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评价选择和发展对策研究

评价选择和发展对策研究

时间:2022-06-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江西支柱产业 评价选择和发展对策研究何雄伟[1]支柱产业评价指标以及选择的研究是我国研究人员与各级政府部门的都高度重视的问题。创新是主导产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只有主导产业才能迅速引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二是主导产业具有极强的扩散效应 , 能够带动其他产业部门的发展,这种扩散效应包括前向效应、后向效应和旁侧效应等。

江西支柱产业 评价选择和发展对策研究

何雄伟[1]

支柱产业评价指标以及选择的研究是我国研究人员与各级政府部门的都高度重视的问题。目前对支柱产业选择在理论与方法方面许多学者都发表了大量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同时应该看到,目前我国对区域支柱产业评价指标及其选择还存在一些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实际应用中,人们往往将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混为一谈。用选择主导产业的办法来选择支柱产业,造成选择指标和评价方法的存在很多混淆的地方,这样选择的结果很容易的产生偏差。

支柱产业的评判选择是否科学准备、合理,直接关系到产业发展和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目前学术界没有一个统一的支柱产业评价体系,甚至很多学术研究中对区域支柱产业的选择判定标准或衡量尺度还不是很科学,或者仍然采用传统的经验型方法或者通过某些单个指标判定,这些带有某些主观性判定并不利于科学和谐制定产业发展战略以及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本文从科学研究方法出发,对区域支柱产业提供一个科学有效的评判方法,通过建立支柱产业判定的综合原则及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切实有效的支柱产业综合评价方法,以江西省为案例综合评判江西省的支柱产业。

一、支柱产业与主导产业关系

(一)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辨识

1.支柱产业的定义

支柱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或地区经济中所占比重很大,是国民收入来源的重要构成,支柱产业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产业体系的主体,它提供大部分国民收入,相对于其他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份额最大。

具有稳定而广泛的资源和产品市场,对国家和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和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作用的产业。是地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在一段时期内对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支柱产业突出规模和现状,主要体现在比重大,即该产业产值所在国民经济或地区经济总值比例大;产出多,即该产业的产出占整个产业结构体系产出的比重较大;就业广,即该产业所容纳的就业人口占产业整体的系数高;收入多,即该产业在外汇利税数额大。其中,最关键的是支柱产业制约并体现了本阶段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整体状况,是衡量现阶段经济发展是否良好的重要指标。

支柱产业应当具备如下条件:

(1)需求的收入弹性大。支柱产业必须具有广阔的市场和稳定的需求;

(2)供给弹性大。支柱产业一方面能为其他产业提供充足的生产资料,另一方面也要求具有较好的资源消耗效果;

(3)劳动生产率高。在经济发展中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

(4)集约度高。支柱产业应当能够形成规模经济,产生比其他产业更佳的经济效益;

(5)对相关产业的波及带动作用强。支柱产业的发展必须能够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与其他产业有较高的相关度

2.主导产业

最早提出主导产业概念的是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此后罗斯托对其进行了明确、系统的研究。罗斯托在吸收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和赫希曼的不平衡发展理论的基础上,强调用主导产业理论来解释现代经济增长,认为整个经济的增长在一定意义上是某些关键部门的迅速增长所产生的直接或间接效果 ,这些关键部门即是主导产业部门;提出主导产业理论的核心是“创新”和“扩散” ;指出主导产业具有两个显著特征: 一是具有较高的创新性。创新是主导产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只有主导产业才能迅速引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二是主导产业具有极强的扩散效应 , 能够带动其他产业部门的发展,这种扩散效应包括前向效应、后向效应和旁侧效应等。此后,日本经济学家攸原三代平提出了可供衡量的主导产业的“二基准”论,即“生产率上升率基准”和“需求收入弹性基准” 。

主导产业是指能够较多地吸收先进技术,保持高于全社会增长速度并对其他产业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带动作用的产业部门,是产业结构的核心内容和产业结构演化的中心。主导产业概念归纳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产值占有一定比重、采用了先进技术、生产率高、产业关联度强,对区域经济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提升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产业。主导产业强调潜力和未来发展态势。

总结主导产业的特点是:

(1)具有高创新率,即能迅速地引进技术创新或制度创新;

(2)具有高速增长的能力,其增长率比整个经济的增长率高;

