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经济还能高速增长多久

中国经济还能高速增长多久

时间:2022-06-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七章 巨龙腾飞一、“世界工厂”的无奈经过30年的发展,中国的工业生产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到2008年,中国的经济增长已连续20多年居全球主要经济体之首。中国目前已成为全球第二制造大国。由于中国在制造业方面的巨大成就,被全世界誉为“世界工厂”。因此,中国的制造业的社会总体效益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第七章 巨龙腾飞

一、“世界工厂”的无奈

经过30年的发展,中国的工业生产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到2008年,中国的经济增长已连续20多年居全球主要经济体之首。根据统计,目前中国有172类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位。2007年中国制造业的产值占世界的13.2%,仅次于美国的20%。中国目前已成为全球第二制造大国。同时根据《金融时报》援引美国经济咨询公司全球透视的一份预测报告说, 2009年经过价格调整后的全球制造业增加值将超过11.78万亿美元,其中中国制造业产值占17%,而美国占16%,中国将超过美国1个百分点,成为全球第一大制造业基地,从而结束美国一百多年来在全球制造业保持的支配地位。这主要得益于这个亚洲巨人在纺织品、基本的金属产品、电脑设备、家用电器和矿物产品等市场份额的迅速扩大。尽管美国制造业协会主席恩格勒对此提出疑问,但中国制造业的迅速发展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并且个人根据相关的数据分析,得出2011年,中国将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制造大国(见图7-1)。

图7-1 中日美制造业的变化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世界经济黄皮书》整理。

由于中国在制造业方面的巨大成就,被全世界誉为“世界工厂”。然而,中国的制造业尽管取得了巨大的发展,离真正的世界工厂还有一定的距离。所谓“世界工厂”,一般是指一个国家的制造业有一大批企业和产品在世界市场上占有主要地位。被誉为“世界工厂”的国家,应该是重要产业的一批企业在生产能力、新产品开发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经营管理水平等方面成为世界的排头兵,其产品在世界市场上占有主要份额,甚至处于相对垄断的地位。在世界经济史上,英、美、日先后扮演过“世界工厂”的角色,对全球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最突出的是,“世界工厂”在科技研发上始终站在世界前沿,掌握着各项制造业新技术,具有很强的技术创新和开发能力,领导了世界经济和科技走向。根据这一标准,中国除了在数量上勉强达标之外,在其他方面还相差很远,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附加值低,没有核心竞争力

总体看来,目前中国制造业发展异常迅速,产业基础越做越大,但总体科技含量不高,凑合在中低端。例如,制造芯片的光刻机、工程机械的液压系统、平板显示器的压缩芯片等的核心技术都掌握在外国企业的手里。正因为如此,中国的制造商占领的只是低端市场,而盈利丰厚的高端市场却被国外厂商所垄断。例如,中国生产一台电脑只赚几美元,而英特尔公司只其中的一块CPU芯片就赚去上百美元的利润。

●2.缺乏自主品牌

除了华为、海信、海尔等少量优秀制造企业之外,中国制造企业更多地还是以市场和营销为导向,缺乏技术创新,研发投入远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大多数中国制造业的企业家还是急功近利,他们注重的更多的是短期内如何迅速地占领市场,提高企业的营业额和利润,而对于开发核心技术的重视程度和投入远远不够,对于企业长期发展的战略,几乎仍然停留在口号上面。

比如中国的一汽、东风、上汽、广汽、长安等汽车公司,都与国外的汽车制造业巨头组建了多家合资公司制造乘用车,在获取大量的盈利的同时,却没有真正拥有乘用车设计和制造的一些关键技术,例如,外形设计、性能仿真与试验、发动机设计等并没有掌握。这点与日本引进技术后再消化吸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其结果是导致中国的企业缺乏核心竞争能力,一旦有风吹草动,就会受到很大的冲击。比如, 2007年以来,以广东为代表的外向型加工企业,正是缺乏核心的竞争能力,自身不能对产品进行创新,因而附加值低。当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上升、环保要求提高时,一下失去了竞争力,原有的一点微薄的利润现在连工资都很难维持,因此倒闭也就难免了。

●3.代表制造业水平标志的装备制造业还很落后

机器的制造称为制造的制造,目前虽然很多设备可以国产了,但从其品质、稳定性、扩展性上看,和国外相比,还有差距,如果需要精密的设备和模具,还必须从日本和德国等先进国家进口。但很多国家对其高技术设备还对中国实行封锁。比如美国对中国的高性能计算机等部分高科技装备实行出口管制,而且还要求日本欧洲等国家对中国限制出口部分高精密度机床等设备。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升级。

●4.绝大多数中国制造企业的管理仍然十分粗放

中国的绝大多数中小型制造企业,在公司战略、产品质量控制、财务管理和成本控制、生产制造管理、客户服务等方面还处于很低层次的水平,主要还是依靠经验进行粗放的管理,自动化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制造企业的标准化、模块化、系列化很差,为了制造同样品种的产品,需要比国外多得多的零部件种类。同时,很多的民营企业实行的是家族制管理,难以留住真正的人才,使企业的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

●5.中国工业的发展是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的

中国每万元GDP能耗是日本的8倍、美国的2.3倍、欧盟的4.5倍、世界平均水平的2.2倍。同时,由于经济规模的大幅度扩张,很多行业造成环境污染。比如,水泥、造纸等高污染、高能耗行业的企业仍然是中国制造业的支柱产业。有些别国因为污染重而淘汰的行业,也转移到中国来。例如,重型的铸锻产品制造,对环境有一定污染,西方国家逐渐不再自行制造,转而从中国进口。虽然中国的铸锻产品制造企业获得了一定盈利,但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却难以逆转。中国工业造成的环境污染在水资源方面我们感触最深。比如现在城市饮用的基本上是纯净水或者没有污染的矿泉水,而在20年以前,我们基本喝的是达到饮用标准的自来水。而净化这些水需要大量的设备和人力,其产生的GDP越大,说明中国受到的水资源危害也越严重。因此,中国的制造业的社会总体效益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综合起来看,中国的制造业尽管存在问题,但如果能够解决技术和管理创新的问题,前景是十分光明的。从规模上看,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并不需要很长的时间。但要真正成为所谓的“世界工厂”,道路还很漫长。这主要是因为中国人口多,能够创造出大量的财富,但技术的升级需要一个过程。其实从目前来看,中国还处于后发展的阶段,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中国在技术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这也是中国技术创新缓慢的客观原因所在。然而中国毕竟是一个大国,具有其大国的固有优势,只要重视技术的创新,完全可以在某些领域进行突破,然后逐步拓展创新的领域。这样经过10年左右的时间,中国的技术水平就会接近发达国家的总体水平,并且有可能在某些领域进行超越,那时,中国才能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工厂”。

