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评价

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评价

时间:2022-06-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节 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评价一、生产函数法生产函数,是指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反映生产要素投入量的组合与实际产量之间的依存关系的数学表达式。进一步变换公式(2-8),得到:索洛通过分析美国1909~1949年的历史数据,运用“余值法”估算了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因此,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应将技术进步因素进行细分,以确定不同因素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

第三节 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评价

一、生产函数法

生产函数,是指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反映生产要素投入量的组合与实际产量之间的依存关系的数学表达式。如果有X1、X2、…、Xn共n个生产要素,并用Y代表产出,用t表示时间变量。则生产函数的一般形式为:

对上述生产函数进行分析,需要收集产出和n个生产要素投入量的数据,工作量很大。因此有必要作出一些简化,即找出对产出Y影响最大的生产要素来。通常,把资金(K)和劳动(L)作为最主要的生产要素。那么,上式便可以写成:Y=F(K,L,A)具体来讲,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C-D函数)

1982年,这种函数是以它的最初创立人美国数学家柯布(C.W.Cobb)和经济学家道格拉斯(P.H.Douglas)的名字命名的,他们研究了美国制造业1899~1922年的历史资料后指出,在生产投入中的主要因素是资本和劳动,其余的要素对于产出的贡献是微不足道的,因此得出生产函数的最早表达形式为:

式中:Y———产出;K———资本投入量;L———老丁投入量;α———资金的产出弹性;A———常量,表示平均的技术水平;1-α———劳动的产出弹性。

如令β=1-α,上式可写成:

α+β=1的实际含义是规模收益不变,就是当资本和劳动的投入量同时增加n倍时,产出也增加n倍。在规模收益不变的情况下,不论生产规模怎样变化,生产出单位产品所需的成本,即所消耗的资本和劳动的量是始终不变的。换句话说,在这种理论假设下,上式中的A是恒定的技术水平,它仅能描述在某一恒定的技术水平下投入量与产出量之间的关系,它在分析技术进步作用方面则显得比较勉强。1942年,首届诺贝尔经济学奖金获得者丁伯根对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作了重大改进,将上式中的常数A换成一个随时间而变化的量At,上式变为:

式中:At———某一时期的技术水平;K、L和Y———时间t的函数。

这样,只要用某种方法确定了弹性α和β,技术水平At便可容易地求出。

(二)线性函数

线性函数的基本形式是:

式中:μ1、μ2———对K和L进行统一计量的折算系数。

这个函数的意义,是把投入生产中的活劳动与物化劳动加以综合考虑,通过折算系数μ把资金转换为被这一技术所代替的简单劳动的投入量,也就是用劳动者人数与资金之加权和去分析投入与产出的关系,观察技术水平的变化情况。

(三)索洛的余值法

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经济学家索洛(Robert.M.Solow)提出以增长速度方程为模型,用“余值法”测算技术进步的新方法。

索洛余值法的基本假设是:(1)仅有资本和劳动两个生产要素,而且它们之间是可以互相替代的,并且能够以可变的比例相配合;(2)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资本和劳动都以其边际产品作为报酬;(3)任何时候,资本和劳动都可以得到充分利用;(4)技术进步是中性的,即当资本劳动比(K/L)不变时,技术进步在前后生产函数中的边际产品之比img377也保持不变。索洛的生产函数一般形式为:

在中性技术进步的情况下,技术进步并未实现在资本或劳动中,因此生产函数可以写为:

公式(11-8)通常被称为增长速度方程,它表明:产出的增长是由资本、劳动投入量的增加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带来的。进一步变换公式(2-8),得到:

索洛通过分析美国1909~1949年的历史数据,运用“余值法”估算了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他根据美国国民收入账目算出:α=1/3,β=2/3;又得知美国在此期间的产出增长了216%,劳动投入量增加了54%,资本投入量增长了102%,将这些数据代入公式(2-9)可得:

即,技术进步速度为146%。那么技术进步对产出增长的贡献为:

EA=(146%/216%)%=68%

而资本和劳动对产出增长的贡献为32%(即,1-68%),技术进步对劳动生产率提高的贡献为90%,即

Eq=146%/(216%-54%)=90%

劳动力的资金装备率(单位劳动力所使用的资本)对生产率提高的贡献为:

结论:(1)美国在1909~1949年的40年间,总产出增长了216%,其中技术进步的贡献为68%,资本和劳动的贡献为32%;(2)在此40年间,美国劳动生产率提高了162%,其中技术进步的作用为90%,而劳动力、资金、装备率的影响仅为10%。

对索洛“余值法”的评价:

(1)索洛将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归结为资本、劳动和技术进步,利用统计资料,从总产值的增长中减去劳动力和资本的贡献,余下的即为技术进步的贡献。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简单,可操作性强。但缺点是技术进步包含的因素太多,其技术进步因素中包括了产业结构、劳动力素质、生产规模扩大、管理水平以及体制变革等诸多对于经济增长产生影响的方面,事实上是一个多因素混合体。因此,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应将技术进步因素进行细分,以确定不同因素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

(2)索洛的研究建立在对发达国家资料分析的基础上,结论是技术进步比资本和劳动力更能促进一国的经济增长,因此其贡献率明显高于其他因素。而对于发展中国家,情况有所不同。这主要是因为,根据发展中国家的技术水平和劳动力等特点,资本的积累对于经济增长更为重要。再者,索洛“余值法”的假设前提并不完全适应发展中国家。因此,我们在应用“余值法”时应注意这些差异。

二、指标体系法

指标体系法是通过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经济指标来衡量技术进步经济效益的大小,反映技术进步状态及其发展变化趋势的方法。根据指标的层次不同,可以将其分为宏观指标和微观指标。

(一)技术进步经济效益的宏观评价指标

(1)年技术进步速度。基本公式为:

式中:a———年技术进步速度;

 y———产出增长率;

 α———资本产出弹性;

 k———资本投入增长率;

 β———劳动产出弹性;

 l———劳动投入增长率。

(2)技术进步对净产值(总产值)增长率的贡献。计算公式为:

式中:EA———技术进步对净产值贡献率

(3)技术进步对投资效果的贡献。计算公式为:

式中:EI———技术进步对国民经济投资效果的贡献;

 a———年技术进步速度;

 S———国民经济投资效果系数(年度总产值增加额/年度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δ———投资率(年度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当年总产出)。

(4)技术水平。技术水平反映计算期相对基期技术水平的变化情况。计算公式为:

式中:Y———产出;

 Xi———第i种投入要素量;

 Di———单位投入的标准效率;

 n———投入要素的个数。

(5)其他还有生产性固定资产节约额、原材料(包括燃料、动力)节约额、能耗降低额等。

(二)技术进步经济效益的微观评价指标(企业)

1.技术水平评价指标

这类指标是从企业技术水平的影响因素角度反映企业的技术进步状况,包括以下:指标劳动的机械化自动化水平、设备的先进水平、生产工艺的先进水平、产品先进水平、劳动者素质水平、企业管理水平以及综合指标。

2.经济效益评价指标

包括以下指标:利用新技术带来的利润增加额、生产过程中利用新技术带来的成本降低额、由于生产和使用新技术带来的综合经济效益、生产活动中依靠新技术带来的效果、在劳动方面由于采用新技术带来的效果。

三、因素分离模型与方法

(一)丹尼森的增长因素分析法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的丹尼森在西蒙·库兹涅茨的国民收入核算和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历史资料,在1974年出版的《1929~1969年美国经济增长的核算》中提出了增长因素分析方法。

丹尼森也是用“余值”的方法测算技术进步的作用,称之为“知识进步”。与索洛相比,他的主要贡献是:一是扩大了投入量的种类,把生产要素中各种质的因素包括进去;二是扩大了“剩余”部分的种类,进一步分解“余值”部分,把知识进步作为剩余的剩余。