(3)具有很强的带动其他产业部分发展的能力,即具有很高的“扩散效应”。

这种扩散效应又具体包括:一是前向效应,是指主导产业部门的发展诱发出新的经济活动或产生出新的经济部门;二是后向效应,是指主导产业的发展对其提供投入品的产业部门的带动作用;三是房侧效应,是指主导产业部门的发展对地区的影响,包括地区经济结构、基础设施、城镇建设以及人员素质等方面的影响。主导产业通过这几个方面带动各个产业部门的发展,引起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为经济的进一步增长创造条件。

(二)支柱产业与主导产业联系和区别

支柱产业与主导产业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支柱产业与主导产业的联系

首先,支柱产业的前身是主导产业。支柱产业是主导产业转化来的。从产业生命周期来看,一般主导产业处于幼稚期到发展期之间,而支柱产业则处于成熟期,有些则已经步入衰退期。其次,各自强调的目标利益不相同。支柱产业立足于现实经济的效率和规模,;主导产业着眼于未来的长期发展,强调创新,未来的发展优势和带动效应。

支柱产业的形成和转化是经济增长的必然结果,有其自身的形成和转化机制。由于支柱产业与主导产业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前后相继性 , 在一定条件下,主导产业将转化为支柱产业。所以,研究支柱产业的形成和转化必将追溯到主导产业的形成与转化。

从动态上看,支柱产业与主导产业之间在某种条件下存在着时间上的继起性。可以说,主导产业是未来的支柱的、潜在的支柱产业。在一定条件下,当前的主导产业将转会为未来的支柱产业。但不是所有的主导产业都会转会为支柱产业。人们往往将二者混为一谈,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混淆了它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所处的时期的差异,今天的优势产业,过去可能是主导产业,而今天的主导产业,在未来肯定是支柱产业、优势产业。

2.支柱产业与主导产业的区别

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差异性和相同点主要体现在产业发展目标、与其他产业的关联程度、产业的生命周期、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产业对技术进步的要求等几个方面。

(1)二者处于产业体系的位置不同。支柱产业构成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体系的主体 , 提供大部分的国民收入,是整个国民经济的支柱。支柱产业的构成及其技术水平决定了产业结构在演变过程中所处的阶段。主导产业在一国或地区产业体系中处于技术领先地位 , 代表了产业结构的演变方向或趋势 , 将带动整个产业结构走向高度化。所以支柱产业强调的是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而主导产业的本质在是产业结构系统中引导和带动作用,它们决定了该产业结构体系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模式。

(2)二者处于战略目标不同。 支柱产业与主导产业处于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 ,支柱产业侧重于国民经济和产业结构的近期或中期目标 , 主要着眼于它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以及国民经济的发展与构成 , 目的在于提高现实的经济效率和规模 , 实现当前国民经济和产业结构升级; 支柱产业的选择问题更侧重于关注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注重经济现阶段的表征。体现了现阶段产业结构的主要特征。主导产业侧重于长期目标 , 主要着眼点于它对整体国民经济的发展带动 , 目的在于培育长期国民经济的增长点和塑造未来的产业结构。考虑下一经济发展阶段,即能否适应经济更高级阶段的发展要求;其中,主导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和产业整体的提升作用代表了其促进经济方向更高级阶段推进以及产业结构演变方向和趋势,

(3)二者产业关联方面不同。两者差异表现在关联产业的数量和产业关联程度即扩散效应两个方面。其中,主导产业的最大优越性体现在它对关联产业的扩散效应上,主要是两个方面:第一主导产业有较长的产业链,关联产业数量众多;第二关联程度强,即对前向、后向、旁侧关联产业都具有非常突出的带动作用,对产业结构整体也具备很明显的推动作用,即具有较强的产业关联度。支柱产业与之区别体现在:第一,与支柱产业具有密切联系的产业数量众多与否并不确定,支柱产业甚至是可以相对独立的产业,意味着支柱产业可以只与较少的产业发生关系;第二,在产业关联程度方面,支柱产业并不一定具备很强的扩散效应,即对其前向、旁侧、 后向关联产业和产业整体的带动作用可能并不明显,但在产业增加值中比例较大。