二、房地产——爱你也恨你

2008年,中国建筑业总产值达到61144亿元。2007年,中国的房地产投资占GDP的比重就已经超过10%,占总投资的比重更是高达18.6%,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同时,根据日本、美国等国家的经验数据显示,以投入产出计算,住宅产业每增加1个单位的生产值,可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增加1.5~2个单位的生产值。据我国的统计数据表明,住宅产业的诱发系数为1.93,即住宅建设投入1万元,可以诱发相关产业产出1.93万元,带动50多个相关行业的发展。尤其是最近几年,中国的经济对房地产的依存度也越来越高。即使是在美国,房地产对经济的贡献率也是非常大的。2002年开始,美国经济连续5年高速增长,主要的原因就是房地产增长迅速造成的。但由于在房地产发展的过程中没有控制好风险,加上金融监管不力,美国在2007年发生次贷危机,并最终在2008年9月份引发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并影响实体经济的发展。由此可见,房地产对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在中国表现得非常突出。因此,当中国的股市下跌时,中国首先考虑的是启动房地产市场;另外,房地产还是国家和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图7-2 房地产投资占GDP和固定资产投资比重(%)
资料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

●1.中国房地产发展存在的问题

房价严重超过居民的正常购买能力。在衣、食、住、行四项最基本的消费中。衣服和出行占的比重不是很高,并且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而定,有伸缩的空间;对于吃来说,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中国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3.1%,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6.3%,占比较大的比重;另外住也是比重很大的一部分,尤其是在大中城市,居民花在住方面的比重超过了吃的方面。目前,在大城市拥有自己的房子,成了很多人的梦想,甚至相当一部分生活在大城市的人可能一辈子都买不起自己的房子。也就是说,购置自用房已经成为城市居民的头等大事。

造成很多城市居民买不起房子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中国近几年房地产价格增长太快。根据统计,中国最近几年房地产价格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城市居民人均收入增长的速度。在大中城市,住房的价格节节攀升。很多人攒钱买房子,可一年下来才发现,自己增加的储蓄还没有房子价格升得快,越来越买不起房子。有些人干脆贷款买房子,可是由于还本付息,每个月要把收入的大部分用来交月供,甚至有些超过了自身的支付能力,成为“房奴”。这从房价收入比上就可以得到充分的反映。根据世界银行和联合国人居中心得出结论,“合理的住房价格”的房价收入比应该为3~6。根据2006年初韩国的国土研究院的调查研究显示,韩国国民全部收入攒六年才能买房。尤其是首都首尔地区,需要将总收入存7.7年才能购买住宅,这个比例韩国人感觉已经很吃力;而在美国和英国,要购买住宅,则分别只需要2.7年和4.1年全部收入;对于日本在这个号称世界上物价水平最高、人口密度也最大、房价同样也是最高的城市,工薪族的房价收入比计算也只有4.5~5。即使是世界上那些房价让居民“最难以承受”的城市,如伦敦(6.9)、纽约(7.9)、首尔(7.7)和悉尼(8.5),房价收入比也都没有超过9。而中国的房价收入比即使在中小城市也都达到了10左右,而在一些大的城市甚至达到了几十倍。以北京来说, 2005年,房价收入比为11.5; 2006年达到了12.9;而到2007年达到了15.2,并且在2008年初还进一步上涨,尽管最近房价有一定的下调,但也严重超过了居民的购买能力。

图7-3 近两年来房屋销售价格上涨情况
资料来源:中国商务部

●2.中国房地产价格居高的原因

中国的房地产2008年之前之所以价格增长快,主要是中国经济最近几年发展迅速,居民的消费水平迅速增加,加上人民币的预期升值,使得中国的楼市在2008年上半年达到高峰。另外一个原因还在于土地的定价权和主要收益权在地方政府。由于需求旺盛,而土地资源有限,因此,政府也希望能够使土地最大限度地升值,从而获得稳定的财政收入,这就无形中抬高了房地产的价格。其实,单从建筑成本来看,住宅的建筑成本只有1000元/平方米左右,而上万元乃至几万元每平方米的价格,主要是由于土地成本过高造成的。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中国的地方政府人为抬高了房地产的价格。这里边当然也有市场需求方面的原因,但地方政府限制居民自主建房,导致城市居民住房只能购买商品房的做法,使得短缺的土地资源更加紧俏,价格也就自然居高不下。

图7-4 近几年房屋价格跟土地价格相关情况
资料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

●3.房地产业起伏对中国经济的危害

房地产的大起大落,对中国经济造成巨大的冲击。2008年8月,中国的财政收入同比增长高达33.8%,但由于房地产市场突然降温,整个2008年第三季度,中国的经济突然下降。房地产降温导致了中国经济出现了连锁反应。2008年9月,财政收入的增速急剧下降到3.1%。由于房地产的需求低迷,钢铁企业突然出现产能严重过剩,钢铁厂的停工率也达到了30%以上,有些钢铁厂甚至完全停产;而钢铁厂的限产,又使国外进口矿石大量积压。在日照等沿海码头,堆积了大量的进口铁矿石,价格也一落再落,下降幅度达到了60%以上,不但造成贸易商严重亏损,也使中国国内选矿厂80%的设备停工。同时,钢铁厂的限产,还使炼焦行业出现困难,并引发煤炭行业大降价。另外,房地产的降温,还使得建筑、装饰等诸多行业面临危机。也可以说,中国房地产行业的突然掉头,使中国整个国民经济突然转向,对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就在2008年7月,国家还为经济过热发愁,可过了仅仅两个月,中国经济几乎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到10 月,中国政府又急忙出台相应的刺激经济发展的政策,到2008年年末,在100天之内,连续5次降低存贷款利率,同时增加对公共设施建设的投入,承诺提高粮食收购价格等。但这些政策要发挥作用具有一定的时滞性,对中国经济的冲击在短时间内难以消除。

