资源利用率不高。二是大部分灌区现行水价低于供水成本,依靠经济杠杆促进节水的机制不够健全。三是灌溉用水配置缺乏调蓄工程,存在配水时间与作物需水关键时期错位、作物需水时灌不上水的现象。四是农村居民群众没有完全参与水资源的管理,对节水没有鼓励性的措施,缺乏节水主动性。五是灌区有的地方水利工程设施不配套,田间节水设施不完善,制约着灌溉节水措施的综合运用。

3.高效农田节水技术还需完善

一是在膜下滴灌推广中,主要存在滴灌设计不合理、产品质量不过关、维修及售后服务跟不上、管理不规范、种植不连片等问题。二是在垄膜沟灌与垄作沟灌技术推广中,现有农机具与生产实际不配套,机械化程度低,给农田节水技术推广增加了困难,急需研发与高效农田节水技术相匹配的农业机械。三是由于粮食的比较效益低,农村居民不愿投资购置节水机具,麦类垄作沟灌技术推广有一定难度。

4.高效农田节水投入少

目前,高效农田节水技术推广的投入主要通过有限的地方财政投入和推广部门的推广经费,补贴面小且投入总量少,农村居民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推广新的高效农田节水技术任务艰巨。

(三)脱毒马铃薯

1.生产成本高,制约了脱毒种薯生产的发展

一是日光温室配套设施陈旧、老化、不齐全,造成各生产环节成本过高。二是由于水费、电费、化工原料价格和劳动力工资的上涨,原原种生产成本增高。三是由于原原种生产成本提高,钢材上涨等因素,造成网棚建设费用上涨,原种扩繁成本提高。

2.种薯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滞后,监控体系尚未建立

由于尚没有相应的监测管理机构,缺乏检测人员,造成脱毒苗、原原种的生产过乱过杂,质量得不到保证,严重影响到脱毒种薯的标准化、规范化、专业化生产。种薯生产基地农户对脱毒种薯认识不足,缺乏种薯生产管理技术和措施,尤其是一些不适宜繁育脱毒薯的区域,露地条件下生产繁殖高代脱毒种薯,使种薯纯度降低,加快了脱毒薯退化速度,缩短了脱毒薯的使用年限。

3.贮藏设施落后,不能满足种薯生产需要

种薯生产需要较高的温度、湿度控制条件,而全省恒温保鲜贮藏库建设相对比较滞后,多采用地窖、山洞等传统的方式贮藏,不但分散、规模小,而且降低了活性,损耗也很大,很难适应脱毒种薯的大规模生产需要。

(四)优质林果业

1.种苗繁育体系建设滞后

近几年甘肃省苹果主产区每年新增面积40~60万亩,每年苗木需求量2200~3300万株。而甘肃省仅有7家100亩以上的苗木繁育企业,繁育能力约占苗木需求量的30%。新建果园所需苗木大量从外省调入,质量无法保证,建园质量不高。

2.栽培模式和技术培训落后

甘肃省绝大多数果园采用乔化栽培,树体高大,果园密闭,树形紊乱,通风透光不良,产量和质量潜力未能充分发挥。同时,甘肃省苹果面积的迅速扩大与先进实用技术、常规栽培技术的普及推广不同步,技术培训明显滞后。

3.产业化程度有待提高

甘肃省苹果产后环节比较薄弱,气调贮藏苹果不到总产量的10%,冷链运输还是空白。万吨以上7家苹果加工企业均为浓缩果汁加工,结构单一,市场风险大,并且没有配套的果汁加工专用品种生产基地,均以等外果为原料,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不强。苹果醋、苹果脆片等加工企业生产规模小,产品档次低。采后经清洗、分级、打蜡等严格处理的苹果极少,外观质量不高。

4.组织化程度低,科技支撑能力弱,果园基础条件差

甘肃省创建了一些果农合作经济组织,大多服务功能不健全,体制不活,加之科技体系不够完善,技术力量不足,队伍不稳,难以支撑苹果产业可持续发展。同时,甘肃省苹果园大多为旱作栽培,部分山地果园配制农药、叶面追肥用水都很困难,田间道路状况差,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十分脆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