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酒泉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标和任务

酒泉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标和任务

时间:2022-06-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实行城乡统一的就业登记和失业统计制度,统一就业服务内容与标准,为城乡劳动者提供同等的就业指导。

第五节 酒泉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标和任务

尽管酒泉建设城乡一体化具有非常多的制约和困难,但酒泉市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发扬艰苦奋斗、知难而进、不屈不挠的铁人精神,奠定了酒泉发展城乡一体化的基础,比如促进农民增收,城乡收入差距低于全国水平,城市化率提高,达到了57%,农村经济发展势头不断增长,区域内交通较为便利,以风电为牵引的工业发展方兴未艾等,为酒泉城乡一体化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条件。

一、酒泉城乡一体化的目标

1.城乡空间资源优化配置

加强农民定居点规划和村庄整治建设全面完成,形成比较合理的市域空间布局和城镇结构体系,实现区域有机联系、人口相对集聚、资源集约利用的局面。

2.城乡产业发展互相融合

以“6+2”产业发展带动产业结构升级,清洁能源制造业基地加快建设,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水平显著提高,城乡产业互动发展,三大产业相互融合,现代化产业体系基本建立,实现城乡联动,区域均衡发展。

3.城乡社会事业同步发展

城乡社会事业发展的差距明显缩小,基本形成覆盖城乡的终身教育体系、文化服务体系和公共卫生体系。高标准普及学前教育和12年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和办学质量进一步提高,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年;建立完善的城乡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和疾病预防体系,每千人医生数和床位数分别达到2.5个、4.0张;城乡老年休养、娱乐、教育、康复事业加快发展,残疾人生活得到进一步改善。

4.城乡社会保障更加健全

养老、医疗、失业等基本社会保险全面覆盖各类企业与职工,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健全,普及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农民参保率达到60%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0%以上,农村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应补尽补”,五保户自愿集中供养率100%,基本形成项目较全、形式多样、覆盖面广、相互衔接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

城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覆盖城乡的“路网”、“电网”、“水网”、“信息网”基本形成。构建高速公路、干线公路和通村公路配套协调的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实现村村通等级公路、通公交;城乡联网供水率达80%以上,基本形成城乡联网供水格局,95%以上农民用上清洁饮用水;农民生活信息化程度达到70%,宽带网络基本覆盖全市农村;农村生活环境明显改善,生活垃圾收集率90%,卫生厕所普及率80%以上;生态型循环经济体系初步建立,各县(市)基本达到生态县建设要求,“生态酒泉”基本成形。

5.城乡居民生活普遍改善

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农村居民预期寿命达到75岁,文教娱乐消费支出比重超过15%,恩格尔系数降至0.35以下,基尼系数降至0.40以下。

二、酒泉市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点任务

1.城乡规划建设一体化

把城乡经济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统一规划,优化城乡空间布局,推动城乡资源要素合理流动,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实现城乡互补、融合、协调发展和共同繁荣。编制市域总体规划,以市域总体规划为龙头,修编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各功能组团规划及各类专项规划,合理布局居住建设空间、产业发展空间、农田保护空间、生态保护空间和公共基础设施配置。完善城镇职能等级体系,形成以中心城市——中心镇为主体,梯次鲜明、功能协调、布局合理的城市发展框架。深化中心镇综合改革,推进中心镇向小城市发展,充分发挥中心镇在吸纳农村转移人口、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农村居民点纳入统一规划,以县为单位编制县域村,庄布点规划,按照规模适度、合理集聚、梯度缩并和有利于生产生活的原则,调整村庄布局,撤并小型村、拆除空心村、缩减自然村,形成梯次合理的农村居住点布局,构建基础设施共享网络。保护和培育镇村个性,发展一批特色镇、特色村。

2.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

把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结合起来,优化一产,提升二产,突破三产,推进产业联动,形成一二三产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根据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加强基本农田保护,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以“一特四化”为方向,大力发展优质果蔬、啤酒原料、花卉制种、饲草种植、畜牧养殖、农产品加工六大农业优势产业。以建设清洁能源基地为契机,发展风电、光电、电网建设、调峰电源、新能源装备制造、资源综合利用和水能、核乏燃料处理产业的“6+2”产业群,以312国道和兰新铁路为轴线,以敦煌为中心,敦煌、肃北、阿克塞、瓜州为西片,以肃州区为中心,肃州区、玉门、金塔为东片,形成两大产业聚集区。以装备制造业、石化工业、矿产品采选、高新节水特色商品农业、农产品精深加工为五大主导产业,由此形成“一轴两片五大主导产业”。

3.城乡劳动就业一体化

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以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带动就业容量的扩大,以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带动就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推进城乡就业一体化,为城乡居民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和完善的就业服务。积极发展社区服务业,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的第二产业,加强农产品加工、流通和服务领域的岗位开发,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从目前的“二、一、三”向“二、三、一”转变,实现20万农村劳动力转岗就业,本地农村劳动力从事第一产业的比例降低至15%以下,从事第三产业的比例提高到25%以上。完善劳动就业管理、服务体系,健全市县镇三级就业服务网络和市场体系,建立动态化管理的劳力资源和用工信息库,把就业管理工作延伸到农村社区,构建社区、农村与劳动部门、公共职介机构联网的劳动保障信息系统,实行信息共享,跨区服务。实行城乡统一的就业登记和失业统计制度,统一就业服务内容与标准,为城乡劳动者提供同等的就业指导。积极鼓励农民进城经商务工,农村劳动力在城镇自主创业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优惠政策,逐步消除户籍壁垒,加强对城乡就业者特别是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者的权益保护。