中国的房地产起伏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受中国经济周期的影响。由于中国经济的内在规律性,经济呈现出一定的周期;另一方面,中国经济在2008年正好遇到了百年一遇的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使中国经济雪上加霜。先是对中国的股市造成冲击,进而影响中国的实体经济。另外,人民币的预期升值,使外国游资大量进入中国,其规模甚至与中国的外汇储备相当,这样这些游资大量投资房地产市场,人为拉高了房价。而这些游资一旦发现形势不好,便大量变现,对房地产价格的波动起到了放大作用;还有就是国家的调控措施不得力,没有把握住时机和火候,并且有时没有对症下药,因而在2007年以前出现了政府越调控,房价越高的局面。而一旦有失控的可能之后,就极力地下猛药,一下子把房地产市场捆死;而看到捆死之后,不到几个月就又连续地松绑,这样即使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但由于矫枉过正,又很容易为今后出现大的波动埋下伏笔。因此,政府应该加强对房地产行业的研究,从根本上解决房地产业发展的问题,而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目前,中国房地产进一步发展的问题,就在于房价超过了居民的实际购买力。尤其是在北京、上海、深圳这样的中心城市。如果对于一个年薪10万元的工薪族来说都很难买得起住房的话,这样的房地产市场注定是不健康的。而这种高房价的背后,势必造成房地产市场的空转。表面上房地产近几年创造了大量的GDP和税收,但这些大部分是土地的增值。而由于空置率比较高,就使得这些房子成为创造了GDP的数字陷阱。一旦这种陷阱被戳穿,就是房地产泡沫的破灭之时。最后的结果还是要等到购买者有相应购买能力的时候来消化。所以,对于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要采取健康、稳步的良性发展策略。

●4.中国房地产如何走向健康发展的轨道

其实,对于房地产业的发展,中国还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鼓励农村自主建房、自购土地建房等。这样虽然造成了一部分财政损失,但从整个中国经济的发展来说是有好处的。首先,自主建房可以降低房屋的成本,迅速扩大中国房屋建设的整体规模,从而拉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因为房地产业可以带动其自身两倍左右的相关产业的产出,这样整个经济得到了提升;同时,中国整个建筑规模的扩大,必将大大提高民众的居住条件,提高民众的消费水平,这对扩大中国的内需,从而带动中国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其次,自主建房在房屋成本降低的同时,也不容易使房地产市场形成严重的泡沫,这对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的发展是有好处的,也能使中国经济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大的波动。

尽管目前房地产行业面临很多困难,但中国人口众多,每年新增劳动力在2000万人以上,需增加住宅供应1000万套,如果按平均每套30万元,产值就是3万亿元。我国住宅历史欠账多,城市居民的居住条件尚有待改善,以每年500万户家庭需搬迁新房计算,产值约1.5万亿元。中国目前正处在城市化快速发展期,未来30年我国城市化率如果能达到70%,约有3亿人口进城,平均每年有1500万农业人口转为城镇人口,约需400万套住宅,产值约1.2万亿元。三类人员对住宅的刚性需求达产值5.7万亿元。可见,中国的房地产业在20年内还有极大的发展空间。

图7-5 中国历年建筑业总产值
资料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

三、每个家庭一部车也许不是梦

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走过了一个漫长的道路。其实中国的汽车工业起步并不很晚, 1956年,中国就造出了自己的第一辆“解放”牌汽车。而韩国1962年生产的第一辆汽车还是3轮驱动的。到1986年时,距离中国第一辆汽车的诞生过了整整30年,中国的汽车产量才只有37万辆;而同年韩国的汽车产量超过了50万辆。到中国加入WTO前的2000年,中国的汽车产量也只是刚刚突破200万辆,不到美国和日本产量的20%,而且主要以低档次产品为主。造成中国当时汽车工业发展缓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中国汽车工业长期以来采取计划经济的模式。尽管90年代后努力向市场经济靠拢,但这些企业的经营模式40多年来一直没有大的变化,企业缺乏创新能力、闭门造车、管理混乱、成本高、效率低下。使得中国的汽车工业长期以来脱离市场,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更谈不上参与国际竞争,完全靠政府的保护来吃饭。在当时,进口汽车的进口关税是非常高的,很多进口汽车的关税都超过100%。就是这些保护政策,使中国汽车工业如同一个病危的病人,完全靠政府的政策来输血。这不但没有使汽车工业发展起来,反而制约了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

二是当时中国的人均收入还比较低,制约了汽车工业的发展。2000年,中国的人均收入还不到1000美元,居民还没有能力购买汽车,因而在国内缺乏潜在的市场,因为光凭商务车和运输汽车市场的发展空间是有限的。2000 年,中国的汽车产量为207万辆,而轿车的产量只有61万辆,只占汽车总产量的30%;而2000年,日本的轿车占汽车总产量的82%;美国尽管低一些,但轿车的比例也达到了43%,考虑到美国很多的家庭轿车从日本和欧洲进口,因此,实际汽车消费主要还是以家庭轿车为主。由于中国当时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加上中国汽车工业的长期封闭,发展缓慢就在情理之中。

图7-6 中国历年汽车产量
资料来源:中国商务部。

2001年,中国加入WTO,给汽车工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在这之前,中国国内还有很多的人担心一旦加入WTO,就必须降低汽车的进口关税,这无疑是对中国汽车工业的沉重打击。政府部门也多次征求专家的意见,并且在内部不断调研,很多调研的结果是不乐观的。甚至很多人认为,如果开放汽车市场,很快中国汽车工业就会崩溃。但实际的结果正好相反。从2001~2007年中国加入WTO短短的6年时间里,中国汽车的产量从233万辆激增到888万辆,并一跃成为继日本和美国之后的第三大汽车生产国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汽车消费国。2008年,中国的汽车产量接近1000万辆,并且正以每年20%以上的速度递增。预计2010年,中国的汽车产量就将超过日本居于世界第一位。中国汽车工业之所以发展如此之快,主要有如下几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开放市场之后,中国的各生产厂家被抛到市场上去,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激发了各汽车厂的内部潜力。在中国汽车市场没有开放之前,价格由各厂家自己来定,各个厂家对技术创新、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并不积极。也就是说生产什么样的汽车,你就得买什么样的汽车,消费者没有选择的余地。加入WTO之后,国外竞争的压力突然增大,各生产厂家为了生存,不得不引进和吸收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生产工艺,从而大大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同时不断强化内部管理,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这样中国的汽车工业在几年的时间里迅速成长起来。

其次,居民收入的增长是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2001年之后,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在这5年的时间里,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达到了年均9.8%,不但在世界上高居首位,也超过了改革开放30年的平均发展速度。2001年,中国的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 2005年又达到了2000美元,而2008年超过了3000美元。按照国际上的发展经验,中国目前已经进入汽车工业发展的黄金期。在这个阶段,居民对汽车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愿望大大提高,因而推动了中国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