(4)二者所处产业生命周期阶段的不同。根据产业生命周期理论,各产业内产品的生命周期决定了任何产业都具有生命周期。 一般情况下,主导产业处于幼稚期到成熟期之间的过渡期,具有强劲的发展态势和发展潜力,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呈不断增强趋势,经济向更高级阶段的推进必须伴随主导产业的快速和稳定成长。相对于主导产业,支柱产业普遍已经处于成熟期,有些甚至进入了衰退期;其作用的发挥在所处阶段可能仍旧明显,但在整个经济发展的进程中支柱产业发挥的作用是持续增强抑或逐渐减弱并不确定。 由于主导产业处于过渡期,所以主导产业的发展并不稳定,易受制约条件如制度、资源、技术、市场供求和产业结构等多因素的影响,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主导产业具有明显的更替性特征,不断出现新旧更替现象并呈现由低到高的发展趋势;反观支柱产业,其生产技术比较成熟、市场规模比较稳定,且对现阶段经济发展的贡献较大、运行状态良好 ,因此不易受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具有较强的稳定性。

(5)两者对经济增长影响方式不同。主导产业具备大规模生产潜力,产品或服务供给量大且生产率上升速度快,产出增长率较高,易于组织大批量的生产,产品除供本区域需求外更主要是向区外输出,潜在市场容量大,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较高。 支柱产业体现在本阶段的效率和规模方面,例如具有在经济总量中占有较大份额、 运行状态良好、资源配置合理、对 GDP 的贡献率较高等特点;其贡献主要体现在稳定经济和扩张区域经济总量方面 可为国民经济或地区经济提供更多的积累和消费。

(6)两者对技术进步依赖性不同。主导产业的技术方面应具有领先性或超前性。主导产业为了实现综合目标,即强调在产业发展中的领先地位,并代表产业结构演变和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或趋势,就必须建立在具备良好的技术创新性,或有效吸收新技术革命成果能力的基础上依靠技术进步实现其增长率不断提高,进而实现对其他产业发展所产生的加速器作用。因此,主导产业依靠技术进步实现生产率的提高是必要条件。 区别于对经济的带动作用,支柱产业对科学技术的依赖是从经济的积累角度而言,由于发展目标主要集中于对现阶段经济的贡献,决定了其对技术进步依赖的强弱程度并不确定。

二、支柱产业的选择标准分析

(一)支柱产业的选择基准

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中起着支撑作用,它的发展关系到区域经济整体的发展,因此,支柱产业标准的确定是合理选择支柱产业的前提,是建立支柱产业评价指标的基础为此,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中起到支撑作用,它的发展关系到区域经济整体的发展。支柱产业是国民经济中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产业。支柱产业的市场需求份额较大,产业内的企业市场集中度较高。支柱产业一般都处于产业发展的成熟期,市场需求总量的份额波动不大。最后,支柱产业的固定资产存量庞大.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具体情况,结合支柱产业特征,建立如下标准

第一市场需求标准 支柱产业要不断前进发展就要有充足的市场需求,以及很强的开拓市场的能力,而广阔的市场需求,是决定某一产业持续高速发展 稳定增长的关键因素

第二经济规模标准 以经济规模作为标准,主要是为了测定该产业的经济实力,同时也能从侧面反映出产业之间的关联性,经济规模相对较大的产业在某些层面会比经济规模相对较小的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关联性要好很多

第三经济效益标准 该标准的确立,是为了反映产业的经营状况,它与经济规模标准之间是相互影响与制约的,没有经济效益的产业,经济规模越大,反而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制约作用

第四技术进步标准 技术和技术变化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技术进步取决于技术创新的程度,它可以节约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业经济的效益并扩大产业经济规模,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第五产业关联程度标准 产业关联主要包括产业之间投入产出 供给需求的数量关系,其实质是各产业相互之间的供给与需求的关系 因此区域经济中支柱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一定要有很强的关联关系,从而带动关联产业发展,并同时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二)支柱产业的指标选取

鉴于我国国内目前还未有比较系统的选择支柱产业的统计指标体系。本文指标选取遵循以下原则:首先是指标的科学性,即指标要尽量能够科学地、准确地反映支柱产业的内涵:其次全面性,由于仅仅单一指标反映支柱发展水平有局限性,因此支柱产业指标应当综合考虑更多因素,能够尽可能全面反映支柱发展水平。第三是可操作性,即指标的数据必须能够从基础统计资料获取到并便于计算;指标要易于计算,指标的一个特性就是数量性,如果无法计算指标,那么它就失去了意义。第四是可比性,指标能在不同的产业之间进行比较评价。建立支柱产业选择指标体系的目的就是为了了解正确选择的支柱产业,并且通过与各个产业之间水平的比较,找出不足,从而制定合理的提升产业发展的改进方法。

