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优化开发区域的循环经济模式

优化开发区域的循环经济模式

时间:2022-06-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1.3.1 优化开发区域的循环经济模式——内源自生型优化开发地区是经济和人口高度密集、开发强度较大、环境资源承载能力开始减弱的地区,急需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目前主要集中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带。其中,长三角地区所代表的协同优化型和珠三角地区所代表的调整创新型成为该区城循环经济模式的两大主要类型。区域层面的“大循环”。

11.3.1 优化开发区域的循环经济模式——内源自生型

优化开发地区是经济和人口高度密集、开发强度较大、环境资源承载能力开始减弱的地区,急需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目前主要集中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带。该区循环经济的技术路线、资金支持以及政策保障日趋成熟,逐渐连片整合,形成初具规模的区域循环经济体系。其中,长三角地区所代表的协同优化型和珠三角地区所代表的调整创新型成为该区城循环经济模式的两大主要类型。

1)协同优化型——长三角地区

包括上海、江苏和浙江在内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之一,200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3 956亿元,约占全国比重的17.9%(84)。三省(市)均较早的开展了循环经济的实践,并制定了整体层面的循环经济规划。循环经济的试验示范无论在数量、规模和质量上都有显著性进展,循环经济的发展与地区的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基本同步。

(1)“大、中、小”各层面循环初步建立

有研究表明,长三角已经形成了循环经济的“3+1”模式,即在小循环、中循环、大循环以及静脉产业四个层面全面推进循环经济(85)

企业层面的“小循环”。实施清洁生产,实现污染物产生量最小化甚至“零排放”。目前,江苏传统的冶金、纺织、化工等支柱行业中,有800多家企业实施了清洁生产,取得直接经济效益超过10亿元(86)。如沙钢集团将钢铁生产视为一个资源、能源再造、再分配以进一步提高利用价值的过程,将节能、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87)。95%以上的工业“三废”实现循环利用,其中,98%的废气得到综合利用,95%的废水重复利用。如上海宝钢自建厂以来,十分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不仅采用国际先进生产设施和环保装备,而且不断改进工艺技术、改善环境管理、持续提升环境绩效。宝钢一期、二期、三期工程的环保设施投入为43.4亿元,占总投资的5%,还成为我国冶金行业的首个国家环境友好企业(88)

企业间或产业间的“中循环”。发展生态产业园区,加强企业间的代谢或产业间的共生。上海市化工区率先提出了产品项目一体化、公用辅助一体化、物流运输一体化、环境保护一体化、管理服务一体化的“五个一体化”的开发理念;通过管道、铁路等运输方式,与上海石化、高化、吴淞化工基地实现物料连接;与奉贤区及周边地区建立战略合作,将生产配套、生活配套、物流仓储等共生产业全部设在化工区外,达到协调发展;同时率先建立了产品的共生组合关系,形成以石脑为原料,从生产乙烯丙烯、丁二烯、苯类等,到生产双酚A继而生产聚碳酸酯等4~5级梯次的乙烯产品链(89)

区域层面的“大循环”。贯穿循环经济理念,建立和完善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长三角的“两省一市”先后以不同形式提出建设循环型社会的最终目标:上海市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城市”;江苏省提出“绿色江苏”的口号;浙江省正努力建设“生态省”。

静脉产业主要是指废弃物和废旧资源的处理、处置和再生产业。浙江省的块状经济正是由再生资源利用产业成长起来的。原料由走街串巷收购转变为从国内企业收购废料和从国外进口废料的多元化回收过程;产品由普通日用品向配件、整机生产和高技术产品生产转变,产品质量由起先的劣质向贴牌、品牌和名牌提升;企业规模由小作坊、小工厂向现代化大企业和国际化大集团演变。循环经济既解决了原料来源,又形成价格竞争优势,使众多的民营小企业在短期内完成了原始积累,壮大了企业规模,推动了浙江相关制造业和加工业的形成和发展(90)

(2)三次产业协同打造区域生态链

生态工业、生态农业和绿色服务业协同联动,共同打造区域性生态产业链、加快生产和消费模式的转变,是长三角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任务。

2003年,江苏结合生态省建设,制定了循环型工业、循环型农业、循环型服务业和循环型社会的专项规划(91)。循环型工业是循环经济的主体,通过产业生态结构重组,进行绿色产品研发及企业清洁生产等;循环型农业将农业清洁生产和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实现农业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循环型服务业以创建绿色饭店、绿色餐饮业等活动,有效链接其他产业和社会经济活动;循环型社会则是循环经济理念在社会生活中的体现,建立绿色消费与生活模式,形成资源节约型的社会。