民营汽车工业的发展,也为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在2000年之前,由于中国对汽车行业实行国有垄断,民营汽车工业还处在摇篮里。随着中国对汽车产业政策的开放,中国的民营汽车工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目前以吉利和奇瑞为代表的民营汽车工业发展迅速,尽管这些企业的产品在质量和档次上还有待提高,但其在价格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扩大了消费者的层面。如果这些企业今后能够更加注重产品的质量和品牌效应,靠中国的劳动力优势,完全有可能像家电工业一样,使中国成为世界汽车工业的产业基地。

根据统计数据来看, 2008年,中国百人汽车保有量只有5辆,韩国达到了33.3辆,日本达到了57.8辆,而美国更是高达83.5辆。因此,尽管中国最近几年汽车工业发展很快,但从人均保有量来看,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非常大的差距。考虑到中国经济还要高速发展20年以上,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将更加迅速。其发展的速度甚至要超过前几年的发展速度。根据中国与韩国人均汽车保有量对比来看,中国比韩国的汽车消费晚了整整20 年,并且发展的轨迹非常吻合。比如, 1977年韩国百人汽车保有量为1辆,而中国1997年百人汽车保有量也正好是1辆; 1982年韩国百人汽车保有量为1.6辆,而中国2002年百人汽车保有量为1.7辆; 1987年韩国百人汽车保有量为3.7辆,而中国2007年百人汽车保有量为4.2辆。由此可以看出,中国汽车的消费滞后韩国20年,而且经验曲线基本一致(详见图7-7)。这就为我们预测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图7-7 中韩相同发展阶段百人汽车保有量(辆)
资料来源:中国商务部、瑞银证券研究部。

根据以上经验值分析,结合中国的实际发展情况,我们对中国汽车的产量进行了大胆的预测。根据预测,中国在2010年汽车产量将超过1200万辆,成为世界第一生产大国;到2013年,中国的汽车产量将超过2000万辆,也就是说只需要4年的时间中国的汽车产量就增加一倍;到2015年,中国的汽车产量将达到3000万辆,只用两年的时间就增加1000万辆的产量;之后中国的汽车工业增长的速度开始放缓,但依然保持比较高的发展速度,并将分别在2017年、2020年和2024年分别达到4000万辆、5000万辆和6000万辆。然后发展速度将大大放慢,之后基本维持在6000多万辆的水平上,约占全球汽车产量的1/3。

图7-8 今后20年中国汽车产量预测

如果这个预测成立,中国汽车工业在今后20年里,将保持快速的发展。中国也将由汽车进口国,逐渐变为汽车的主要出口国。因此,中国应该在这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在下一步对产业的调整和规划时,要从政策上引导和扶持汽车工业的发展,使中国迅速成为汽车工业的“世界工厂”。当然,这些数据仅仅是根据韩国的经验数据得来的,似乎还缺乏充足的说服力。其实,我们从日本和美国的汽车工业的发展也应该看得出。再过20年,中国的人均消费水平至少能够达到现在日本和美国的一半。这样,中国的百人汽车保有量至少可以达到目前美国和日本平均数的一半。也就是说中国在20年之后百人汽车保有量至少可以达到35辆,是目前汽车保有量的8倍以上。这意味着每个家庭平均有1辆汽车,中国普通家庭将全面步入汽车时代。也就是今后中国百人汽车保有量平均每年增加1.5辆,当然开始的年份这个数字要小一些,因为汽车的产量低,增加的绝对值小。根据这一估算, 20年后,中国即使保持百人汽车保有量35辆不增长,按汽车10年的折旧计算,考虑到20年后中国的人口将达到14.5亿,因此光国内汽车的消费至少要5000万辆。如果加上形成规模生产之后,在国际上的竞争优势将会凸显,这样就会大量占领国际市场,尤其是东亚市场。这样,保持年产6000万辆以上的水平是完全可能的。

诚然,中国汽车工业目前还存在诸多问题,首先是缺乏核心技术。目前在中国生产的汽车绝大多数是与日本和欧美的汽车厂家联合生产的,尤其是在家用轿车领域。使用的品牌也基本是国外的,中国本土的品牌还很弱小。比如我们熟悉的国产轿车:大众、通用、本田、丰田和雪铁龙等,占有中国轿车市场的绝对统治地位,而这些汽车都不是中国自己的品牌,主要零部件只是从这些厂家进口,在中国国内完成组装罢了。这一方面使汽车厂家的利润比较低,另一方面缺乏自主创新的能力,使中国的汽车工业受制于人。这是制约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最大问题。也就是说,如果中国不能在技术上进行创新,汽车工业的发展速度将会难以升级,并且发展的速度也会放慢。

其次是集约化程度低。企业在达到一定的生产规模之后才能盈利。各类型汽车规模经济的临界点为:国家汽车工业汽车生产量为200万辆以上;轿车企业为20万~30万辆;轻型载货汽车企业为10万~12万辆;重型载货汽车企业为1万~8万辆。中国曾经有汽车生产厂家500多家,目前这一数目尽管有所降低,但绝对数量超过了美、日、西欧的总和。目前中国现有124家总装厂, 52家改装厂以及2000家汽车发动机、零部件和配套件企业。2007年,上汽产量156万辆,一汽产量146万辆,东风产量115万辆,长安产量88万辆。中国还没有一家汽车生产企业达到具有开发宽系列产品能力的200万辆规模的要求。美国三大汽车公司汽车产量占本国汽车产量的90%;日本三大汽车公司汽车产量占本国汽车产量的80%,汽车生产集中度极高。因此中国汽车要想快速发展,必须逐步实现产业的整合,从而产生规模优势,这样也才有能力加大投入进行研发。从这方面来看,在今后几年内,中国汽车厂家的数量将会逐渐减少。

最后是石油资源问题。如果中国汽车消费量按照我们的估计发展下去, 20年之后,中国的汽车保有量将占世界的1/3,加上印度、东盟等国也在不断发展,全世界对汽车的需求将会快速增加。这样石油资源短缺的矛盾就会越来越突出。在2008年7月11日,原油每桶价格最高点达到147.25美元,虽然受华尔街风暴的影响,原油价格迅速回落,但从长期来看,石油资源越来越稀少,而汽车产量如果大幅度增加,必然影响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因此中国汽车工业要想实现更大的突破,必须寻找可替代的能源。这一方面,中国可以加大对燃料汽车的投入,另一方面还可以发展电动汽车,这也是今后汽车发展的新方向。因为电动汽车是一节约能源,而且更加符合环保要求。不过要使电动汽车逐步取代传统的汽车,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总体来说,由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对汽车消费的需求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将会快速增加。尽管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还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约,但这种发展的趋势是非常明显的。一旦中国汽车工业发展起来,将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拉动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甚至超过房地产对经济的贡献度。这样中国普通的民众有望在今后20年内逐步实现购车的梦想,使中国真正步入现代化时代。