4.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

围绕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的目标,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加快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完善城乡养老保障制度,所有单位及其从业人员均统一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体系;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全面覆盖,做到失地必保、即征即保,并随着经济发展稳步提高享受标准;构建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衔接通道,鼓励被征地人员依照城镇自谋职业者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按照“低门槛、多层次、广覆盖”的原则,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城乡医疗保障制度,扩大城镇医疗保险参保面,推进门诊医疗统筹;扩大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保面,逐步建立合作医疗小病受惠制度。完善城乡社会救助制度,缩小城乡低保享受标准差距;发展慈善事业、老年人事业、残疾人事业等社会福利事业,加大扶贫帮困力度。建立稳定的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基金的制度,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支出在财政总支出中的比重。到2010年底,城乡保障项目基本同有,保障差距逐步缩小,基本实现人人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弱有所助、贫有所济。

5.城乡社会事业一体化

把推进农村经济增长与推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结合起来,鼓励和引导城市社会事业向农村延伸,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科技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鼓励优生优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加大基础教育投入,优化教育资源布局,引导高中段教育向中心城市和副中心城市集聚,农村初中向中心镇集聚,农村小学幼儿教育向乡镇和中心村集聚,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农村中小学基本实现办学条件标准化。继续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普及城乡社区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加强公共卫生建设,重点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建立完善的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体系,增强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防和应急处置能力。加强食品、药品、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建设,为城乡居民提供健康保障。深入开展城乡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完善城乡文化体育设施,把镇乡文化站建成集文化、广电、体育、成教、科普为一体的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和科普网络队伍建设,促进科技成果的开发和转化,推动全社会科技进步,提高城乡居民的科技素质。繁荣村落文化,挖掘、保护和弘扬优秀民间传统文化,发展农村文化体育队伍,大力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和全民健身计划,创建文化特色村、示范户,丰富农村居民文化生话,积极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6.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

把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市建设结合起来,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和环境脏、乱、差的状况。加快城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乡村康庄道路工程,着力推进农村公路网络化和城乡公交网络化,重点加强农村供水、供电、供气、通信、信息等网络建设和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促进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向农村延伸,实现公共设施的城乡对接和共享。按照“南护水源、中建绿洲、北距风沙”的战略构想,维护好生态建设。

三、城乡一体化的保障措施

1.完善规划体系,发挥规划先导作用

树立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的规划理念,把农村发展、社会进步、生态环境等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增强规划的系统性、全局性和前瞻性。实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三规”的融合,形成相互配套、衔接、管理有序的规划体系。深化规划体制改革,建立统筹规划机制,加强对各类规划的统一管理和协调指导,强化农村发展规划职能。各县(市)区要根据市域总体规划及市级各专项规划,从自身经济发展趋势及地方资源特征出发,完善县域总体规划,加强对各镇乡总体规划和村庄布点规划的统一管理和业务指导。县域总体规划及镇域总体规划须经法定程序审批。加强规划人员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技术规范体系,强化规划的法定性和权威性,提高规划编制和实施的总体水平。

2.拓宽投入渠道,加大农村投入力度

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建立财政不断加大统筹城乡发展投入的制度,改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和公共服务,实现公共财政城乡全面覆盖。制定从国有土地出让金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农村社会保障、农民培训、农村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的具体办法。采取有效的政策和措施,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依法安排并落实好对农业和农村的预算支出,逐步形成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落实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政策,建立财政对农村教育、卫生专项转移支付制度和生态补偿机制,逐步增加对农村社会事业和生态建设的投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全面免征农业税。加快城乡投融资体制改革,运用财政、税收、金融等经济杠杆,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公用事业和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建立以商业性金融为主体、以政策性金融为补充、以农业保险为保障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断扩大农户小额信贷的覆盖面,鼓励地方金融机构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村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继续探索多种担保办法,鼓励设立农业担保机构,解决农民和农村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支持发展农业保险,逐步形成以保险公司为主体、农业生产者互保为补充、政府适当补助的农业保险机制,降低农业经营风险。健全乡镇财政收支预决算制度,进一步规范乡镇财政行为。

3.深化体制改革,优化城乡资源配置

进一步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要素市场改革,加快城乡统一金融市场、产权市场、技术市场、土地市场、劳动力市场的培育和发展,促进城乡资源优化配置,加快建立有利于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经济和社会体制。改革户籍制度,逐步消除附着在户口上的二元差别和利益关系,促进农村人口自由迁徙和流动。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确保粮食安全。坚持和完善家庭承包经营制,改革土地征用、农村宅基地使用等制度,积极探索农村集体非农用地进入市场的办法,允许村庄、集镇、建制镇中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依法流转,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合理划分市、县、镇职责和权利,加快部门职能,特别是规划、建设、城管、环保等部门职能向农村延伸,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强化农村社会服务。以实施《行政许可法》为核心,继续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削减审批事项和环节。加强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完善内部管理和监督机制,提高服务的水平和质量。深化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合理调整行政区划,稳妥地推进镇村撤并,加快中心镇建设,适当扩大中心镇管理权限,优化行政资源配置,充分发挥中心镇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的作用。

4.加强组织领导,有序推进城乡一体化

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事关农村发展大局和广大农民切身利益。各级各部门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高度,切实加强领导。市、县两级要建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有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统筹城乡发展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指导和协调城乡发展的各项工作。建立完善的考核办法,把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工作实绩作为检验各级干部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重要标准,作为考核各级干部政绩和工作水平的重要内容,形成分工协作、责任明确、绩效考核的工作机制。各级部门要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理念,协调各方力量,整合各种资源,强化服务职能,形成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工作格局。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作风,坚持从实际条件和现实基础出发,坚持试点先行、典型示范、有序推进,不搞形式主义,不盲目攀比,不搞形象工程,真正把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维护群众利益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