根据丹尼森的分析,在规模收益不变时,如果总投入增加1%,国民收入也应该增加1%。但实际上的国民收入增长速度要大于1%,超出的部分就是“单位投入的产出”。因此,影响国民收入增长的因素有两个:一是总投入;二是单位投入。总投入又包括三个因素,即劳动、资本和土地。而单位投入形成的产出则主要是资源配置的改善、规模节约以及知识进步三个因素的贡献。除了知识进步以外,其他因素对国民收入增长速度的贡献是可以直接计算出来的,这样知识进步就可以作为“剩余”计算出来。

(二)我国学者的因素分析法

我国经济工作者为了克服丹尼森增长因素分析法的非数量模型研究的不足,提出的一些因素分解的量化模型与方法,其中主要有投入要素的部门结构变化分析方法和数学分解的综合模型两种方法。

1.投入要素的部门结构变化分析方法

这种方法的思路是,通过数学方法从总产出的变化中分解出投入要素(劳动和资金)的部门结构作用项,从而细化技术进步的作用。

其基本做法是将全员劳动生产率上升率分解为4个方面的作用:资金装备增长的作用、劳动力的部门结构变化的作用、资金的结构变化的作用、技术进步的作用。分析的步骤是,以部门的统计资料为基础,先估计出各部门的资金与劳动产出弹性,然后估算出全员劳动生产率上升率以及各要素的贡献率。

2.数学分解的综合模型

这种方法是将引起经济增长的投入要素———资本和劳动的质的方面,用数学模型进行分解表达,得到数学分解的综合模型。通过将每个部门进行拟合生产函数的分解,将整个国民经济的产出最终分解为9个因素的作用:劳动力数量的变化、劳动力部门结构的变化、资金(固定资产)数量的变化、资金部门结构的变化、劳动者平均学历变化、劳动者平均工龄变化、固定资产质量变化、固定资产平均役龄的变化、技术进步项。

这种方法事实上还是不能直接计算技术进步项的量,但由于分离出的部分扩大到8项,就大大缩小了“剩余”部分,然后再通过“余值法”计算技术进步的作用,结果会更接近于实际。

本 章 小 结

技术是人类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实践中,按照科学原理及一定的经验需要和社会目的而发展起来的、用以改造自然的劳动手段、知识、经验和技巧。它包括实验技术、生产技术、服务技术、管理技术,具体表现为硬技术与软技术的统一所组成的多要素、多层次的复杂体系。

技术进步是技术不断发展、完善和创新的过程,狭义的技术进步,一般指工程技术或生产劳动体系手段变革;广义的技术进步,是指科学研究,生产技术与管理技术不断变革及综合创新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过程。

经济有多种涵义:(1)经世济民,治理国家;(2)指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总称,或指国民经济的各部门;(3)指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是上层建筑赖以建立起来的经济基础;(4)指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经济活动;(5)节约或节省,含效益之意。技术与经济发展是一种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

生产函数法是利用一般生产函数或特定生产函数模型,定量测算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指标体系法则是通过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经济指标来衡量技术进步经济效益的大小,反映技术进步状态及其发展变化趋势的方法。因素分离法实质上是扩大投入量和剩余部分的项数,再通过“余值法”来计算技术进步的作用。

关 键 词

高技术 High-Technology

技术进步 Technology Progress

经济增长 Economic Growth

经济发展 Economic Development

国民生产总值 Gross National Product

国内生产总值 Gross Domestic Product

国民收入 National Income

生产函数 production Function

柯布—道格拉斯函数 C-D Function

索洛余值 Solow Residual Value

指标体系法 Index System

因素分离模型 Separation Factor Model

思考与练习

1.什么是技术,什么是科学,两者有何关系?

2.什么是技术进步,如何评价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3.如何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4.什么是经济及大经济观?

5.什么是经济增长,什么是经济发展,两者有何关系?

6.如何理解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

7.C-D生产函数中,α和β的经济意义是什么?如何利用该函数测算技术进步的作用?

8.什么叫中性技术进步?索洛“余值法”的假设前提是什么?如何利用该函数测算技术进步的贡献率?

9.简述CES函数的一般性。

10.技术进步的评价指标有哪些?

11.丹尼森的增长因素分析法有什么特点?取得了哪些进步?

12.我国学者关于技术进步测算的贡献是什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