四、中国经济还能高速增长多久

那么今后中国经济发展到底如何呢?我们来分析一下有利的因素:

(1)劳动力资源依然丰富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目前在农村大约有1.8亿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这些劳动力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和偏远落后地区。我们知道,一个国家经济要发展,需要人力、资金和技术三个基本要素。资金是靠一个国家的长期积累, 2008年,中国的GDP居世界第三位,总体规模已经非常庞大,金融机构各类的存款总额超过了40万亿元,并且有近两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中国目前在资金方面非常充裕;在科技方面,中国一方面加大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另一方面发挥后发的优势,积极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与发达国家的技术水平在逐渐缩小。

而从劳动力来看,一方面中国还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同时,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还会释放大量的劳动力。比如,中国的农村一旦实现集约化经营,还能多释放出近1亿的剩余劳动力,这样光农村就还有2.8亿的潜在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当然这个过程比较漫长。这说明中国经济的发展空间还非常广阔,在经济规模上还可以继续扩大,在产业结构上还需要继续升级。因此从这方面来看,经济发展的三要素中,虽然人的因素只占其一,好像只与一个国家经济规模的增长有关系,但人员素质的提高,科技水平也会提高。另一方面,经济规模扩大之后,资本积累会越来越多,对经济的发展形成长期的支撑。因此,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就是人的问题。考虑到中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日益提高的劳动力素质,中国经济的发展空间还非常广阔。

(2)国民素质在大大提高

目前中国已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2007年,中国研究生教育招生42万人,在学研究生120万人,毕业生31万人。普通高等教育招生566万人,在校生1885万人,毕业生448万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招生800万人,在校生2000万人,毕业生530万人。从规模上来看,居世界第一位。从大学毛入学率来看,也达到了21%,并且在2020年前达到40%以上,中国的高等教育已步入大众化阶段。根据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的统计,中国授予工程师学位的人数是美国的4倍。目前,中国的成人识字率高达90%以上,远远高于印度的52%的成人识字率。

当然中国的高等教育由于发展过快,也存在质量下降的问题。与美国相比,尽管获得工程师学位的人数是美国的4倍,但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的人只比美国多50%,并且工程师专业的毕业生大多学的是土木建筑和电子学相关专业;另外,根据麦肯锡战略研究所的估计,中国工程和信息技术专业毕业生仅有1/10左右具有国际竞争力,这个数量跟英国差不多。

但总体来讲,接受高等教育,对个人整体素质的提高是有好处的;同时,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提高,这些毕业生在工作中会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只要有机会,他们的水平会有很大的提高,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会越来越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近几年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储备了大量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同时,中学教育的普及,提高了全体国民的整体素质,这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3)充足的外汇储备

中国的外汇储备在2008年底达到了2万亿美元,在世界上高居第一位。尽管外汇储备的增加是以牺牲中国国内整体的消费水平为代价,并且由于人民币的升值存在贬值的风险,但大量外汇的增加,无疑对国内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资金储备,增强了中国抗击各种风险的能力。在2008年的华尔街金融风暴中,发达国家几乎都受到金融危机的侵袭,并且英国、美国等很多国家发生经济衰退;虽然中国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受到的波动很小,只是部分出口型企业由于世界经济发展减速受到一定影响,更多的是心理上的影响,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影响并不大, 2008年,中国经济仍然保持了10%的发展速度,这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是发展最快的,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也是最小的。因此,中国充足的外汇储备,一方面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资金储备,另一方面也增强了中国经济抗击各类风险的能力,为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4)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财政收入实现了稳定增长的局面。尤其是2007年以来,更是以高于名义GDP的增长速度快速增长,在1999年财政收入突破1万亿元大关的基础上, 2003年又突破了2万亿元大关,仅用了4年的时间;而仅过了2年,也就是在2005年,中国的财政收入又突破3万亿元大关,仅用了2年的时间;更令人吃惊的是,到2007年,中国的财政收入突破了5万亿元大关, 2008年又突破6万亿元,平均每年增加1万亿元。这大大增强了中国的财政实力,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国力,为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图7-9 中国历年财政收入
资料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

财政收入在1996年以前,一直滞后名义GDP的增长速度,自1997年开始,便超过了名义GDP的增长速度,每年平均高8.4%(见图7-10)。

图7-10 中国财政收入与名义GDP的增长对比
资料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促进企业和经济的发展,近年来国家实际上出台了很多减免税收的优惠政策,如取消农业税、实行增值税转型改革、调整个人所得税工资薪金费用减除标准等。那为什么增速这么快呢?这主要得益于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也是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体现。总结财政收入为什么超GDP增长,大概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收入结构的差异和变化。GDP是由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组成的,第二、三产业增加值要高于GDP的增长,而财政收入主要是由二十几种税收和非税收入组成,它主要来自于第二、三产业。比如2002年的时候,第二、三产业加起来大概是81.6%, 2007年的时候,第二、三产业加起来是88.3。也就是说,相同的GDP,如果第二、三产业比重高,实际上它的税收贡献是大的。尤其是房地产业近几年发展迅速,使得土地的增值速度特别快,开发面积也逐年增加,这对财政收入增长的贡献是很大的。

二是由于企业的效益不断提高,使得与财政收入中主体税种关联度大的经济指标,如工商业增加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外贸进出口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企业实现利润等增长均大大超过同期GDP的增长,相应带动了增值税以及企业所得税的增长,直接促使财政收入超GDP增长,这是最主要的原因。

三是加强收入征管。中国这些年来收入征管的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尤其这几年,随着金税工程的建立和完善,税收征管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对税收收入的快速增长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中国财政收入2007年占GDP的比重大概是20.8%,其中税收收入要占到18.5%,同其他国家相比还是偏低的,但如果加上未纳入预算管理的政府性基金,还有一些收费(包括一些无法统计的、不合理的乱收费),政府集中的收入占GDP的比例还要高些。

根据以上的分析,除了第三项加强监管没有大的空间之外,中国的第二、三产业的比重将继续扩大,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前景还非常广阔,产业也会不断升级,附加值也会越来越高。因此中国的财政收入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还要持续高速增长,这就为国家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创造了条件,同时可以大大改善基础设施、科技和教育等方面的投资,优化资源的配置,为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

(5)国家对科研的重视在不断增强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取得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杂交水稻、高性能计算机等为标志的一批重大科技成就,但是,科技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尤其是科技对经济增长的驱动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目前中国的科技总体水平与美、日、欧等发达国家相比还有明显的差距。