目前,对支柱产业的选择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都不像主导产业的选择那样,有很多大家公认的基准。根据支柱产业的特征,用多元统计分析中的主成分法选择支柱产业较好 。根据支柱产业的特征和数据来源的可得性.选取了13个指标作为支柱产业的评价体系,这些指标,既考虑产业的规模和创造的净值,又考虑了产业的效益。根据上述分析标准,本文所选取的指标分别为工业总产值(X1)、主营业务收入(X2)、主营业务成本税金及附加(X3)、资产(X4)、固定资产(X5)、利润总额(X6)、利润税金总额(X7)、经济效益综合指数(X8)、总资产贡献率(X9)、全员劳动生产率(X10)、产品销售率(X11)、人均实现利润(X12)、人均实现工业增加值(X13)。

三、江西支柱产业评价选择分析

(一)分析方法

主成分分析是一种多元统计方法,主成分分析方法就是设法将原来变量或指标重新组合成一组新的、互不相关的指标的几个综合变量或指标,同时根据实际需要从中选取几个较少的综合变量或指标来尽可能多地反映原来的变量或指标的信息。这种将多变量或多指标转换为少量几个互不相关的综合变量或综合指标的统计方法叫做主成分分析。其主要的目的在于简化数据和揭示变量之间的关系。与传统的综合评价方法相比,其优点在于:它所确定的权数是基于数据分析得到的,因此指标间的内在结果关系更具有良好的客观性。并且能有效的剔除不相关的指标的影响,从而使单项指标的选择余地更大。它得到的综合指标(即主成分)之间互相独立,不仅使指标维数降低,而且减少了信息交叉和冗余,对于分析极为有利。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需要进行大量繁琐的数据运算,不过借助先行的统计软件“spss”或“sas”都可以得到不错的解决。本文计算采用的软件是“sas”。

本文综合评价绩效指标是首先选出一些反映经济业绩的指标,然后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样本数据进行处理,结合主成分特征值和特征向量,计算产业的综合绩效指标值。

1.主成分分析方法计算步骤

主成分分析计算过程如下:

① 排除量纲的影响,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标准化公式为:

img23

标准化处理后,使各指标的均值为 0,方差为 1。

②计算标准化后的样本相关矩阵R,并求R的特征值λ1,λ2,….,λp。

③计算累计贡献率,一般按累计贡献率≥85%的原则确定主成分F1、F2 、…Fm。

④ 计算主成分得分矩阵,形成一个新的矩阵。

⑤以各主成分的信息贡献率为权数,计算各样本的综合业绩指标。线性组合中各主成分的权数取相应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这样构造综合评价函数:式中,P为综合业绩指标,γ1、img24γ2…γm分别为第一主成分、第二主成分…第m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具体计算可以采用SAS统计软件。这样得出的综合业绩指标既可以克服主观因素的影响,也避免了采用单个财务指标的片面性。

2.分析过程

本文选取江西省37个行业的数据统计分析,所有数据均来自《江西统计年鉴(2009)》(数据分析都是在SAS9.13版本中完成)。

表1 主成分对应特征值及方差贡献率

img25

利用SAS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第一主成分到第四主成分的特征值分别为5.5511、 3.7721、1.5985、0.8719,累计贡献率分别为0.4270、0.7172、0.8401、0.9072。前三个主成分的特征值都大于1,四个主成分并且累计贡献率大于85%,可以反映原始数据的足够信息,因此确定主成分个数为4个。通过计算个主成分的特征向量和标准化后的主成分得分,可用这4个主成分反映原始数据13个指标。

表2 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

img26

由表2得各主成分的表达式:

PRIN1=0.2895 X1+ 0.2887X2+ 0.3393 X3+ 0.2222 X4+0.1349X5+ 0.2732 X6+ 0.3662X7+ 0.3229X8+ 0.2194X9+ 0.3310X10-0.1217X11+ 0.2277 X12+ 0.3359X13

PRIN2=0.3535 X1+ 0.3513X2-0.1972 X3+ 0.3854X4+0.3377X5+ 0.1764 X6+ 0.1993X7-0.3145X8-0.3538X9-0.2401X10+ 0.0390X11-0.1809 X12-0.2518X13

PRIN3=-0.0052X1-0.0011X2+0.2103X3+0.2099X4+0.3625X5-0.4947X6-0.21 47X7+0.1154X8-0.1483X9+0.2929X10+ 0.3689X11-0.4098X12+ 0.2537X13

