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绿色能源战略

绿色能源战略

时间:2022-06-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0.3.4 绿色能源战略能源是指提供可用能量的资源。发展绿色能源战略能源是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传统工业经济的支柱资源。④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提高循环能源在能源组分上所占的比重。大力开发受控热核聚变等富有能源技术。

10.3.4 绿色能源战略

能源是指提供可用能量的资源。其种类十分繁杂,与其他资源交叉,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系统。

(1)能源的分类

①从利用方式看。一类是一次能源,是指自然界天然存在的、未经过加工和转化的能源,如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潮汐能、风能、水能、煤炭、石油、天然气、油页岩、油砂等。另一类是二次能源,是指一次能源经过加工、转化形成的另一种形式的能源产品,如电能、煤气和蒸汽等。

②按再生性分类。一类是可再生能源,是指在消耗后可从自然界较易得到补充的能源,如水能、生物质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等。这类能源的利用往往不产生或很少产生污染物,被称为清洁能源。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可再生能源将在未来能源结构中占越来越大的份额。另一类是不可再生能源,是指人类开发利用后在现阶段不能再生的能源物质。如现在使用的煤炭、石油、天然气是经历了漫长的地质年代储存下来的能量,人们开采利用以后难以恢复。

③按利用的历史状况分类。一类是常规能源,是指已经得到大规模利用、技术较成熟的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油页岩、油砂、生物质能、水能、煤气、焦炭汽油、煤油、柴油、液化石油气、甲醇、酒精、甲烷电力、蒸汽、热水等。另一类是新能源,一般是指通过新技术和新材料开发利用的能源,如太阳能、海洋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电能、氢能、核能等。新能源有广阔的开发前景和巨大的潜力,将在人类能源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在人们使用的主要资源中,几乎都含有能源,如土地资源中有地热能,森林和草原资源中有生物能,水资源中有水能,海洋资源中有潮汐能,气候资源中有太阳能和风能。但是人们使用的最主要的能源依然为矿物资源,主要是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

(2)发展绿色能源战略

能源是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传统工业经济的支柱资源。对传统工业经济而言,有了能源就能发展经济,缺了能源经济就受制约。传统的能源中煤炭、石油和天然气都是储藏地域及数量均有限的能源,而且不可以再生、无法循环使用。我国能源利用的主要目标是:抓紧建立能源可持续利用体系,保障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36)。当前的工作重点是:

①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传统工艺,解决结构性污染,淘汰技术落后、浪费资源、污染严重、治理无望的生产工艺、设备和企业,严格限制高耗能、浪费资源的产业。

②大力抓紧节能工作。制定各行业产品的单位产值能耗定额,实施超额耗能累进加价的收费制度,进行动态管理;征收能源税,限制高耗能、低附加值产业的扩大和产品生产;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进行能源供需的宏观调控。

③提高能源的生产、开发效率和利用效率。改进资源开发利用方式,依靠技术进步提高煤炭、石油等资源的回采率,减少对资源的破坏和浪费,实现资源的保护性开发。鼓励能源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实现资源开采的生态化,加强共生、伴生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积极推进矿产资源深加工技术的研发,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矿业的优化与升级。开发并完善符合矿产资源特点的采、选工艺,提高回采率和综合回收率,推进尾矿、秆石、粉煤灰的综合利用。

④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提高循环能源在能源组分上所占的比重。通过技术改造和生产工艺更新,逐步改变目前燃烧煤炭、石油等不可再生能源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技术,将以煤炭为主要能源来源的结构转变为以油、以电、以煤为主要能源来源的多元化能源结构,实现能源生产和能源利用的清洁化。加大资金投入,尽可能地利用可再生利用的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能和潮汐能等。大力开发受控热核聚变等富有能源技术。

复习思考题10

10.1 阐述城市循环经济系统的内涵及其特征。

10.2 试述城市循环经济系统的空间结构及城市循环经济实现的空间规划路径。

【注释】

(1)吴良镛.北京宪章[J].时代建筑,1999(3):88—91.

(2)叶文虎,邓文碧.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是塑建新的生存方式[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4):1—4.

(3)王如松.循环经济的生态误区和整合途径[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5(5):29—34.

(4)陆钟武.关于循环经济中物质循环问题的分析.张坤主编.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C].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

(5)王守安.循环经济的经济学解释[J].当代经济研究,2005(4):35—39.

(6)戴世明,吕锡武.循环经济的机理分析[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4.18(1):9—11.

(7)戴世明,吕锡武.循环经济的机理分析[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4.18(1):9—11.

(8)黄光宇,陈勇.生态城市理论与规划设计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9)黄光宇,陈勇.生态城市理论与规划设计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10)中国市长协会,中国城市发展报告编委会.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1—2002).北京:西苑出版社,2003.

(11)王瑞贤.我国长沙黄兴国家生态工业园区规划设计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12)刘力.可持续发展与城市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

(13)刘力.可持续发展与城市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

(14)国家环境保护总局.静脉产业类生态工业园区标准(试行)(国家环境保护行业标准HJ/T275—2006).

(15)吴妤.生态与循环型城镇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16)阎献晨.文化研究中的几个热点问题[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1993(1):8—12.

(17)周宏春,刘燕华.循环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

(18)冯之浚,郭强,张伟.循环经济干部读本[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

(19)[美]莱斯特·R.布朗.林自新等译.生态经济:有利于地球的经济构想[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2.

(20)吴未.循环经济与城市规划的变革.2004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4:501—505.

(21)李海峰,李江华.日本在循环社会和生态城市建设上的实践[J].自然资源学报,2003.18(2):252—256.

(22)董智勇.中国循环型城市发展探讨[D].内蒙古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23)朱明峰.基于循环经济的资源型城市发展理论与应用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24)尹建刚.城市生活垃圾收运处置系统规划及其多维度环境管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25)朱明峰.基于循环经济的资源型城市发展理论与应用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26)韩冬梅.可持续发展:一场价值观的革命[D].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27)杨明堂.从生存方式解读人与社会[D].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哲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28)刘建金.论生态伦理学的理论创新[D].中南大学伦理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29)顾朝林.集聚与扩散:城市空间结构新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30)段进.城市空间发展论[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31)黑川纪章.共生城市[J].建筑学报,2001(4):7—12.

(32)吴未.循环经济与城市规划的变革.2004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4:501—505.

(33)李强,王桂侠.工业生态园的启示——对我国工业园区构成的反思[J].中国科技论坛,2003(6):67—70.

(34)王如松.循环经济的生态误区和整合途径[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5(5):29—34.

(35)汪友结,张建新,黄贤金等.区域循环型服务业发展规划初探——以江苏省为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7(3):331—334.

(36)吴季松.循环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