表7-1 中国近几年科研投入情况 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

根据中国国务院发布的“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到2010年,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提高到2%;到2020年,这一比例将达到2.5%以上。这就意味着, 2020年,全社会科技研发经费年投入总量将超过9000亿元,投入水平位居世界前列。同时启动一批重大科技专项,涉及信息、生物等战略产业领域,能源、资源、环境和人民健康等重大紧迫问题,以及军民两用技术。

由于中国正在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并立志向创新型国家转变,无疑将使中国的整体科技水平跨上一个新的台阶,从而带动整体产业的升级换代。这就避免了像南美国家在完成了经济追赶阶段之后,由于缺乏科技创新,连续多年经济徘徊的局面。

(6)企业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断学习和吸收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尤其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企业的管理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尽管中国也自己尝试过承包制等管理新模式,但收效甚微。伴随着很多大学开办管理课程,很多新的管理理念被应用到管理实践当中。与此同时,中国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模式,从1991年开始引进MBA教学,目前已有60多所高等院校开展了MBA教育,培养了数十万专业的管理人才,这从整体上提高了中国企业的管理水平。

其实,中国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而逐步完善的。从80年代自己探索,到90年代对外学习,除了开办管理教育之外,大量合资和外资企业在中国的创办,无疑对提高中国的整体管理水平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即便是中国的民营企业也懂得如何进行企业的战略定位、如何开拓市场、如何节约成本、如何提高效率等。管理水平的提高,加快了企业的发展,提高了企业的整体效益,使中国企业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提高,这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目前,相比发达国家来看,中国在管理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因此提高的空间还很大,因而发展的潜力也很大,如果中国继续加强管理方面的教育,同时不断学习国外的先进管理经验,中国经济的发展前景将十分广阔。

(7)金融机构改革正有条不紊地进行

在金融改革之前,中国的银行由政府控制,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国有银行是国家政策的忠实履行者。银行在发放贷款时,对于贷款企业的还贷能力关心不够,把80%的贷款发放给了效益并不好的国有企业,而很多急需发展的民营企业却得不到相应的资金支持,这样就使资金的使用效率大大降低,甚至造成巨额的不良资产。到1999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累计有1.4万亿元不良资产。而这些不良资产,就是由于商业银行的管理机制不健全造成的。

2005年10月27日,中国人民建设银行成功地在香港发售近90亿美元的股票,这是4年来全球最大的股票发行,是香港有史以来最大的IPO,也是迄今为止境内企业在海外最大的IPO。建行的上市,拉开了中国金融改革的大幕,目前四大国有银行中,只有中国农业银行还没有上市,但也在积极地筹划当中。中国金融机构的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金融环境,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优化了资源的配置,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可靠的动力。回顾中国经济最近几年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很大程度上与中国的金融改革是分不开的。

当然,目前中国的金融改革还只是刚刚开始,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相比,还有明显的不足。在金融改革的三个主要方面,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已基本完成,并正向国际接轨;而利率自由化和人民币可兑换两个方面的改革还基本停滞不前。这当然有很多客观方面的原因,比如说中国缺乏金融方面的人才和管理经验,担心失去对金融市场的控制,这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有道理的。但是如果因此而放弃进一步的改革,就会因噎废食。考虑到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并且2008年的美国金融危机,尽管表面上是由于金融监管不力造成的,但实质上确实由于美国滥发美元,不但使广大的亚洲国家受损失,也使自己的金融体系发生崩溃。因此,中国政府也逐步认识到建立国际金融新秩序、加快中国金融改革的必要性了。伴随着中国今后对金融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中国就会充分利用金融这一杠杆,加快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经济的发展也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尽管中国经济存在很多的有利因素,但也存在一些不利的因素,而且有些如果不采取措施及时解决的话,可能会影响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庞大的政府开支。2007年,中国的财政税收达到5.1万亿元,占GDP的21%,而美国联邦政府的财政税收为2.4万亿美元,占GDP的18%,中国比美国高4个百分点,这还不包括中国地方政府每年几万亿元的土地增值。尽管中国的财政收入占GDP的比例高于美国。但在财政开支上,真正花在百姓身上的钱并不多。2007年政府在直接涉及老百姓的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福利上的开支,总共约6000亿元,相当于财政总开支的15%,为全年GDP的2.4%,分到13亿人身上,人均461元;而美国2007年在同样三项上的开支约为15000亿美元,相当于联邦政府总开支的61%,为美国GDP的11.5%,分到3亿美国人身上,人均5000美元。那么中国政府的钱花到哪儿去了呢?主要是用在搞一些形象工程上面,另外在高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的工业项目上投资。

鉴于政府庞大的开支,其资金的使用效率又非常低,这就造成了中国每年的投资率高达50%以上,抑制了居民的消费,对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尤其是很难靠内需来拉动中国经济。

②缺乏对区域经济的整体规划。由于很多地方政府急于出政绩,出台了很多的优惠政策,有些甚至是国家政策不鼓励乃至禁止的项目被引进过来,这样短时间内对该地区的经济发展虽然有好处,但从整个国家来看浪费了资源,降低了资源的使用效率,造成产业的发展失衡,因此不利于中国经济的协调发展。另外,有很多的地方政府为了搞形象工程,乱拆滥建,缺乏对经济的统一规划。比如有些城市的道路经常翻工;有些刚建10多年的十几层高的大楼被爆破,还在电视上直播。另外有些是国家相关部门对产业发展缺乏长远的规划。比如有些小的火电站还是2000年之后批复的,可现在马上就得拆除,像这样的情况非常多,其结果是造成了中国资源的巨大浪费,降低了资源配置的效率,如果这种现象不改变,不利于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③缺乏有效的经济调控政策。目前中国经济尽管发展很快,但波动非常大,实际的波动要远远超过数字所反映的程度。比如1996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在随后几年的经济情况要比统计数字严重得多。又如2008年9月发生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中国统计的第三季度的经济增长率为9%,但从实际上来看,其严重程度远远超出了数字本身的程度。因为几个主要支柱产业:房地产、钢铁、能源、纺织等产业全部下滑。这是由于经济统计有时候不能及时反映经济发展的缘故。中国经济之所以波动大,有经济周期的客观原因,当然还有外来因素的影响,但政府调控措施还有待完善也是重要的因素。比如,对房地产的政策, 2008年上半年还极力出台限制措施,但到下半年只过了几个月的时间又大力推出扶持政策。而没有从根本上去解决房地产发展的主要问题:那就是房屋价格与消费者购买力不相符的问题。只要这个问题能够很好地解决,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就能够比较平稳地发展;同时,中国的金融和货币政策还需要完善,财政政策也需要进一步地提高使用的效率。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比如增加出口退税的问题,这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某些行业的压力,但这也只能是延缓这些企业的衰退,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况且增加的几个百分点的退税,只要人民币几个月的升值就抵消掉了。尤其是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在中国肯定是很快要淘汰一大批的,与其改变不了他们的命运,还不如把这些补贴用到鼓励企业的自主创新上来,支持那些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的企业去发展、去创新,从而加快 中国产业的升级,这才是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