PRIN4=0.0796 X1+ 0.0940X2-0.2212X3-0.0648 X4-0.0756X5+ 0.1293X6+ 0.0734X7+ 0.0662X8+0.2524X9-0.0498X10+0.8795X11+0.2372 X12-0.0596X13

采用一个综合指标对各行业发展水平做出排序,以各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作为权数,以各主成分得分为变量组成一个综合指标函数。具体函数式:

Y=(0.4270 PRIN1+ 0.2902PRIN2+ 0.1230PRIN3+ 0.0671PRIN4)/0.9072

表3 综合得分前十位的产业

img27

从表3可以看出,江西省综合得分高的依次为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和热力的生产的供应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质制品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烟草制品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这十大产业为江西省的支柱产业。

四、结论与建议

根据上述的选择,江西省的支柱产业依次是: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和热力的生产的供应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质制品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烟草制品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

江西省支柱产业发展虽然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取得不错发展成就,比如光伏产业、航空制造业、有色金属加工业等产业有些技术在全国或世界上都具有领先地区,但江西省产业发展由于受到资金、技术、人才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产业发展规模仍然偏小,产业化进程较慢。产业基础薄弱,很多产业缺乏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尚显不足。本文针对江西省支柱产业发展的不足,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对不同产业周期的支柱产业采用不同的产业政策

对在江西省经济贡献值较大的、占有很高比重的处于产业生命周期中成熟期的支柱产业,必须继续保持其竞争力。如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和热力的生产的供应业,黑色金融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对这些产业放在技术创新上,加快这些产业升级。扶持其中的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培养一批在全国乃至世界具有竞争力的企业。对对于产业生命周期中成长期的支柱产业,比如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在产业政策上,在政策上给予优惠对待,扶持其获取更快的增长和更高的市场占有率。

(二)调整江西省产业结构,引导各地区支柱产业实现优势竞争

中部崛起战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目前江西省处于产业大发展的时期。区域产业加强合作,避免重复建设和过度竞争,更好的发挥江西在产业竞争优势。江西省要结合省情,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增强企业和产业竞争力为目标,加快改造传统的支柱产业,大力发展具有技术优势和市场需求潜力的产业,培育新的产业发展增长点,推进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全方位调整和优化,由低技术的传统产业向现代技术为主,高度化的产业结构转型,逐步形成江西省合理的支柱产业发展分工模式,实现产业良性竞争。

(三)整合现有支柱产业资源,加速产业互补和集聚

按照目前江西省现有的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构建江西支柱产业向规模化、集聚化发展。一是整合区域内产业资源,如昌九工业走廊、长江沿岸、浙赣铁路沿线,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带。提升技术水平,推进高附加值产业发展。发展污染少,市场需求大的支柱产业。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增长在国际市场的地位。二是要形成若干具有技术含量的产业聚集中心。整合区域内的技术开发,成果孵化、融资中介、市场拓展功能,联合建立技术优势的产业集群带,提高市场竞争力。通过产业整合、要素配置,使各种资源向优势企业、优势产业集中。形成更加高效产业规模。

(四)加快构建支柱产业发展投融资体系机制

充分发挥信贷融资作用,积极扩大证券投融资规模,鼓励开发和利用其他投融资方式,建立和完善投资基金,积极利用东部地区、香港和境外资本,加快引进战略投资者,增强金融企业服务功能和改善金融生态环境,积极推进金融综合配套改革,用新思路、新体制、新机制推动投融资领域不断提高综合实力、创新能力、服务能力和区域竞争力,建设江西省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投融资服务体系。一是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设立江西省发展的重点产业和重点领域,统筹扶持支柱产业在关键技术研发、技术改造和创新。二是加快风险投资体系建设。建立产业投资基金,通过参股、融资担保、进一步拓展风险投资机构的实力。三是对江西省重点支柱产业实现倾斜,优先安排骨干企业上市。

参考文献

[1]刘勇,工业支柱产业的综合评估与判定[J],重庆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09

[2]马晓燕等,基于支柱产业理论体系构建研究[J],财经科学,2005.09

[3]张谋贵,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辨识和选择---以安徽工业为例[J],合肥党校学报,2005.02

[4]朱佩枫, 走出支柱产业的选择的误区[J],工业技术经济,2006.07

[5]苏东水,产业经济学[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注释】

[1]何雄伟,江西省社会科学院产业经济研究所实习研究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