2005年,浙江省政府明确了发展循环经济的九大重点领域、九个一批示范工程及相应的责任部门,共选择了125个项目,总投资372亿元(92)。按照循环经济要求进行生态化改造和建设的11个第一批省级试点工业园区,已初步形成了资源梯级使用的循环链。如温州市实现日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处理,成为在国内率先实现生活垃圾全部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的城市。又如围绕猪场废弃物生态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杭州蓝天生态农业园摸索创建了“猪、蚓、鳖、草/稻、梨/茶、羊”多元结合的新型农业循环经济模式。

突破行政界限整合资源与推进区域合作、在更大的地域空间范围内建立起物质和能量间的闭路循环体系,已经成为解决区域环境问题、增强长三角城市群综合竞争力的内在要求。

2)调整创新型——珠三角

由广东省九市构成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区和经济外向度最高的地区,200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9 745.58亿元,约占全国比重的9.7%(93)。为建设节约型社会,珠三角在清洁生产和环境保护上都走在了全国前列,循环经济的发展成为地区的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主要目标。

(1)产业升级带动区域结构转型

近年来,由于环境、土地、资源、能源和人才等条件的约束,加之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珠三角地区有的产业集群发展已呈相对下滑态势。原有的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低附加值粗放型企业纷纷被淘汰或向外转移,产业结构、经济结构正处于阶段性调整、提升的转折时期。

如何将珠三角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联结为一个互为因果的有机整体,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绿色供应链”提供了一条良好的思路。珠三角的外向型经济和电子制造业是传统优势也是地区特色,目前仍然处于规范化管理和绿色运营的初级阶段,神州数码管理系统有限公司(DCMS公司)从我国制造业存在的实际问题出发,发掘绿色供应链的崭新内涵,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和生态平衡有机地统一起来,实现了产业良性循环和共同发展(94)。在政府、企业的多重推动下,“绿色供应链”在珠三角地区已经崭露头角,神州数码的绿色供应链理念和ERP产品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接受,标志着“珠三角模式”正逐步突破资源与环保困境,开拓出新的空间。

而针对珠三角产业集群内企业间的联系以横向联系为主,纵向联系尚未建立的情况,珠三角通过引入静脉型企业,推行“补链”战略(95)。逐步完善产品代谢、废品代谢和产业配套的补链体系,将工业链发展成为生态工业链。适度发展一些大企业,以便将分工引向深入,充分发挥大企业在产业集群中的示范作用,带动中小企业全面实施清洁生产。南海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正是这样的综合性环保科技园区。

(2)制度创新保障区域持续发展

继续发挥“试验田”和示范区的作用,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先行先试,率先建立完善的循环经济体制,既是国家提出的要求,也是珠三角各地市的共识。

第一,着力技术创新。“十一五”期间,广东省政府大力增加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从2006年起,每年安排2 000万元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工作经费,积极引导循环经济关键技术的研发。专项经费使用范围包括:能效评价指标体系、节能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发展循环经济和资源综合利用的应用技术研究与推广、能源利用监测(察)能力建设等(96)。同时,对包括电镀行业、石油和化工行业、陶瓷行业、皮革行业、纺织印染行业、造纸行业、水泥行业、有色金属行业以及电子电器行业等九大产业开展重点技术攻关,取得显著成效。

第二,加强政策保障。早在2001年,广东省政府、经贸委、科技厅环保局等部门就出台了《关于印发(广东省清洁生产联合行动实施意见)的通知》,积极推行循环经济工作,评选出清洁生产企业近百家,审核治理污染严重的企业133家,努力为循环经济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2006年,深圳市政府也出台了《深圳经济特区循环经济促进条例》,会同各部门研究制定了项目管理、财政支持、环保、采购、技术创新、建设实施等全方位的循环经济发展政策。

加强市场和法制建设,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是促进珠三角区域循环经济体系发展的必由之路。

从上述两例可以看出,内源推动、自下而上是优化开发区循环经济模式的特征。鼓励和发挥地方政府及各类企业的积极性,在经济、社会实力雄厚的背景下,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协同错位发展,率先实现全面转型,成为该区域循环经济的未来导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