④收入差距的拉大。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收入差距拉大了。据联合国的统计,中国的基尼系数已超过正常指标范围,中国的基尼系数在1994年就超过了0.4警戒线, 2005年达到了0.463。贫富差距的拉大,造成中国经济发展失衡,并且产生一些社会不安定因素,直接制约了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造成中国近几年贫富差距扩大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国家初期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改革开放初期,为了鼓励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国家出台了很多的政策,鼓励部分个人先致富,然后再带动大多数人致富。但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很多人先富了起来,而先富起来的人由于有资金和经验的优势,积累的财富越来越多,而大多数的人尽管也享受到了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但增长的速度反而相对慢了。

二是中国的城乡二元化结构。目前中国经济还没有彻底摆脱二元化结构。从城市化的水平来看, 2007年中国的城市化率还不到45%,还有55%的人住在农村,而在这部分城市人口中,非农业人口还占了一定的比例,也就是说中国还有60%的农村人口。这些农村人口在社会保障方面与非农业人口还有一定的区别,这就人为地造成了贫富差距的扩大。2007年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140元,扣除价格上涨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9.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86元,实际增长12.2%,城镇居民的收入是农村的3.33倍;而在10年前的1997年,城镇居民平均每人可用于生活费的收入为916元,农民平均每人纯收入为463元,城镇居民的收入是农村的1.98倍。从中可以看出,在10年的时间里,中国尽管城市化的水平在不断提高,最近几年也实行了一些支农惠农的政策,但城乡之间的差距不但没有缩小,还在逐渐拉大。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从制度上进行改革,彻底打破城乡的二元化结构。

三是中国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沿海地区具有地理位置的优势,有利于发展外向型经济,中国的沿海地区起步早、发展快,国家在政策上也给予了更大的扶持,这样就造成了中国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的差距。2007年,沿海主要省份(包括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和山东),其整体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大多数内陆省份。而且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沿海地区在资金、人才和政策环境等方面优势明显,与内陆省份的差距越拉越大,这也造成了中国贫富差距的扩大,影响了中国经济的协调发展。虽然近几年中国出台了一些支持落后地区的发展政策,比如“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优惠政策,但短时间内,中国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将依然存在,而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四是国家的社会保障机制还不健全。目前,由于中国在医疗、养老、失业、教育和社会救助等方面还不完善,因此中国的储蓄率一直居高不下。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投资的比例,加快了经济的发展,但随着经济规模和水平的不断提高,过高的储蓄率影响了消费,不利于内需的扩大。这一方面不能使居民充分享受劳动成果,同时不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还增加了对外部市场的过度依赖,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保持合理的投资和消费比例是非常重要的。这就要求中国政府在社会保障机制方面进行必要的改革。

五是与市场经济自身的规律也有一定关系。目前,中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已经非常高,如果过分追求公平,在一定程度上会对中国的经济产生负面影响。因为如果竞争压力减轻了,就会削弱上进的动力,并且从目前中国经济的总体来看,还是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这个时期,还应该以尊重市场的分配机制为主导。当然,今后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壮大,中国完全有能力也有必要进行一些制度的改革,比如税收制度方面的改革,来减少贫富差距。

尽管中国经济还存在一些问题,但从总体来看,由于中国经济已发展到一定程度,在国民素质、资本积累、外部环境以及科技发展等方面都有明显的进步。考虑到中国经济发展还处于追赶期的中期阶段,因此,中国经济至少还要持续高速发展20年的时间。为了更系统地说明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景,这里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1.人均GDP预测法

2008年中国的人均GDP为3300美元,而美国为47600美元,日本为35600美元,韩国为20700美元,中国的人均GDP仅为美国的1/15,是日本的1/11,韩国的1/6。中国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根据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当一个国家的GDP达到3000美元时,经济将进入高速发展的阶段。比如日本在1973年人均GDP超过了3000美元,到1981年就达到了人均10000美元,只用了8年的时间,到1989年又超过了人均20000美元,也用了8年的时间;而韩国在1987年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到1995年人均GDP也达到10000美元,也用了8年的时间。

虽然中国的经济情况与日韩不尽相同,但从中国目前发展的情况来看,跟日韩当时的情况比较相似,而且优势更加明显。因此,中国经济在今后20年左右的时间,仍然将保持高速发展态势。考虑到中国的人口是美国的4倍多,日本的10倍,尽管中国的GDP人均水平比较低,但总量基数比较大。根据测算,中国GDP在2008年超过德国的同时,有望在2009年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二位。我们还可以畅想,在今后10年左右的时间,如果国际环境没有大的波动,中国经济将在2018年前后超过美国,最快甚至可以提前到2016年(在后边的章节我们将进行模型的测算)。

●2.城市化率预测法

城市化率的高低,也是一个国家发达与否的重要标志。目前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一般都在70%以上,有很多甚至达到了90%以上。比如日本、美国、英国、德国以及法国等国家,其城市化率都在90%,甚至连韩国在2005年都达到了93%的水平。而对中国来说,城市化率还非常低。2007 年,中国的城市化率还不到45%,与世界发达国家还有正好一半的差距。1990年中国的城市化率为26.2%,到2007年增加到44.9%,年均增长1.1个百分点。虽然在2000年之后中国的城市化速度有所加快,但也只有年均不到1.3个百分点的增长速度。即使按照年均增长1.3个百分点来计算,中国要进入发达国家的行列,城市化率在80%应该没有问题。那就意味着中国至少还需要27年才能达到这一水平。因此中国城市化道路还非常漫长,这就决定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还有非常大的空间。

之所以说城市建设对经济能够产生重大的影响,主要是由于城市建设能够带动房地产、基本建设等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而这些产业又能带动上百个相关的产业,光房地产就能带动50多个产业的发展。同时由于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就会明显的提高,消费结构也会发生变化,从而带动经济的发展。另外,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也意味着中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将占少数,第二、三产业才是主要的就业目标。也就是说,城市化水平提高了,第二、三产业也必须有相应的发展,才能安置这部分新增的城市居民的就业问题。从数字本身的分析来看,每年城市化率提高1.3百分点,就意味着每年要有1700万人从农村搬到城市来居住,相当于每年增加接近一个澳大利亚的人口,也就是相当于每年新增500万户以上的新住宅楼。如果按每套30万元计算,光房地产一项就可增加1.5万亿元的产值,这还不包括基础设施、消费和相应的第二、三产业。所以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也就意味着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对中国来说,由于在城市化方面还有非常大的发展潜力,因此,中国经济的发展空间还很大,这也就决定了中国经济还会有至少20年以上的高速发展期。

图7-11 中国城市化率
资料来源:根据商务部网站整理。

●3.用就业率变动进行预测

中国农村有数以亿计的剩余劳动力,从严格意义上来讲,他们应该属于失业人员的范畴,只是一直没有把他们统计在内,并且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相对于城市失业人员的数量来说,前者是后者十倍以上,如果不把农村剩余劳动力涵盖在内,就会把主要的部分漏掉,这部分数据的变化与经济增长率没有关系。

那么如何才能知道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情况呢?在分析相关的统计数据时我们发现,由于中国在对农村劳动力的统计过程中,把农村的所有劳动力都包含在了第一产业中,因此,只要我们对于第一产业的就业情况进行研究,我们就会得出相关的数据。经过分析我们发现,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第一产业的就业比例呈下降的趋势,这就充分地说明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失业率是下降的。

从统计数字中我们发现,中国的第一产业的增长速度相对于第二、三产业来讲非常缓慢,据统计, 1979~2001年,中国的GDP年均增长9.6%,而第一产业的增长率只有4.7%,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在2001年只有15.2%。从中国农村的实际情况来看,自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把土地分给了农民,中国的农业生产一直没有实现集约化经营,劳动生产率增长缓慢,实际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员的比例并没有提高,基本维持在一个固定的水平,而统计数字所显示的第一产业的从业比例不断下降,正是由于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在第二、三产业就业的缘故。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就可以把第一产业的就业率的变化,近似地看作中国实际就业率的变化,当然,这种计算方法是一个间接的方法,并且基于一系列的假设,为此,我们在对这种模型进行计算和分析后,还会与人民大学的研究结果进行对照,从而最终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

图7-12 中国三次产业就业比例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

根据中国人民大学的研究,中国的就业率从1979~2001年每年增长2.1%,扣除人口增长的因素,中国每年的实际就业率提高0.9%,也就是说,中国每年的实际失业率下降0.9%,在1979~2001年的23年间,中国的实际就业率提高了20.28%,而同期,中国第一产业的就业率正好减少了20.3%,这与从人民大学间接得到的20.28%的研究结果几乎完全一致,这初步说明上述方法的有效性。

根据相关的测算,自1979~2001年的23年间,中国经济的自然增长率为5.5%,并且经济增长率每超过自然增长率1%,中国的实际就业率提高0.23%;而2001年之后,中国经济的自然增长率提高到7.9%,这期间经济增长率每超过自然增长率1%,中国的实际就业率提高到0.6%。

表7-2 部分国家的就业弹性系数

到2006年,中国第一产业的从业比例仍然高达42.6%,中国经济如果按照年均9%的发展速度,在经济自然增长率7.9%,就业弹性系数值为0.6的情况下,若要把第一产业的从业人员的比例降低到20%,至少需要20年的时间。在发达国家的第一产业的就业比例不到10%,因此在我国把第一产业的就业比例降到20%是完全可行的。也可以反过来讲,我国保持年均9%左右的发展速度,至少可以继续发展20年。

●4.产业结构预测法

从产业结构上来看,中国的产业结构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需要优化。尤其是第三产业差距非常明显。2007年,中国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1.7%;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9.2%;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9.1%。而美国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分别为2%、18%、80%;日本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分别为2%、31%、67%。也就是说中国的第一产业占的比重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比较大,超过了美国和日本10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的差距更大,比日本少28个百分点;比美国少得更多,落后41个百分点,相差一半还多。

中国第一、二产业占的比重过高并不是说中国的第一、二产业需要减少,恰恰相反的是,这说明中国的第三产业的发展空间还非常大。当一个国家进入工业化阶段之后,一般第三产业的比例都很高,比较合理的比例占GDP的70%左右。这是因为如果一个国家光生产商品,没有第三产业来拉动消费,是很难持续发展的。因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劳动力资源挖掘的空间已经不大,并且国际贸易很难长期靠出口拉动,这时只有靠自身国内的消费来维持和拉动经济的增长,因此第三产业的发展非常重要。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的第三产业还需要非常大的发展空间,即使达到日本67%的比例,也需要至少20年的发展。因此,中国发展的空间还非常巨大,况且第二产业本身还在高速发展,所以中国的经济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从具体的产业来看,中国竞争力最强的产业主要是服装、个人及家庭用品、纺织品、EDP办公设备、电信设备等;而集成电路和电子元件、汽车、药品等产品的竞争力还非常弱。这说明中国的产业主要是一些劳动密集型的行业;资本密集型的行业近年来虽然有所发展,但与发达国家还有差距;而技术密集型产业更是落后,这主要是由于中国自主创新的能力还需要大大提高,毕竟中国真正的发展才30年,而欧美国家已经发展了上百年的时间,这个差距短时间内是很难赶上的。正是这种技术上的差距,导致了中国目前的产业层次还比较低,有进一步升级的空间。2007年以来,中国的纺织、服装、玩具和部分电子产品行业已开始面临外部市场竞争的压力,这一方面是一个挑战,同时也说明了中国的产业结构已开始升级。这就意味着中国能够创造出更高附加值的产品,因此对经济增长会有更大的贡献。

当然,中国产业结构的升级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这一方面需要中国在引进技术的同时不断进行改进,更重要的是加大自主创新的力度。同时,还要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规范市场秩序、完善金融体系、提高国民素质,这些举措对中国产业结构的优化也是非常重要的。但即使这些都解决了,要使中国产业结构达到先进国家的水平,还需要很长的时间,这就决定了中国经济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需要长期高速度的发展才能实现。

综合上述来看,尽管上述几种预测方法不同,但结果基本一致,那就是中国经济在今后20年左右的时间里,仍将保持快速的增长。其实我们仔细想想也不难理解,一个有着丰富剩余劳动力资源的大国,有一个好的国内经济发展政策,有一个好的国际环境,当它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基础的时候,再加上有一个勤劳善良的民族,经济如果没有一个持续的大发展也是不合情理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